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七 (7)
卷二十七 (7)
1.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若初發一粒如豆,便身熱焮赤,疽處腫大熱痛,此外發也,屬陽,雖如盆碗可治。初起身不熱,覺倦怠,疽處亦不熱,數日漸大,不腫不痛,卻低陷而壞爛,此內發也,屬陰,難治。據此,益可見陰陽兩症,即外象亦屬顯然矣。乃繆仲淳又謂:發背有五,一曰陽毒,二曰陰毒,三曰服金石燒煉藥毒,四曰酒食毒,五曰冒山嵐瘴氣毒。
此言陽毒者,先因風熱,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餘毒畜積於背脊膂之間,不拘椎數,但從兩夾脊起,滿背焮熱赤紫,或紅如焰,膿毒難成,成後痛不除,數日間忽然平塌,昧者誤為腫消,殊不知此是內攻內陷,不可復藥矣。其言陰毒者,乃氣冷而作,初如黍米隱痛,直應前心,頭目昏重,寒熱如瘧,五七日後,始覺攻腫,膿毒深沉,遲緩未透,急宜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
其言金石燒煉藥毒者,初如丹疹狀,漐漐漸開,如湯火傷,面赤,心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則驚人,更甚於陰陽二毒,須以解金石毒湯散,急治其內,方保無虞(宜綠雲散)。
其言酒食毒者,平時飢後飽食即睡,或過食酒食炙煿肥鮮,積於臟腑,恣意當風,脾虛不能承受,致毒發於背,不拘椎數,初起小彈子大,後如拳,堅如石,痛引手足,且拘急,口苦舌乾,腹急便澀,十數日後,頭面手足浮腫,便泄急痛如刺,初腫時,急用收腫發穴潰膿湯藥,內實臟腑,外泄膿水,若治之遲緩,潰腐愈多,傷骨爛筋,復感外邪而致內敗死矣。
其言山嵐瘴氣毒者,觸冒嵐瘴,畜之臟腑日久,及氣血衰損而發,初腫色青黑,形如靴皮,附筋徹骨,頑如木石,引手加深,色變青白,如拳打狀,寒戰如瘧,頭動口歪,又若有風,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急宜破清血三五升,方出黃白膿,然其皮猶腫痛不止,直至青黑色退盡,方愈,此宜急急追趕膿毒出外,方為無害,否則必死。仲淳之言五毒,乃於陰陽兩毒外,復為推類至盡者也。
其陰陽兩毒方治,已詳在前,而金石毒(宜綠雲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或以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微火煎黑,去渣合酒,每飲二三合,至百日,氣血充盛也)、酒食毒(宜托裡散、寸金丹、黃連消毒散)、山嵐瘴氣毒(宜寸金丹、仙方活命飲、內消散、神效托裡散),皆當考覈方劑以治之,由是而症雖險惡無憂矣。
他如酒毒發生,當背心腫痛,及麻木,累累如彈如拳,堅硬如石,由飲酒太過毒結也(宜神效消毒散、黃連解毒湯加羌活、葛根)。如老鼠攛,又名遊走血脾癰,生背脅之間兩三處,症屬肝膽二經,由怒氣熱毒壅積也(宜黃連解毒湯,或仙方活命飲加黃連、山梔)。其治雖以順氣清熱為主,而或汗(宜紫金丹),或下(宜五利大黃湯),或老弱宜補(宜內托榮衛湯、加味十全湯),皆臨時斟酌。
白話文:
如果剛開始只有一顆像豆子大小的腫塊,就出現全身發熱、紅腫疼痛,而且腫塊部位越來越大,這屬於外發的陽性病症,即使腫得像盆碗那麼大,也還可以治療。如果剛開始沒有發熱,只是覺得疲倦,腫塊部位也不發熱,幾天後才慢慢變大,不紅不腫也不痛,卻凹陷潰爛,這屬於內發的陰性病症,比較難治療。由此可見,陰陽兩種病症,從外在表現就可以明顯區分。
