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八 (4)
卷八 (4)
1. 治土龍疽方二
消毒散,〔總治〕皂角刺,金銀花,防風,當歸,栝蔞實,甘草節,大黃(等分),水酒煎,食前溫服,仍提掣頂中發立效。
此方症發三四日者可消。
防風通聖散,〔又〕赤芍,芒硝,滑石,川芎,大黃,桔梗,石膏,荊芥,麻黃(各四分半),山梔,白朮,連翹,當歸,薄荷,甘草,防風,黃芩(各八分)
此方非表裡俱實、大小便秘者,未可輕用。
白話文:
消毒散,總治皁角刺,金銀花,防風,當歸,栝蔞實,甘草節,大黃(等分),用水與酒一起煮沸,於餐前溫熱後服用,同時提拉頭頂的毛囊,可立即見效。此藥方適合在病症發生三至四天時使用來消除病徵。
防風通聖散,又名赤芍,芒硝,滑石,川芎,大黃,桔梗,石膏,荊芥,麻黃(每種四分半),山梔,白朮,連翹,當歸,薄荷,甘草,防風,黃芩(每種八分)。此藥方不適合用於非表裡俱實、大小便不通的人,不可輕易使用。
2. 虛損癆瘵源流
五癆六極七傷,煎厥症,解㑊證,食㑊證,二陽病
虛損癆瘵,真元病也。虛者,氣血之虛。損者,臟腑之損。虛久致損,五臟皆有。損肺傷氣,毛槁皮焦,急宜養氣(宜四君子湯)。損心傷神,血脈不榮,急調榮衛(宜八珍湯)。損肝傷筋,筋緩不收,急當緩中(宜牛膝丸、八味丸)。損腎傷精,骨髓消減,急須益精(宜金剛丸、煨腎丸)。
白話文:
五癆六極七傷、煎厥症、解㑊證、食㑊證、二陽病等症狀,都是由於身體虛損導致的。虛損指的是氣血不足、臟腑受損。長期虛損就會導致五臟皆受影響。如果肺部受損,就會出現毛髮枯槁、皮膚乾燥等症狀,需要以養氣為主。如果心臟受損,就會出現血脈不通暢、心神不安等症狀,需要以調和氣血為主。如果肝臟受損,就會出現筋骨乏力、肌肉萎縮等症狀,需要以緩和筋骨為主。如果腎臟受損,就會出現骨髓虧虛、精氣不足等症狀,需要以補益精氣為主。
損脾傷倉廩,飲食不為肌膚,急應時飲食,適寒溫(宜十全大補湯)。五臟之氣,有一損傷,積久成癆,甚而為瘵。癆者,勞也,勞困疲憊也。瘵者,敗也,羸敗凋敝也。虛損癆瘵,其病相因,其實由於五臟如此。然五臟雖分,而五臟所藏,無非精氣,其所以致損者有四,曰氣虛,曰血虛,曰陽虛,曰陰虛。
陽氣陰血,精又為血本,不離氣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則為精為氣,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此虛損之大概。而氣血陰陽,各有專主,認得真確,方可施治。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必溫補中氣(宜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如果脾胃受損,就會影響營養的吸收,導致身體無法從飲食中獲取營養,進而影響肌膚。因此,需要根據季節和體質適當調整飲食,例如天氣寒冷時可以食用溫補的食物,例如十全大補湯。
五臟的氣息如果受損,長期累積就會導致癆瘵。癆指的是勞累,勞累疲憊,而瘵指的是衰敗,身體虛弱消瘦。虛損、癆瘵這些病症互相影響,根源在於五臟的損傷。
雖然五臟分開,但它們都儲藏著精氣。導致五臟受損的原因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氣虛、血虛、陽虛、陰虛。
陽氣和陰血,精氣是血的根本,精氣和血息息相關,也離不開水火,水火平衡就能生成精氣,水火失衡就會出現寒熱。這就是虛損病症的概括。
氣血陰陽各自有其作用,要準確地識別病症才能對症下藥。氣虛指的是脾肺二經虛弱,可能是飲食不當,也可能是勞累過度,導致氣虛火旺,出現四肢發熱無力,懶於說話,動作喘不過氣,容易出汗心煩等症狀,需要溫補中氣,例如補中益氣湯。
血虛者,心肝二經虛也,吐血瀉血,女人產後,或崩漏,或諸血失道妄行,眼花頭暈,漸至吐血不止,或乾血癆(宜四物湯、當歸補血湯)。而陽虛陰虛,則又皆屬腎。陽虛者,腎中真陽虛也,真陽即真火,審是火虛,右尺必弱,只宜大補元陽,亦不可傷陰氣,忌涼潤,恐補陰邪也,尤忌辛散,恐傷陰氣也,惟喜甘溫益火之品,補陽以配陰(宜八味丸),沉陰自斂,陰從乎陽矣,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臀也。
陰虛者,腎中真陰虛也,真陰腎水,審是水虛,脈必細數,只宜大補真陰,亦不可伐陽氣,忌辛燥,恐助陽邪也,尤忌苦寒,恐伐元陽也,惟喜純甘壯水之劑,補陰以配陽(宜六味丸加杞子、魚鰾),虛火自降,而陽歸於陰矣,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而二者之為病亦各有異,陽虛所生病,為熱癆,口乾咽痛,舌瘡,涕唾稠黏,手足心熱,大便燥,小便赤。
白話文:
血虛的人,心肝兩經虛弱,會出現吐血、便血、產後出血、月經失調、血行失常等症狀,還會伴隨眼花頭暈,甚至吐血不止,嚴重者可發展為血枯痨。這種情況可以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來治療。
陽虛則是指腎中真陽虛弱,真陽就是真火,如果真火虛弱,右尺脈就會虛弱。治療應以補益元陽為主,但不能傷陰氣,因此要忌食涼潤之物,以免補入陰邪,也要忌食辛散之物,以免傷陰氣。適合食用甘溫益火的食物,補陽配陰,例如八味丸,沉降陰氣,讓陰氣依附陽氣。這樣就能夠滋養火源,消除陰寒。
陰虛是指腎中真陰虛弱,真陰就是腎水,如果腎水不足,脈象就會細數。治療應以補益真陰為主,但不能損傷陽氣,因此要忌食辛燥之物,以免助長陽邪,也要忌食苦寒之物,以免損傷元陽。適合食用甘潤壯水之物,補陰配陽,例如六味丸加枸杞子、魚鰾,這樣就能夠降虛火,讓陽氣歸於陰氣。這樣就能夠滋養水源,鎮壓陽熱。
陽虛和陰虛的病症也有所不同,陽虛的病症表現為熱癆,口乾咽痛,舌頭生瘡,鼻涕和唾液黏稠,手腳心發熱,大便乾燥,小便發黃。
然至咽瘡失音,或尪羸,陽不舉,脈細無根,脈數不倫漸已成瘵而難救(宜逍遙散、坎離既濟丹)。陰虛所生病,為虛癆,吐痰白色,胃逆不思飲食,惡食,食不化,遺濁,便溏泄。然至泄不已,神瘁肉削,漸已成瘵而難救(宜人參養榮湯、三白廣生湯)。
二病之原,皆由勞心好色,以至真陽衰憊,邪火盛熾,真陰虧損,虛火炎爍,由是火蒸於上,則為咳血(宜五汁膏),為潮熱(宜清骨散),火動於下,則為精濁(宜龍齒丸),為泄瀉(宜歸脾湯、三白廣生湯),諸症蜂起矣。
白話文:
喉嚨發炎失聲,或者身體虛弱無力,陽痿,脈搏細弱無力,脈象頻數不規則,逐漸發展成癆病就很難治癒了。陰虛引起的疾病,就是虛癆,會吐白色痰,胃氣上逆不想吃飯,厭食,吃不下,遺精,大便稀溏。如果一直不停地拉肚子,精神萎靡,身體消瘦,也逐漸發展成癆病就很難治癒了。
這兩種病的根本原因都是因為操心勞神,縱欲過度,導致真陽衰敗,邪火旺盛,真陰虧損,虛火上升,從而出現各種症狀。如果虛火上蒸,就會咳嗽吐血,出現潮熱;如果虛火下行,就會出現精液濁白,腹瀉,各種症狀紛紛出現。
然病之原,雖屬陰陽之虛,而其症必積各見於一經,就其症之所見,以審知為何經,而因以辨乎陰陽之所屬,然後可與療治。何言之?如現患精濁,又兼脛酸腰背拘急,知其病在腎也(宜大菟絲子丸、補中地黃丸)。現患喘咳嗽血,又兼皮枯,鼻塞聲重,知其病在肺也(宜保和湯)。
現患咯血多汗又兼驚惕,口舌瘡,知其病在心也(宜聖俞湯)。現患夢遺,又兼脅疼,善怒,項強,知其病在肝也(宜補肝湯、柴胡疏肝散,兩方參用)。現患溏泄,又兼腹痛痞塊,飲食無味,四肢倦怠,知其病在脾也(宜調中益氣湯)。此皆由陰陽之虛,以致病成於五臟者也。
白話文:
然而疾病的根源,雖然屬於陰陽虛損,但其症狀必定會累積顯現於某一條經絡。根據症狀所見,就能夠判斷是哪條經絡,再進一步辨別屬於陰還是陽。這樣才能對症下藥進行治療。怎麼說呢?
