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十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20)

1. 金瘡杖傷夾傷源流

或中藥箭,才傷皮肉,便覺悶膿沸爛而死(宜多服糞汁,並糞塗)。凡若此者,皆金瘡必兼之症,皆不可忽,而其大要,總須調血為主。蓋金刃所傷,必有瘀血停積,必先逐去瘀血(宜奪命散、花蕊石散、尋滯散、破血消痛湯、雞鳴散、復元活血湯)。若血去過多,其人當若渴,然須忍之,當令干食,或與肥脂之類,以止其渴。

又不得多飲粥,則血溢出殺人。又忌嗔怒,及大言笑,大動作,勞力,及食鹽醋熱酒熱羹,皆能使瘡痛沖發,甚者且死。並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入心即死也。其治法,亡血甚者,必當大補氣血(宜八珍湯、人參黃耆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若有變症,又當於瘍科惡候諸條參酌以為治。

而其傷處,又當詳審輕重用藥,輕者只用止痛生肌(宜補肌散,或通用封口藥),重者必須先掞封口藥,四圍另用藥(宜截血膏)箍住,使心血不潮,最是要訣秘訣也。至若下蠶室,瘡口流血不合,以所割勢煅研為末,酒調服,不數日愈。即非下蠶室,或自割其勢,或誤傷落其勢者,治亦同。

以上金瘡、杖傷之患,本屬外因,治之一也。然立齋云:人之膽氣有勇怯,稟賦有壯弱,懷抱有開鬱,或敷藥雖可同,而調理之藥則少異,然亦不外乎大補氣血。旨哉斯言,凡治杖瘡者,所當於補氣血藥中,而察其稟賦膽氣懷抱之不同,臨時酌劑制方者也。但丹溪又云:杖瘡只是血熱作痛,用涼血去瘀血為先,須服雞鳴散之類,外貼藥(宜五黃散),或大黃、黃柏為末,生地汁調敷,或黃柏、紫金皮、生地同搗敷。是丹溪之法,又專以涼血清熱為主。

總而言之,朱、薛兩家之法皆當,皆不可拘,只在醫者神明通變而已。大抵初杖者,以行血解毒為主(宜行血解毒湯、散血爪蔞散、乳香散、乳香膏、椒鱉丸,外治宜血竭散),三日後宜托裡排膿(宜托裡消毒散、神效當歸膏)。心境抑鬱者,開其懷抱,解其鬱結(宜木香、香附、鬱金、砂仁)。

氣血虛弱而有瘀血,必於補中行滯(宜花蕊石散)。痛甚者,急為定(宜服乳香定痛散,隨以熱酒儘量飲,外貼黃蠟膏,或敷貼五黃散)。或有瘀血壅腫作痛,先刺出惡血,然後乃貼膏藥。或服鳳仙葉搗貼,干則易,一夜血散即愈。冬月收取乾者,水和塗之。他如杖瘡青腫(宜濕棉紙鋪傷處,以燒過酒糟搗爛,厚鋪紙上,良久痛處如蟻行,熱氣上升即散,又豆腐切片貼之,頻易)。

杖瘡未破(宜干黃土、童尿入雞子清調塗,干即以熱水洗去,復刷復洗數十次,以色紫轉紅為度,仍刷兩胯,防血攻陰)。杖瘡已破(宜雞子黃熬油搽)。杖瘡血出(宜豬血一升,石灰七升,和煅,再以水和丸煅,凡三次,為末敷之效)。杖瘡忽乾黑陷,毒氣攻心,恍惚煩悶嘔吐者,乃死不治。

白話文:

傷口若是被藥箭射中,剛開始只是傷到皮肉,但很快就會感覺到傷口悶痛、化膿潰爛,最終導致死亡(這時應該多喝糞汁,並將糞便塗抹在傷口上)。凡是這種情況,都屬於金瘡(刀劍等利器造成的傷口)必定會有的併發症狀,絕對不可以輕忽,而治療的重點,總是以調理血液為主。因為刀刃造成的傷口,必然會有瘀血停留在傷口處,必須先去除這些瘀血(可以使用奪命散、花蕊石散、尋滯散、破血消痛湯、雞鳴散、復元活血湯等藥方)。如果失血過多,病人會感到口渴,但必須忍住,應該吃一些乾的食物,或是吃一些肥肉之類的東西來止渴。

