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16)
卷二十六 (16)
1. 頸項病源流
若過時不治,穿爛咽喉者死,膿不泄而塞咽亦立死。其次頸癰,三焦鬱火所發也(宜仙方活命飲加元參、桔梗)。虛弱人或先汗之(宜奪命丹),壯實人或先下之(宜一粒金丹),老弱人必用補之(宜人參養榮湯),神勞多怒者必當消解之(宜八珍湯加柴胡、香附),費心過度者急培補之(宜補中益氣湯),更有婦人鬱怒恚憤,頸項腫後,月水不通,小便如淋,則又關於血分矣,宜先調之(宜椒紅丸)。
俟經行腫消,補之(宜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以上皆頸項瘡瘍發之於暫者也。其有累月經年,久而不愈者,則曰痰核,曰瘰癧,曰馬刀,曰癭瘤。痰核者,濕痰流聚成塊,不紅不痛,不作膿,推動軟滑,多生頸項(宜專消痰核仙方、海帶丸、消核丸)。亦有生手臂肩背者,雖覺微痛,但腫不紅(宜二陳湯加防風、酒芩、連翹、川芎、角刺、蒼朮)。亦有胸中胃脘至咽門,窄狹如線疼痛,及手足俱有核如胡桃者(宜開氣消痰湯)。
亦有咽喉結核腫痛,頸項不得迴轉,兩腋下塊如石硬者(宜消解散)。亦有風痰鬱結而成核者(宜消風化痰湯)。亦有酒怒氣發,腫痛潰膿,痰核生於腋下,久不能瘥者(宜內托白斂散)。亦有生於耳後連項下,三五成簇,不紅不腫,不作膿者(宜含化丹)。亦有項後少陽經中疙瘩,赤硬腫痛者(宜山藥膏)。亦有痰核紅腫寒熱,狀如瘰癧者(宜石灰火煅為末,白果肉同搗貼)。
亦有枕後生痰,正則為腦,側則為痹者(宜輕虛白浮石,燒存性,入輕粉少許,研,麻油調塗,勿令手按,即漲,或加焙黃牛糞尤妙)。總之,痰核一症,生在上體多兼風熱,生在下體多兼濕熱(宜加味小胃丹、竹瀝達痰丸)。瘰癧者,《內經》通謂之結核,如大豆,如銀杏,連屬者是也,多起於耳後。其原由怒火風熱血燥;或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恚怒氣逆憂思過度,風熱之邪,內搏於肝,肝主筋,肝受病則筋縮,累累如貫珠也。
故此症專屬於肝,兼屬膽與三焦,以肝為雷火,而膽、三焦皆有相火以為助也。雖然,瘰癧者其總名,而就形分類,則各有指名可按焉。排行成列,或繞遍項,或二三,或六七,或赤或白,或沉或浮,初如豆,久似梅,甚如雞卵,此名蟠蛇癧,憂思勞力,則疼痛赤腫,早治為急(宜梔子清肝湯、連翹散堅湯)。頸項間止生一個者,名單窠癧,最為難治(宜小犀角丸)。
外起一胞,中裹十數核塊者,名蓮子癧,手推能動,尚可用藥(宜內消丸、琥珀散),若堅硬如石,必發熱躁渴,死不治。初則單生頸項左右,後則重疊而起,名重臺瘍,亦死症,且害人甚速。形似燕窩者,名燕窩癧,亦死症,初生在項,破後流注四肢,遍體結毒。如梅李狀,不療自破,孔竅相穿,寒熱疼痛,膿汁淋漓,名流注癧,又名千歲瘡,婦人多患之(宜化氣調經湯、夏枯草散)。而治之之法,當細覈其原由形症以用藥。如脈沉數實,焮赤腫痛,由邪氣之實,急當泄之(宜消毒化堅湯)。
白話文:
頸項疾病的來源和發展:
如果頸部疾病拖延太久不治療,可能會導致咽喉腐爛而死亡,膿液無法排出阻塞咽喉也會立刻死亡。另外一種頸部疾病是頸癰,是由於三焦鬱積火氣所引起的(適合使用仙方活命飲,並加入元參、桔梗)。身體虛弱的人可能要先發汗(適合使用奪命丹),體格壯實的人可能要先用瀉下藥(適合使用一粒金丹),年老體弱的人一定要用補藥(適合使用人參養榮湯),精神勞累、容易發怒的人必須要疏解情緒(適合使用八珍湯,並加入柴胡、香附),過度勞心的人要趕快補養身體(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還有一些婦女因為鬱悶、生氣、憤怒,導致頸部腫脹後,月經不來,小便像淋雨一樣點滴不暢,這就與血分有關了,應該先調理血分(適合使用椒紅丸)。
