《雜病源流犀燭》~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脾病源流(痞氣)
足太陰脾脈,起大指端,循指內側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每日巳時氣血注脾。足太陰脾經,血少氣旺
脾也者,心君儲精待用之府也。贍運用,散精微,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廣明之下,與心緊切相承。其職拿太倉之運量,而以升為德。其部當水穀之海,故患濕。其屬土,配資生坤元,故為十二經根本。其勢居中央孤臟,以灌四旁,注四末,故為六經內主。其所以為脾如此,古人謂為後天之本,信然也。
蓋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昔人云,後天之本絕,較甚先天之根絕,非無故也。凡治四臟者,安可不養脾哉。然經曰:腹滿填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以為過在脾與胃者,豈盡脾胃之過哉,皆由中氣不足,為病甚而入脾,致脾經不運,陽明之氣亦不勝,是以不能出營衛,升達上下也。惟不升上,故肺氣不行而上冒;惟不達下,故腎氣獨沉而下厥耳。
至若本經為病,不外濕淫熱鬱兩端:濕由水氣,病則壅,壅則傷氣,氣虛而下運,必腹脹,胃痛,腸鳴飧泄,身重,食不化;熱由火氣,病則不濡,不濡則傷血,血枯而燥,必胃氣厚,善飢,肉痿,足不能行,善瘛,腳下痛,口乾,舌本強,食即吐,食不下,煩心,水閉,黃疸,脾約,皆脾經病也。
治之者,務使三焦之氣流轉和通,則土潤而升,不憂其燥,而火氣不得病之;土健而運,不憂其濕,而水氣亦不得病之矣。
【脈法】《脈訣》曰:脾脈實兼浮,消中脾胃虛,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單滑脾家熱,口氣氣多粗,澀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膚,微浮傷客熱,來去乍微疏,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不即吐,沖沖未得蘇,若弦肝氣盛,妨食被譏籲,大實心中痛,如邪勿帶符,溢關涎自出,風中見羈孤(羈,傷也,脾為孤臟,而受風傷,故曰羈孤)。
又曰:右手第二指連脾,四十五動無諸疑,急動名為脾熱極,食不能消定若斯,欲知疾患多因冷,指下尋之慢極遲,吐納不定經旬日,胃氣忡心得幾時。
【脾病症治】《靈樞》曰: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曰: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大小便不利。又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素問》曰: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痹,腹中熱,煩心,出黃。
又曰:脾熱者,腹黃而肉瞤動。又曰:大骨枯,大肉陷,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真臟見,十月之內死。又曰: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又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苦濕是有餘,欲緩是不足。又曰:脾病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白話文:
脾病源流(痞氣)
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內側起始,沿著腳趾內側經過踝骨後方,向上經過內踝前方,沿著小腿內側,經過脛骨後方,交錯於厥陰經前方,向上經過膝蓋內側及大腿內側,進入腹部,聯繫脾臟和胃,向上到達胸膈,沿著咽喉,連接舌根並散佈到舌下。其分支則從胃分出,上達胸膈,通向心臟。每天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氣血注入脾臟。足太陰脾經,血液較少,氣較旺盛。
