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5)
卷二十九 (5)
1.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蓋緩疽、石疽,皆由寒氣伏於骨體之間而成,其熱勢緩慢,積日不潰,久方紫黑。皮肉俱爛者,名緩疽(宜內托酒煎湯)。其腫與皮肉相似,疼而堅硬如石,名石疽(宜生商陸根打爛,和鹽許塗敷,日換一次即軟),甚有腫痛,口乾煩熱,四肢拘急者(宜沉香湯)。由石疽推之,又有石癰,結硬發熱,毒氣攻衝不定,疼痛者是也(宜黃連散)。
賊風則由風邪搏於骨髓,故其痛亦徹骨,遇寒則更甚,外症惡寒有汗,痛處常欲熱熨,失治則變為攣曲偏枯(宜越婢湯)。然此三者,雖與附骨疽相類,究竟有別也。發於大股之內,陰囊之側者,在左名上馬癰,在右名下馬癰,在肛門旁為肛門癰,俱屬厥陰經濕熱,及七情憂憤而成(宜內補黃耆湯、內托羌活湯、十全大補湯)。繆仲淳云:大抵瘡瘍初發,必腫痛,氣血鬱積,蒸肉為膿,其痛宜也。
潰膿之後,腫散肌寬,故痛則漸減。若痛還不止,是氣血不足,宜大補之。丹溪、河間有虛甚之說。仲淳此言,蓋指凡屬瘡瘍言之,不獨股疽也。發於腿外側胯下,名伏兔發,即前所云起於伏兔穴者是也,必寒熱大作,疼痛無,頭屬足陽明胃經病,固為不治之症,然急早治之,或可希冀萬一。
速用隔蒜灸法,灸而疱起者猶可治,先汗下之(宜紫金丹),隨用止痛消毒藥(宜仙方活命飲)。發於膝者名庇疽,其狀大而肉色不變,寒熱而堅,按之如石者,死症也。若肌肉稍溫,按之不至如石,急用生商陸根擦之(宜犀角湯去升麻,加酒牛膝)。發於膝上,或有在臂膊者,名人面瘡,狀如人面,眼目口鼻皆具,古書云是冤業所生,須清心悔過乃得(宜十六味流氣飲,久者大苦參丸、腎氣丸)。
昔有人患此瘡,以物餉之皆能食,灌以酒,面亦赤,醫者歷試諸藥,皆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因即取貝母未和水灌入口中,數日成痂而愈。發於兩膝,壅腫,內外皆痛,寒熱間作,腿日瘦削,膝獨腫大,如鶴之股膝者,名鶴膝風,多由足三陰經虧損,風邪乘之所致,初起即當用蔥熨法,令其內消為要著,否則內熱食減,肌肉漸瘦,肢體攣痛。其症有寒熱齊作者(宜五積交加散加烏藥、姜蠶)。
有倏忽發熱者,乃無根虛火也(宜十全大補湯)。有臍腹疼痛,溺頻頭暈吐痰者(宜八味丸)。有血虛甚,而發熱大渴,面赤脈大者(宜歸耆湯)。有陰虛形瘦發熱者(宜腎氣丸)。有挾濕熱者(宜蒼龜丸、二妙蒼柏散)。有食少面黃者(宜六君子湯)。有津液干,中氣不足者(宜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有至成膿潰爛者(宜獨活寄生湯、大防風湯)。有膿清而肌肉不生者(宜八味丸)。皆當隨症施治。而總治宜用隔蒜灸法,內服大防風湯,切不可針刺,以致傷生。而其由來,亦有因腳軟痛難行,漸成此症者,然其名則曰痢風。亦有因傷寒餘毒,不能發散,風寒濕氣,結於經絡而成此症者,亦即鶴膝風之原委。
白話文:
緩慢形成的毒瘡和堅硬如石的毒瘡,都是因為寒氣潛伏在骨頭之間造成的,它們發病緩慢,長時間不會潰爛,久了才會變成紫黑色。如果皮肉都爛了,就叫做緩疽(適合用內托酒煎湯來治療)。腫脹的地方和皮肉顏色相似,摸起來疼痛而且堅硬如石頭,就叫做石疽(適合用生商陸根搗爛,加點鹽敷在上面,每天換一次,腫塊就會變軟),如果腫痛嚴重,口渴煩躁,四肢僵硬(適合用沉香湯)。由石疽推斷,還有石癰,也是堅硬發熱,毒氣在體內亂竄,會疼痛(適合用黃連散)。