等到月經來潮腫脹消退後,再用補藥調理(適合使用六君子湯,並加入柴胡、枳殼)。以上這些都是頸項瘡瘍剛發生不久的情況。如果病情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久治不癒,就稱之為痰核、瘰癧、馬刀瘡、癭瘤。痰核是指濕痰積聚形成的腫塊,不紅不痛,不會化膿,可以推動,觸感柔軟滑溜,大多長在頸部(適合使用專門消除痰核的藥方、海帶丸、消核丸)。也有長在手臂、肩膀、背部的,雖然感覺輕微疼痛,但腫塊不紅(適合使用二陳湯,並加入防風、酒芩、連翹、川芎、皂角刺、蒼朮)。還有一種情況是,從胸部、胃部到咽喉,有像線一樣狹窄的疼痛,而且手腳都有像胡桃一樣的核狀物(適合使用開氣消痰湯)。
也有一種情況是咽喉長出結核腫痛,導致頸部無法轉動,兩側腋下長出像石頭一樣堅硬的腫塊(適合使用消解散)。還有一種是由於風痰鬱積而形成的核狀物(適合使用消風化痰湯)。還有一種是因為喝酒、發怒而引發的,腫痛潰爛流膿,痰核長在腋下,久治不癒(適合使用內托白斂散)。還有一種是長在耳朵後面,連到頸部下方,三五個成簇,不紅不腫,不會化膿(適合使用含化丹)。還有一種是長在頸後少陽經的疙瘩,呈紅色,堅硬腫痛(適合使用山藥膏)。還有一種是痰核紅腫發熱,症狀像瘰癧(適合用石灰燒過後磨成粉,與白果肉一起搗爛敷貼)。
還有一種是由於痰停留在枕部後面,如果偏在正中就影響腦部,偏在側邊則形成痹症(適合使用輕虛白浮石燒後留下的粉末,加入少許輕粉研磨,用麻油調勻塗抹,不要用手按壓,會腫脹,如果再加入焙黃的牛糞效果更好)。總而言之,痰核這種病,長在上半身的,多半兼有風熱;長在下半身的,多半兼有濕熱(適合使用加味小胃丹、竹瀝達痰丸)。瘰癧,《內經》統稱之為結核,大小如豆子或銀杏,成串連在一起,多半起於耳後。其原因是怒火、風熱、血燥;或是肝腎二經精血虧損,虛火內動;或是因為生氣、發怒、憂思過度,風熱之邪侵入肝臟,肝主筋,肝受病則筋脈攣縮,導致腫塊像串珠一樣。
所以這種病主要屬於肝,也與膽和三焦有關,肝屬雷火,而膽和三焦都有相火來輔助它。雖然瘰癧是總稱,但根據形狀分類,還有各自的名稱可以辨別。如果成排成列,或繞滿頸項,或兩三個,或六七個,有紅的有白的,有沉在皮膚下的有浮在皮膚上的,初期像豆子,久了像梅子,嚴重時像雞蛋,這就叫做蟠蛇癧,如果憂思勞累,就會疼痛紅腫,要及早治療(適合使用梔子清肝湯、連翹散堅湯)。頸部只長一個的,叫做單窠癧,最難治療(適合使用小犀角丸)。
外層有一個胞囊,裡面包裹著十幾個核狀物的,叫做蓮子癧,用手推可以移動,還可以用藥治療(適合使用內消丸、琥珀散),如果堅硬如石頭,一定會發熱煩躁口渴,無法治癒。初時單獨長在頸部左右,後來重疊生長的,叫做重臺瘍,也是死症,而且對人危害很快。形狀像燕窩的,叫做燕窩癧,也是死症,初期長在頸部,破潰後膿液流到四肢,全身結毒。形狀像梅子、李子一樣,不治療自己破潰,孔竅相連,發冷發熱疼痛,膿液淋漓,叫做流注癧,又名千歲瘡,婦女比較容易得這種病(適合使用化氣調經湯、夏枯草散)。治療的方法,要仔細檢查其病因和症狀來用藥。如果脈象沉、數、實,而且紅腫熱痛,是由於邪氣實盛,要趕快瀉下(適合使用消毒化堅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