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七 (1)

1. 卷二十七

2.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胸痛,肝病也。膈痛,膽病也。肝血虛,肝氣實,因而上逆於胸,所以痛。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膽腎心包七經脈俱至胸,然諸經雖能令胸滿氣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獨令胸痛,故屬肝病。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

十二經脈,惟膀胱經不貫膈,余皆能令膈痛,今專屬少陽膽者,以少陽相火,為胃腐熟水穀,而膈之下即為胃,故少陽相火為災,每易侵及於膈,故屬膽病。試言之,肝虛胸痛引腰,宜補腎,補腎所以補肝也(宜六味丸加首烏、牛膝)。肝實胸痛,不能轉側,善太息,宜疏肝(宜寬胸飲)。

胸痛常欲蹈壓其胸,先未痛,但欲飲熱,名曰肝著(宜旋覆湯)。胸痛短氣,是水氣(宜五苓散)。胸痛痞塞,痰氣為害(宜二陳湯)。胸痹急痛如錐刺,難於俯仰,汗出,或徹背上,不速治,或至死(宜生韭汁)。胸痹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氣,寸沉遲,關緊數(宜瓜蔞一個,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二升,分二服,加半夏四兩尤妙)。膈痛者,痛不當心,橫胸間是也(宜寬中散)。

胸膈隱痛,腎虛不納氣,氣虛不生血也(宜補肝散)。虛弱心膈痛,牽引乳肋肩背,自汗,人多患此,乃元氣上逆(宜十全大補湯)。龜胸肺實,脹滿有痰,肺虛也,忌破氣發散,亦忌收澀,當降氣消痰(宜枇杷葉湯)。至如胸痞與結胸有別,痞輕而結胸重也。痞有久患不愈者,結胸不可久也。

大約胸滿不痛者為痞,滿而痛者為結胸。治法雖始終略同,自有重輕之異,先即胸痞明之。東垣曰:太陰濕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而為痞也。傷寒下早亦為痞,乃寒傷榮血,心主血,邪入之,故為心下痞。仲景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瀉心下之上邪,其效如神。酒積雜病,下之過亦作痞。

蓋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導氣,則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矣。據此,則知痞之為患,只是胸膈飽悶而不舒暢,外無脹急之形,非若脹滿之內脹而外亦有形也。要之,痞總由於氣血不運,《內經》所謂太陰所至,為積飲痞膈,故知是土邪之為患也。

然其致痞,亦各有因。因乎寒者為寒痞,脈必遲,口不渴(宜枳實理中湯)。因乎熱者為熱痞,脈必數,煩且渴(宜黃連消痞丸、加味陷胸湯)。因乎痰者為痰痞,脈必滑,脅下痛(宜柴胡半夏湯)。因乎虛者為虛痞,脈遲弱,大便利(宜枳實消痞丸)。因乎實者為實痞,脈洪實,大便秘(宜厚朴枳實湯)。

又有痛痞,必喘急妨悶,其痛徹背(宜瓜蔞實丸)。又有食已即痞,必多痰火(宜平補枳朮丸)。又有飲食不消痞,必調養脾胃,升降陰陽(宜香砂養胃湯)。又有積年累月久痞,必消痰調中扶脾(宜黃連消痞丸)。又有不論寒熱,煩悶欲死之痞(宜桔梗枳殼湯)。又有內熱中悶,夜不安臥,臥則愈悶之痞(宜解鬱和中湯)。

白話文:

胸膈脊背乳病源流

胸痛是肝臟疾病。膈膜痛是膽囊疾病。肝血不足、肝氣鬱結,導致肝氣逆衝於胸部,所以疼痛。胸部是肝臟的分支,肺、心、脾、肝、膽、腎、心包七經脈都經過胸部,雖然這些經脈都能導致胸悶氣短,但唯獨肝臟能引起胸痛,所以胸痛屬於肝病。人的心臟下方有膈膜,前面與鳩尾齊平,後面與第十一胸椎齊平,環繞著脊椎,用來阻隔濁氣,防止濁氣上熏心肺。

