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4)
卷二十九 (4)
1.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小腹頑後,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名曰腳氣入心,死在旦夕。丹溪曰:入腎則腰腳腫,小便閉,氣上喘急,尺脈絕,目皆黑光,以腎乘心,水剋火,死不旋踵,急以八味丸去山藥救之。《入門》曰:腳氣入腹,喘急欲死,宜木萸湯、杉節湯、三將軍元、烏藥平氣湯救之。
【禁忌法】,《外臺秘要》曰:第一忌嗔,嗔則必煩,腳氣發。第二禁大語,大語則傷肺,亦發動。又忌露足當風、入水、以冷水洗足。東垣曰:凡飲食後,宜緩行二三百步,疲倦即止,如此則不能成壅也。凡飲食酒面勿過度,過度則腳氣發。欲不可縱,嗜欲多,則腳氣亦發。
(以上言未髮腳氣,平日保養法也)。《千金》曰:腳氣之病,極忌房室,勿食牛羊魚肉蔥蒜韭菘菜酒面酥油豬雞鵝鴨,惟食粳粟醬豉姜椒生果子,犯禁者病不差。《入門》曰:最忌熱藥蒸泡,恐逼邪入經絡也。(以上言已髮腳氣後保養法也。)
【腳氣按摩法】,《養生書》曰:湧泉穴在足心,濕氣皆從此入,日夕之間,常以兩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數目多時,覺足心熱,即將腳指略略動轉,倦則少歇,腳力強健,無痿弱痠痛之疾矣。
瘡瘍之發,下部為多,以下部易於傷濕,濕鬱生熱,風邪時毒又易相侵,故多發外症也。試即腿以下至足胕,詳言其症其治。發於腿髀及陰股者,名曰陰疽,其初起,必腰胯發強口渴,數欲飲而水不能多(宜仙方活命飲)。若至七日,發堅腫脹,噁心煩躁者不治。
發於腿上筋骨之內,痛如錐刺,皮肉全無赤腫突起者,名附骨疽,俗謂之貼骨腿癰,外由風露寒濕所侵,內由醇酒厚味所注,與積痰瘀血相搏而成,初起痛不能轉側,寒熱無汗(宜青草蒼柏湯、漏蘆飲子),若得微汁便愈。或至經久寒鬱為熱,便成膿汁,急用火針,使毒不得內潰,內急服藥(宜內消升麻湯)。
或有至於便秘者(宜漏蘆飲子、五香連翹湯下之)。如體弱不可下,須用分經內托法。或發在足尖(宜內托羌活湯)。或發在腿內,近膝股,漫腫木硬(宜內托耆柴湯)。或發在腿外(宜內托酒煎湯)。或發在左腿外側,漫腫長闊,行走作痛,以手按至骨,大痛(宜黃連消毒散)。
或初起大痛,而肉色不變(宜三生散、檳蘇散)。或漫腫作光色(宜三生散,或以神應膏為丸,酒下三十丸)。或堅硬漫腫,不辨肉色,重按大痛,此候多見於足少陽之分(宜東垣柴胡鼠黏子湯)。足少陽分者,左腿外側也。若大腿近膝股內,便屬足厥陰分。或膿成,便當針刺。
若待全熟,則內潰益甚,收斂愈難。或潰後,亦可以狗頭燒煙燻之(宜平肌散)。或起於伏兔穴,則死不治,穴在腿外膝蓋上六寸。至於未成骨疽,但環跳穴痛不已,即宜預防之(宜青草蒼柏湯,不效,加麻黃一錢,用二三帖)。然附骨疽與緩疽、石疽、賊風三者頗相類,不可不辨。
白話文:
如果小腹脹滿不舒服,過幾天就會開始想吐,這叫做「腳氣入心」,情況非常危險,隨時會死亡。丹溪說,腳氣如果影響到腎臟,就會造成腰腿腫脹、小便困難、呼吸急促,甚至脈搏微弱、眼睛發黑。這是因為腎臟的水氣壓制了心臟的火氣,很快就會死亡。要趕快服用八味丸來補腎,並去除山藥這種會加重水氣的藥材來救治。《入門》也說,腳氣如果衝入腹部,會呼吸困難,快要窒息,要用木萸湯、杉節湯、三將軍元、烏藥平氣湯來救治。
