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8)
卷二十九 (8)
1.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凡此皆甲疽之屬也。發於足指頭,漸腫熱痛,爪甲結膿,甚至爪甲俱脫者,名代指,由熱氣所壅故也,宜烏梅核中仁為末,米醋調成膏,先以芒硝煎湯洗淨,浸指於膏內。或以豬脂和蚯蚓糞搗敷,亦效。
發於足背,焮赤腫痛者,名足跗發,又名足面疽,俗名腳發背,此處為肝胃二經之會,多因濕熱乘虛下注也(宜百草膏,仙方活命飲加木瓜、牛膝、肉桂),膿清者不易治(宜托裡溫中湯,十全大補湯)。發於足跟者,名足跟疽,又名兔齧,與脛間所生兔齧名同症異。足跟乃足太陽經部分,足跟骨下,又陰陽二蹻發源之所,又為腎經所過之地,若患瘡毒,則蹻氣不能發生,腎氣亦由此而泄。若三陰虧損者,久不能使斂,必瀝盡氣血而亡。
故凡漫腫寒熱,體倦少食,由脾虛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晡熱頭痛,目不清,由脾虛陰火熾也(宜逍遙散佐以六味丸)。咳嗽有痰,水虧金耗也(宜十全大補湯、八味丸)。此皆當滋其化源,勿徒治其外也。婦人足跟足指腫痛,足心發熱,皆因胎產或經行,失於調理虧損,足三陰虛熱所致。
故有腫痛或出膿者(宜六味丸為主,佐以八珍湯)。有胃虛少食者(宜六味丸佐以六君子湯)。有寒熱內熱者(宜六味丸佐以逍遙散)。晡熱甚,頭目不清者(宜六味丸佐以補中益氣湯)。大凡發熱、晡熱、內熱,皆陰虛假熱。丹溪云:火起九泉,陰虛假熱也,酒色過度多患之。
陳文治亦云:婦人血虛,兩足發熱晡熱,月經過期,足跟作痛,肝脾血虛也。胸痞吐痰,飲食不思,脾胃氣虛也。蓋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一虛,諸病悉至矣(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必服藥使胃氣漸復,然後補之(宜補中益氣湯佐以六味丸)。大約此症,八珍湯是最要之藥。
發於足掌心者,名湧泉疽,與足發、足趺發症治大略相似。足心熱者,由於陰虛(宜四物湯加知、柏)。飲食不思者,由於脾虧(宜補中益氣湯)。腎虛脾虧,最為此症要治,若專治瘡者,往往致死。然而此症又有難治易治之分:如兩足心發徹骨者,難治;如腳心皮微破,穴不深,膿不多者,易治。湯藥通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消毒散加牛膝、檳榔、杜仲,補中益氣湯,腎氣丸。
至於潰後,則用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八味丸。蓋此固非輕症也。雖然足之為病,正有不可忽者。如人走長路,被石塊墊腫腳底,不能行步,痛不可忍,名腳墊毒,將舊草鞋浸尿桶內半日,燒紅新磚,放草鞋在上腳踏之,令火逼尿氣入里,即消。若不早治,必爛入腳,亦能殺人。
蓋此症古方書罕載,惟《瘍科選粹》有此方,故錄之。至尋常走路腳腫痛者,亦可用此法治之。如腳跟皴裂者,用桐油一碗,男發一握,熬至發化,收貯,毋令塵入,每用以百沸湯洗令軟,敷上即安。如腳指縫搔癢成瘡,血出不止者,用多年糞桶箍蔑,燒灰敷之。如腳指縫患沙瘡者,以燕窩土略炒,黃柏末、香油調敷,痛者加乳香。
白話文:
這些病症都屬於甲疽的範疇。如果長在腳趾頭,會逐漸紅腫熱痛,指甲化膿,嚴重時甚至指甲脫落,這被稱為「代指」,是因為熱氣鬱積所致。可以用烏梅核裡的仁磨成粉,用米醋調成膏狀,先用芒硝煎湯清洗患處,然後將腳趾浸泡在藥膏中。或者用豬油和蚯蚓糞搗爛敷在患處,也有效果。