例如,現在患有精液濁白,並且伴隨腿酸、腰背僵硬緊縮,就知道病在腎經(宜服用大菟絲子丸、補中地黃丸)。
現在患有喘咳帶血,並且伴隨皮膚乾燥、鼻塞聲音沉重,就知道病在肺經(宜服用保和湯)。
現在患有咯血、多汗、並且伴隨驚悸、口舌生瘡,就知道病在心經(宜服用聖俞湯)。
現在患有夢遺,並且伴隨脅肋疼痛、易怒、頸項僵硬,就知道病在肝經(宜服用補肝湯、柴胡疏肝散,兩種藥方可以互相參用)。
現在患有腹瀉稀薄,並且伴隨腹痛、腹內有痞塊、飲食無味、四肢無力,就知道病在脾經(宜服用調中益氣湯)。
這些都是由於陰陽虛損,導致病症發生在五臟的緣故。
而猶不止此也,有雜病久不愈,病久必虛,虛久成癆者(宜調榮養衛丸)。有思慮過度,心氣不舒,鬱熱熏蒸胸中,因生內熱,而成癆者(宜歸脾湯)。有房勞精損困乏,虛火目暈,耳聾遺精,步履欹邪,而成癆者(宜鹿胎丸)。有飢飽傷脾,而成癆者(宜補中益氣湯加柴胡、山藥)。
有積勞虛損,體瘦氣短,好臥,寒熱,而成癆者(宜十四味建中湯)。有負重受傷,而成癆者(宜補中益氣湯),如病久再為加減。有盛暑勞碌受傷,而成癆者(宜清暑益氣湯)。有縱酒傷脾,而成癆者(宜葛花解酲湯)。有老人氣血兩虧,下體痿弱,不善食,而成癆者(宜嵩崖脾腎丸,常服神仙延壽酒)。
白話文: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很多種情況會導致久病成癆。例如,患有雜病很久不癒,久病必虛,虛久就容易變成癆症,這時應該服用調榮養衛丸。如果因為思慮過度,心氣不舒,鬱熱熏蒸胸中,導致內熱而變成癆症,則應該服用歸脾湯。房事過度,精損困乏,虛火上炎,出現目眩、耳聾、遺精、步履不穩等症狀,也容易變成癆症,這時應該服用鹿胎丸。還有因飢飽傷脾導致的癆症,則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柴胡和山藥。
此外,積勞虛損,體瘦氣短,嗜睡,寒熱交替,也會導致癆症,這時應該服用十四味建中湯。如果因負重受傷導致癆症,則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根據病情的發展可以適當加減藥物。盛暑勞碌受傷導致的癆症,則應該服用清暑益氣湯。縱酒傷脾導致的癆症,則應該服用葛花解酲湯。老人氣血兩虧,下肢痿弱,食慾不振,也容易變成癆症,這時應該服用嵩崖脾腎丸,並常服神仙延壽酒。
有童男女稟受母胎之氣,骨蒸黃瘦,口臭肌熱,而成癆者(宜麥煎散)。有婦人女子經閉,或血熱血枯而成癆者(宜逍遙散、補血養陰丸)。有情竇初開,有其心而無其事,邪火煎耗真陰,而成癆者(宜清離滋坎丸)。種種病因,難更僕數,而治之之法,要不外溫補滋補兩端,以陽虛即宜溫,陰虛即宜滋也。
然即用溫不得偏任辛香丁附之屬,即用滋不得偏任苦寒知柏之屬,此士材所必諄諄誥誡也。由是推之,陽為氣,陰為血,即陰陽之須補,益可知氣血之應補矣。然古人云陽生則陰長,又云血脫者補氣,實以氣藥有行血之功,血藥無益氣之理也。又況血藥滯膩,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清潤,久用必多泄滑之患乎。
白話文:
有些人天生體質虛弱,容易骨瘦如柴、口臭發熱,導致虛勞。有些人是婦女經期不順,或因血熱血虛而導致虛勞。還有些人是青春期情竇初開,內心渴望卻無法滿足,導致心火旺盛,損耗陰氣,也容易導致虛勞。虛勞的病因很多,不一一列舉,治療方法主要分為溫補和滋補兩類,陽虛就應該溫補,陰虛就應該滋補。
但溫補藥不能過於偏重辛香燥熱之類,滋補藥也不能過於偏重苦寒清涼之類,這是醫者必須牢記的原則。由此可見,陽氣相當於氣,陰氣相當於血,需要補陽就需要補氣,需要補陰就需要補血。古人說陽氣生長則陰氣也隨之生長,又說血虛就應該補氣,這是因為補氣藥有行血的作用,而補血藥卻不能益氣。此外,補血藥容易滯膩,不適合痰多食少的人;補血藥清潤,長期服用容易導致滑泄。
夫虛癆之症,疑難不少,陰虛火動,內熱爍金,必致損肺,寒熱內熾,多服寒涼,必致傷脾,補脾必礙肺,須知燥熱能食而不泄者,急當潤肺,兼補脾(宜滋陰清化丸加白朮、建蓮)。若虛羸食少而腸滑者,雖喘嗽不寧,但當補脾,而清潤宜戒(宜三白廣生湯),以土能生金,金不能培土,故補脾尤要也,古人謂癆病多死於泄瀉,職是故耳。
又如脾腎法宜兼補,但甘寒補腎不利於脾,辛溫快脾益傷於腎,即兩者而衡之,土能生金,金為水母,即腎虛宜補,當更扶脾,即欲壯脾,不忘養腎可耳(或滋腎,而佐以沉、朮、砂、蓮。或快脾,而佐以菟絲、五味)。故許學士有補腎不如補脾,孫真人有補脾不如補腎之說,兩家雖似相反,要皆為虛癆家指示要法,醫者當必辨症察脈,或補脾,或補腎,務當其施,庶無偏狥之弊。
白話文:
虛癆病症的辨證論治
夫虛癆之症,疑難不少,陰虛火動,內熱爍金,必致損肺,寒熱內熾,多服寒涼,必致傷脾,補脾必礙肺,須知燥熱能食而不泄者,急當潤肺,兼補脾(宜滋陰清化丸加白朮、建蓮)。
虛癆病症疑難重重,常因陰虛火旺,內熱灼傷肺金而致病。患者常伴隨寒熱交替,若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則會傷脾。 補脾又會影響肺氣,所以要根據病症的不同進行調理。 對於燥熱內郁,食慾不佳,且不易排泄的患者,應以潤肺為主,同時輔以補脾。 滋陰清化丸可以滋陰清熱,加上白朮、建蓮可以健脾燥濕。
若虛羸食少而腸滑者,雖喘嗽不寧,但當補脾,而清潤宜戒(宜三白廣生湯),以土能生金,金不能培土,故補脾尤要也,古人謂癆病多死於泄瀉,職是故耳。
對於虛弱瘦弱,食慾不佳,腸胃滑利,伴隨咳嗽喘息的患者,即使有咳嗽喘息,也應以補脾為先,而避免過於清潤的藥物。三白廣生湯可以補脾益氣。 這是因為脾土能生肺金,而肺金不能滋養脾土,所以補脾尤為重要。 古人說虛癆病人常因腹瀉而亡,正是因為脾虛所致。
又如脾腎法宜兼補,但甘寒補腎不利於脾,辛溫快脾益傷於腎,即兩者而衡之,土能生金,金為水母,即腎虛宜補,當更扶脾,即欲壯脾,不忘養腎可耳(或滋腎,而佐以沉、朮、砂、蓮。或快脾,而佐以菟絲、五味)。
脾腎功能失調的虛癆患者,應同時補脾腎。但甘寒的補腎藥物不利於脾,辛溫的補脾藥物又容易傷腎。 脾土生肺金,而肺金是腎水的母親,所以腎虛應重點補腎,同時也應扶助脾土。 補脾時不可忘記養腎,可以選擇滋腎藥物,如熟地、白朮、砂仁、蓮子,也可以選擇健脾藥物,如菟絲子、五味子。
故許學士有補腎不如補脾,孫真人有補脾不如補腎之說,兩家雖似相反,要皆為虛癆家指示要法,醫者當必辨症察脈,或補脾,或補腎,務當其施,庶無偏狥之弊。
因此,許學士認為補腎不如補脾,孫真人則認為補脾不如補腎,兩位醫家的觀點看似矛盾,但都是針對虛癆病人的重要治則。 醫生應根據患者的病症和脈象,判斷是補脾還是補腎,要對症下藥,不可偏廢,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蓋以血之原在腎,氣之原在脾,故肺氣受傷,而土為金母,必求助於脾,肝血受傷,而水為木母,必藉資於腎,此二臟乘,則百疾作,二臟安,則百脈調,而病自息也。
且夫虛癆之由,有寒有熱,皆由虛而感,感乎寒者陽傷,傷則虛,陽虛必陰盛,故受損自上而下,由肺而心而胃,治宜辛甘淡(宜二朮、當歸、茯苓、茯神、桑皮、橘皮),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乎熱者陰傷,傷則虛,陰虛必陽盛,故受損自下而上,由腎而肝而脾,治宜甘緩溫(宜地黃、丹皮、白芍、知母、山萸、石斛、麥冬),過於脾,則不可治也。