【禁忌事項】《外臺秘要》說:第一要避免生氣,生氣會讓人煩躁,容易誘發腳氣。第二要禁止大聲說話,大聲說話會傷害肺部,也容易引發腳氣。另外,要避免腳部暴露在風中、接觸水、用冷水洗腳。東垣說,飯後最好散步兩三百步,感到疲倦就要停止,這樣就不容易讓身體氣血瘀滯。飲酒和吃麵食也要適量,過量會引發腳氣。情慾也要節制,慾望太多,腳氣也會發作。
(以上說的是還沒發腳氣時,平時的保養方法)《千金方》說,得了腳氣病,最忌諱性生活,不要吃牛羊魚肉、蔥蒜韭菜、菘菜、酒、麵食、酥油、豬肉、雞肉、鵝肉、鴨肉,只能吃粳米、醬、豆豉、生薑、辣椒、新鮮水果。觸犯這些禁忌,病就不會好。《入門》也說,最忌諱用熱藥蒸泡,這樣會讓病邪深入經絡。(以上說的是發病後,應該如何保養)
【腳氣按摩法】《養生書》說:湧泉穴在腳底中心,濕氣都是從這裡進入體內的。每天早晚,可以用兩腳腳底互相摩擦,並用一隻手握住腳趾,另一隻手按摩腳底,按摩次數越多越好,直到感到腳底發熱。接著再稍微活動一下腳趾,感到疲倦就休息。這樣可以使腳力強健,不會有萎靡、痠痛的毛病。
瘡瘍大多發生在下半身,因為下半身容易受到濕氣侵襲,濕氣鬱積會產生熱,加上風邪和毒素容易侵入,所以容易發生外面的皮膚病。現在來詳細說明從大腿以下到腳踝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如果發生在大腿和陰股部位,叫做「陰疽」。剛開始一定會腰胯感到僵硬、口渴,想喝水但又喝不多(適合用仙方活命飲)。如果七天後,腫脹變硬,並感到噁心煩躁,就難以治癒。
如果發生在大腿內的筋骨之間,疼痛像錐子刺一樣,皮膚表面沒有紅腫突起,叫做「附骨疽」,俗稱「貼骨腿癰」。這是因為外部受到風寒濕氣侵襲,內部則因為飲酒和吃油膩食物,加上積痰和瘀血互相搏擊所造成的。剛開始會痛到無法轉身,並有發冷發熱、不出汗的症狀(適合用青草蒼柏湯、漏蘆飲子)。如果能流出少許膿液,就會痊癒。如果時間久了,寒氣鬱積成熱,就會化膿,要趕快用火針刺破,讓毒素不要往內部擴散,並服用藥物(適合用內消升麻湯)。
如果出現便秘(適合用漏蘆飲子、五香連翹湯),如果體質虛弱不能用瀉藥,就要用「分經內托法」來治療。如果發生在腳尖(適合用內托羌活湯),如果發生在大腿內側,靠近膝蓋,腫脹僵硬(適合用內托耆柴湯),如果發生在大腿外側(適合用內托酒煎湯),如果發生在左大腿外側,腫脹範圍很大,走路會痛,用手按壓到骨頭會很痛(適合用黃連消毒散)。
如果剛開始非常疼痛,但皮膚顏色沒有改變(適合用三生散、檳蘇散),如果腫脹發亮(適合用三生散,或將神應膏製成藥丸,用酒送服三十丸),如果腫脹堅硬,看不出皮膚顏色,用力按壓會很痛,這種情況多見於足少陽經脈(適合用東垣柴胡鼠黏子湯)。足少陽經脈的位置,就在左大腿外側。如果發生在大腿靠近膝蓋的內側,就屬於足厥陰經脈。如果已經化膿,就應該用針刺破。
如果等到完全成熟才刺破,膿液就會往內部擴散,難以收斂。潰破後,也可以用狗頭燒煙來燻(適合用平肌散)。如果發生在伏兔穴,就無藥可救。伏兔穴在大腿外側,膝蓋上方六寸的地方。如果還沒有形成骨疽,但只是環跳穴一直疼痛,就應該預防(適合用青草蒼柏湯,如果無效,就加麻黃一錢,服用二三帖)。附骨疽和緩疽、石疽、賊風這三種病症很相似,一定要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