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八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11)

1. 前陰後陰病源流

如表裡俱無,但氣血虛弱,急補托(宜參、耆、歸、術),兼用排膿,清肝火(宜白芷、角刺、柴胡、澤瀉、山梔、甘草節)。潰後,更須補養(宜十全大補湯)。若不但氣血虛,並遺精滑精,大便不利,腰腳沉重,此並下元虛矣,急須溫補(宜先用六君子湯加補骨脂、肉豆蔻數帖,再用十全大補湯)。此大概必用之法。

婦人亦患便毒,於兩拗腫痛,腹內有塊,不時上攻,小便不利,屬肝脾氣滯(宜四君子湯加芎、歸、柴胡、山梔,或間以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識此而便毒無難治矣。二曰下疳,生陰莖上,屬肝經濕熱,或陰虛火燥,或交接過度,或受不潔婦人汙穢之毒,均能致此。而斯症之發,又當以陰虛火燥為本,腫痛寒熱為標。

試詳其治:腫痛發熱者,挾有表也(宜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腫痛寒熱者,肝經濕熱也(宜小柴胡湯加黃連、澤瀉、木通、茯苓、龍膽草)。腫痛便澀者,濕熱壅滯也(宜龍膽瀉肝湯)。腫痛腐潰者,氣血虛而有火也(宜小柴胡湯加參、朮、芎、歸)。日晡倦怠者,陽氣虛而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

經久不愈者,腎水不能生肝木也(宜六味丸)。筋縱癢痛出白津者,此即筋疝也(宜龍膽瀉肝湯,或間服清心蓮子飲。脾虛,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龍膽草)。有肉突出,久不愈者,必成廣瘡也(宜荊防敗毒散以防之)。有二便俱秘者,火熱勝也(宜八正散)。至外治法,不過用藥水淨洗(宜甘草大豆湯),再用藥或敷或摻之(宜博金散、丁泥散、爐甘石散、黃柏散、香珠散)。

若至腐潰綿延,痛在莖之竅,或在莖之標,則由小腸膀胱不利,熱毒傳入肝經,故色變紫黑,多潰蝕也。若蝕盡玉莖,則死。劉涓子謂如遇此等症,須用張子和泄水丸導其濕毒,先泄其根,次治其標,用蔥白、黑豆汁渫洗拭乾,外以藥敷摻(宜服泄水丸。後用敷藥)。或內潰,膿不出,用追膿散,仍用子和泄水丸。

按涓子此法甚善,不可不遵。三曰囊癰。丹溪云:囊癰但以濕熱入肝施治,而佐以補陰,雖潰脫,可愈。蓋此症之生,屬厥陰肝經,不但濕熱下注,亦由陰虛所致也,故法宜消毒為主,兼用補劑,若專攻其瘡,致陰道愈虛,必生他患,此囊癰所以為治,大概然也。若其詳悉為治,又有可得舉者。

初起時,但覺赤腫脹痛,小便澀滯,寒熱作渴,當即清肝火分,消濕熱(宜以黑龍湯吞滋腎丸)。如因入房太甚,或淫邪不軌,囊腫如斗,小腹脹急,小便結澀,寒熱大作,口渴痰壅,則危同反掌,治之急急(宜腎氣丸料煎吞滋腎丸)。滲利濕熱,腫痛仍在者,宜補陰托裡,以速其膿而針之。

若至便秘,乃熱毒壅滯也(宜托裡消毒飲)。或不減,是熱毒未解也(宜清肝益榮湯)。若膿已成,急托膿解毒(宜仙方活命飲)。或潰後皮脫,並睪丸懸掛,甚至脫出,其玉莖半腐,亦無害,惟宜大補氣血,大補脾胃(宜托裡散加黃耆、故紙、五味子、菟絲子,或四物湯加參、術,吞腎氣丸),外仍塗藥(宜白鼠膏),自然平復,切不可專用寒涼攻伐,及滲利損陰,乃促之死矣。如皮脫者,以鮮荷葉包之,其皮自生。

白話文:

前陰後陰病源流

如果身體內外都沒有問題,只是氣血虛弱,就要趕快用補藥來扶正,可以選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這些藥材,同時也要幫助排膿、清除肝火,可以搭配白芷、皂角刺、柴胡、澤瀉、山梔子、甘草節這些藥材。等到傷口潰爛後,更要加強補養,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

