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3)

1. 腹少腹病源流

失血後腹痛,或連少腹,宜補養營血(宜四物湯加炮姜)。以上皆腹痛之由也。士材云:腹痛以白芍、甘草主之。蓋甘者,己也。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妙方也。若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多加白芍。脈遲傷火,加乾薑。

綿綿痛欲熱手按,脈遲者,寒也,香砂理中丸。士材加增之法,良為仲景功臣。余又按一切腹痛,以黑神丸主之,無不效。雖然,腹之為病,有不止於痛者,如腹中鳴也,《靈樞》以為中氣不足,《內經》以為脾氣虛,又以為病本於胃,合而推之,全屬土病(宜平胃散)。而臟寒有水亦能鳴(宜五積散)。

火欲升,水欲降,亦相擊而多鳴(宜二陳湯加芩、連、山梔)。如腹中窄狹也,在肥人則由濕痰流灌臟腑(宜二陳湯加蒼朮、香附)。瘦人則由濕熱熏蒸臟腑(宜二陳湯加蒼朮、黃連)。雖為痰為熱不同,而原於濕則一,故丹溪以為此症必用蒼朮,能燥濕也。甚有神昏性躁,心神不斂者(宜二陳湯加遠志、麥冬、棗仁)。

有兼血虛氣弱者(宜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總能除濕利氣,使升降自如,自然平復。如腹皮麻頑或痛也,凡人夏月洗浴後,往往露腹當風,其腠理開,邪因入皮毛,適與衛氣相值,因搏擊而為麻頑不仁(宜多煮蔥白食之,自愈)。腎虛不能行水,加以喜食酒面,酒與水交聚腹中,而面毒復纏滯其氣,故水滲於腹皮而作痛也,必先疏泄大便(宜以錢氏宣風散,蜜水煎,送下神保元)。然後令脾腎氣復,自然向安(宜以青木香元一分,安腎丸二分,用二陳湯空心下之)。

如腹中有水而為湧水症也,《內經》言,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之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也(宜葶藶丸)。如腹皮弸急或硬也,脾氣素虛,又傷風與食,交固不散,日久而腹皮漸急而堅硬,即俗名單腹脹也,單云者,以四肢不脹,單脹急在腹也(宜調中健脾丸)。以上諸款,皆腹所生病也,而要豈止於痛而已哉。

若少腹痛,疝病為多,然有不盡由於疝者,其為症可辨。如痛而喜按,虛也(宜溫補湯)。痛不可按。實也(宜溫氣湯)。痛而小便不利,濕熱也(宜五苓散加大黃、滑石)。痛而脹急,小便反利,死血也(宜和血湯)。痛連陰莖,按之則止,肝血虛也(宜補血清熱,用當歸、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麥冬、丹皮、童便、甘菊,有汗加人參、黃耆、棗仁、五味子)。

痛如絞急,不可忍耐,小便如淋,諸藥不效,酒欲過度也(宜黃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立止。痛而按之有塊,時脹悶,其痛不移處,瘀血已久也(宜元胡索、肉桂、香附、歸尾、桃仁、砂仁)。少腹之為病又如此。

白話文:

腹部及下腹部疾病的起源與演變

失血後引起的腹痛,甚至連帶到下腹部的疼痛,應該以補養氣血為主(適合使用四物湯加上炮姜)。以上都是各種腹痛的可能原因。

名醫士材認為:腹痛主要用白芍和甘草來治療。因為甘味屬己土,酸味屬甲木,甲己合化為土,這是張仲景的巧妙用藥方法。如果脈象緩慢,是水濕所傷,可以加入桂枝、生薑。如果脈象洪大,是金氣受損,可以加入黃芩、大棗。如果脈象澀滯,是血虛,可以加入當歸。如果脈象弦硬,是氣滯,可以多用白芍。如果脈象遲緩,是火氣不足,可以加入乾薑。

