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9)
卷二十九 (9)
1.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如腳裂縫者,以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縫內愈,或以蒸藕研成膏敷之亦愈。手裂亦然。如腳皴裂,至春夏不愈者,用生薑、細糟、白鹽、臘豬油研爛,擦入皴內,一時雖痛,少頃皮合,再用則安矣。
【腿足瘡瘍原由症治】,丹溪曰:附骨癰熱在血分之極,初起時,先以青皮行氣,甘草節消毒,繼而養血,誠萬全之法也。薛立齋曰:凡毒在下部,藥氣難達,勢重者砭患處,去毒血,仍服當歸拈痛湯,虛者大補之。
陳文治曰:方書相傳治臁瘡夾膏等方,或效或不效,蓋由氣稟與所感不同也,要之,必因其人或屬陰虛,或屬脾虛,或屬陰火,或屬肝火,或脾氣下陷,濕熱滯於下部,必內服湯劑,用升舉之法,然後外貼膏藥,則經絡調和,皮膚自合。立齋又曰:脫疽赤色作痛自潰者,易治。
色黑不潰者,不治。蓋色赤作痛者,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急以蒜隔灸,次活命飲、托裡散,次用十全湯、加減八味丸自效。色黯不痛者,腎氣敗而虛火盛也,亦用隔蒜灸加用十全湯、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至上侵,元氣不至虧損,庶可保生。其有因修手足口咬者,惟避湯火風毒,服藥自愈。
華佗曰:治嵌甲,用硼砂、乳香各一錢,膩粉五分,橄欖核三枚燒存性,黃丹一錢,真麻油調,先用鹽湯洗淨拭乾敷之,二次效。丹溪曰:嵌甲即甲疽,又名陷甲,割甲成瘡,久不瘥,用黃柏、烏頭尖等分為末,洗淨敷貼。繆仲淳曰:足跟疽,由臟腑積熱所致,忌毒藥敷貼,宜隔蒜灸之,服活命飲加牛膝、肉桂。
又曰:腳跟瘡久不愈,毒氣攻注,用白朮為細末,先以鹽漿水溫洗,乾摻上,二日一換,即能負重涉險。又曰:腿肚上瘡,初生如粟,以後漸大,爬搔不已,相沿成片,黃水流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難愈,先用貫眾煎湯洗,後用百藥煎為末津調,逐漸塗敷。
又曰:腳脛生瘡,名曰袴口,或因磕損而成,其瘡外狹內寬,皮薄,極癢又痛,黃水長流,延蔓而生,甚則十餘年不愈,且易染人,須忌酒色,用韭菜地干蚯蚓糞為末,入輕粉、清油,或取白狗血調敷自效。
白話文:
如果腳部皮膚有裂縫,可以用五倍子磨成的粉末,混合牛骨髓填入裂縫中,這樣就能痊癒。或者將蒸熟的蓮藕搗成膏狀敷在裂縫處,也能痊癒。手部皮膚裂開的情況也一樣處理。如果腳部皮膚粗糙乾裂,到了春夏還沒好,可以用生薑、細酒糟、白鹽和臘豬油一起搗爛,塗抹在乾裂的地方。剛開始會有點痛,但過一會兒皮膚就會癒合,再用幾次就沒事了。
關於腿部和腳部的瘡瘍,朱丹溪說,附骨癰這種瘡是熱毒深入到血液的極致表現。剛開始發病時,先用青皮來疏通氣機,甘草節來解毒,然後再用藥物來滋養血液,這是最穩妥的方法。薛立齋說,凡是毒瘡長在下半身的,藥力難以到達,病情嚴重的,可以用砭石刺破患處,放出毒血,然後服用當歸拈痛湯。如果是體虛的人,就應該大補身體。
陳文治說,醫書上流傳的治療臁瘡(小腿潰瘍)和夾膏(生於皮下脂肪的膿腫)等方子,有時有效,有時沒效,這是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感受到的病邪不同。總的來說,必須根據病人是屬於陰虛、脾虛、陰火、肝火,還是脾氣下陷、濕熱積聚在下部等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先用內服湯劑,配合升提的方法,然後再外敷膏藥。這樣才能使經絡調和,皮膚自然癒合。薛立齋又說,脫疽(末梢血管閉塞性疾病)如果是紅色的,而且會疼痛潰爛,就比較容易治療。
如果是黑色的,而且不潰爛,就比較難治。因為紅色疼痛的情況,是元氣虛弱,濕毒壅盛,應該趕快用蒜隔著皮膚灸,然後服用活命飲和托裡散,接著用十全湯和加減八味丸,就能見效。如果顏色暗黑,而且不痛,是腎氣衰敗,虛火旺盛,也要用蒜隔著皮膚灸,並服用十全湯和加減八味丸,這樣可以防止毒氣向上侵犯,元氣不會過度虧損,或許可以保住性命。如果因為修剪手腳或被動物咬傷而引起的,只要避免接觸湯火、風毒,吃藥就會自己好。
華佗說,治療嵌甲(指甲長入肉中),可以用硼砂、乳香各一錢,膩粉五分,橄欖核三枚燒成灰,黃丹一錢,用麻油調和。先用鹽水洗乾淨,擦乾後塗上藥,敷兩次就能見效。朱丹溪說,嵌甲就是甲疽,也叫陷甲。把指甲割開後,形成瘡,很久都不會好。可以用黃柏、烏頭尖等分為末,洗淨後敷貼。繆仲淳說,足跟疽(腳後跟的瘡),是由於內臟積熱引起的,不要用有毒的藥物敷貼,應該用蒜隔著皮膚灸,並服用活命飲,再加牛膝和肉桂。
他又說,腳後跟的瘡很久都好不了,毒氣會攻入體內。可以用白朮磨成粉,先用鹽水溫洗患處,擦乾後把白朮粉撒在上面,兩天換一次藥,就可以正常走路了。他又說,小腿肚上的瘡,剛開始像小米粒一樣,後來會越來越大,忍不住去抓撓,抓久了就會連成一片,流出黃水,癢得難受。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頑疾,很難治好。應該先用貫眾煎湯清洗,然後用百藥煎磨成粉,用水調和後塗抹在患處。
他又說,小腿脛骨上長的瘡,叫做袴口,有的是因為碰撞損傷引起的。這種瘡外面窄,裡面寬,皮膚很薄,非常癢又很痛,會不斷流出黃水,而且會蔓延開來,嚴重的十幾年都好不了,還容易傳染給別人。必須戒酒色,可以用韭菜地裡的乾蚯蚓糞磨成粉,加入輕粉和清油,或者用白狗血調和後敷在患處,就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