白話文:
因為血液的根本在腎臟,氣的根本在脾臟,所以當肺氣受損時,由於土生金的關係,必然要依靠脾臟;當肝血受損時,由於水生木的關係,必然要依靠腎臟。這兩個臟器如果失調,就會百病叢生;這兩個臟器如果調和,就會百脈暢通,疾病自然會消退。
此外,虛勞的成因,有寒有熱,都是由於虛弱而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受寒邪的,陽氣受傷,受傷則虛弱,陽虛則陰氣盛,所以損傷從上往下,由肺到心再到胃。治療方法宜用辛甘淡的藥物(例如白朮、當歸、茯苓、茯神、桑皮、橘皮),如果虛勞已經深入到胃,就難以治療了。感受熱邪的,陰氣受傷,受傷則虛弱,陰虛則陽氣盛,所以損傷從下往上,由腎到肝再到脾。治療方法宜用甘緩溫的藥物(例如生地黃、丹皮、白芍、知母、山萸肉、石斛、麥冬),如果虛勞已經深入到脾,就難以治療了。
經曰: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陰盛生內寒,而寒與熱二者常相因,而熱為甚,故治之者必以熱為憑,而寒為驗。蓋癆病必發熱,其發熱之由不一,有氣虛熱,必兼少氣自汗,體倦心煩(宜八珍湯加減)。有血虛熱,必兼燥渴,睡臥不安(宜聖愈湯、人中白丸,兩方參酌用)。
有往來潮熱,必兼自汗食少,膝軟骨節疼(宜參苓建中湯)。有骨蒸熱必兼肌瘦,舌紅頰赤(宜龜甲散、河車丸、二仙膠)。有五心熱必兼體疼,口乾頰赤發熱(宜逍遙散、十全大補湯)。有遍體發熱,必兼瘦削神困(宜十四味建中湯)。有病久結痰成積,腹脅常熱,惟頭面手足於寅卯時乍涼(宜六君子湯送滾痰丸二錢,先以潤腸丸分三次投之,使其徐化,六君子湯中加薑汁、竹瀝尤妙)。此熱之見於身體顯而可驗者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陽氣虛弱會導致體表寒冷,陰氣虛弱會導致內部發熱;陽氣過盛會導致體表發熱,陰氣過盛會導致內部寒冷。寒與熱這兩種病症往往互相影響,而熱症較為明顯,所以治療時必須以熱症為依據,以寒症為驗證。
一般而言,癆病必定會發熱,而發熱的原因很多,例如:
- **氣虛熱:**患者會伴隨氣短自汗、身體疲倦、心煩意亂等症狀,可以考慮使用八珍湯加減。
- **血虛熱:**患者會伴隨口乾舌燥、睡不安穩等症狀,可以考慮使用聖愈湯、人中白丸,並根據情況參酌使用。
- **往來潮熱:**患者會伴隨自汗、食慾不振、膝蓋軟弱、關節疼痛等症狀,可以考慮使用參苓建中湯。
- **骨蒸熱:**患者會伴隨肌肉消瘦、舌頭紅腫、臉頰發紅等症狀,可以考慮使用龜甲散、河車丸、二仙膠。
- **五心熱:**患者會伴隨全身疼痛、口乾舌燥、臉頰發紅發熱等症狀,可以考慮使用逍遙散、十全大補湯。
- **遍體發熱:**患者會伴隨身體消瘦、精神萎靡等症狀,可以考慮使用十四味建中湯。
- **病久結痰成積:**患者會伴隨腹部兩側持續發熱,但頭面手腳在寅卯時(凌晨1-3點)突然感到寒冷,可以考慮使用六君子湯送服滾痰丸二錢,先以潤腸丸分三次服用,使其緩慢化解,六君子湯中加入薑汁、竹瀝效果更佳。
這些熱症表現於身體,顯而易見,可以作為診斷和治療的依據。
若五臟之熱,尤不可不審。大約肺熱輕手即得,略重全無,肺主皮毛也,日西尤甚,必兼喘咳,灑淅,善嚏,善悲,缺盆痛,胸中及肩臂皆痛,臍右脹痛,小便數,皮膚痛及麻木(宜茯苓、麥冬、五味、山藥、紫菀、百合以補之,桑皮、葶藶、枳殼、蘇子以瀉之,乾薑、豆莞、木香、款冬花以溫之,二母、沙參、元參、山梔、黃芩、花粉、馬兜鈴以涼之)。心熱微按之,皮毛之下,肌肉之上乃得,心主血脈也。
白話文:
若五臟有熱,尤其不可不細心審查。大約肺熱輕者,只要輕輕按手就能感受到,較重者則完全感受不到。肺主皮毛,所以到了日落時分症狀會更加明顯,必定會伴隨喘咳、流汗、打噴嚏、容易悲傷、缺盆疼痛、胸部和肩臂都痛、臍右側脹痛、小便次數頻繁、皮膚疼痛及麻木。可用茯苓、麥冬、五味子、山藥、紫菀、百合等藥物來補益,桑皮、葶藶、枳殼、蘇子等藥物來瀉火,乾薑、豆蔻、木香、款冬花等藥物來溫補,二母、沙參、元參、山梔、黃芩、花粉、馬兜鈴等藥物來清熱。
心熱則輕輕按壓皮毛之下、肌肉之上就能感受到,心主血脈。
日中尤甚,必兼煩心,掌熱而嘔,善笑,善忘,善驚不寐,築築然動,舌破,消渴,口苦,心胸間汗(宜丹參、龍眼,茯神、歸身、麥冬、山藥以補之,黃連以瀉之,菖蒲、益智以溫之,竹葉、犀角、連翹、硃砂、牛黃、天冬以涼之)。
脾熱輕重按俱不得,熱在不輕不重間,脾主肌肉也,夜尤甚,必兼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泄瀉溺閉,面黃口甘,舌強痛,吐逆,不貪食,不化食,搶心,善味,善飢,善嘻,當臍痛,腹脹腸鳴,肉痛足腫(宜參、芩、朮、草、陳皮、扁豆、山藥、苡仁以補之,薑、附、丁桂以溫之,石膏、滑石、元明粉以涼之)。
白話文:
白天症状尤其严重,必定伴随心烦,手掌发热并呕吐,爱笑,健忘,容易惊恐失眠,身体微微颤抖,舌头溃烂,口渴,口苦,胸口出汗。脾热程度不轻不重,介于轻重之间,脾脏主管肌肉,晚上症状加重,必定伴随懒散嗜睡,四肢无力,没有力气活动,腹泻或小便闭塞,面黄口甜,舌头僵硬疼痛,呕吐,不爱吃东西,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消化,心慌,爱吃甜食,容易饿,爱笑,肚脐疼痛,肚子胀满肠鸣,肌肉疼痛脚肿。
肝熱按至肌肉之下,骨之上乃得,肝主筋也,寅卯時尤甚,必兼多怒多驚,便難,轉筋攣急,四肢困熱,滿悶,筋痿不能起,頭痛,耳聾,頰腫,面青,目腫痛,兩脅小腹痛,嘔逆作酸,睪疝,冒眩,多瘛(宜阿膠、山藥、木瓜、棗仁以補之,青皮、青黛、柴胡、白芍、黃連、木通、龍膽草以瀉之,木香、吳萸、肉桂以溫之,甘菊、車前子、柴胡、山梔以涼之)。腎熱極重按至骨乃得,腎主骨也,亥子時尤甚。
白話文:
肝火旺盛,按壓到肌肉下方、骨頭上方才會感到疼痛,因為肝臟主導筋脈,尤其是在寅卯時(凌晨3點到7點)更明顯,同時還伴隨容易發怒、驚恐,排便困難,筋絡攣縮緊繃,四肢發熱、胸悶,筋骨無力無法站立,頭痛、耳聾、臉頰腫脹、面色青白、眼睛腫痛、兩側肋骨和小腹疼痛、嘔吐反酸、睪丸腫痛、頭昏眼花,容易抽搐。腎火過旺,按壓到骨頭才會感到疼痛,因為腎臟主導骨骼,尤其是在亥子時(晚上9點到1點)更明顯。
必兼腰膝脊臂股後痛,耳鳴,遺泄,二便不調,骨痿不能起,眇中清,面黑,口乾,咯血,飢不欲食,腹大,脛腫,少腹氣逆急痛,下腫,腸澼,陰下濕癢,手指青黑厥逆,足下熱,嗜臥,坐而欲起,善怒,四肢不收(宜地黃、杞子、山藥、桑螵蛸、龜板、牛膝、山萸、杜仲、五味子以補之,知母、澤瀉以瀉之,鹿茸、肉桂、附子、鹿角膠、補骨脂、沉香、肉蓯蓉以溫之,知母、黃柏、丹皮、地骨皮以涼之)。以上皆癆成於五臟,其熱之發,因而各異者也。
白話文:
腰膝、脊背、大腿後側疼痛,耳鳴,遺精,大小便不順暢,骨頭痿弱無法起身,眼睛昏花,面色發黑,口乾,咳血,食慾不振,肚子脹大,小腿腫脹,腹部氣逆疼痛,下肢腫脹,腸道泄瀉,陰部濕癢,手指青黑厥逆,腳底發熱,嗜睡,坐著想要站起來很困難,容易生氣,四肢不收縮。應該用生地黃、枸杞子、山藥、桑螵蛸、龜板、牛膝、山萸肉、杜仲、五味子來補益,用知母、澤瀉來瀉火,用鹿茸、肉桂、附子、鹿角膠、補骨脂、沉香、肉蓯蓉來溫暖,用知母、黃柏、丹皮、地骨皮來清熱。以上這些都是五臟積勞成疾,因熱氣發散而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然五臟雖皆有癆,而心腎尤多,固有不可不知者。蓋心主血,腎主精,天下之人,大抵勞心好色者眾,精傷血耗,勞自成也。誠察乎此,惟當溫養滋補,調心益腎(宜還少丹、坎離既濟丹),一切熱藥涼藥安可偏任哉。
癆病多吐血,吐血之原,未有不由五臟來者。咳嗽血出於肺,因悲憂所致也(宜二冬、二母、桔梗、黃芩)。痰涎血出於脾,因思慮所致也(宜生地、石斛、葛根、丹皮、甘草、茯苓、陳皮、黃耆)。吐血出於心,因驚恐所致也(宜丹參、山藥、麥冬、茯神、當歸、生地)。
白話文:
然而,五臟即使都有疾病,但心和腎尤其多見,這方面是絕對不能不知道的。因為心主管血液,腎主管精氣,天下的人都大約是勞心費神,好色的人多,因此精氣受損,血液耗盡,都是勞累造成的。如果能明確理解這一點,那麼應該注重溫養滋補,調理心臟和腎臟(適合使用還少丹、坎離既濟丹等藥方),一切熱性的藥物和涼性的藥物怎麼可以單一使用呢?
吐血的病症很多,吐血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五臟引起。咳嗽出血是肺部的問題,通常是因為悲傷憂慮所導致的(適合使用二冬、二母、桔梗、黃芩等藥物)。痰涎出血是脾部的問題,通常是因為思慮所導致的(適合使用生地、石斛、葛根、丹皮、甘草、茯苓、陳皮、黃耆等藥物)。吐血是心臟的問題,通常是因為驚恐所導致的(適合使用丹參、山藥、麥冬、茯神、當歸、生地等藥物)。
吐血多塊出於肝,因恚怒所致也(宜柴胡、芍藥、山梔、丹皮、棗仁、生地、沉香)。咯血出於腎,因房欲所致也(宜生地、丹皮、茯苓、遠志、阿膠、知母、黃柏)。嘔血出於胃,中氣失調,邪熱在中所致也(宜犀角、地黃、丹皮、甘草、元明粉)。其餘致血之由正多,而止血之法,又必各從其類。
有由酒傷者,用解止之(宜葛根、蔻仁、側柏、茅花)。有由食積者,用消止之(宜白朮、陳皮、山楂、神麯)。有由血熱者,用涼止之(宜山梔炭、黃連炭)。有由血寒者,用溫止之(宜血餘灰、乾薑炭)。有由血滑者,用澀止之(宜棕灰、荷葉灰)。有由血虛者,用補止之(宜發灰、地黃灰)。
白話文:
吐血多塊主要與肝有關,通常是因為憤怒情緒所引發的(適合使用柴胡、芍藥、山梔、丹皮、棗仁、生地、沈香進行治療)。咯血則主要與腎有關,通常是由於房事過度所引起的(適合使用生地、丹皮、茯苓、遠志、阿膠、知母、黃柏進行治療)。嘔血主要與胃有關,是因為中氣失調,邪熱在胃部導致的(適合使用犀角、地黃、丹皮、甘草、元明粉進行治療)。
除此之外,引起出血的原因還有很多種,但止血的方法則必須根據不同原因進行選擇。
對於由飲酒所造成的出血,可以使用解毒止血的藥物(適合使用葛根、蔻仁、側柏、茅花進行治療)。對於由食物積聚所引起的出血,可以使用消食止血的藥物(適合使用白朮、陳皮、山楂、神麯進行治療)。對於由血熱所引起的出血,可以使用涼血止血的藥物(適合使用山梔炭、黃連炭進行治療)。對於由血寒所引起的出血,可以使用溫血止血的藥物(適合使用血餘灰、乾薑炭進行治療)。對於由血液滑動所引起的出血,可以使用固澀止血的藥物(適合使用棕灰、荷葉灰進行治療)。對於由血虛所引起的出血,可以使用補血止血的藥物(適合使用發灰、地黃灰進行治療)。
有由怒傷肝木,血菀於上者,必令人搏厥,用平止之(宜沉香、木瓜、青皮、丹皮、白芍)。有由血瘀在中者,必脈沉實,腹中滿痛,用行止之(宜當歸、降香、木香、蓬朮、桃仁、延胡索、赤芍藥)。有由血溢者,被觸傷破,泉湧不止,用補止之(宜十全大補湯頻頻多服)。
有由血脫者,九竅齊出,亦用補止之(宜急用發灰、大薊汁,人參湯調服)。此外有積勞吐血,久病後吐血,多而久不止者(並宜口臭)。或內多幹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宜大黃䗪蟲丸)。皆當加意治之。是知血宜靜宜下,七情妄動,形體疲勞,陽火相迫錯行,必脈洪口渴便結,用涼藥救之(宜黃芩、黃連、生地、竹葉、麥冬、丹皮)。
白話文:
怒火攻心會傷肝,導致血液瘀積在上,容易出現搏動、抽搐的症狀,可用沉香、木瓜、青皮、丹皮、白芍等藥物平復。如果血液瘀積在腹部,脈象沉實,腹部脹痛,可用當歸、降香、木香、蓬朮、桃仁、延胡索、赤芍等藥物化瘀止痛。如果血溢不止,是因外傷導致血管破裂,可用十全大補湯頻頻服用來補血止血。
如果是血虛脫落,出現九竅流血的情況,也需要補血止血,可用發灰、大薊汁與人參湯調服。另外,如果因勞累过度或久病導致吐血不止,且伴有口臭,或體內積存大量乾燥的血液,造成皮膚、指甲異常,眼目昏暗,可以用大黃䗪蟲丸治療。所有這些情況都需要認真治療。
要知道,血液應該保持靜止平穩,並向下運行,如果情緒波動過大,身體過度勞累,陽氣過盛,導致血液運行失常,就會出現脈象洪大、口渴、大便不通的情況,需要用涼性藥物來治療,例如黃芩、黃連、生地、竹葉、麥冬、丹皮。
若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血亦妄行,必有虛冷之狀,蓋陽虛陰必走是也(宜八味丸,或理中湯加烏藥、木香)。而古人謂血以下行為順,上出為逆,吐血初起,宜食大黃下之,又謂亡血失血,虛家禁下,非兩言之相背也,須知宜行者畜妄之初,禁下者亡失之後,固不可混視也。總之,治血之法,不外治肝,而治肝之餘,必兼補水順氣。
蓋氣有餘即是火,血隨氣上,補水則火自降,順氣則血不升也(補水宜熟地、牛膝、丹皮等,順氣宜蘇子、沉香、橘紅等。童便能使濁陰歸下竅,兼能行瘀,藕汁能達血無滯,兼能止澀)。若《內經》云:凡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變,皆能失血,若不察其所因,概與涼折,必生變,醫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如果體內氣虛又伴隨寒氣,陰陽失衡,導致血液亂竄,就會出現虛寒的症狀,因為陽氣虛弱,陰氣就會外散。這時可以服用八味丸,或是理中湯加烏藥、木香。古人認為血液向下流動是正常的,向上流動則為逆行,因此吐血初期可以服用大黃幫助排泄。但又說血虛或失血的虛弱體質要禁食大黃,這並不是矛盾的。因為應該區分開來,禁食大黃適用於已經失血的狀態,而服用大黃適用於血液剛開始亂竄的初期。總之,治療血症,重點在於調治肝臟,同時也要兼顧補水和順氣。
氣虛容易化火,血液隨著氣向上湧,補水可以降火,順氣可以止血。補水可以用熟地、牛膝、丹皮等藥材,順氣可以用蘇子、沉香、橘紅等藥材。童便可以讓濁陰向下歸位,同時也能化瘀,藕汁可以讓血液暢通,同時也能止血。內經記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的變化,都會導致失血,如果不了解病因就一味用涼藥治療,必然會發生意外,醫師不能不了解這一點。
