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八 (10)
卷二十八 (10)
1. 前陰後陰病源流
夫東垣以痔疾為本於肝脾腎三經之虛,丹溪又以為風熱燥歸於大腸,故不列於瘍科,而歸於內病也,醫者其知之。
【脈法】,《脈經》曰:䘌蝕肛陰,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正傳》曰:凡痔脈沉小實者易治,浮洪而軟弱者難愈。
【痔病原由症治】,《內經》曰:因而醉飽,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三因》曰:腸澼為痔,如大澤中有小山突出為痔。又於九竅中,凡有小肉痔出,皆曰痔,不特於肛門邊者。有牙痔、眼痔、鼻痔等類,其狀不一。故曰:痔者,峙也。(漢避呂后諱,號痔疾為野雞病)。《醫鑑》曰:凡痔因酒色風氣食五事過度,而變成二十四症。
歌曰:痔症分三八,憑名仔細看,莫教年月久,見者膽心寒,菱角看形怪,蓮花不可觀,穿腸並鼠奶,酒色兩相干,莫願翻花怨,蜂窠亦不寬,雌雄同氣血,子母及腸盤,元珠尤可怪,釣腸痛苦鑽,核桃與流氣,見者便心酸,粟子於中大,雞心在外安,珊瑚形可惡,那更脫肛難,內痔紅不出,搭腸里內蟠,垂珠更難治,日久有雞冠,切莫輕刀火,令君性命殘,用功無半月,去病更除根。東垣曰:痔核已破,謂之痔漏。
《本草》曰:瘻痔亦謂蟲痔,日久蟲蝕其間,痛癢不堪,或肛門間射血如線,乃蟲痔也,蟲痔宜熏蝟皮艾。《入門》曰:痔疾有兼下疳瘡者,有莖中出白津者,有兼疝者,皆肝腎不足變出,勿單用寒涼。《正傳》曰:治法以苦寒瀉火,芩、連、梔子、槐花之類。以辛溫和血,當歸、川芎之類。
風邪在下,秦艽、防風、升麻之類提之。燥熱怫鬱,大黃、枳殼、麻仁之類潤之。又曰:初發便服槐角丸,熱實服湯藥疏利臟腑,及浴洗熏熨以取內消。若變成痔漏,須用寸金錠子三五次,全愈。《甲乙經》曰:久痔與陰相通者死,痔漏成穴,大小便相通者亦死。《綱目》曰:痔根本是冷,慎冷飲食及房事,雞肉最毒,而房事尤甚,蕎麥麵亦須忌。
前陰後陰近處,所發瘡瘍有七種。一曰便癰,生小腹腿胯上下合縫之間,《直指》所謂上不在腹,下不在腿,介乎其中是也。發於左名魚口,發於右名便毒,總名曰便癰,又名曰騎馬癰。此衝任督脈之墜道,故為三經之病。又其處為厥陰肝經之絡所在,厥陰經少氣多血,故此實為血疝。
有一邊發者症輕,有兩邊發者症重,皆由房欲不節,或淫心不遂,敗精搏血,留聚經隧所致。亦有交合不潔,淫火衝動,膚腠開通,一時受毒而成者。其來也不同,其發也則一。初起時,寒熱交作,結核腫塊,四邊浮腫,相併伏硬,青黑,或卒然而起,或先患下疳瘡而發。一兩日內,當先辨其有表裡症與否。
如有表,腫痛發熱,急散之(宜荊防敗毒散、雙解散)。如有肝家濕熱,急清之(宜八正散,甚者仙方活命飲)。如有里,焮痛,大小便秘,脈洪實有力,急瀉之(宜龍膽瀉肝湯)。如有小便不利,肝脈數,急解之(宜加味龍膽瀉肝湯加山梔、黃柏)。或服克伐藥而致大便不利,急培之(宜十全大補湯)。
白話文:
東垣認為痔瘡的病根在於肝、脾、腎三條經脈的虛弱,而丹溪則認為是風熱乾燥侵襲大腸所致。所以古人不把痔瘡歸類為外科疾病,而是認為屬於內科疾病,醫生們要了解這個觀念。
關於脈象,《脈經》說:肛門周圍的潰爛,脈象虛弱細小的,表示病情尚可;脈象急促的,表示病情危險。《正傳》說:痔瘡的脈象沉小而實的,容易治療;脈象浮大而軟弱的,難以治癒。