腹部綿綿作痛,喜歡用熱手按壓,而且脈象遲緩的,屬於寒症,可以用香砂理中丸。士材的加減用藥方法,可說是繼承仲景的功臣。我認為,所有的腹痛,都可以用黑神丸來治療,幾乎沒有不見效的。

然而,腹部的疾病不只是疼痛而已,例如腹中發出鳴響,《靈樞》認為是中氣不足,《內經》認為是脾氣虛弱,也有人認為是病源於胃,綜合來說,都是屬於脾胃的土病(適合用平胃散)。另外,臟腑虛寒有水濕,也可能導致腹鳴(適合用五積散)。

火氣向上,水氣向下,兩者相互衝擊也容易產生腹鳴(適合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梔子)。如果腹部感覺狹窄,肥胖的人多半是因為濕痰侵入臟腑(適合用二陳湯加上蒼朮、香附),瘦弱的人則是因為濕熱熏蒸臟腑(適合用二陳湯加上蒼朮、黃連)。雖然病因是痰或是熱有所不同,但都源於濕邪,所以丹溪認為這個病症一定要用蒼朮,因為蒼朮可以燥濕。有些人甚至會出現精神昏沉、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的狀況(適合用二陳湯加上遠志、麥冬、酸棗仁)。

有些人同時有氣血虛弱的狀況(適合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總之,只要能去除濕氣、疏通氣機,使氣機升降順暢,自然就能恢復健康。

如果腹部皮膚麻木或疼痛,一般來說,夏天洗完澡後,常常會把肚子露出來吹風,這時皮膚毛孔張開,邪氣容易從皮膚進入,與身體的衛氣相搏擊,就會導致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以多吃煮過的蔥白,自然會好)。腎氣虛弱不能正常運行水液,再加上喜歡喝酒吃麵食,酒精和水液聚積在腹部,而麵食的毒素又阻礙氣機運行,所以水液滲透到腹部皮膚,就產生疼痛。這種情況必須先疏通大便(適合用錢氏宣風散,用蜜水煎服,再配著神保元一起吃)。然後讓脾腎之氣恢復正常,自然就會好轉(適合用青木香丸一分、安腎丸二分,用二陳湯在空腹時服用)。

如果腹中有水,形成湧水症,《內經》說,肺部的寒氣轉移到腎臟,就會形成湧水,湧水的特點是按壓腹部時不堅硬,水氣停留在腸道,行走時會發出聲音,就像裝著水的袋子一樣(適合用葶藶丸)。如果腹部皮膚繃緊或變硬,是脾氣本來就虛弱,又受到風邪和飲食的損傷,導致氣機阻滯不散,時間久了,腹部皮膚就會逐漸繃緊變硬,這就是俗稱的「單腹脹」。之所以稱作「單」,是因為四肢不腫脹,只有腹部脹硬(適合用調中健脾丸)。以上種種,都是腹部可能產生的疾病,而病症的表現又豈止於疼痛而已。

至於下腹部疼痛,多半是疝氣,但也有些不是疝氣引起的,這些病症是可以區分的。如果疼痛喜歡按壓,屬於虛症(適合用溫補湯)。如果疼痛不能按壓,屬於實症(適合用溫氣湯)。如果疼痛且小便不利,屬於濕熱(適合用五苓散加上大黃、滑石)。如果疼痛而且腹脹急迫,小便反而順暢,屬於瘀血(適合用和血湯)。如果疼痛牽連到陰莖,按壓後疼痛會減輕,屬於肝血虛(適合用補血清熱的方法,使用當歸、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麥冬、丹皮、童便、菊花,有汗加人參、黃耆、酸棗仁、五味子)。

如果疼痛像刀絞一樣劇烈,無法忍受,小便淋漓不盡,各種藥物都無效,可能是飲酒過度造成的(適合用黃芩、木通、甘草三味藥),煎服後立即見效。如果按壓腹部有腫塊,時常脹悶,疼痛位置固定,是瘀血積滯很久了(適合用元胡索、肉桂、香附、歸尾、桃仁、砂仁)。下腹部的疾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