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七 (9)
卷二十七 (9)
1.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或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熱,含乳睡臥,熱氣吹入乳竅,亦成結核。患此者,亦當於初起時忍痛揉稍軟,吮令汁透,亦自消散。然吹乳之生於產後者,名外吹乳,亦有生於產前者,名內吹乳,而治法則同(宜芷貝散、橘皮散、立效散、神效瓜蔞散、蒲公英酒)。
【五發最險】,《直指》曰:發腦、髮鬢、發眉、發頤、發背,是為五發,至險,其症皆令人頭痛惡心,寒熱氣急拘攣。正腦上一處起為腦癰,皮起易得破穴,急破出膿,不害。又腦疽皮厚難得破穴,須急發內毒,使破穴方可。又腦爍,初起如橫木,色青黑如靴,為發硬不見膿難愈。
此三症,並在大椎骨上,入髮際生。左右鬢生癰疽,是為髮鬢,亦危篤。左右額角及太陽穴生皆同。左右眉稜生為發眉,亦重。鼻下人中及下頤發為發頤。又曰髮鬢,亦害人。背後五臟俞分生癰疽,是為發背,最重。究其病原,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房勞。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房勞則瘦弱。
風氣食三種易療,藥毒、房勞二者難醫。五發皆用五香散、五香湯。
【發背症治】,薛立齋曰:發背屬膀胱督脈經,或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怒房勞,均可致之。脈洪腫痛者為熱毒,易治。脈數無力,色黯作渴,為陰虛,難治。脈微細,不痛不腫,為甚虛,尤難治。又曰: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餘,先用仙方活命飲,次用托裡消毒散。若頭痛拘急,乃表症,先服人參敗毒散,次用金銀花散,神效托裡散。
焮痛腫硬,脈實,用清涼飲、活命飲。腫硬不悶,疼痛發熱,煩躁引飲,便秘脈沉者,內疏黃連湯、清涼飲。大便已利,欲作膿者,活命飲、托裡散。漫腫微痛,色不赤,不思飲食,此形氣病,氣俱不足,用托裡散調補之。若不作膿,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裡散加參、耆、肉桂。
膿出而反痛,或膿消,氣血俱虛也,八珍湯調補。惡寒不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作嘔欲吐,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子加炮姜。食少體倦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
肉白不斂,脾虛也,四君子加木香、酒炒白芍。又曰:若初起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也,仙方活命飲。口渴飲熱,漫腫微痛,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也,六君子湯,不應,加薑、桂。若真氣虛,邪氣盛,不能發出,亦有死者,在旬日外見之,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散,不應,急補脾胃。
若真氣虛,不能腐潰,亦有死者,在二旬之外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生肌,不應,急溫補脾胃。若脾氣虛,不能收斂,亦有死者,在月餘外見之,大抵初起邪氣盛大,用隔蒜灸法,終不痛,但未潰以前,皆可灸,更用箍藥圍之,更用烏金膏點之,候有瘡口,以烏金膏或翠青錠子紝之。又曰:治發背有火照方,名神燈照火方,並敷藥二方,俱秘方也,千金不易。
