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8)

1. 前陰後陰病源流

【脈法】,《綱目》曰:腎脈大甚為陰痿。

【前陰屬宗筋】,《內經》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注云:宗筋挾臍下合於陰器,太陰脾脈,陽明胃脈,皆輔近宗筋故云合也。又曰: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

後陰諸疾,大小腸病也。後陰,即肛門,亦為穀道,而其病之最重而難愈者,惟腸風及痔兩大端。如脫肛、肛門癢痛、腸澼等,亦皆後陰病。而腸風臟毒已詳諸血篇,腸澼已詳痢疾篇,脫肛肛門癢痛已詳大腸篇,皆可勿贅,試專舉痔病言之。仲景曰:大腸有熱,必便血。小腸有熱,必痔。

故痔非外邪成病,乃由臟內濕熱風燥四氣相合而成,故《入門》云:腸頭成塊者,濕也。腸頭墜腫者,濕兼熱也。出膿血水者,熱勝血也。作大痛者,火熱也。癢者,風熱也。大便秘者,燥熱也。小便澀者,肝臟濕熱也。其分別原由,至為詳細。仲淳又謂瘡頭向上硬者,熱多。

瘡頭向下軟者,濕多。無非本於脾腎三經之虛。又曰:大便作痛者,則潤燥除濕。肛門墜痛者,則瀉火除濕。小便澀滯者,則清肝導濕。已成漏者,則補精養血。其言治法大概,亦頗精當。雖然,痔之病不同,而痔之名亦不一。有五痔,牡痔、牝痔、腸痔、脈痔、血痔是也(俱宜五痔散、神應散)。

有九痔,牛奶、鼠奶、雞心、雞冠、蓮花、翻花、蜂窩、穿腸、外痔是也(俱宜槐角丸、神應黑玉丹)。此皆古人隨症而定之名。《三因》又即五痔而增氣痔、酒痔、瘻痔之名,共有八痔。痔之病雖多,大約可以此八者概之矣。且古人定名之義,莫不各因其症之大小形似以為斷,而要之毒深者其形大,毒淺者其形小,形雖異而實則同,固非別有所感也。故治痔之法,總以涼血為主,槐花、槐角、生地、地榆所必用也。

又必和血生血,故阿膠、川芎、當歸、桃仁所宜用也。又必寬腸行氣,故枳實、枳殼、蒺藜、木香所宜用也。又必清熱,故丹皮、山梔、黃芩、連翹所宜用也。又必逐濕,故黃柏、防己、茯苓、澤瀉所宜用也。又必潤燥,故麻仁、大黃、瓜蔞、當歸所宜用也。又必疏風,故防風、荊芥、秦艽、羌活所宜用也。

又必止痛,故乳香、沒藥、雄黃、黃連所宜用也。雖應病之藥正多,而治之之法,不外是矣。然而痔不分於大小,要當別其內外,八痔之名,已足概痔之病。而八痔之為內為外,則有所當知者。大約腸痔、脈痔、氣痔、血痔、酒痔,此五者皆屬內。牡痔、牝痔、瘻痔三者皆屬外。

何以見其然也?腸痔結核肛內,發則寒熱往來,登廁肛即脫下血出(宜獨虎散、縮砂散)。脈痔腸口㿔發顆顆,且癢且痛,下血淋漓(宜神應黑玉丹,或釣腸丸、皂角刺丸)。氣痔憂愁毒怒,適臨乎前,立時腫痛,氣散即愈(宜加味香蘇散)。血痔每大便,有清血隨下如線而射出(宜涼血地黃湯、柏葉湯、黃連湯)。

白話文:

前陰後陰病源流

【脈象】《本草綱目》說:腎脈如果過於強大,會導致陽痿。

【前陰屬於宗筋】《黃帝內經》說: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交會的地方。注解說:宗筋從肚臍下方延伸,匯合於陰部,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都在宗筋附近,所以說它們在此交會。又說:宗筋指的是陰毛中橫骨上下之間堅硬的筋。