如果除了氣血虛弱,還出現遺精、滑精、大便不順暢、腰腿沉重等症狀,這就表示是下元虛弱了,必須趕快用溫補的方式治療,可以先服用六君子湯,再加入補骨脂、肉豆蔻等藥材服用幾帖,然後再服用十全大補湯。這些是大概的治療原則。

婦女也可能患有「便毒」,在兩腿內側腫痛,腹部內有硬塊,有時會向上竄痛,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肝脾氣滯引起的,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柴胡、山梔子來治療,或是間隔服用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藥方。了解這些,治療便毒就不會太困難了。

第二種是「下疳」,生長在陰莖上,這是因為肝經濕熱,或是陰虛火燥,或是性交過度,或是感染不乾淨婦女的毒素造成的。這種病症的發生,主要還是因為陰虛火燥,而腫痛、寒熱是屬於表面的症狀。

治療方法如下:如果腫痛發熱,表示有表證,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柴胡、山梔子。如果腫痛又有寒熱,這是肝經濕熱,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黃連、澤瀉、木通、茯苓、龍膽草。如果腫痛又大便不順暢,是濕熱阻塞,可以用龍膽瀉肝湯。如果腫痛潰爛,是因為氣血虛弱又有火氣,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人參、白朮、川芎、當歸。如果到了下午感到疲倦,是陽氣虛弱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經過很久都沒好,是腎水無法滋養肝木,可以用六味丸。如果筋脈鬆弛,搔癢、疼痛,且有白色分泌物,這是筋疝,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或是間隔服用清心蓮子飲。如果是肉狀突起,而且久久不癒,很可能會變成廣瘡,可以用荊防敗毒散來預防。如果大小便都不順暢,是火熱太盛,可以用八正散。至於外用藥,可以用藥水清洗,例如甘草大豆湯,再用藥膏或藥粉敷在傷口上,例如博金散、丁泥散、爐甘石散、黃柏散、香珠散等。

如果潰爛蔓延,疼痛在陰莖開口處或是陰莖表面,這是因為小腸膀胱功能失常,熱毒傳入肝經,所以顏色會變成紫黑色,而且會嚴重潰爛。如果潰爛到陰莖完全壞死,就會死亡。劉涓子說遇到這種情況,要用張子和的泄水丸來排除體內濕毒,先處理根本問題,再處理表面症狀。可以用蔥白、黑豆汁清洗擦拭乾淨,然後外敷藥膏或藥粉。如果內部潰爛,膿液排不出來,要用追膿散,還是要搭配使用張子和的泄水丸。

劉涓子的方法很好,一定要遵循。第三種是「囊癰」,朱丹溪認為囊癰的治療要以清除濕熱為主要方向,並搭配滋陰的藥物,就算潰爛脫落也能治好。因為這種病是因為肝經的濕熱下注,也可能是陰虛引起的,所以要以消毒為主,同時也要用補藥。如果只攻擊瘡口,反而會使陰道更加虛弱,導致其他疾病。這是治療囊癰的大概原則,如果要詳細治療,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參考。

一開始,如果只是覺得紅腫脹痛、小便澀滯、有寒熱口渴,要立刻清肝火、消除濕熱,可以用黑龍湯搭配滋腎丸。如果因為性生活過度,或是性行為不檢點,導致陰囊腫大如斗,小腹脹痛,小便困難,寒熱交加,口渴痰多,這表示情況很危急,要趕快治療,可以用腎氣丸的藥材煎煮服用,搭配滋腎丸。如果排除了濕熱,腫痛還在,要用補陰、扶正的方式,加速膿液排出,然後進行針灸。

如果出現便秘,是熱毒阻塞,可以用托裡消毒飲。如果沒有改善,表示熱毒沒有解除,可以用清肝益榮湯。如果已經化膿,要趕快用藥物幫助膿液排出、解毒,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如果潰爛後皮膚脫落,甚至睪丸懸掛、脫出,陰莖有些腐爛,也沒關係,只要加強補氣血、補脾胃,可以用托裡散加上黃耆、補骨脂、五味子、菟絲子,或是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搭配腎氣丸服用,外用藥膏塗抹,例如白鼠膏,自然就會痊癒。切記不可只用寒涼藥物來攻伐,或是用利尿藥來損傷陰液,這樣反而會加速死亡。如果皮膚脫落,可以用新鮮的荷葉包住,皮膚就會自然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