十二經脈中,只有膀胱經不貫穿膈膜,其他經脈都能引起膈膜痛,但現在專門歸屬於少陽膽經,是因為少陽相火負責胃部消化水谷,而膈膜下方就是胃部,所以少陽相火過盛,很容易侵犯膈膜,因此膈膜痛屬於膽病。簡單來說,肝虛引起的胸痛會牽扯到腰部,應該補腎,補腎就能補肝(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首烏、牛膝)。肝氣鬱結引起的胸痛,患者不能翻身側臥,經常嘆氣,應該疏通肝氣(可以用寬胸飲)。

胸痛經常想壓迫胸部,之前沒有疼痛,只想喝熱水,稱為肝著(可以用旋覆花湯)。胸痛氣短,是水氣停滯(可以用五苓散)。胸痛胸悶,是痰氣阻滯(可以用二陳湯)。胸部痹痛,劇烈疼痛如錐子刺一樣,難以俯仰,出汗,或疼痛貫穿到背部,如果不迅速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可以用生韭菜汁)。胸部痹痛牽扯到背部,喘息咳嗽痰多氣短,寸脈沉遲,關脈緊數(可以用瓜蔞一個、薤白半斤、白酒七斤,煮成二升,分二次服用,加半夏四兩效果更好)。膈膜痛,疼痛不在心臟位置,在橫膈膜部位(可以用寬中散)。

胸膈隱隱作痛,是腎虛不能納氣,氣虛不能生血(可以用補肝散)。虛弱導致的心膈疼痛,牽扯到乳房、肋骨、肩背,自汗,很多人患有此病,是元氣上逆(可以用十全大補湯)。肺氣閉塞,胸部脹滿有痰,是肺虛,忌諱破氣發散的藥物,也忌諱收斂的藥物,應該降氣消痰(可以用枇杷葉湯)。胸痞和結胸有所不同,痞證較輕,結胸較重。痞證久治不愈,結胸則不能拖延。

大致來說,胸部滿悶不痛的是痞證,滿悶且疼痛的是結胸。治療方法雖然大致相同,但輕重有所區別,先說明胸痞。東垣(李東垣)說:脾胃濕土過盛,導致壅塞,是濕土停滯於心下而形成痞證。傷寒病邪下傳過早也會形成痞證,是因為寒邪傷損了營血,心主血,邪氣入侵心臟,所以導致心下痞證。仲景(張仲景)的瀉心湯等方劑,都用黃連瀉去心下之邪氣,療效如同神明。酒積和其他雜病,瀉下過度也會導致痞證。

胸中之氣虛弱下陷到心的部位,所以導致心下痞證,應該升舉胃氣,並配合活血藥物,如果只用升舉氣機的藥物,則氣機更加下降,必然會發展成中滿鼓脹。由此可知,痞證的症狀只是胸膈飽悶不舒暢,沒有脹滿外形的表現,不像脹滿那樣內脹且外形也有表現。總之,痞證都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內經》所說的太陰經所導致的積飲痞膈,所以知道這是脾土之邪的病症。

但是導致痞證的原因也有很多。由於寒邪導致的是寒痞,脈象必遲,口不渴(可以用枳實理中湯)。由於熱邪導致的是熱痞,脈象必數,煩躁且口渴(可以用黃連消痞丸、加味陷胸湯)。由於痰邪導致的是痰痞,脈象必滑,脅下疼痛(可以用柴胡半夏湯)。由於虛證導致的是虛痞,脈象遲弱,大便溏瀉(可以用枳實消痞丸)。由於實證導致的是實痞,脈象洪實,大便秘結(可以用厚朴枳實湯)。

還有疼痛伴隨痞證的,必有喘促胸悶,疼痛貫穿背部(可以用瓜蔞實丸)。還有吃完東西就出現痞證的,必有多痰火(可以用平胃散加枳實、白朮)。還有飲食不消化導致痞證的,必須調養脾胃,使陰陽升降(可以用香砂養胃湯)。還有積年累月的久痞,必須消痰調中扶脾(可以用黃連消痞丸)。還有不論寒熱,煩悶欲死的痞證(可以用桔梗枳殼湯)。還有內熱胸悶,晚上睡不好,躺下就更加胸悶的痞證(可以用解鬱和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