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九 (3)
卷二十九 (3)
1. 腿股膝臏踝足病源流
【腳氣古今異名】,《醫鑑》曰:腳氣者,古名緩風,又謂之厥,後人謂之腳氣。後又以腳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漸而至於足脛腫大如瓜匏者有之。
【腳氣原由症治】,《綱目》曰: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其為病有症無名,腳氣之稱,自蘇敬始,關中河朔無有也,惟南方地下水寒,其清濕之氣中於人,必自足始。故經曰: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是也。《靈樞》曰:脾有邪,其氣流於兩股;腎有邪,其氣流於兩膕。
東垣曰:水性潤下,注之於足,積久而作腫痛,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內經》曰:太陽之勝,火氣內郁,流散於外,足脛附腫,飲發於中,附腫於下,加之房事不節,陰盛陽虛,遂成痼疾。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後,衣冠士人多有之亦此意也。《千金方》曰:凡腳氣之病,起始甚微,多不令人識也,食飲嬉戲,氣力如故,惟卒起腳屈伸不能動作異耳。
又曰:腳氣之疾,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以服藥致虛而殂,故其病皆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縱甚虛羸,亦須微微通泄,宜時取汗也。《入門》曰:腳氣外症,全類傷寒,但初起腳膝軟弱,頑痹轉筋,赤腫,乃為異耳。又曰:濕熱在三陽,則宜神秘左經湯。在太陽,麻黃左經湯。
在少陽,半夏左經湯。在陽明,大黃左經湯,或加味敗毒散。通宜檳蘇散。濕熱在三陰,則宜羌活導滯湯、搜風丸、枳實大黃湯、開結導引丸、當歸拈痛湯。氣血虛者,獨活奇生湯、羌活續斷湯。寒濕盛,則宜捉虎丹。病久者,卷柏散。熱甚者,加味蒼柏散。腫甚者,勝濕餅子、桑白皮散。
《直指》曰:腳氣為病,雖起於足,實周乎身,或壯熱頭痛,或百節拘攣,或十指走注,或轉筋急痛,或小腹不仁,以至胸滿喘息,煩悶怔沖,昏憒羞明,腹痛下利,嘔噦痰涎,惡聞食氣,二便秘澀,腿至膝,自脛及踝,屈弱頑痹,攣急痠疼,或焮不焮,或腫不腫,皆其候也。其傳足六經外症,與傷寒頗類,但卒然腳痛為異耳。
又曰:治法大要,疏導大便,使毒氣得泄而後愈,其用湯淋洗,皆醫家之大戒也。《醫鑑》曰:腳氣治法,用蒼朮、白朮以治濕,黃芩、黃柏、知母以治熱,當歸、白芍、地黃以調血,檳榔、木瓜以調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牛膝引諸藥下行,此為治之大法。清熱瀉濕湯亦可。
《醫說》曰: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愈。黑人耐風濕,赤白人不耐風濕。瘦人肉硬,肥人肉軟,肉軟則受病難愈。
【腳氣惡候】《千金》曰:腳氣病,但覺心下急,氣喘不停,或自汗出,或乍熱乍寒,其脈促短而數,嘔吐不止者死。上氣脈數,不得臥者亦死。上氣肩息,胸脅逆,臟急者亦死。腳氣脈浮大而緊,此最惡候之脈也。若細而緊,同是惡脈。又曰:腳氣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多不腫。
白話文:
