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6)

1.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而其為治則一。雖然,鶴膝風必兩膝壅腫,其大概也。若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腫而微紅,則名膝遊風,而不謂之鶴膝風矣(宜防風通聖散加木瓜、牛膝,或換骨丹)。若但膝之兩旁腫痛,憎寒壯熱,晝夜偏劇,腫處手不可近,則名膝眼毒,而不謂之鶴膝風矣(宜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牛膝)。

若膝蓋上腫痛,亦發寒熱,則名膝癰,而不謂之鶴膝風矣(宜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牛膝)。固知膝臏腫痛之病,有非一端,所當辨析以治之者也。發於足小肚上半,三四寸許大,紅腫堅硬如石,痛甚者,名黃鰍癰,由肝脾二經濕熱或積怒所致(宜五香湯,流氣飲加牛膝、木瓜、防己、黃柏),壯實者下之(宜萬病解毒丹)。

又有足小肚下半生疽,寒熱煩躁,名腓腨疽,屬腎水不足,積熱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淮牛膝、木瓜、黃柏,或八珍湯加牛膝),壯實者下之(宜一粒金丹),虛極老弱者補之(宜金匱腎氣丸)。又有似疽非疽,似瘡非瘡,生於脛上,名曰兔齧,其狀如赤豆,根至骨,不急治則殺人(宜仙方活命飲加牛膝)。

又有足脛之間生瘡,狀如牛眼,或紫或黑,膿水淋漓,止處即爛,名濕毒流注,緣風雨霧露寒濕邪氣,侵入腠理所致也(宜防風通聖散加牛膝、木瓜、防己,或當歸拈痛湯加牛膝)。發於臁骨正面及內外兩臁者,名臁瘡,而以臁骨正面者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難治也。

由本有濕熱下注,瘀血凝滯,又適為搔傷,或磕撲破損而成,又日逐步履,多所傷動,又午後氣多下墜,愈覺腫痛,是以累年不愈,致成頑瘡。女人患此,或經水往來,或裙風相扇,更難調治,故其名曰裙風褲口瘡。總之,臁瘡之治當分正面、內、外三處。其在正面,漫腫作痛,或不腫作痛,三陰虛也,甚則寒熱交作(宜八物湯、十全大補湯)。

又有脾虛挾表邪者(宜補中益氣湯加桔梗、白芷)。又有脾虛濕熱,流膿口乾,食少者(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甚則晡熱(宜前方加熟地、炒黑黃柏)。或挾怒氣(宜前方加山梔、川芎)。或更有郁(宜歸脾湯加山梔、柴胡)。皆當酌治。

又有患處黑黯,肢體惡寒,飲食少思者,肝腎虛敗也(宜八味丸效),甚則內熱口乾(宜腎氣丸),或腎臟虛風(宜四生散、黃耆丸),或日久不愈(宜大苦參丸),皆宜酌治,若妄投攻伐之劑,亦能殺人。其在外臁,有因風濕者(宜洗以蔥湯,貼龍骨膏)。有因風熱者(宜馬齒膏)。

有因濕熱者(宜窯土膏)。有因血氣凝滯者(宜小駐車丸,加乳香少許摻之)。皆當酌治。其在內臁,初起時(宜以鹽湯洗貼蠟礬紙)。勢甚重者(宜桐油膏)。或癢甚者(宜蘄艾膏)。或久不愈者(宜先以爐灰膏點去瘀肉,後貼黃蠟膏)。皆當酌治。總之,臁瘡有蠱必去蟲(宜取蟲方)。

白話文:

關於腿部、股部、膝蓋、膝蓋骨、腳踝和足部的疾病來源與發展,治療方法其實只有一個方向。雖然說,鶴膝風這種病症,通常會兩邊膝蓋都腫脹,這是一般情況。如果只有一個膝蓋疼痛,上下腫脹不明顯,只是稍微發紅,那就稱為膝遊風,而不是鶴膝風了(適合用防風通聖散加上木瓜、牛膝,或換骨丹來治療)。如果只是膝蓋兩側腫痛,怕冷發熱,白天夜晚疼痛加劇,腫脹的地方不能觸碰,那就叫做膝眼毒,而不是鶴膝風(適合用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上牛膝來治療)。