古人治血,多以胃藥收功,如烏藥、沉香、炮薑、薑、棗,稱為虛家神劑,醫者又不可不知。以上治血之大凡也。癆病必咳嗽,或由陰傷陽浮,水涸金燥喉癢而咳,宜用甘潤養肺,水旺氣復而咳自已(宜麥冬、花粉、生地、杏仁、橘紅、阿膠、桔梗)。或由脾胃先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水冷金寒而咳(宜立效方加羌活、陳皮、白朮)。
或由火爍肺金而咳(宜六味丸)。或由命門火衰,氣不化水而咳(宜於治咳藥中加附子、肉桂、人參、羌活)。至癆嗽失音,肺氣鬱也(宜杏仁膏)。痰嗽兼喘,痰涎湧也(宜五汁膏)。癆嗽痰熱渴汗,心脾傷也(宜滋陰清化丸)。以上治咳之大凡也,參看咳嗽門更詳。虛癆之屬,有桃花疰,其症面色不衰,肌膚不瘦,外如無病,內實虛傷,須審現在何症,及傷在何臟以治之(大概宜用紫金錠、蘇合丸、或回春避邪丹等方)。
白話文:
古人治療出血,多以胃藥見效,例如烏藥、沉香、炮薑、生薑、大棗,這些藥物被稱為「虛家神劑」,醫者不可不知。以上是大致的止血方法。
癆病必會咳嗽,可能是因為陰虛陽浮,導致津液耗損,肺燥喉癢而咳,宜用甘潤之品滋養肺陰,使津液充盈,肺氣恢復,咳嗽自然止住,例如麥冬、花粉、生地、杏仁、橘紅、阿膠、桔梗等。
也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制約水濕,水濕上泛成痰,寒濕凝滯肺金而咳,宜用理中湯加羌活、陳皮、白朮等藥物。
也可能是因為火熱灼傷肺金而咳,宜用六味丸。
也可能是因為命門火衰,陽氣不足,不能化生津液而咳,宜在治咳藥物中加附子、肉桂、人參、羌活等藥物。
至於癆嗽失音,是肺氣鬱滯所致,宜用杏仁膏。
痰嗽兼喘,是痰涎壅盛所致,宜用五汁膏。
癆嗽痰熱、口渴汗出,是心脾受傷所致,宜用滋陰清化丸等藥物。
以上是大致的治咳方法,詳細內容可參閱咳嗽門。
虛癆患者,常有桃花疰,症狀表現為面色不衰、肌膚不瘦,表面看似無病,實則內虛傷損,需要審察其現症以及病傷何臟,再對症治療。一般宜用紫金錠、蘇合丸或回春避邪丹等方。
又有傳屍癆,乃鬼作蟲而為祟,其症沉沉默默,不知所苦,經時累月,漸漸羸頓,至於死亡,治法以固本為先,祛蟲為次(固本宜人參養榮湯、八味丸,祛蟲宜十疰丸、桃奴丸、紫金錠)。嗟乎,虛勞為病,亦既甚矣,苟非洞其源,徹其流,何以云治乎,故知治癆之法,不可偏熱,不可偏涼,不可偏補,務在察其脈症,斟酌用藥,庶乎有瘳。
丹溪云:一水既虧,不勝五火,虛症蜂起,先當和解微下,次用調補,若邪未除,便行補劑,邪入經絡,深為可悲,惟無積人,脈舉按無力者方可補之。此誠治虛損癆瘵之要道也。
白話文:
有些病症叫做屍癆,是由於鬼怪化作蟲子作祟引起,患者沉默寡言,感覺不到痛苦,時間久了逐漸虛弱消瘦,最終死亡。治療方法首先要固本培元,其次驅除蟲害。固本可以用人參養榮湯、八味丸,驅蟲可以用十疰丸、桃奴丸、紫金錠。唉,虛勞病症實在太過嚴重,如果不能深入了解病因,徹底解決病症,又怎麼能談得上治療呢?所以知道治療癆病的方法,不能偏於溫熱,也不能偏於寒涼,更不能單純補益,一定要根據脈象和症狀,謹慎用藥,才能有康復的希望。
丹溪先生說:如果精氣虧損,就無法抵禦五種熱邪,虛症就會接踵而至。治療時,要先用和解利水的藥物,然後再調補,如果邪氣尚未去除,就急於補益,邪氣就會侵入經絡,後果不堪設想。只有沒有積滯,脈象浮弱無力的人,才能用補藥。這確實是治療虛損、癆瘵的要道。
【脈法】《靈樞》曰:氣虛則脈弦,陰虛則脈大。仲景曰:平人脈大為勞,脈極虛亦為勞。又曰:脈虛細弱者,勞也。又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虛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又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
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槁枯,而寒慄,咳逆,唾膠,吐涎沫。《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而微者氣血俱虛,小者氣血俱少,大而芤者脫血,血虛脈大如蔥管,脈沉者遲者脫氣。
白話文:
【脈法】《靈樞》記載:氣血虛弱時脈象會呈現緊弦之狀,陰虛則脈象會顯得較大。張仲景指出:正常人脈象若過大,可能是勞累所致;脈象極度虛弱也是勞累的徵兆。又說:脈象虛弱細細,這是勞累的表現。再說:脈象既呈弦狀,又見大,弦狀代表氣血不足,大則是脈管空虛,氣血不足導致寒氣,空虛的脈象則表示體內有虛弱之症,寒氣與虛弱相併,稱為「革脈」,女性可能出現虛弱的月經出血,男性則可能有失血或失精的情況。再進一步說:寸口脈微弱且澀滯,微弱表示衛氣衰弱,澀滯則表示營氣不足。
衛氣衰弱,臉色會呈現黃色。營氣不足,臉色則會呈現青色。營氣是樹根,衛氣是樹葉,當營氣與衛氣都虛弱時,就像樹根與樹葉都枯萎了,會讓人感到寒冷、咳嗽、喉嚨乾澀、吐出黏液或痰液。《脈經》提到:脈象軟弱表示虛弱,緩慢表示虛弱,微弱表示虛弱,細弱表示氣血雙虛,脈象小表示氣血雙少,脈象大且空虛則表示失血,血液虛弱脈象會像蔥管般粗大,脈象沈遲表示元氣已離散。
《脈經》曰:平脈弦大,勞損而虛;大而無力,陽衰易扶;數而無力,陰火難除;寸弱上損,浮大里枯;黃柏俱微,五勞之軀;血羸左濡,氣惟右推;左右微小,氣血無餘。丹溪曰: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子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直指》曰:虛勞之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大者,易治;血氣未定,可藥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未易調補也;若帶雙弦,則為賊邪侵脾,尤為難治;加數極,則殆。
【虛勞原由症治】《回春》曰:百病皆生於腎。蓋精傷則腎水空虛,不能平其心火,火炎傷其肺金,是絕水之源,金水衰弱,不能勝其肝木,木盛則克脾土,而反生火,火獨旺而不生化,故陽有餘,陰不足,獨熱而不久矣。《綱目》曰:虛者皮毛、肌肉、筋脈、骨髓、氣血、津液不足是也。
白話文:
《脈經》記載,脈象平滑而弦緊有力,表示身體勞損導致虛弱;脈象大而無力,說明陽氣衰弱,容易恢復;脈象數而無力,說明陰虛火旺,難以消除;寸口脈弱,上焦虛損,浮大而里脈枯竭;脈象微弱,表示勞損過度,五臟虛弱;血脈虛弱,左側脈象濡弱,氣血只往右側推動;左右脈象微小,說明氣血不足。丹溪先生指出,男子久病,氣口脈弱則死,強則生;女子久病,人迎脈強則生,弱則死。《直指》記載,虛勞的脈象多為弦緊,或浮大,或數而有力,這些症狀較易治療,因為血氣尚未完全耗損,可以用藥物調治;而弦緊的脈象則較難治療,說明血氣已耗,難以調補;若脈象帶有雙弦,表示賊邪侵犯脾臟,更難治療;如果脈象數極,則情況危急。
《回春》提到,百病皆生於腎。精氣受損,腎水空虛,不能平息心火,心火灼傷肺金,導致水源枯竭,金水衰弱,不能克制肝木,肝木旺盛,則克脾土,反過來助長心火,心火獨旺,不能生化,因此陽氣有餘,陰氣不足,獨熱而不能持久。《綱目》則指出,虛勞是指皮毛、肌肉、筋脈、骨髓、氣血、津液不足的狀態。
