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 (14)
卷三 (14)
1. 諸痿源流
諸痿,熱傷血脈病也。蓋火熱之邪傷及血脈,皆能發為經筋、骨髓、血脈、肌肉、皮毛之痿。然其病之源,則以肺為主,以肺燥居土,主氣畏火,而行治節,必金清而後氣行,充於一身之筋骨血肉皮毛間,何至於痿。若起居失度,嗜欲無端,飲食非宜,以致火動,熱邪乘金,肺先受克,內則葉焦,外則皮毛虛弱,由是而著於筋脈骨肉,則病生痿躄。
所以然者,肺為諸臟之長,又為心蓋,一切起居嗜欲飲食,皆足傷氣,氣傷即肺受之而亦傷,且心火上乘肺氣虛而受其乘,必金病為喘鳴,金失清肅,火留不去,故肺熱葉焦,五臟因肺熱自病,氣不行,發為痿躄也。乃古人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經云:真氣與穀氣並而充身。
又云:陽明為藏府之海,陽明虛,則五藏無所稟,不能行氣血濡筋骨利關節,故肢體中隨其不得受水穀氣處而成痿。又云:沖為十二經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絡於督脈,陽明虛則宗筋緩,故足痿不用。統觀經旨,欲除肺熱,必先除陽明之熱,而養其陰,調其虛實,和其逆從,斯宗筋潤,筋骨束,機關利,而病已也。試舉五臟所生痿病言之,經曰:肺氣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而行痿躄。
蓋肺痿者,皮毛痿也;躄者,足弱不能行也(宜犀角桔梗湯)。經又曰: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蓋心痿者,脈痿也。下脈指三陰在下之脈。樞折挈者,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脛縱者,縱緩也(宜鐵粉丸)。
經又曰:膽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縱而攣,發為筋痿。蓋肝痿者,筋痿也。膽附於肝,肝熱則膽泄,故口苦。筋膜受熱則血液於,故拘攣而為筋痿也(宜紫葳湯)。經又曰: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蓋脾痿者,肉痿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熱則胃干而渴,且精耗而肌肉不仁也(宜二陳湯加人參、黃耆)。經又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
蓋腎痿者,骨痿也。腰者腎之府,腰貫脊主髓,故腎熱而見症若此也(宜金剛丸)。此五痿者,必外徵之色,肺熱色白而毛敗,心熱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色蒼而爪枯,脾熱色黃而肉濡,腎熱色黑而齒槁,必然之理也。
而五痿之外,又有屬濕熱者(宜加味二妙丸),有屬濕痰者(宜二陳湯加二朮、黃柏、竹瀝、姜法),有屬血虛者(宜四物湯、二妙丸合用),有屬氣虛者(宜四君子湯、二妙丸合用,再加當歸、地黃、龜板、虎骨),有屬食積者(宜木香檳榔丸),有屬死血者(宜歸梢湯),有屬脾氣太過者必四肢不舉(宜大承氣湯下之),有屬土氣不及者亦四肢不舉(宜四君子湯加當歸),有熱而痿厥者(宜虎潛丸),有痿發於夏者,即俗名疰夏,另詳疰夏條(宜清暑益氣湯)。以上十症,皆痿之屬,非可混治也。
白話文:
諸痿的成因
各種痿症,都是因為熱邪損傷血脈而引起的。火熱之邪損傷血脈,都能導致經筋、骨髓、血脈、肌肉、皮毛的痿廢。然而,其病根主要在肺。肺氣主肅降,居於中央,其氣不耐火熱,而運行需依靠金氣的清肅才能通暢,使氣血充盈全身的筋骨、血肉、皮毛,若無此,則會導致痿病。若生活起居失度,嗜欲無節,飲食不當,就會導致火熱內生,熱邪侵犯肺金,肺氣首先受損,內則肺葉枯燥,外則皮毛虛弱,從而導致病邪侵犯筋脈骨肉,產生痿證。
這是因為肺為五臟之首,又像心臟的屏障,一切生活起居、嗜欲、飲食,都足以損傷肺氣。肺氣受損,心火又乘虛而上,肺金受損則出現喘鳴,金氣失其清肅,火熱停滯不去,導致肺熱肺葉枯燥,其他五臟也因肺熱而致病,氣血運行不暢,最終發為痿症。古人治療痿證專治陽明經的原因是,經書記載:「真氣和穀氣共同充盈全身」。又說:「陽明經是藏腑之海,陽明虛弱,則五臟沒有依託,不能運行氣血濡養筋骨,使關節靈活,所以肢體就會在得不到水穀精氣滋養的地方出現痿證。」又說:「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主導氣血的運行,與陽明經在宗筋處相合,而陽明經為其主導,都屬於帶脈,絡於督脈,陽明虛弱,則宗筋鬆弛,所以足部痿廢不用。」總而言之,要消除肺熱,必須先消除陽明經的熱邪,滋養陰液,調整虛實,使氣血運行調和,則宗筋潤澤,筋骨強健,關節靈活,疾病自然痊癒。
試舉五臟所致痿證:經書說:肺氣熱,肺葉枯燥,則皮毛虛弱,出現痿廢(宜用犀角桔梗湯)。肺痿是指皮毛痿廢;躄是指足部無力不能行走。經書又說:心氣熱則下焦脈絡厥逆,上焦則下焦脈虛,脈虛則產生脈絡痿廢,關節屈伸不利,脛部鬆弛無力(宜用鐵粉丸)。下焦脈指三陰經在下焦的脈絡。關節屈伸不利,指四肢關節如同樞紐折斷,不能屈伸提挈。脛部鬆弛,指脛部鬆軟無力。經書又說:膽氣熱,則膽汁泄瀉,口苦,筋膜乾燥,筋膜乾燥則筋脈鬆弛攣縮,發為筋痿。肝痿是指筋痿。膽附於肝,肝熱則膽汁泄瀉,故口苦。筋膜受熱則血液瘀滯,所以拘攣而為筋痿(宜用紫葳湯)。經書又說:脾氣熱,則胃燥渴,肌肉麻木不仁,發為肉痿。脾痿是指肌肉痿廢。脾與胃相連,開口於口,所以脾熱則胃燥渴,且精氣耗損,肌肉麻木不仁(宜用二陳湯加人參、黃耆)。經書又說:腎氣熱,則腰脊痠痛不能活動,骨骼枯萎,骨髓減少。腎痿是指骨骼痿廢。腰是腎臟的府舍,腰部貫穿脊柱,主導骨髓,所以腎熱則出現這些症狀(宜用金剛丸)。
這五種痿證,都有其外在徵象:肺熱面色白,毛髮脫落;心熱面色紅,脈絡浮溢;肝熱面色青,指甲枯萎;脾熱面色黃,肌肉鬆軟;腎熱面色黑,牙齒鬆動。這是必然的道理。
除了這五種痿證外,還有因濕熱(宜加味二妙丸)、濕痰(宜二陳湯加二朮、黃柏、竹瀝、姜法)、血虛(宜四物湯、二妙丸合用)、氣虛(宜四君子湯、二妙丸合用,再加當歸、地黃、龜板、虎骨)、食積(宜木香檳榔丸)、瘀血(宜歸梢湯)、脾氣過盛(宜大承氣湯瀉之)、脾氣不足(宜四君子湯加當歸)、熱邪導致痿厥(宜虎潛丸)、夏季發生的痿證,俗稱疰夏(宜清暑益氣湯),等等。以上十種情況,都是痿證的類型,不能混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