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七 (6)
卷二十七 (6)
1.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夫胸兩旁高處曰膺,亦曰臆。甘疽者,發於膺者也,其色青,其候苦寒熱,治之之法,與上井疽同。夫胸之中曰心窩。心窩之上,兩乳之間,曰膻中,為氣海,能分布陰陽。膻中發者,發於膻中者也,其候焮熱腫痛,緣臟腑中陰陽不和,七情鬱結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紫蘇、薄荷汗之,或用勝金丹)。
脾發疽者,又生心窩下兩旁者也,其候漫腫焮熱,皆由過食炙煿,醉飽入房,脾上受傷所致,治法略同上數症,亦可汗下。膈本一膜,如紙厚,無餘地,故亦無專疽。胸膈之後為背,背之中為脊。脊者,脊骨也,膂骨以下至尾骶,共二十一節,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各有七節。
節又名椎,故不曰一節至二十一節,而曰一椎至二十一椎。其毒之生於脊骨間者,如十一椎脾俞之下,十四椎之上,其地為腎俞,腎俞下為腰俞,此兩處皆屬至虛。如癰疽發於腎俞為腎俞發,須防毒氣內攻,須急用參耆歸術等補得內氣充實(宜內托榮衛湯、內托復煎散加補腎藥),方可放破,且易得潰。潰後尤宜峻補,勿稍淹延(宜加味十全湯)。
致成漏管,不拘男婦,最要是絕欲。腰俞發毒,另詳腰臍篇。毒發自胃俞下,至腎俞之地,名土龍疽,必大發寒熱,身灼如火焚(宜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湯),九日可刺,膿血者愈,膿青黑者死,失期不刺,必上下俱黑,二十日死。毒發自肺俞及肝俞,名特疽(宜仙方活命飲),其色赤,肉起如椒子者死,八日可刺,如不穴,二十日死。
毒發自心俞及心包絡俞,名蜂疽(宜仙方活命飲),其色赤黑,十日刺之,膿清者不治,二十日不穴死。毒髮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名筋疽,內必有癰在肥腸中,治之早,且得法,急用藥解之(宜神效托裡散),如期八日刺之,或猶可生,不然,九十日死。夫諸俞皆屬於脊,故所發癰毒亦屬於脊。
若乃背有三發,俱屬於脊,以脊與背相附,其為處可分而不可分也。何謂三發?發於天柱骨下,其傷在肺,為肺後發。中發發於厥陰俞下,其傷在肝,為對心發。下發發於脾胃二俞下,其傷在腎,為對臍發。夫三發之為地,雖有上中下之分,而其為症,則不分上中下。而總上中下有陰陽之別,虛實之殊。
如毒發壅盛,焮熱如火焚,初如手掌大,五七日如盆如碗,四圍赤暈,浮面漸潰,去紫瘀膿汁甚多,而腫仍不退,痛仍不止,發渴發嘔,氣逆喘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此為陽症,屬實(初起宜仙方活命飲、托裡散,繼用托裡消毒散、排膿內補十宣散)。
如毒氣深沉,外面腫發,只大如盞口,其實內虛,毒已近膜,必至攻入臟腑,入四肢,或先攻頭面,次攻手足,毒氣流散,不可止遏,其候必聲嘶氣脫,眼黑睛小,十指腫黑乾焦,此為陰症,屬虛,為險症難治(宜內托復煎散、神秘陷脈散)。《精要》云:發背之名雖多,總不越陰陽兩症。
白話文:
胸部兩側高起的部位稱為膺,也稱為臆。發生在膺部的甘疽,顏色青色,症狀表現為發冷發熱,治療方法和上井疽相同。胸部的中間部位稱為心窩。心窩上面,兩乳之間的地方稱為膻中,是氣的匯聚之處,能夠調和陰陽。發生在膻中的疽,症狀表現為紅腫熱痛,這是由於臟腑陰陽失調,七情鬱結所導致的(適合用仙方活命飲加紫蘇、薄荷發汗,或用勝金丹)。