《入門》曰:凡飲食減少,精神昏短,遺精夢泄,腰背胸脅筋骨引痛,潮熱自汗,痰盛咳嗽,是虛癆常症也。又曰:虛損皆由水火不濟,但以調和心腎為主,兼補脾胃,則飲食加,而精神氣血自生矣。《直指》曰:皮虛則熱,脈虛則驚,內虛則重,筋虛則急,骨虛則痛,髓虛則墮,腸虛則泄,三陽實三陰虛汗不出,三陰實三陽虛汗不止。
又曰:虛勞之疾,百脈空虛,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切不可妄施金石燥熱等藥。東垣曰:肺損益其氣,心損調其榮衛,脾損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腎損益其精,肝損緩其中。緩中者,調血也,宜四物湯,以其中有白芍也。《得效》曰:虛損之症,峻補者,烏、附、天雄、薑桂等;潤補者,鹿茸、當歸、蓯蓉等;清補者,二冬、人參、地黃等。
白話文:
《入門》說:如果經常飲食減少,精神萎靡不振,容易遺精夢遺,腰背胸脅筋骨疼痛,潮熱自汗,痰多咳嗽,這些都是虛癆的常見症狀。又說:虛損都是因為水火失衡導致,只要調和心腎為主,兼顧補益脾胃,就能增加食慾,精神氣血自然會恢復。
《直指》說:皮膚虛弱就會感到熱,脈象虛弱就會容易驚恐,內臟虛弱就會感覺沉重,筋脈虛弱就會容易緊張,骨骼虛弱就會疼痛,骨髓虛弱就會容易跌倒,腸道虛弱就會容易腹瀉,三陽實證三陰虛證會出現不出汗的情況,三陰實證三陽虛證會出現汗出不止。
又說:虛勞的病症,百脈空虛,必須用滋潤黏膩的食物來滋養才能恢復,千萬不可胡亂使用金石燥熱類藥物。東垣說:肺虛要益氣,心虛要調和營衛,脾虛要調節飲食,適應寒熱,腎虛要益精,肝虛要緩解中氣。緩解中氣就是調血,適合用四物湯,因為其中含有白芍。
《得效》說:虛損的症狀,峻補的藥物有烏頭、附子、天雄、薑桂等;潤補的藥物有鹿茸、當歸、蓯蓉等;清補的藥物有生地黃、熟地黃、人參、地黃等。
【陰陽氣血虛辨】《入門》曰:虛脈多弦,弦而濡大為氣虛,沉微無力為氣虛甚,弦而微為血虛,澀而微為血虛甚,形肥而面白者為陽虛,形瘦而面倉黑者為陰虛。又曰:房勞思慮傷心腎,則陰血虛;飢飽勞役傷胃氣,則陽氣虛。此傷症之至要也。海藏曰:呼吸少氣,懶言語,動作無力,目無精光,面色㿠白,此兼氣血虛也。
《保命》曰:右脈浮而大,或大而弦,皆為虛勞,蓋陽盛陰虛之症,暮多見之;右脈虛微細弦為虛勞者,乃陰陽俱虛也,晨多見之。丹溪曰:人之一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故滋陰補血之藥,自幼至老,皆不可缺。
白話文:
脈象可以反映氣血虛的情況。脈搏弦而濡大,表示氣虛;脈搏沉微無力,表示氣虛嚴重;脈搏弦而微,表示血虛;脈搏澀而微,表示血虛嚴重;體型肥胖、面色蒼白,表示陽虛;體型瘦弱、面色蒼黑,表示陰虛。房事過度、思慮過度會傷心腎,導致陰血虛;飢餓飽食、勞役過度會傷胃氣,導致陽氣虛。這些都是身體虛弱的重要原因。呼吸短促、懶言少語、動作乏力、眼神無光、面色蒼白,則表示兼有氣血虛。
脈象也可以反映虛勞的類型。右脈浮大或大而弦,表示陽盛陰虛,多見於傍晚;右脈虛微細弦,表示陰陽俱虛,多見於早晨。人體陽氣常盛、陰氣常虛,氣常足、血常不足,所以從幼年到老年,滋陰補血的藥物不可或缺。
【虛癆五敗九死十絕候】《千金方》曰:手足腫無交紋,心敗;唇反黑無紋,肺敗;面黑有瘡,肝敗;陰腫囊縮,腎敗;臍突腫滿,脾敗。又曰:九死候者,一手足青,二手足久腫,三脈枯齒乾,四語聲散鼻虛張,五唇寒冷宣露,六唇腫齒焦,七手循衣縫,八汗出不流,九舌卷卵縮。
又曰:氣短,目視亭亭無精光,心絕;鼻虛張,氣復短,肺絕;面青,眼視人不直,數出淚,肝絕;面黑,眼睛黃,素汁流,腎絕;泄涎唾不覺,時時妄語,脾絕;爪甲青,惡罵不休,膽絕;背脊痠痛,腰重反覆難,骨絕;面無精光,頭目自眩,血絕;舌捲縮,如紅丹,嚥唾不得,足踝小腫,肉絕;髮直如麻,汗出不止,腸絕。
白話文:
虛癆五敗是指手腳浮腫沒有皺紋,代表心臟虛弱;嘴唇反黑沒有紋路,代表肺臟虛弱;臉色發黑並長有瘡,代表肝臟虛弱;陰部腫脹縮小,代表腎臟虛弱;肚臍凸出腫脹,代表脾臟虛弱。九死候是指手腳發青、手腳長期腫脹、脈搏枯竭牙齒乾燥、說話聲音散亂鼻子張開、嘴唇冰冷外露、嘴唇腫脹牙齒焦黃、手沿著衣縫摸索、出汗卻流不出來、舌頭卷縮像蛋一樣。十絕候是指氣短、眼睛無神,代表心臟衰竭;鼻子張開、氣喘不過來,代表肺臟衰竭;臉色發青、眼神不直、流眼淚,代表肝臟衰竭;臉色發黑、眼睛發黃、流出白色汁液,代表腎臟衰竭;流口水卻不自知、經常胡言亂語,代表脾臟衰竭;指甲發青、不停罵人,代表膽囊衰竭;背脊酸痛、腰部沉重難以翻身,代表骨骼衰竭;臉色無神、頭昏眼花,代表血液衰竭;舌頭捲縮像紅色丹藥、吞口水困難、腳踝輕微腫脹,代表肌肉衰竭;頭髮直硬像麻線、不停出汗,代表腸道衰竭。
【虛癆脈代及生死症】仲景曰:虛癆不足,汗出而悶,脈結代,心動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死,急者十餘日死,宜用炙甘草湯救之。《正傳》曰:《難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一臟不再傳,故言七傳者死也。
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生,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今考之經文,所謂七傳者,只六傳而已,謂一臟不再傳,按其數,乃有四臟不再受傷也,夫此條言虛癆之症也。其所謂七傳者,心病上,必脫去腎病傳心一句,其一臟不再傷,當作三臟不再傷,皆傳寫之誤耳。
白話文:
仲景認為虛癆患者體虛不足,常有汗出、胸悶、脈象結代、心悸等症狀,雖然行動如常,但不出百日就會死亡,情況危急者甚至十餘日就可能離世,應立即使用炙甘草湯救治。 《正傳》中提到《難經》所說的“七傳者死,間臟者生”是指疾病傳變的規律:七傳是指病邪傳至相剋的臟腑,間臟是指傳至相生的臟腑。具體來說,七傳指的是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一臟不再傳,所以說七傳者死。間臟指的是心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這是一種子母相生的關係,循環往復,永無止境,所以說生也。經文中的七傳其實只有六傳,也就是說一臟不再傳,按此推算,還有四臟不受病邪侵襲。這段文字論述的是虛癆的症狀,所謂七傳,應將“腎病傳心”這一傳去除,將“一臟不再傷”改為“三臟不再傷”,這些都是抄寫過程中的錯誤。
蓋虛癆之症,必始於腎經,五臟從相剋,而逆傳已盡,又復傳於腎與心,則水絕而火太旺,故死,而不復再傳於彼之三臟矣。其有從相生而順傳者,有生生不息之義,故間臟者生也。《回春》曰:虛癆之疾,不受補者難治;喉中生瘡,聲音啞者不治;久臥生胝者不治;虛極之病,火炎面紅,發喘痰多,身熱如火,跗腫溏泄,脈緊不食者死不治。
【虛癆導引】《保生秘要》曰:掌心無事任擦搓,早晚摩兩脅腎俞耳根湧泉,令人搓百四十回,固精多效。朝煅人乳酒,飲清潔童便或服循環水,用薑棗以暖脾宮,或用秋石代鹽,取其滋陰降火。若虛損無力服參者,宜依方進氣,取效天然。至危漏底,諸藥難治者,用好臍帶數條燥為末,每服二錢,好酒諒意調服,神驗也。