繆仲淳又說,發背有五種原因:第一種是陽毒,第二種是陰毒,第三種是服用金石燒煉的藥物中毒,第四種是飲食中毒,第五種是接觸山嵐瘴氣中毒。
陽毒的起因,通常是先感染風熱或熱毒,有消渴病,或是先患了傷寒,殘留的毒素積聚在背脊兩側,不論哪節脊椎,都會從兩側夾脊處開始,整個背部發紅發熱,甚至紅得像火焰一樣,難以形成膿液,即使形成膿液,疼痛也不會消除,幾天後可能會突然塌陷。不了解的人會誤以為腫消了,但實際上這是毒氣內攻內陷,無法再用藥治療。
陰毒的起因,是因為寒氣侵襲。剛開始感覺像小米粒大小的隱隱作痛,直接對應到前胸,頭昏眼花,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五到七天後,才開始感到腫脹,膿液深藏,難以透出。這時應該盡快服用補氣的湯藥,由內向外托出毒素,外用藥物幫助膿液排出。
服用金石燒煉藥物中毒,剛開始像丹疹一樣,慢慢擴散,像是被熱湯或火燙傷,臉色發紅,心胸煩躁,口渴,喜歡冰冷的東西。這種瘡很難長出來,一旦長出來就很嚴重,比陰陽兩種毒瘡都更厲害。必須用解金石毒的湯藥散劑,趕快從內部治療,才能確保平安(可使用綠雲散)。
飲食中毒的原因,是平時飢餓後就立刻飽食睡覺,或是過量食用酒、炙烤、油膩的食物,積聚在內臟,又隨意吹風,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承受,毒素就從背部發出來。不論哪節脊椎,剛開始像小彈珠大小,後來像拳頭那麼大,堅硬如石頭,疼痛牽引到手腳,而且感覺拘緊。口苦舌燥,腹部急痛,大便不暢。十幾天後,頭、臉、手、腳都會浮腫,腹瀉時會像針刺般疼痛。剛開始腫的時候,要趕快用消腫、排出膿液的湯藥,由內實補內臟,外排膿水。如果治療遲緩,潰爛會越來越嚴重,甚至傷到骨頭和筋,又感染外邪,導致內臟衰竭而死亡。
接觸山嵐瘴氣中毒的原因,是接觸瘴氣,毒素長期積聚在內臟,加上氣血衰弱而發病。剛開始腫脹的部位呈現青黑色,形狀像靴子皮,附著在筋骨上,硬得像木頭石頭一樣,按壓會感覺深及骨頭,顏色變成青白色,像被拳頭打過一樣。會感到寒戰像瘧疾一樣,頭部顫動,嘴巴歪斜,感覺有風,手腳冰冷,眼睛黑眼珠變黑,眼白變多。要趕快放出三五升瘀血,才會流出黃白色的膿液,但是皮膚的腫痛仍然不會停止,直到青黑色退盡才會痊癒。必須趕快將膿毒排出體外,才能確保平安,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繆仲淳所說的五種毒,是在陰陽兩種毒之外,進一步推論總結出來的。
陰陽兩種毒的治療方法,前面已經詳細說明。而金石毒(可用綠雲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或用麻油一升,薤白三升,小火煎黑,去渣合酒,每次喝二三合,持續一百天,可使氣血充盛)、飲食毒(可用托裡散、寸金丹、黃連消毒散)、山嵐瘴氣毒(可用寸金丹、仙方活命飲、內消散、神效托裡散),都要仔細研究相關的藥方來治療,這樣即使病情再危險,也不必擔心。
其他像是喝酒過多導致的酒毒,會出現背部中心腫痛、麻木,腫塊累累像彈珠或拳頭大小,堅硬如石頭(可用神效消毒散、黃連解毒湯加羌活、葛根)。像是老鼠攛的疾病,又名遊走血脾癰,長在背部兩側,屬於肝膽經絡的疾病,是因為怒氣熱毒積聚所致(可用黃連解毒湯,或仙方活命飲加黃連、山梔)。治療方法主要是疏通氣血、清熱解毒,可以使用發汗(可用紫金丹)、通便(可用五利大黃湯)的方式,或是年老體弱者需要進補(可用內托榮衛湯、加味十全湯),都需要根據情況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