如果長在腳背,會紅腫熱痛,稱為「足跗發」,又稱「足面疽」,俗稱「腳發背」。這個地方是肝經和胃經交匯之處,多是因為濕熱之氣乘虛下注。適合使用百草膏或仙方活命飲,並加入木瓜、牛膝、肉桂。如果膿液清稀,則比較難治,適合用托裡溫中湯或十全大補湯。如果長在腳跟,稱為「足跟疽」,又名「兔齧」,雖然名稱和脛骨上的兔齧相同,但症狀不同。腳跟是足太陽經的一部分,腳跟骨下方又是陰陽二蹻的發源地,也是腎經經過的地方。如果腳跟長瘡毒,蹻氣就無法產生,腎氣也會因此洩漏。如果三陰虧損的人,這個病會很久都好不了,最終會耗盡氣血而死亡。
因此,如果出現全身漫腫、寒熱、身體疲倦、食慾不振,是由於脾虛下陷引起的,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午後發熱、頭痛、眼睛不清澈,是由於脾虛導致陰火旺盛引起的,適合用逍遙散搭配六味丸。如果咳嗽有痰,是水液不足、肺陰耗損的緣故,適合用十全大補湯或八味丸。這些情況都要從滋養身體的本源著手,不要只治表面。婦女如果腳跟、腳趾腫痛,腳心發熱,多是因為生產或月經期間,沒有好好調養導致虧損,足三陰虛熱引起的。
因此,出現腫痛或出膿的情況,適合用六味丸為主,搭配八珍湯。如果胃虛食慾不佳,適合用六味丸搭配六君子湯。如果出現寒熱或內熱,適合用六味丸搭配逍遙散。如果午後發熱嚴重,頭暈目眩,適合用六味丸搭配補中益氣湯。一般來說,發熱、午後發熱、內熱都屬於陰虛假熱。朱丹溪說過:「火起九泉,陰虛假熱」,多因縱慾過度引起。
陳文治也說:「婦女血虛,兩腳發熱,午後發熱,月經不調,腳跟疼痛,都是肝脾血虛的表現。」胸悶痰多,食慾不振,是脾胃氣虛的表現。因為胃是五臟的根本,胃氣一旦虛弱,各種疾病都會隨之而來,適合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茯苓、半夏。必須服藥使胃氣逐漸恢復,然後才能進補,適合用補中益氣湯搭配六味丸。大體來說,這個病症,八珍湯是最重要的藥物。
如果長在腳掌中心,稱為「湧泉疽」,和腳背上的「足發」、「足趺發」的治療方法大致相似。腳心發熱是因為陰虛,適合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食慾不振是因為脾虛,適合用補中益氣湯。腎虛脾虧是治療這個病症的關鍵,如果只治療瘡毒,往往會導致死亡。然而,這個病症也有難治易治之分:如果兩個腳心都深入骨髓地疼痛,就比較難治;如果腳心皮膚只是輕微破裂,洞口不深,膿液不多,就比較容易治療。湯藥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消毒散,並加入牛膝、檳榔、杜仲,以及補中益氣湯、腎氣丸。
至於潰破之後,可以用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八味丸。這個病症絕不是小病。雖然腳的疾病看似不大,但確實不能輕忽。比如,如果有人走了很遠的路,被石頭硌腫腳底,不能走路,痛得無法忍受,這稱為「腳墊毒」。將舊草鞋浸泡在尿桶中半天,把新磚燒紅,把草鞋放在磚上,讓腳踩在草鞋上,讓火逼出尿液的氣進入腳底,腫脹就會消退。如果不早點治療,可能會爛到腳裡面,甚至會危及生命。
這個病症在古代醫書中很少記載,只有《瘍科選粹》有這個方子,所以記錄下來。至於平常走路腳腫痛的情況,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如果腳跟皮膚粗糙開裂,可以用一碗桐油,加上一把男人的頭髮,熬煮到頭髮融化,收起來存放,不要讓灰塵進入。每次使用時,用剛燒開的沸水浸泡腳跟,使其變軟,然後敷上藥膏,就會好轉。如果腳趾縫搔癢成瘡,流血不止,可以用多年糞桶上的竹箍燒成灰敷在患處。如果腳趾縫長了沙瘡,可以用燕窩土稍微炒一下,加上黃柏粉、香油調成糊狀敷在患處,如果疼痛可以加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