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 (15)
卷三 (15)
1. 諸痿源流
昔東垣治痿,總以黃柏為君,黃耆為佐,而無一定之方,隨其症之為痰、為濕、為熱、為寒、為氣、為血,各加增藥味,活潑制方,其真善於治痿者乎。然必其人能休息精神,淡泊滋味,尤是頂門一針。另有陰痿,則由命門火衰,下焦虛寒之故,另詳本條(宜鹿茸散)。
【脈法】《內經》曰:脾脈緩甚為痿厥。《脈經》曰:診人痿躄,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脈訣》曰:尺脈虛弱,緩澀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子和曰:痿脈多浮而大。
【痿病症治】河間曰: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病,血衰不能養榮百骸,故手足痿弱,不能運動。猶秋金旺,則草木痿落,病之象也,痿猶萎也。子和曰:痿之作也,皆五月六月七月之時,午者少陰君火之位,未者濕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陽相火之分,故病痿之人,其脈脬大。丹溪曰: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
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矣。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
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又曰:痿病切不可作風治,用風藥。《正傳》曰:蒼朮、黃柏,治痿之聖藥也。又曰:肝腎俱虛,筋骨痿弱,宜加味四斤元、五獸三匱丸;濕熱痿弱,宜神龜滋陰丸、三妙丸、加味二妙丸;長夏暑濕成痿,宜健步丸、四制蒼柏丸、清燥湯。
白話文:
過去東垣治療痿病,主要以黃柏為君藥,黃耆為輔助藥,並沒有固定的處方,而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區分為痰、濕、熱、寒、氣、血等不同原因,再靈活地增減藥材,來制定處方,可說是真正擅長治療痿病的人。然而,患者必須能夠讓精神得到休息,飲食清淡,這才是治療的關鍵。另外,陰莖痿軟,則是因為命門火衰,下焦虛寒所導致的,詳細情況可參考相關條目(建議使用鹿茸散)。
【脈象診斷】《內經》說:脾脈過於緩慢是痿厥。《脈經》說:診斷痿弱無力的人,如果脈象虛弱,還有生存的希望,如果脈象急促,就危險了。《脈訣》說:尺脈虛弱,緩慢澀滯又帶有緊象,病症為足痛,或是痿病。子和說:痿病的脈象多為浮大。
【痿病症狀與治療】河間說:痿是指手腳痿弱無力,無法運動。這是因為肺金本身就乾燥,乾燥生病,血氣衰弱而無法滋養全身,所以手腳痿弱無力,不能活動。就像秋天金氣旺盛,草木就會枯萎凋落一樣,這是生病的表現,痿就如同萎縮。子和說:痿病多發作在五、六、七月的時候,午時屬於少陰君火的位置,未時屬於濕土庚金潛藏火氣的地方,申時屬於少陽相火的位置,所以患有痿病的人,脈象會比較浮大。丹溪說:肺金本身乾燥,位於上方,主氣,懼怕火熱。
脾土性濕,位於中間,主四肢,懼怕木氣。火性向上,如果慾望沒有節制,就會導致水液失去滋養,火氣就不會有所顧忌而侵犯所剋制的肺金,導致肺受到火邪而發熱。木性剛強急躁,肺受到熱邪,就會使金氣失去滋養,木氣就不會有所顧忌而侵犯所剋制的脾土,導致脾受到木邪而損傷。肺熱則無法管理全身,脾傷則四肢無法活動,各種痿病就因此產生。如果能瀉除南方火氣,肺金就會清肅而東方木氣不會過盛,那麼脾臟就不會受到損傷;如果能補益北方水氣,心火就會下降而西方金氣不會虛弱,那麼肺臟就不會發熱。
陽明經氣充實,宗筋就會得到滋潤,能夠約束骨骼而使關節靈活。治療痿病的方法,不出於這個原則。另外,痿病絕對不能當作風病來治療,使用治療風病的藥物。《正傳》說:蒼朮、黃柏,是治療痿病的聖藥。又說:如果肝腎都虛弱,導致筋骨痿弱,可以使用加味四斤元、五獸三匱丸;如果是濕熱導致的痿弱,可以使用神龜滋陰丸、三妙丸、加味二妙丸;如果是長夏暑濕導致的痿病,可以使用健步丸、四制蒼柏丸、清燥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