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10)

1. 附錄一切癰疽兼症方論

【發煩渴】,劉涓子曰:熱毒方盛,或發大渴,此乃毒氣攻心,令舌乾煩渴,但補心氣即止。薛立齋曰:瘡瘍作渴,焮腫發熱,二便調和者,熱在上焦也(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補中益氣湯)。

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竹葉黃耆湯)。腎水乾涸作渴,口苦幹燥者,加減八味丸。疽愈後發渴,最惡候,惟加減八味丸最妙,蓋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發渴,宜服此丸,未渴先服,永不發渴。《回春》曰: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也(黃耆六一湯)。

【寒熱】,《得效》曰:癰疽未愈之間,先嘔痰而寒熱,汗出而止,或連日,或間日(加味不換金正氣散)。薛立齋曰:癰疽症,口苦,寒熱往來,肝火血虛也(托裡消毒散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加柴胡、熟地)。因怒而寒熱,肝火氣虛也(前方加柴胡、黃芩,不應,八珍湯加山梔、棗仁、龍膽草)。

體倦寒熱,肝脾氣虛也(前方去金、翹、芷,加參、耆、歸、術,不應,補中益氣湯)。內熱晡熱而寒熱,陰血虛也(前方去三味加芎、歸、丹皮、柴胡,不應,八珍湯加丹皮效)。畏寒者,胃氣虛也(前方去三味加參、苓、朮、升麻,不應,補中益氣湯)。脅痛痞滿而寒熱,肝氣滯也(前方去三味加青皮、木香,不應,屬氣血兩虛,加參、歸、術)。

【作痛】,《入門》曰:癰疽不可不痛,亦不可大痛。未潰時痛,為熱毒,甚或便秘(內疏黃連湯)。膿脹痛者,針之。已潰膿出而反桶,虛也(宜歸耆湯)。

《精義》曰:癰疽寒熱虛實,皆能為痛。若熱毒痛,以寒涼折其熱。若寒邪痛,以溫熱熨其寒。虛痛補之。熱痛瀉之。《綱目》曰:穢氣觸而痛,和解之(乳香、芍藥之類)。風冷逼而痛,溫散之(防風、桂枝之類)。《回春》曰:膿血既泄,腫痛尤甚(人參黃耆湯)。薛立齋云:瘡瘍之作,由六淫七情,其痛因氣血凝滯,如熱毒在內,便秘作痛,導之(內疏黃連湯)。熱毒熾甚,焮腫作痛,解之(黃連解毒散,不應,用仙方活命飲)。

瘀血凝滯作痛,和之(乳香定痛散)。作膿而痛,排之(托裡消毒散)。膿脹而痛,針之。膿潰而痛,補之(人參黃耆湯去蒼朮、神麯)。氣虛而痛,益之(四君子湯加歸、耆)。血虛而痛,養之(四物湯加參、耆)。腎虛而痛,滋之(六味丸)。

【嘔逆】,丹溪曰:未潰時嘔,當作毒氣上攻治之(乳粉托裡散)。潰後,當作陰虛補之。老年人潰後嘔,不能食虛也(參苓白朮膏)。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於胃也(多用白朮)。《回春》曰:食不能下,服藥而嘔,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薛立齋曰:作嘔,難泥毒氣上攻,而概用敗毒等藥。

白話文:

附錄一切癰疽兼症方論

發煩渴:

患者出現煩躁口渴,可能是因為熱毒盛行,毒氣侵犯心臟,導致舌乾煩渴,只需補益心氣即可。瘡瘍引起的口渴,伴隨紅腫發熱,大小便正常,表示熱在體表(使用竹葉石膏湯)。若腫痛發熱,大便秘結,則表示內臟有熱(使用四順清涼飲)。腫痛嚴重,則為熱毒鬱結(使用仙方活命飲)。腫脹輕微疼痛,則為氣血虛弱阻塞(使用補中益氣湯)。

胃火過盛,津液不足者(使用竹葉黃耆湯)。腎陰不足,口乾舌燥者(加減八味丸)。癰疽痊癒後出現口渴,是最不好的徵兆,此時加減八味丸最有效,因為癰疽多由虛弱引起,癰疽好了還口渴,應服用此丸,最好在口渴之前就服用,就能預防口渴。《回春》中記載:癰疽引起口渴,是氣血兩虛(使用黃耆六一湯)。

寒熱:

癰疽未癒之前,先嘔吐痰液,然後出現寒熱交替,出汗後症狀停止,可能持續數日或間歇出現(使用加味不換金正氣散)。癰疽伴隨口苦、寒熱往來,是肝火血虛(使用托裡消毒散,去白芷、連翹、金銀花,加柴胡、熟地)。因憤怒而導致寒熱,是肝火氣虛(在前面方劑基礎上加柴胡、黃芩,若無效,則使用八珍湯加山梔、棗仁、龍膽草)。

身體疲倦伴隨寒熱,是肝脾氣虛(將前面方劑中金銀花、連翹、白芷去除,加入人參、黃耆、當歸、蒼朮,若無效,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內熱午後加重,並伴隨寒熱,是陰血虛弱(將前面方劑中三味藥去除,加入川芎、當歸、丹皮、柴胡,若無效,則使用八珍湯加丹皮)。畏寒,是胃氣虛弱(將前面方劑中三味藥去除,加入人參、茯苓、蒼朮、升麻,若無效,則使用補中益氣湯)。脅肋疼痛、腹部脹滿伴隨寒熱,是肝氣鬱滯(將前面方劑中三味藥去除,加入青皮、木香,若無效,則屬氣血兩虛,加入人參、當歸、蒼朮)。

作痛:

癰疽一定會痛,但不能太痛。未潰爛前疼痛,是熱毒,嚴重者可能便秘(使用內疏黃連湯)。膿腫疼痛者,應針刺。已潰爛膿液排出,但疼痛加劇,是虛弱(使用歸耆湯)。

癰疽寒熱虛實,都會引起疼痛。熱毒疼痛,用寒涼藥物去除熱邪;寒邪疼痛,用溫熱藥物溫散寒邪;虛痛則補益;熱痛則瀉熱。《綱目》中記載:污濁之氣觸犯而疼痛,用和解藥物(如乳香、芍藥);風寒侵襲而疼痛,用溫散藥物(如防風、桂枝)。《回春》中記載:膿血排出後,腫痛加劇(使用人參黃耆湯)。瘡瘍疼痛是由於六淫七情導致氣血凝滯,如果熱毒內在,便秘疼痛,則導引之(使用內疏黃連湯)。熱毒過盛,紅腫疼痛,則解毒(使用黃連解毒散,若無效,則使用仙方活命飲)。

瘀血凝滯疼痛,則活血化瘀(使用乳香定痛散)。化膿疼痛,則排膿(使用托裡消毒散)。膿腫疼痛,則針刺。膿潰爛疼痛,則補益(使用人參黃耆湯,去蒼朮、神麴)。氣虛疼痛,則益氣(使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血虛疼痛,則養血(使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耆)。腎虛疼痛,則滋陰補腎(使用六味地黃丸)。

嘔逆:

癰疽未潰爛前嘔吐,是毒氣上犯(使用乳粉托裡散)。潰爛後嘔吐,是陰虛,應補益。老年人潰爛後嘔吐,不能進食,是氣虛(使用參苓白朮膏)。瘡瘍嘔吐,是濕邪侵犯胃部(多用白朮)。《回春》中記載:不能進食,服藥後嘔吐,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癰疽嘔吐,多為毒氣上攻,常用敗毒類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