白話文:
虛勞病症的根源在於腎經,五臟之間相互剋制,病氣逆傳至腎與心,導致水氣枯竭,而火氣過旺,最終致死。然而,病氣不會再傳播到其他三臟。如果病氣順著相生關係傳播,則有生生不息之意,因此間臟才會得病。 《回春》記載:虛勞病症難以治療,若不接受補益;喉嚨生瘡,聲音嘶啞者無法治療;長期臥床導致長繭者無法治療;虛弱極致,面紅發熱,喘息痰多,身體發熱如火,腳踝腫脹,腹瀉,脈象緊,不食者,死亡難以避免。
《保生秘要》記載:雙手空閒時,可以搓掌心,早晚按摩兩側肋骨的腎俞穴、耳根以及湧泉穴,每次搓一百四十次,可以固精補腎,效果顯著。早上可以用人乳酒來溫補,喝清潔的童子尿或循環水,用薑棗溫暖脾胃,或是用秋石代替鹽,以滋陰降火。如果虛損無力,需要服用人參者,應依方服用,取得自然療效。如果病症嚴重,其他藥物無效,可以用好的臍帶數條曬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好酒調和服用,效果神奇。
戒惱怒,絕思欲,忘言守靜,能踵息,起死回生。
【運功】《保生秘要》曰:一指歸元,三提三咽,念四字咒,於分寸虛虛抱守,妄念返復,持一死字,世事盡歸於空,抱守二七,痰涎稍清,運功周天,借督脈,按四時進退,有神功。嘔紅起念艮背,運行庭歸元合用,百日功夫,勿使間斷,骨蒸盜汗,痰嗽盡愈。
五癆六極七傷,皆虛損之屬病也。蓋虛損之病,由五臟之勞而生,其病既成,即生六極,漸至七傷,是五勞者虛損之原。而六極七傷,則皆虛損病之流極也,其患有相因,其勢有必至,雖皆虛損之屬,而其症狀調治,實有不容混者,故復舉而詳之。《金匱》曰:五勞者,心勞神損,肝勞血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也(心宜大五補丸,肝宜黑元,脾宜橘皮煎元,肺宜人參黃耆散,腎宜腎氣丸)。然則知五勞之症治,即可以杜癆瘵之原。《入門》曰: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為筋極(宜並服滋補養榮丸、酒煮木爪粥)。牙痛,手足痛,不能久立為骨極(宜茸珠丸)。面無血色,頭髮墮落,為血極(宜補榮湯)。身上往往如鼠走,體上乾黑,為肉極(宜參苓元)。氣少無力,身無膏澤,翕翕羸瘦,目無精光,立不能久,身體若癢,搔之生瘡,此為精極(宜巴戟元)。胸脅逆滿,恆欲大怒,氣少不能言,此為氣極(宜益氣丸)。然則知六極之症治,即可以拯癆瘵之深。《入門》曰:七傷,一陰寒,二陰痿,三里急,四精漏,五精少,六精清,七小便數也(總治宜鎖陽丹、九龍丹)。然則知七傷之症治,即可以培癆瘵之根。
白話文:
要戒除怒氣,斷絕慾望,不說話,保持安靜,能做到順著呼吸,就能起死回生。《保生秘要》中提到:運功時,將一根手指指向丹田,提氣三下,咽氣三下,默念四字真言,在心口位置虛虛地抱守,不要讓雜念反覆出現,心中只想着死亡,世間一切都會歸於虛空,抱守兩七,痰涎就會逐漸變清,運功周天,借用督脈的力量,根據四季變化調整運功方法,就能得到神功。嘔血時要記住艮背,運行庭穴回歸元穴,合用兩穴,百日功夫,不可間斷,骨蒸盜汗,痰嗽都會痊癒。五癆六極七傷,都是虛損的病症。虛損的病症,是由五臟勞損引起的,病症一旦形成,就會導致六極,慢慢發展成七傷,五勞是虛損的根源,六極七傷則都是虛損病症的發展極端。這些病症有相互影響,發展趨勢必然會出現,雖然都是虛損的病症,但症狀和治療方法卻有區別,因此需要詳細說明。《金匱》中提到:五勞分別是心勞傷神,肝勞傷血,脾勞傷食,肺勞傷氣,腎勞傷精。《入門》中提到:筋極的表現是全身筋骨轉動,十指爪甲都疼痛,治療方法是服用滋補養榮丸,用酒煮木瓜粥。《入門》中提到:骨極的表現是牙痛,手足疼痛,不能久站,治療方法是服用茸珠丸。《入門》中提到:血極的表現是面無血色,頭髮脫落,治療方法是服用補榮湯。《入門》中提到:肉極的表現是身上經常感覺像老鼠在爬,身體乾燥發黑,治療方法是服用參苓元。《入門》中提到:精極的表現是氣短無力,身體沒有油脂,身體瘦弱,眼睛無神,站立時間不能太久,身體發癢,抓撓就會起瘡,治療方法是服用巴戟元。《入門》中提到:氣極的表現是胸脅憋悶,經常想要發怒,氣短不能說話,治療方法是服用益氣丸。《入門》中提到:七傷分別是:一陰寒,二陰痿,三里急,四精漏,五精少,六精清,七小便數。《入門》中提到:七傷的總治方法是服用鎖陽丹和九龍丹。了解七傷的症狀和治療方法,就可以根治五癆六極。
【勞傷形症】孫思邈曰:忽喜怒,大便苦難,口內生瘡,此為心勞;短氣面腫,鼻不聞香,咳嗽唾痰,兩脅脹痛,喘息不定,此為肺勞;面目乾黑,精神恍惚,不能獨臥,目視不明,頻頻淚下,此為肝勞;口苦舌強,嘔逆醋心,氣脹唇焦,此為脾勞;小便黃赤,兼有餘瀝,腰痛耳鳴,夜間多夢,此為腎勞。
《入門》曰:曲運心機,為心之勞,其症血少,面無色,驚悸,盜汗,夢遺,極則心痛,咽腫;盡力謀慮,為肝之勞,其症筋骨拘攣,極則頭目昏眩;意外過思,為脾之勞,其症脹滿少食,極則吐瀉肉削,四肢倦怠;預事而憂,為肺之勞,其症氣乏,心腹冷痛,極則毛焦津枯,咳嗽烘熱;矜持志節,為腎之勞,其症腰脊痛,遺精白濁,極則面垢,脊如折。
白話文:
勞傷形症
孫思邈 曰:
突然喜怒,大便難以排出且苦澀,口內生瘡,這是心勞的表現;呼吸短促,面部腫脹,鼻子聞不到香味,咳嗽吐痰,兩側肋骨脹痛,呼吸急促不穩,這是肺勞的表現;面容乾燥發黑,精神恍惚,無法獨自入睡,視力模糊,頻頻流淚,這是肝勞的表現;口苦舌頭僵硬,嘔吐反胃,胃部氣脹,嘴唇乾燥,這是脾勞的表現;小便顏色黃赤,且排尿不盡,腰痛耳鳴,夜間多夢,這是腎勞的表現。
《入門》 曰:
費盡心思,操勞心機,是心勞的表現,其症狀為血少,面色蒼白,心悸,盜汗,夢遺,嚴重者會出現心痛,咽喉腫痛;全神貫注,費盡心力,是肝勞的表現,其症狀為筋骨拘攣,嚴重者會出現頭昏眼花;過度思慮,操心勞神,是脾勞的表現,其症狀為腹部脹滿,食慾不振,嚴重者會出現嘔吐腹瀉,形體消瘦,四肢乏力;事先憂慮,擔憂過度,是肺勞的表現,其症狀為氣力不足,心腹冷痛,嚴重者會出現頭髮枯燥,津液耗損,咳嗽伴隨燥熱;堅持志節,操勞過度,是腎勞的表現,其症狀為腰脊疼痛,遺精白濁,嚴重者會出現面容憔悴,脊背如折斷一般。
又曰:心勞則口舌生瘡,語澀肌瘦;肝勞則脅痛,關格不通;脾勞則氣急,肌瘦多汗;肺勞則氣喘面腫,口燥咽乾;腎勞則尿赤陰瘡,耳鳴面黑。《醫鑑》曰:七傷者,一陰汗,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囊下濕癢,六小便澀數,七夜夢陰人,其病皆小便赤熱,或如針刺。
煎厥症,陽虛病也。《內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注曰:以煎迫而氣逆,因以煎厥為名。厥,謂氣逆也。蓋陽虛之人,其氣本浮,為外熱所迫,氣遂逆而不止,甚至昏冒,故成此症也。然其原雖本陽虛,以由熱邪煎迫而成,仍禁用辛熱之品,醫者固不可不知也(宜加味補陰丸、加減補陰丸)。
白話文:
人們說,心勞累就會口舌生瘡,說話困難,身體消瘦;肝勞累則會脅肋疼痛,關節不靈活;脾勞累就會呼吸急促,身體消瘦,容易出汗;肺勞累則會氣喘,臉腫,口乾舌燥;腎勞累則會尿液發紅,生陰瘡,耳鳴,臉色發黑。《醫鑑》說:七傷是指:一、陰汗出;二、精寒;三、精清;四、精少;五、陰囊潮濕瘙癢;六、小便澀少;七、夜夢遺精,這些病症都伴隨小便赤熱,或像針刺一樣的疼痛。