【腳氣古今異名】
《醫鑑》這本書說:所謂的腳氣,古時候稱為「緩風」,又叫「厥」,後來的人才稱它為腳氣。之後,又根據腳是否腫脹,把腳氣分為「濕腳氣」(腳腫)和「乾腳氣」(腳不腫)。病情嚴重時,腳和腿會腫得像瓜一樣。
【腳氣原由症治】
《本草綱目》說:腳氣這種病,實際上是水濕引起的。這種病有症狀但沒有名稱,腳氣這個名稱是從蘇敬開始有的,在關中和河朔地區都沒有這種說法。只有南方地區,因為地下水寒冷,濕冷的氣侵入人體,必定從腳開始。所以《黃帝內經》說:濕冷之氣侵襲虛弱的身體,疾病就會從下半身開始。 《靈樞》又說:脾臟有邪氣,會流向大腿;腎臟有邪氣,會流向膝蓋後面。
李東垣說:水性往下流,積聚在腳部,時間久了就會腫脹疼痛,這是因為飲食中的濕氣往下走的緣故。《黃帝內經》說:太陽經氣過盛,火氣鬱積在體內,散發到體表,導致腳和腿腫脹。水飲在體內,也會向下流,導致下肢腫脹。再加上房事不節制,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就會形成頑固的疾病。孫思邈說:古代人很少有這種病,自從永嘉南渡之後,衣冠士人多患此病,也是這個道理。《千金方》說:凡是腳氣病,剛開始症狀很輕微,多數人不會察覺,吃飯玩耍,體力都和以前一樣,只是突然間腳不能彎曲伸直,活動不方便。
《千金方》還說:腳氣這種病,通常因為身體實證而死,沒有一個人是因為吃了藥導致身體虛弱而死的。所以這種病既不能大補,也不能大瀉。即使身體很虛弱,也只能稍微通暢一下,而且要時常發汗。《醫學入門》說:腳氣的外在症狀,很像傷寒,只是剛開始腳和膝蓋軟弱無力,麻木,抽筋,紅腫,這是它們不同的地方。又說:濕熱在三陽經,應該用神秘左經湯;在太陽經,用麻黃左經湯;在少陽經,用半夏左經湯;在陽明經,用大黃左經湯,或者加味敗毒散。普遍可以選用檳蘇散。濕熱在三陰經,應該用羌活導滯湯、搜風丸、枳實大黃湯、開結導引丸、當歸拈痛湯。如果氣血虛弱,用獨活寄生湯、羌活續斷湯。寒濕很嚴重,用捉虎丹。病程很久,用卷柏散。熱邪很嚴重,用加味蒼柏散。腫脹嚴重,用勝濕餅子、桑白皮散。
《直指》說:腳氣這種病,雖然從腳開始,但其實影響全身。可能會有發燒頭痛,全身關節拘攣,或者手指遊走疼痛,或者抽筋疼痛,或者小腹麻木,甚至胸悶氣喘,煩躁心慌,頭暈眼花,肚子痛拉肚子,想吐,痰多,噁心不想吃飯,大小便不順,腿到膝蓋,從脛骨到腳踝,無力麻木,抽筋酸痛,有時紅腫,有時不腫,都是腳氣的症狀。它在足部的傳變,和傷寒很像,但突然腳痛是它們不同的地方。
《直指》還說:治療腳氣的大原則是,疏通大便,讓毒氣排出,病就會好轉。用藥湯浸泡洗腳,是醫生的大忌。《醫鑑》說:治療腳氣的方法,用蒼朮、白朮來祛濕,黃芩、黃柏、知母來清熱,當歸、白芍、地黃來調血,檳榔、木瓜來調氣,羌活、獨活來通利關節,散風濕,同時用木通、防己、牛膝來引導藥力向下,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也可以用清熱瀉濕湯。
《醫說》說:身體黑瘦的人容易治好,肥胖肉多紅腫的人很難治好。皮膚黑的人能抵抗風濕,皮膚白的人不能抵抗風濕。瘦人肌肉硬,胖人肌肉軟,肌肉軟的人得病很難好。
【腳氣惡候】
《千金方》說:腳氣病如果感到心下急迫,氣喘不止,或者自汗,或者時冷時熱,脈搏急促而快,嘔吐不止,就會死亡。如果氣喘而脈搏快,不能躺下,也會死亡。如果氣喘,肩部抬起呼吸,胸脅不順,內臟急迫,也會死亡。腳氣的脈象浮大而有力,是最不好的徵兆。如果脈搏細而有力,也是不好的脈象。又說:腳氣病,如果小腹麻木,多數不會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