脾臟是心臟君主儲存精氣待用的府庫,負責運化精微物質,將精微物質輸送到胃,因此脾的位置就在胃的下方,與心臟緊密相連。脾臟的職能是掌控食物的運化和轉輸,以升清為其主要功能。脾臟主管水谷(飲食)的消化吸收,所以容易患濕病。脾臟屬土,滋養和生長坤元之氣,所以是十二經脈的根本。脾臟位於人體中央,像孤獨的臟器一樣,滋養周圍和四肢末端,所以是六經內臟的主宰。脾臟有這樣的功能,古人稱之為後天之本,確實如此。
脾臟統攝全身四臟,脾臟有病,必然波及其他四臟;反之,四臟有病,也必須依靠脾臟來調養。所以,脾氣充足,則四臟都能得到溫養;脾氣衰竭,則四臟都不能自行維持。古人說:「後天之本絕,比先天之根絕更為嚴重」,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凡是治療其他四臟的疾病,怎麼能不注重脾臟的調理呢?然而經書上說:「腹部脹滿,胸膈脹滿,脅肋脹痛,下肢厥冷,上半身冒汗」,認為這些都是脾胃的毛病,難道真的是完全脾胃的過錯嗎?其實都是由於中氣不足,病情嚴重時累及脾臟,導致脾經運化失常,陽明之氣也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不能將營氣和衛氣輸送到全身上下。因為不能上升,所以肺氣不能正常運行而出現上半身冒汗;因為不能下降,所以腎氣獨自下沉而出現下肢厥冷。
至於脾經本身的疾病,不外乎濕邪和熱邪鬱結兩種:濕邪由水氣引起,發病時則阻滯氣機,阻滯則傷及脾氣,脾氣虛弱,下輸失常,就會出現腹部脹滿、胃痛、腸鳴、腹瀉、身體沉重、消化不良等症狀;熱邪由火氣引起,發病時則不能濡養臟腑,不能濡養則傷及血液,血液枯竭乾燥,就會出現胃氣盛、易飢餓、肌肉消瘦、腳不能行走、易驚厥、腳底疼痛、口乾、舌根強硬、進食就嘔吐、吃不下東西、煩躁、心慌、水腫、黃疸、脾臟收縮等症狀,這些都是脾經的病症。
治療脾病,務必使三焦之氣運行通暢,這樣土氣就會滋潤而上升,就不會擔心乾燥,火邪也就不能致病;土氣健運,就不會擔心濕邪,水氣也就不能致病了。
脈法:《脈訣》記載:脾脈沉實兼浮,消瘦是脾胃虛弱,口乾想喝水,多吃東西也肌肉消瘦,脈滑是脾家有熱,呼吸急促氣粗,脈澀則不是因為多吃東西,吃了東西也不長肌肉,脈微浮是受了客邪之熱,脈來去忽緩忽急,脈緊是脾臟疼痛,並且伴有筋急拘攣,想吐但吐不出來,感覺胸口鬱悶難受,脈弦是肝氣盛,妨礙飲食,腹部脹滿疼痛,像有邪氣一樣,唾液溢出,受風寒侵襲(羈,傷也,脾臟為孤獨的臟器,容易受風寒侵襲,故稱羈孤)。
又說:右手第二指與脾臟相應,四十五次脈搏跳動沒有任何問題,脈搏跳動迅速是脾臟極度虛熱,食物不能消化,想要知道疾病是否由寒邪引起,可用手指按壓脈搏,脈搏跳動緩慢遲滯,呼吸不順暢,持續十幾天,胃氣虛弱,心神不安。
脾病症治:《靈樞》記載:受到撞擊或跌仆,或飲酒過量後同房,出汗後受風,都會傷及脾臟。又說:脾臟貯藏營氣,營氣藏於意念,脾氣虛弱則四肢無力,五臟不安;脾氣實則腹部脹滿,大小便不利。又說:邪氣入侵脾胃,則會出現肌肉疼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出現心熱,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出現腹部寒冷,腸鳴腹痛。《素問》記載:肝邪傳給脾臟,稱為脾風,會出現肢體麻木、關節疼痛,腹部發熱,煩躁不安,黃疸。
又說:脾熱則腹部發黃,肌肉抽搐。又說:骨骼枯萎,肌肉消瘦,胸中氣悶,呼吸困難,內臟疼痛牽引到肩項,身體發熱,肌肉消瘦,臟器外露,十個月內死亡。又說:脾臟有病的人,午後病情加重,早晨病情嚴重,傍晚病情緩解。又說:脾臟怕濕,就要吃辛辣的食物來乾燥脾臟;脾臟虛弱,就要吃甜的食物來緩解脾臟;辛辣食物是針對脾濕過盛的,甜食是針對脾臟虛弱的。又說:脾臟有病的人,禁忌溫熱的食物、飽食、潮濕的地點和濕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