後陰的各種疾病,其實是大小腸的病變。 後陰,也就是肛門,也稱為穀道,其中最嚴重且難以治癒的疾病,就是腸風和痔瘡這兩種。像脫肛、肛門癢痛、腸道下痢等,也都屬於後陰的疾病。關於腸風和體內毒素,在之前的血症篇已詳細說明;腸道下痢,在痢疾病篇也已詳細說明;脫肛和肛門癢痛,在大腸篇也已詳細說明,就不再重複贅述,現在專門來說說痔瘡。張仲景說:大腸有熱,一定會便血。小腸有熱,一定會長痔瘡。

所以,痔瘡不是因為外部邪氣引起的疾病,而是因為體內濕熱風燥四種氣相互結合而成的。《醫學入門》說:腸頭長出腫塊,是濕氣引起的。腸頭腫脹下垂,是濕氣加上熱氣引起的。排出膿血,是熱氣過盛導致的。感到劇烈疼痛,是火熱引起的。感到瘙癢,是風熱引起的。大便乾結,是燥熱引起的。小便不順暢,是肝臟濕熱引起的。對於這些原因的區分,都非常詳細。張仲淳又說,瘡頭向上硬的,是熱氣較多。瘡頭向下軟的,是濕氣較多。這些都源於脾腎三經的虛弱。又說:大便時感到疼痛的,要潤燥除濕。肛門感到墜痛的,要瀉火除濕。小便不順暢的,要清肝導濕。已經形成瘺管的,要補精養血。這些是治療的大概原則,也都相當精確。雖然如此,痔瘡的病況不同,痔瘡的名稱也不同。有五痔,分別是牡痔、牝痔、腸痔、脈痔、血痔(都適合用五痔散、神應散)。有九痔,分別是牛奶痔、鼠奶痔、雞心痔、雞冠痔、蓮花痔、翻花痔、蜂窩痔、穿腸痔、外痔(都適合用槐角丸、神應黑玉丹)。這些都是古人根據症狀而定的名稱。《三因方》又在五痔的基礎上,增加了氣痔、酒痔、瘻痔的名稱,共有八痔。痔瘡的病症雖然很多,大致可以用這八種來概括。而且古人命名的方式,都是根據病症的大小和形狀來判斷的,總的來說,毒性深的,形狀就大;毒性淺的,形狀就小,形狀雖然不同,但本質相同,並不是因為其他原因引起的。所以治療痔瘡的方法,總是以涼血為主,槐花、槐角、生地、地榆是必用的藥材。

又必須和血生血,所以適合用阿膠、川芎、當歸、桃仁。又必須寬腸行氣,所以適合用枳實、枳殼、蒺藜、木香。又必須清熱,所以適合用丹皮、山梔、黃芩、連翹。又必須祛濕,所以適合用黃柏、防己、茯苓、澤瀉。又必須潤燥,所以適合用麻仁、大黃、瓜蔞、當歸。又必須疏風,所以適合用防風、荊芥、秦艽、羌活。又必須止痛,所以適合用乳香、沒藥、雄黃、黃連。雖然對症的藥物很多,但治療的原則,不外乎這些了。然而痔瘡不論大小,都要區分內外,八痔的名稱,已經足以概括痔瘡的病症。而八痔哪些屬於內痔,哪些屬於外痔,則應該有所了解。大致來說,腸痔、脈痔、氣痔、血痔、酒痔,這五種都屬於內痔。牡痔、牝痔、瘻痔這三種都屬於外痔。

如何分辨呢?腸痔在肛門內結成硬塊,發作時會忽冷忽熱,上廁所時肛門就會脫出,並有血流出(適合用獨虎散、縮砂散)。脈痔在肛門口長出顆粒,又癢又痛,不斷流血(適合用神應黑玉丹,或釣腸丸、皂角刺丸)。氣痔是由於憂愁或憤怒引起的,發作時會立即腫痛,氣消散後就會好轉(適合用加味香蘇散)。血痔每次大便時,都有鮮血像線一樣射出(適合用涼血地黃湯、柏葉湯、黃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