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15)
卷二十六 (15)
1. 頸項病源流
頸項強痛,肝腎膀胱病也。三經感受風寒濕邪,則項強(風熱勝宜加味小柴胡湯,濕勝宜加味逍遙散)。肝血虛,肝火旺,亦筋燥強急(宜首烏湯)。而其所屬諸病,有項下卒腫堅硬者,由於肝腎之病,昆布海藻海帶必用。外則於風熱濕三者參之。有常慣項痛者(宜六味丸間服和氣飲)。
有感冒項強或痛者(宜驅邪湯)。有痰盛項痛者(宜治風豁痰湯)。有濕盛項痛者(宜加味勝濕湯)。有項筋急,不得轉側者(宜木瓜煎)。有腎氣上攻,項筋連背痛不可轉側者(宜椒附散)。有腮項相連腫痛,發熱便閉者(宜防風通聖散)。有項面腫,眾人一般者,是疫癘(宜普濟消毒飲)。
有腦後腫者,恐是疽(宜黃連救苦湯)。若兼堅腫木硬,口燥舌乾,噁心,煩渴,便秘(宜石決明湯)。有頸項腫痛,寒熱頭眩者,是氣毒(宜加味藿香散)。有頸項結核浮腫,先寒後熱者,此風寒所搏(宜防風解毒湯)。有頸項結核堅腫,色紅漸熱者,是熱毒(宜連翹消毒飲)。
有項強不能回顧,動則腦痛,脈弦數實者,是痰熱客太陽經(宜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紅花)。有傷寒後,項前後腫硬,作痛身熱者(宜柴胡葛根湯)。有傷寒後項腫痛,卻不紅,身不熱者(宜牛蒡甘桔湯)。有項強卒口噤,背反張,成蘵病者(宜烏藥順氣散加羌活、獨活、木瓜)。
以上皆項強之病。而又有項軟者,天柱骨倒也(宜健骨散、生筋散)。小兒久患疳疾,體虛不食,及諸病後,往往患此,俗醫謂之五軟(宜天柱元、五加皮散)。頸項之為地雖小,其病亦如此之多,可忽視哉。
【頸項部位症治】,《靈樞》曰:前曰頸,後曰項。又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手陽明之脈,名曰扶突。三次手太陽之脈,名曰天窗。四次足少陽之脈,名曰天容。五次手少陽之脈,名曰天牖。六次足太陽之脈,名曰天柱。
七次項中央督脈,名曰風府(風府,穴名也,在腦後)。《資生》曰:《內經》云,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蓋為諸陽主氣也,然則固傷寒之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故風府宜護也。《本草單方》曰:風襲項強,不得顧視者,穿地作坑煅赤,以水灑之,令濕,鋪生桃葉於內,臥席上,以項著坑上,蒸至汗出,良久,即瘥。或以大豆一升蒸變色,囊裹枕之,亦愈也。
頸項瘡瘍,最重者莫如對口瘡,生頸後腦下,緣督脈陽盛,火毒上炎所致。若焮赤腫痛者可治。如根腳大,精神憒,便屬惡候,宜量其虛實。虛弱者汗之(宜勝金丹)。壯實者下之(宜一粒金丹)。或用內托內消法(宜托裡消毒散、仙方活命飲)。氣血虛者,尤宜補托(宜托裡散)。外用圍藥圍住,勿令毒走泄。如漸腫至肩上,或毒邪壅盛,鮮血瀑湧,或毒攻心腹,膨脹譫語,或潰後風入發搐,皆死不治。其次百脈疽,腫起環頸項,焮赤作痛,身灼熱,不能食,上氣咳嗽,其發引耳,其原由有所大驚恐也,十五日可刺,導引見血,否則八十日死(宜神效托裡散)。其次夭疽,生頸上,腫大而色赤黑,不急治,則熱毒前傷任脈,下侵洲液,內入肝肺,十餘日死(宜仙方活命飲)。其次夾疽,生喉兩旁,由心肝脾三經火熱上攻也。若潰內者死不治(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其次猛疽,生嗌中,又名喉癰,由任脈及心小腸積熱,憂憤所致(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壯實人先用下法以泄毒(宜一粒金丹)。
白話文:
頸項病源流