如果膝蓋上方腫痛,也會發冷發熱,那就稱為膝癰,而不是鶴膝風(適合用勝金丹、紫金丹、仙方活命飲加上牛膝來治療)。由此可知,膝蓋骨腫痛的疾病,並不只有一種,應該仔細辨別後再進行治療。如果疾病發生在小腿肚上半部,約三四寸大小,紅腫堅硬像石頭,疼痛劇烈,就叫做黃鰍癰,是由於肝脾兩經濕熱或積怒所引起的(適合用五香湯、流氣飲加上牛膝、木瓜、防己、黃柏來治療),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瀉下的藥物(適合用萬病解毒丹)。

另外,如果疾病發生在小腿肚下半部,出現寒熱、煩躁,就叫做腓腨疽,屬於腎水不足、積熱所引起的(適合用仙方活命飲加上淮牛膝、木瓜、黃柏,或八珍湯加上牛膝來治療),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瀉下的藥物(適合用一粒金丹),身體極度虛弱的老年人則要用補養的藥物(適合用金匱腎氣丸)。還有一種病,像疽又不像疽,像瘡又不像瘡,長在小腿脛骨上,叫做兔齧,形狀像紅豆,病根深入骨頭,不趕快治療會致命(適合用仙方活命飲加上牛膝來治療)。

另外,腳脛之間會長瘡,形狀像牛眼睛,顏色有紫有黑,膿液淋漓不斷,只要停止流膿的地方就會潰爛,叫做濕毒流注,是由於風雨、霧露、寒濕等邪氣侵入皮膚毛孔所引起的(適合用防風通聖散加上牛膝、木瓜、防己,或當歸拈痛湯加上牛膝來治療)。如果疾病發生在小腿骨正面和內外兩側,就叫做臁瘡,其中以小腿骨正面的最為嚴重,因為那裡的骨頭上肉少皮薄,比較難治療。

這種病通常是因為本身就有濕熱往下流注,瘀血凝滯,又剛好被抓傷,或是碰撞破損所造成,加上每天走路,多處受傷,而且下午氣血多往下沉,更覺得腫痛,所以才會多年不癒,變成頑固的瘡。女人患上這種病,有時會因為月經來潮,或是裙子擺動,更加難以治療,所以又叫做裙風褲口瘡。總而言之,治療臁瘡應該區分正面、內側、外側三個部位。長在正面的,如果出現漫腫疼痛,或不腫但疼痛,這是屬於三陰虛的症狀,嚴重時會寒熱交替發作(適合用八物湯、十全大補湯)。

另外,也有脾虛又夾帶外感風邪的(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桔梗、白芷)。還有脾虛濕熱,流膿、口乾、食慾不振的(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白芍),嚴重時會出現午後發熱(適合用原方再加上熟地、炒黑黃柏)。或是夾帶怒氣(適合用原方再加上山梔、川芎)。或是有情緒鬱悶(適合用歸脾湯加上山梔、柴胡)。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治療。

還有患處顏色暗沉,肢體怕冷,食慾不振的,這是肝腎虛弱衰敗的表現(適合用八味丸來治療),嚴重時會出現內熱口乾(適合用腎氣丸),或是腎臟虛風(適合用四生散、黃耆丸),或是久治不癒(適合用大苦參丸),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治療,如果亂用攻伐的藥物,也會導致死亡。長在外側的,有的是因為風濕(適合用蔥湯洗滌,貼龍骨膏),有的是因為風熱(適合用馬齒膏),有的是因為濕熱(適合用窯土膏),有的是因為血氣凝滯(適合用小駐車丸,加上少量乳香敷在患處)。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治療。長在內側的,剛開始時(適合用鹽水洗滌,貼上蠟礬紙),病情比較嚴重的(適合用桐油膏),或是癢得很厲害的(適合用蘄艾膏),或是久治不癒的(適合先用爐灰膏點掉瘀肉,再貼上黃蠟膏)。這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酌情治療。總而言之,臁瘡如果有蠱蟲,一定要驅除蟲子(適合用驅蟲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