賊風是因為風邪侵入骨髓,所以疼痛會深入骨頭,遇到寒冷會更嚴重,外部症狀是怕冷、有汗,疼痛的地方會想用熱的東西敷,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變成手腳攣縮、半身不遂(適合用越婢湯)。這三種病雖然和附骨疽相似,但還是有區別的。如果長在大腿內側、陰囊旁邊,在左邊叫做上馬癰,在右邊叫做下馬癰,長在肛門旁邊就叫做肛門癰,這些都屬於肝經濕熱,加上情緒憂鬱憤怒造成的(適合用內補黃耆湯、內托羌活湯、十全大補湯)。繆仲淳說:一般來說,瘡瘍剛開始發作,一定會腫痛,這是因為氣血鬱積,使得肌肉產生膿液,所以才會疼痛。
膿液排出後,腫脹消散,肌肉放鬆,所以疼痛會逐漸減輕。如果疼痛還沒停止,就表示氣血不足,應該好好補養。丹溪和河間學派有提到虛弱嚴重的說法。仲淳的這段話,指的是所有瘡瘍,不單單指大腿的毒瘡。如果長在大腿外側、胯下,叫做伏兔發,也就是之前說的長在伏兔穴的毒瘡,一定會出現嚴重的忽冷忽熱,疼痛難忍,因為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疾病,所以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但如果及早治療,或許還有機會。
要趕快用隔蒜灸法,如果灸後起水泡,就還有救,先要發汗疏通(適合用紫金丹),再用止痛消毒的藥(適合用仙方活命飲)。如果長在膝蓋的毒瘡,叫做庇疽,它的特徵是腫大,但肉的顏色沒有改變,會忽冷忽熱,而且堅硬,按起來像石頭一樣,這種屬於絕症。如果肌肉還有點溫度,按下去沒有像石頭一樣硬,就要趕快用生商陸根擦拭(適合用犀角湯去掉升麻,加入酒和牛膝)。如果長在膝蓋上面,或者手臂上,就叫做人面瘡,形狀像人的臉,有眼睛、嘴巴、鼻子,古書說是前世的冤業造成的,必須要清心悔過才能痊癒(適合用十六味流氣飲,如果久病不癒,要用大苦參丸、腎氣丸)。
以前有人長了這種瘡,給他東西吃都能吃下去,給他喝酒,臉也會變紅,醫生試了各種藥都沒有用,直到用貝母,他的瘡就皺起眉頭、閉上嘴巴,於是把貝母末用水調開灌進口中,幾天後就結痂痊癒了。如果兩邊膝蓋都腫起來,內外都痛,忽冷忽熱,腿一天天變細,只有膝蓋腫大,像鶴的腿一樣,就叫做鶴膝風,多半是因為足三陰經虛損,被風邪入侵造成的,剛開始就要用蔥熨法,讓它在內部消散,是最重要的,否則會內熱食慾不振,肌肉漸漸消瘦,肢體攣縮疼痛。這個病有的時候會忽冷忽熱(適合用五積交加散加烏藥、姜蠶)。
有時候突然發熱,是無根虛火(適合用十全大補湯)。有時候會肚臍腹部疼痛,頻尿,頭暈想吐(適合用八味丸)。有時候是因為血虛嚴重,發熱口渴,臉色潮紅,脈搏很大(適合用歸耆湯)。有時候是因為陰虛身體消瘦發熱(適合用腎氣丸)。有時候是因為夾雜濕熱(適合用蒼龜丸、二妙蒼柏散)。有時候是因為食慾不佳臉色發黃(適合用六君子湯)。有時候是因為津液不足,中氣虛弱(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
有時候會化膿潰爛(適合用獨活寄生湯、大防風湯)。有時候是膿水清澈,但肌肉長不出來(適合用八味丸)。這些都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但總的治療原則是要用隔蒜灸法,內服大防風湯,絕對不能用針刺,以免傷害身體。而這些病症的由來,有的是因為腳軟無力,走路困難,漸漸變成這種病,這種情況又叫做痢風。有的則是傷寒的餘毒沒有散去,加上風寒濕氣,結在經絡裡面造成的,這也是鶴膝風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