頸項僵硬疼痛,是肝、腎、膀胱疾病造成的。三條經脈感受風寒濕邪,就會導致項強(風熱盛則應加味小柴胡湯,濕盛則應加味逍遙散)。肝血不足,肝火旺盛,也會導致筋絡乾燥僵硬疼痛(宜首烏湯)。
其他相關疾病:項下突然腫脹堅硬,是肝腎疾病引起的,治療必須使用昆布、海藻、海帶。此外,還要根據風、熱、濕三邪的情況進行治療。經常性頸項疼痛(宜六味地黃丸間服和氣飲)。
感冒引起的項強或疼痛(宜驅邪湯)。痰濕過盛引起的項痛(宜治風豁痰湯)。濕邪過盛引起的項痛(宜加味勝濕湯)。項部筋絡緊繃,無法轉動(宜木瓜煎)。腎氣上逆,項部筋絡連及後背疼痛,無法轉動(宜椒附散)。腮部和項部相連腫痛,發熱便秘(宜防風通聖散)。項面腫脹,類似瘟疫(宜普濟消毒飲)。
腦後腫脹,可能是疽(宜黃連救苦湯)。如果伴有堅硬腫塊,口乾舌燥,噁心,煩渴,便秘(宜石決明湯)。頸項腫痛,寒熱頭痛眩暈,是氣毒引起的(宜加味藿香散)。頸項淋巴結腫脹,先寒後熱,是風寒侵襲所致(宜防風解毒湯)。頸項淋巴結腫脹堅硬,顏色紅腫發熱,是熱毒引起的(宜連翹消毒飲)。
項強不能回頭,活動則頭痛,脈象弦數有力,是痰熱侵犯太陽經(宜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紅花)。傷寒後,項部前後腫脹堅硬疼痛,伴有發熱(宜柴胡葛根湯)。傷寒後項部腫痛,但不紅腫,也沒有發熱(宜牛蒡甘桔湯)。項強突然發作,口噤,背部反弓,形成蘵病(宜烏藥順氣散加羌活、獨活、木瓜)。
以上都是項強的病症。而頸項軟弱無力,是天柱骨錯位造成的(宜健骨散、生筋散)。小兒長期患有疳疾,體虛不食,或其他疾病之後,往往會患此病,民間俗稱“五軟”(宜天柱元、五加皮散)。頸項部位雖然小,但疾病種類如此之多,不可輕忽。
頸項部位症治,《靈樞》記載:前面稱為頸,後面稱為項。又說:鎖骨中間是任脈,稱為天突;任脈旁的動脈是足陽明經,稱為人迎;手陽明經的脈絡,稱為扶突;手太陽經的脈絡,稱為天窗;足少陽經的脈絡,稱為天容;手少陽經的脈絡,稱為天牖;足太陽經的脈絡,稱為天柱;項部中央是督脈,稱為風府(風府,穴位名,在腦後)。《資生經》記載:《內經》說,巨陽是諸陽之首,其脈絡連接風府,是諸陽之主氣,所以傷寒往往從此開始。北方人常用毛髮包裹頸項,南方體弱的人也用布帛護住頸項,所以風府穴應該保護好。《本草單方》記載:風邪襲擊頸項,不能轉動視物,可以在地上挖個坑,燒紅後灑水使其濕潤,鋪上新鮮的桃葉,臥在坑上,用頸項貼在坑上,蒸至出汗,很久之後就會痊癒。或者用大豆一升蒸至變色,裝在布袋裡枕着,也能治癒。
頸項瘡瘍,最嚴重的是對口瘡,生長在頸後腦下,由於督脈陽氣盛,火毒上炎所致。如果紅腫疼痛,可以治療。如果根部很大,精神萎靡,則屬於惡性徵兆,要根據虛實情況治療。虛弱者用發汗法(宜勝金丹);強壯者用瀉下法(宜一粒金丹)。或者用內托內消法(宜托裡消毒散、仙方活命飲)。氣血不足者,更應補托(宜托裡散)。外用藥物圍住,防止毒邪擴散。如果腫脹逐漸蔓延到肩膀,或毒邪壅盛,鮮血湧出,或毒邪攻心腹,膨脹神志不清,或潰爛後風邪入侵抽搐,都是不治之症。其次是百脈疽,腫脹環繞頸項,紅腫疼痛,身體灼熱,不能進食,上氣咳嗽,疼痛牽連到耳朵,其原因是受到驚嚇,十五天可以針刺放血,否則八十天就會死亡(宜神效托裡散)。其次是夭疽,生長在頸部,腫大顏色赤黑,不及時治療,熱毒就會損傷任脈,向下侵犯津液,進入肝肺,十幾天就會死亡(宜仙方活命飲)。其次是夾疽,生長在喉嚨兩旁,是由於心、肝、脾三經火熱上攻所致。如果潰爛到裡面,則不治之症(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其次是猛疽,生長在咽喉中,又稱喉癰,是由於任脈及心、小腸積熱,憂慮憤怒所致(宜琥珀犀角膏、黃連消毒飲)。體質強壯的人,先用瀉下法以洩毒(宜一粒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