白話文: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有時是因為哺乳的嬰兒,胸膈有痰阻塞,口氣熱,含著乳頭睡覺,熱氣吹入乳房的乳孔,也會形成結核。患這種情況的人,應該在剛開始時忍著疼痛揉按,讓它稍微軟化,讓乳汁流出,也會自己消散。但這種乳房腫塊如果是產後發生的,稱為「外吹乳」,也有產前發生的,稱為「內吹乳」,治療方法相同(可以使用芷貝散、橘皮散、立效散、神效瓜蔞散、蒲公英酒等)。
五發最險
《直指》說:發生在頭頂、鬢角、眉毛、下巴、背部的癰疽,稱為五發,非常危險,這些病症都會讓人頭痛、噁心、發冷發熱、呼吸急促、抽筋。頭頂正中央長出的叫做腦癰,皮膚薄容易破潰,要趕快把膿擠出來,就沒事了。腦疽的皮膚厚,不容易破潰,要趕快排除內部的毒素,讓它能破潰才行。腦爍,剛開始像橫著的木塊,顏色青黑色像靴子,因為太硬看不到膿,很難治好。
這三種病症都發生在大椎骨上方,靠近髮際的地方。長在左右鬢角的癰疽,稱為髮鬢,也很危險。長在左右額角和太陽穴的也一樣。長在左右眉稜的稱為發眉,也很嚴重。長在鼻子下方人中和下巴的稱為發頤。又說髮鬢也很害人。背後五臟俞穴附近長出的癰疽,稱為發背,最嚴重。追究病因,有風邪、氣滯、飲食、藥物毒素、房事勞累。風邪會讓人覺得癢,氣滯會讓人覺得痛,飲食會引起發冷發熱,藥物毒素會讓患處堅硬,房事勞累會讓人消瘦虛弱。
風、氣、食三種原因比較容易治療,藥毒和房勞兩種比較難治。五發都可以使用五香散、五香湯。
發背症治
薛立齋說:發背屬於膀胱經和督脈的病,可能是因為陰虛火旺,或是因為經常喝酒吃油膩食物,或是因為鬱悶生氣或房事勞累導致的。脈象洪大而且腫痛的是熱毒,比較容易治。脈象細數無力,臉色黯淡口渴的是陰虛,比較難治。脈象微弱細小,不痛不腫的是非常虛弱,更難治。又說:腫脹發紅疼痛,發冷發熱口渴,但食慾正常,這是形氣病,是體內氣有餘,先用仙方活命飲,再用托裡消毒散。如果頭痛拘急,是表症,先服用人參敗毒散,再用金銀花散、神效托裡散。
腫脹發紅疼痛且堅硬,脈象有力,用清涼飲、活命飲。腫脹堅硬但不悶脹,疼痛發熱,煩躁口渴,便秘,脈象沉,用內疏黃連湯、清涼飲。大便已經通暢,快要化膿時,用活命飲、托裡散。腫脹範圍大,微微疼痛,顏色不紅,沒有食慾,這是形氣病,是體內氣不足,用托裡散調理補養。如果不化膿,膿形成了卻不破潰,是陽氣虛,用托裡散加人參、黃耆、肉桂。
膿液流出反而疼痛,或膿液消退,是氣血都虛,用八珍湯調理補養。怕冷,陽氣虛弱,用十全大補湯。午後發熱,或不能收口,是陰血虛,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想吐,或不能收口,是胃氣虛,用六君子湯加炮姜。食量少,身體疲倦,不能收口,是脾氣虛,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傷口肉色發紅,不能收口,是血熱,用四物湯加山梔、連翹。
傷口肉色發白,不能收口,是脾虛,用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白芍。又說:如果剛開始發病還沒長出來,但發冷發熱疼痛,口渴想喝冷水,這是邪氣,用仙方活命飲。口渴想喝熱水,腫脹範圍大,微微疼痛,是元氣虛,用托裡消毒散。食慾不振,四肢疲倦,是脾胃虛弱,用六君子湯,沒效就加薑、桂。如果真氣虛弱,邪氣旺盛,不能發出來,也有死亡的,在十天左右就會出現。如果已經發出來,用托裡消毒散,如果不能消退,用托裡散,沒效就趕快補養脾胃。
如果真氣虛弱,不能破潰,也有死亡的,在二十天左右就會出現。如果已經破潰,用托裡散讓肌肉生長,沒效就趕快溫補脾胃。如果脾氣虛弱,不能收口,也有死亡的,在一個月後就會出現。大概來說,剛開始發病時邪氣旺盛,可以用隔蒜灸法,如果不會痛,在還沒破潰之前都可以灸,還要用藥圈圍住患處,再用烏金膏點在患處,等有傷口了,就用烏金膏或翠青錠子敷在傷口上。又說:治療發背有火照方,叫做神燈照火方,還有兩種敷藥的方子,都是秘方,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