而且不可以喝太多的粥,否則會導致血液溢出而死亡。同時也要避免生氣、大聲說話、大笑、劇烈運動、勞累,以及食用鹽、醋、熱酒、熱湯等,這些都會使傷口疼痛加劇,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死亡。也不可以喝冷水,因為血液遇到寒冷會凝結,進入心臟就會致命。治療的方法,若是失血嚴重,必須要大力補氣血(可以使用八珍湯、人參黃耆湯、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等藥方)。如果有其他變化,就要參考外科惡性病症的相關條文來治療。

此外,傷口的輕重程度也必須仔細評估,再據此用藥。傷勢較輕的,只需使用止痛生肌的藥物(可以使用補肌散,或是通用的封口藥),傷勢較重的,則必須先用封口藥,然後在傷口周圍敷藥(可以使用截血膏)包紮固定,避免心血持續湧出,這是最重要的訣竅。如果傷口在陰部,導致流血不止,可以用割下的包皮或陰囊燒成灰研磨成粉,用酒調服,幾天就會痊癒。即使不是陰部,而是自己割傷陰部,或是意外傷到陰部,治療方法也相同。

以上說的都是刀劍外傷、棍杖傷等外在原因造成的傷患,治療方法大致相同。然而,李東垣說:「人的膽氣有勇敢和膽怯之分,體質有強壯和虛弱之別,胸襟有開朗和憂鬱之異,所以即使敷藥相同,調理的藥物也會有些差異,但總歸不離補氣血的原則。」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凡是治療棍杖傷的人,應該在補氣血的藥物中,觀察其體質、膽氣和胸襟的不同,再臨時調整藥劑和處方。但朱丹溪又說:「棍杖傷只是因為血熱引起疼痛,所以應該以涼血化瘀為優先,必須服用雞鳴散之類的藥物,外用貼藥(可以使用五黃散),或是將大黃、黃柏磨成粉,用生地汁調勻敷在傷口上,或將黃柏、紫金皮、生地一同搗爛敷用。這是朱丹溪的方法,專門以涼血清熱為主。」

總而言之,朱丹溪和薛立齋兩人的方法都對,但都不能拘泥,關鍵在於醫生能否靈活應變。大體來說,剛被打傷時,應該以活血解毒為主(可以使用行血解毒湯、散血爪蔞散、乳香散、乳香膏、椒鱉丸,外用藥可以使用血竭散),三天後則應該托裡排膿(可以使用托裡消毒散、神效當歸膏)。如果心境抑鬱,要開解其胸襟,消除憂鬱(可以使用木香、香附、鬱金、砂仁等藥材)。

如果氣血虛弱又有瘀血,必須在補氣的同時也要化瘀(可以使用花蕊石散)。如果疼痛劇烈,要趕快止痛(可以服用乳香定痛散,隨後盡量喝熱酒,外用黃蠟膏貼敷,或敷貼五黃散)。如果瘀血腫脹疼痛,先用針刺放出惡血,然後再貼膏藥。也可以將鳳仙葉搗爛後貼敷,乾了就換,一個晚上就能消散瘀血。冬天可以收集曬乾的鳳仙葉,用水調和後塗抹。至於其他情況,如棍杖傷造成青腫(可以用濕棉紙覆蓋在傷口處,然後將燒過的酒糟搗爛,厚厚地鋪在紙上,過一會兒疼痛處會像螞蟻爬一樣,熱氣上升就會消散。也可以用豆腐切片貼敷,頻繁更換)。

棍杖傷未破皮時(可以用乾黃土、童子尿、雞蛋清調勻塗抹,乾了就用熱水洗掉,反覆刷洗幾十次,以顏色由紫轉紅為度。也要刷洗兩胯,防止血液流向陰部)。棍杖傷已破皮時(可以用雞蛋黃熬成油來塗抹)。棍杖傷出血時(可以用豬血一升,石灰七升,混合煅燒,再用水調成丸狀煅燒,共三次,磨成粉敷在傷口上有效)。如果棍杖傷突然乾癟變黑凹陷,毒氣攻心,出現神志不清、煩躁嘔吐等症狀,就是無法醫治的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