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6)

1. 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

若膿出肉腐,急貼拔毒膏,內補氣血,秋冬微加風寒藥。若膿雖潰,根腳反赤,暈開展,或大痛,毒未退也,總以補氣血為主,解毒藥佐之。若破後不潰,瘡口堅硬者,風也。蠹肉不腐者,熱毒結也。若瘡口易收而皮嫩薄者,不可便去拔毒膏藥。若脈緊數,膿未成,但數膿已成。

手按大熱有膿,不熱無膿,外硬未膿,軟𩊅已膿。手足指梢乳上,宜令膿熟大潰,方可開之。若潰後發熱頭痛,脈緊而浮,虛而兼表邪也。潰後將斂,遍身作癢,脈浮,用消風托裡之藥。若膿潰後,脈澀遲緩易愈,有胃氣也;脈沉細而直,裡虛欲變症也;洪滑粗散,難治,正虛邪實也。

若壯實人患瘡,皆腫高色赤,易腐潰,膿稠易斂,怯弱人多不起發,不腐難潰,膿清不斂,如不審察,一概克伐,虛虛之禍不免。若瘡瘍皆由胃氣不調而生,其潰由胃氣腐化,其斂由胃氣榮養。丹溪云:治瘡瘍,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誠哉是言也。(此總論皆就原文而改竄之。

【癰疽惡候】,薛立齋曰:瘡瘍之症,有五善,有七惡,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四則危。如大渴發熱,泄瀉淋閉者,邪火內淫也(宜竹葉黃耆湯。虛宜八珍湯加黃耆、山萸、麥冬、五味,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料,煎服)。如膿血既瀉,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盛也(宜人參黃耆湯,不應,佐以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

如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也(宜六味丸料加山梔、麥冬、五味,不應,八珍湯加山梔、麥冬、五味)。如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也(宜六君子湯加薑、棗,不應,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如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也(宜補中益氣湯加山萸、山藥、五味,不應,十全大補湯加山萸、山藥、五味)。

如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也(宜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不應,急加附子)。如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薑、棗,不應,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十全大補湯加炮薑、附子)。如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淫之惡症也(宜先服托裡溫中湯,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薑、桂)。此七惡之治法也。

此外又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閉,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又身熱惡衣,欲投於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厚乃寒,此血氣虛竭,傳變之惡症也。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吃嘔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症也。

又考《精要論》,嘔逆之症,乃因初發時,不曾服內托散,而致伏熱在心。亦有氣虛脾氣不正而嘔吐者,丹溪則謂初發當作毒氣上攻,潰後當作陰虛火逆,分先後而治,老年宜用參耆白朮膏峻補,佐使之藥,隨時隨症加減。河間則謂瘡瘍嘔者,濕氣浸於胃也,宜倍加白朮。可見病之所見者,雖內之所因者各異,惟在人之體察耳。

白話文:

肩、上臂、肘、前臂、手腕和手部疾病的病源

如果膿液流出、肌肉腐爛,要趕快貼上拔毒膏,同時內服補氣血的藥,秋冬時節可以稍微加一些祛風寒的藥。如果膿雖然破了,但根部反而發紅,紅暈擴散開來,或者非常疼痛,表示毒還沒消退,總之要以補氣血為主,搭配解毒的藥。如果破了之後沒有化膿,瘡口堅硬,這是風邪所致。如果腐肉不爛,那是熱毒結聚。如果瘡口容易癒合,皮膚變得嫩薄,不要馬上停止使用拔毒膏藥。如果脈搏緊而快,表示膿還沒形成,但如果只是快,則表示膿已形成。

用手按壓,感覺很熱表示有膿,不熱則沒有膿;外面硬表示還沒化膿,摸起來軟則表示已經化膿。手腳指尖和乳房上的瘡,應該讓膿熟透、大量潰出,才能切開。如果潰爛後發熱頭痛、脈搏緊而且浮,表示身體虛弱又感染外邪。潰爛後快要癒合時,全身發癢、脈搏浮,要用祛風、托毒的藥。如果膿潰後,脈搏緩慢滯澀,表示容易痊癒,是胃氣還好的表現;脈搏沉細而直,表示身體裡虛弱,病情可能會惡化;脈搏洪大而滑,粗散無力,很難治療,是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