煎厥症是一種陽虛病。《內經》說:陽氣勞累就會擴張,精氣耗竭,積聚在夏季,使人患上煎厥症,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身體像崩潰一樣,氣息喘不過來,止不住。注釋說:由於氣逆,所以叫做煎厥。厥,是指氣逆。這是因為陽虛的人,氣本來就浮,被外熱迫使,氣逆而止不住,甚至昏迷,所以產生這種病症。雖然病根在陽虛,但由於熱邪煎迫而導致,所以不能使用辛熱藥物,醫生一定要注意。
【煎厥症治】《入門》曰:煎厥而至目盲所視,耳閉厥聽,大矣哉,房之為患也,治法宜與陰虛火動同。
解㑊,肝腎虛病也。《內經》言:尺脈緩澀,謂之解㑊。釋云:尺為陰部,肝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謂之解㑊。解㑊者,寒不寒,熱不熱,弱不弱,壯不壯,停不可名,謂之解㑊也。據此則知解㑊一症,洵由肝腎二經之虛。蓋肝主筋,腎主骨,肝虛則筋軟緩,而無力以束,無力以束則周身之肌肉,皆渙而若解。腎虛則骨萎薾,而不能自強,不能自強則遍體之骨節,皆鬆懈而多㑊,惟其然,故懨懨悒悒,湻湻悶悶。若有不可以為人,並不自知所以為人者,則肝腎二經之虛為已極矣(宜遐齡萬壽丹、神仙既濟丹)。此則《內經》之旨也。然而李氏梃則又兼內傷外感言之,細詳其症,誠非混雜之論也。李云:解者肌肉解散,㑊者筋不束骨,其症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解散,怠惰煩疼,飲食不美,或因酒傷(宜葛花解酲湯),或中濕(宜加味朮附湯),或感冒風寒(宜羌活沖和湯),或房事過多(宜鹿胎丸),或婦人月水不調(宜加味逍遙散),以此得病,宜通其氣血疏其腠理,以內傷兼外感藥調之,則又醫者所當詳察。總之,《內經》之言解㑊,本症也;李梃之言解㑊,兼症也。由本症論為虛癆已極,由兼症論為虛癆派別,固不可一例視也。且由李氏之言推之,如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膽,皆成食㑊症,皆多飲食,皆食易飢,皆不生肌肉,應亦為解㑊兼症之流派也(宜參苓元)。病千變而不窮,治隨機而難執,必審乎此,乃可與言醫。
白話文:
煎厥症治
《入門》書中說:煎厥症發作,導致雙眼失明看不見,耳朵閉塞聽不見,這可真是房事過度惹的禍啊!治療方法應該與陰虛火動相似。
解㑊,是肝腎虛損的病症。《內經》中說:尺脈緩澀,稱為解㑊。解釋一下:尺脈代表陰部,肝腎主管陰部,脈象緩慢代表內熱,脈象澀滯代表血虛,所以稱之為解㑊。解㑊症狀表現為既不寒也不熱,既不虛也不壯,病症無法明確界定,因此稱為解㑊。由此可知,解㑊症是由肝腎兩經虛損引起的。因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虛則筋軟無力,無法束縛肌肉,導致全身肌肉鬆散無力;腎虛則骨骼萎縮虛弱,無法支撐自身,導致全身骨節鬆懈,容易發生解㑊。因此患者會感到全身無力、精神萎靡、頭昏腦脹。若患者完全失去活力,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卻又不知道原因,那就說明肝腎兩經虛損已經非常嚴重了(建議服用遐齡萬壽丹、神仙既濟丹)。這就是《內經》中所提到的解㑊症。
然而,李氏梃則從內傷外感角度進行論述,仔細分析解㑊症,發現它並非單純的混雜症狀。李氏認為,解者是指肌肉鬆散,㑊者是指筋骨無力,症狀表現為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鬆散,身體怠惰、疼痛難忍,食慾不振。造成解㑊的原因可能是:飲酒過度(建議服用葛花解酲湯)、濕邪入侵(建議服用加味朮附湯)、感受風寒(建議服用羌活沖和湯)、房事過度(建議服用鹿胎丸)、婦女月經不調(建議服用加味逍遙散)。針對這些原因造成的解㑊症,應當通暢氣血,疏通腠理,以內傷兼外感藥物治療。這也是醫生需要仔細觀察的地方。
總而言之,《內經》中提到的解㑊,是本症;李氏梃提到的解㑊,是兼症。從本症的角度來看,解㑊屬於虛癆已極的症狀;從兼症的角度來看,解㑊屬於虛癆的不同表現形式,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從李氏的觀點可以推論,大腸熱氣移至胃,胃熱氣移至膽,都可能導致食㑊症,表現為食慾旺盛、易飢餓、肌肉不長,這些症狀也屬於解㑊的兼症。
病症千變萬化,治療方法隨機應變,只有深入理解這些知識,才能談醫術。
【解㑊症狀】《靈樞》曰:髓傷則消爍,胻酸體解,㑊然不去矣,不去者謂不能行去也。
二陽病,血虛精少症也。《內經》言: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夫所謂二陽者,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也。蓋以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主血,今受病,則失所主而血不流;脾主化食作味,輪於臟腑而成精,今受病,則失所主而味不化,致男子少精,不得為隱蔽委曲之事。然則二陽之病,非由精少血衰而何。古人謂為症屬血勞,洵有然也。蓋以女子不月,固屬血病(宜逍遙散、加味逍遙散),精即是血,男子不得隱曲,亦即血病也(宜菟絲子丸、鹿胎丸)。
白話文:
當一個人的骨髓受到損傷時,就會出現身體疲倦無力的情況,並且無法恢復正常狀態。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著腿部疼痛和全身肌肉鬆弛等症狀。
第二種疾病是血液不足或精氣減少所致。根據《黃帝內經》,如果第二個陽經脈發生問題,就可能影響到心臟和脾胃的功能。這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因為性功能障礙或者女性月經異常而出現健康問題。這些疾病的後果可能是風濕性疾病或者是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甚至在某些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致命。
「二陽」指的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腎經。由於腸胃生病了,所以心臟和脾胃也會受到影響。心臟負責控制血液循環,現在它受到了影響,因此血液無法正常流通。脾胃負責消化食物並製造營養物質供應各器官使用,但是現在它們也受到了影響,因此營養物質無法被充分吸收利用,從而導致男性精子數量下降,無法完成正常的性行為。
因此,對於第二種疾病的治療方法應該著重於補充血液和增加精氣。對於女性來說,可以服用逍遙散或是加味逍遙散來改善月經異常的狀況。而對於男性來說,則可服用菟絲子丸或是鹿胎丸來提高精子數量並恢復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