脾臟發生的疽,也可能長在心窩下方兩側,症狀表現為漫腫發熱,多是因為過食燒烤油炸食物,酒醉飽食後行房,導致脾臟受損。治療方法大致與前述的病症相同,也可以發汗或瀉下。膈是一層薄膜,像紙一樣薄,沒有多餘的空間,因此沒有專門長在膈上的疽。胸部後方是背部,背部的中間是脊椎。脊椎就是脊骨,從腰椎以下到尾椎,共有二十一節,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各有七節。
節也稱為椎,所以不說第一節到第二十一節,而是說第一椎到第二十一椎。毒瘡如果長在脊骨之間,比如第十一椎脾俞穴之下,第十四椎之上,這個位置是腎俞穴,腎俞穴之下是腰俞穴,這兩個地方都屬於比較虛弱的地方。如果癰疽發生在腎俞穴,稱為腎俞發,必須預防毒氣內侵,需要立即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物補氣,使體內氣血充足(適合用內托榮衛湯、內托復煎散加補腎藥),才可以切開排膿,而且很容易潰爛。潰爛後更要大補氣血,不要拖延(適合用加味十全湯)。
如果導致瘻管形成,無論男女,最重要的是戒慾。腰俞發毒,會在腰臍篇中詳細描述。毒瘡如果從胃俞穴下,長到腎俞穴的位置,稱為土龍疽,一定會引起嚴重寒熱,身體發燙如火燒(適合用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湯),九天可以刺破排膿,膿血者可以痊癒,膿液呈青黑色者會死亡。如果錯過刺破時間,一定會上下都變成黑色,二十天會死亡。毒瘡如果從肺俞穴及肝俞穴發出,稱為特疽(適合用仙方活命飲),顏色紅色,肉隆起像花椒粒一樣的人會死亡。八天可以刺破排膿,如果沒有破潰,二十天會死亡。
毒瘡如果從心俞穴及心包絡俞穴發出,稱為蜂疽(適合用仙方活命飲),顏色紅黑色,十天刺破排膿,如果膿液清澈則難以治癒,二十天不破潰會死亡。毒瘡如果長在夾脊兩側的大筋上,顏色蒼白,稱為筋疽,裡面一定有癰瘡在結腸中,如果及早治療並且方法得當,立即用藥物解毒(適合用神效托裡散),如果按時在八天刺破排膿,或許可以存活,不然的話,九十天會死亡。各個俞穴都屬於脊椎,因此發生的癰毒也屬於脊椎。
背部有三處容易發生毒瘡,都屬於脊椎,因為脊椎與背部相連,它們的位置可以區分但又不可分割。所謂三發,指的是:第一處,發生在天柱骨下方,傷在肺,稱為肺後發。第二處,發生在厥陰俞穴下方,傷在肝,稱為對心發。第三處,發生在脾胃二俞穴下方,傷在腎,稱為對臍發。這三處雖然有上、中、下的區分,但它們的症狀,並沒有上、中、下之分。而是統稱為上、中、下,有陰陽虛實的差別。
如果毒瘡發生時,紅腫熱痛像火燒一樣,初期像手掌大小,五到七天後像盆或碗一樣大,周圍有紅色暈圈,表面漸漸潰爛,流出很多紫黑色的膿液,但腫脹仍然不消退,疼痛仍然不止,並伴隨口渴、嘔吐、氣逆喘急等症狀。瘡面浮淺開闊的,尤其適合排膿解毒,這種情況屬於陽症,屬實症(初期適合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接著用托裡消毒散、排膿內補十宣散)。
如果毒氣深沉,外表腫脹,只像杯口大小,其實內部虛弱,毒已接近筋膜,一定會侵入臟腑,進入四肢,或者先侵襲頭面部,再侵襲手足,毒氣流散,無法阻止,症狀一定會表現為聲音嘶啞、氣息微弱、眼珠昏暗、瞳孔縮小,十個手指腫脹發黑、乾枯焦黃。這種情況屬於陰症,屬虛症,是危險難治的症狀(適合用內托復煎散、神秘陷脈散)。《精要》說:發背的名目雖然很多,總不超出陰陽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