如果身體強壯的人長瘡,通常會腫脹高起、顏色發紅,容易腐爛化膿,膿液濃稠,容易癒合。如果身體虛弱的人,瘡多半不會發作,不易腐爛,很難潰破,膿液清稀,不易癒合。如果不仔細分辨,一概用剋伐的藥,會造成虛弱更加虛弱的禍害。瘡瘍都是因為胃氣不調所產生的,潰破是由於胃氣腐化,癒合是由於胃氣滋養。朱丹溪說:「治療瘡瘍,應當幫助胃氣強壯,使根本穩固。」這句話說得很對。(以上總論都根據原文修改而成。)

癰疽的危險徵兆

薛立齋說:瘡瘍有五種好的徵兆,七種不好的徵兆,出現三種好的徵兆,就表示病會好;出現四種不好的徵兆,就表示很危險。

  • 如果非常口渴、發燒、腹瀉或小便不順暢,是邪火侵入體內所致(可以用竹葉黃耆湯治療。如果身體虛弱,可以用八珍湯加黃耆、山茱萸、麥冬、五味子,如果沒效果,可以加上加減八味丸的藥材來煎服)。
  • 如果膿血已經排出,腫痛反而更嚴重,膿液顏色敗壞、有臭味,是胃氣虛弱而火氣旺盛(可以用人參黃耆湯,如果沒效果,可以加上十全大補湯,再加上麥冬、五味子)。
  • 如果眼睛視力不正,黑眼珠緊縮,白眼珠發青或發紅,瞳孔向上看,是肝腎陰虛導致眼睛的肌肉緊張(可以用六味丸的藥材,再加上山梔子、麥冬、五味子,如果沒效果,可以用八珍湯,加上山梔子、麥冬、五味子)。
  • 如果喘氣粗重、呼吸短促、精神恍惚、喜歡睡覺,是脾肺虛火所致(可以用六君子湯加生薑、紅棗,如果沒效果,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麥冬、五味子)。
  • 如果肩膀背部活動不便,四肢沉重,是脾腎虧損所致(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茱萸、山藥、五味子,如果沒效果,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茱萸、山藥、五味子)。
  • 如果吃不下東西、吃了藥就想吐、吃東西沒味道,是胃氣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砂仁,如果沒效果,要趕快加上附子)。
  • 如果聲音沙啞、臉色不好、嘴唇和鼻子發青或發紅、臉部和四肢浮腫,是脾肺都虛弱(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生薑、紅棗,如果沒效果,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如果還是沒效果,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炮薑、附子)。
  • 如果腹痛、腹瀉、咳嗽、昏迷,是陽氣虛弱,寒氣侵入體內的危險症狀(要先服用托里溫中湯,然後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者加生薑、肉桂)。以上是七種危險徵兆的治療方法。

此外,還有潰爛後發燒怕冷、口渴、心悸、驚嚇、睡不安穩、牙關緊閉、頭部和眼睛紅腫疼痛、自汗盜汗、發冷發抖、咬牙切齒、手腳無力但身體發熱、脈搏洪大卻按起來好像沒有,或者身體發熱卻想脫衣服、想跳到水裡,脈搏浮大,按起來卻很微弱,穿上厚衣服反而覺得冷,這些都是血氣虛竭、病情惡化的徵兆。手腳冰冷、肚子疼痛、腹瀉、腸鳴、吃不下東西、噁心嘔吐,這些都是陽氣虛弱、寒氣侵入的危險徵兆。

再根據《精要論》所說,嘔吐的症狀,是因為發病初期沒有服用內托散,導致伏熱留在心裡。也有因為氣虛、脾氣不正而嘔吐的。朱丹溪認為發病初期應當作毒氣向上攻,潰爛後應當作陰虛火逆,要根據先後順序來治療。老年人適合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藥材熬成的膏藥來峻補,搭配的藥材要隨時根據病情加減。劉完素認為瘡瘍嘔吐,是濕氣侵入胃部,應該加倍使用白朮。由此可見,病症的表現雖然不同,內在的原因也各異,關鍵在於醫者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