關於痔瘡的病因和治療,《內經》說:因為喝酒過飽,導致筋脈鬆弛,腸道產生膿血,就會形成痔瘡。《三因》說:腸道產生膿血,就像大水澤中突起的小山一樣,那就是痔瘡。又說在九竅(全身的孔竅)中,凡是有小肉瘤長出來,都叫做痔瘡,不只是在肛門邊緣。像是牙齒上的痔瘡、眼睛上的痔瘡、鼻子上的痔瘡等等,形狀都不一樣。所以說:「痔」的意思就是隆起。 (漢朝為了避諱呂后的名字,把痔瘡叫做「野雞病」)。《醫鑑》說:凡是痔瘡都是因為飲酒、縱慾、風邪、飲食等五方面的過度,而產生二十四種病症。
有一首歌謠這樣描述:痔瘡的類型分為三八共二十四種,要仔細看清楚它們的名稱,不要拖延太久,否則會讓人膽戰心驚。有的痔瘡形狀像菱角,有的像蓮花,看起來令人不舒服。還有像穿腸、鼠奶等形狀的,大多和飲酒、縱慾有關。不要抱怨像翻開的花朵,蜂巢的樣子也不好看。還有像雌雄一樣成對的,以及像子母相連和盤據腸道的,更有像珍珠一樣奇怪的,以及像釣腸一樣讓人痛苦的。有像核桃和流氣一樣讓人心酸的,也有像栗子一樣中間大,像雞心一樣長在外面,珊瑚一樣形狀可惡的,以及更難治療的脫肛。內痔是紅色的,但不會突出外面,像盤踞在腸道內一樣。垂珠痔更加難治,時間久了會像雞冠一樣。千萬不要輕易動刀或用火燒,否則可能會危及性命。只要用對方法,半個月就能治好,而且還能去除病根。東垣說:痔核破裂後,就叫做痔漏。
《本草》說:瘻痔也叫蟲痔,時間久了,蟲子會侵蝕,導致痛癢難忍,或肛門流血像射出細線,就是蟲痔,應該用刺蝟皮和艾草熏蒸治療。 《入門》說:痔瘡有時會合併下疳瘡,有時會從陰莖流出白色液體,有時會合併疝氣,這些都是因為肝腎不足導致的,不要單純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正傳》說:治療方法要用苦寒藥來瀉火,例如黃芩、黃連、梔子、槐花等。要用辛溫藥來活血,例如當歸、川芎等。
風邪在下,要用秦艽、防風、升麻等藥來向上提舉。如果燥熱鬱結,要用大黃、枳殼、麻仁等藥來潤燥。又說:剛發病時,可以先服用槐角丸,如果熱邪實盛,要服用湯藥來疏通臟腑,並且用藥浴、熏蒸的方法來達到內消的目的。如果變成痔漏,就要用寸金錠子(一種外用藥)三到五次,就能痊癒。《甲乙經》說:如果痔瘡和陰部相連通,就會死亡;痔漏形成孔洞,大小便相通的,也會死亡。《綱目》說:痔瘡的根本原因是寒冷,要注意避免食用寒涼的食物和房事,雞肉是最毒的,尤其房事更加嚴重,蕎麥麵也要忌口。
前陰(陰部)和後陰(肛門)附近,發生的瘡瘍有七種。第一種叫做「便癰」,它生長在小腹、大腿、胯部上下交接的地方,《直指》說它不在腹部,也不在大腿,而是在兩者之間。長在左邊的叫做「魚口」,長在右邊的叫做「便毒」,總稱叫做「便癰」,也叫「騎馬癰」。這裡是衝脈、任脈、督脈交匯的通道,所以是這三條經脈的疾病。這裡又是足厥陰肝經經過的地方,厥陰肝經氣少血多,所以實際上屬於血疝。
如果只有一邊發病,病情較輕;如果兩邊都發病,病情就比較嚴重。這都是因為房事不節制,或慾望不能滿足,導致敗精和血液凝結在經脈中引起的。也有因為性交不潔,淫火衝動,導致皮膚毛孔打開,一時受毒邪而發病的。原因不同,但發病的情況都一樣。剛開始發病時,會出現寒熱交替,結成腫塊,周圍浮腫,腫塊伏在底下且堅硬,顏色青黑,或者突然發病,或者先患下疳瘡而後發病。一兩天內,要先辨別是否有表症或里症。
如果有表症,出現腫痛發熱,要趕快疏散邪氣(可以用荊防敗毒散、雙解散)。如果有肝經濕熱,要趕快清除濕熱(可以用八正散,嚴重的話可以用仙方活命飲)。如果有里症,出現灼熱疼痛,大小便不通暢,脈象洪大有力,要趕快瀉下(可以用龍膽瀉肝湯)。如果小便不通暢,肝脈跳動很快,要趕快疏通(可以用加味龍膽瀉肝湯,加入山梔、黃柏)。如果因為服用藥性過強的藥物而導致大便不通暢,要趕快補養身體(可以用十全大補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