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5)

1. 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

【一切瘡瘍總論】,陳文治曰:凡初發壅腫,未見膿者,其名有三,曰癤,曰癰,曰疽。癤初起,浮赤無根腳,微軟皮薄,先出清水,後破膿。初生紅腫突起,無頭根,闊三四寸,發熱惡寒,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其名曰癰。然初時毒氣浮淺,或汗或下,早治即散。

膿成,另法治。一等皮色不變,但微腫,肌肉內痛,夜尤甚,發熱惡寒,此熱毒極深,其名為疽,能傷筋脈骨髓。初生一白粒如粟米,覺癢,亦痛,其痛應心,此疽之始兆也。大法,焮高腫痛,脈浮者,邪在表。焮痛發熱,拘急頭痛,或煩躁咽乾,亦邪在表。俱宜散。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內,宜下。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宜清。外無焮腫,內便調和者,邪在經絡,宜調和榮衛。惡寒而不潰者,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補。焮痛發熱,汗多便秘譫語者,陽結症,宜下。腫痛不作膿者,邪氣凝結,宜解。不作膿,但熱不潰者,氣血虛,宜補托。不作膿,或不潰,或不飲者,陽氣虛,宜扶陽。

治瘡之法,大要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托裡者,治其外之內也。潔古云:其脈浮大,當先托裡,恐邪氣入於內。蓋以脈浮數,焮腫形症外顯,恐邪氣竭而內攻,故必先托裡,宜內托復煎散。疏通者,治其內之外也。潔古云:若脈沉遲,當先疏其內,以絕其原。蓋以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腫赤痛,邪氣已深入於內,故必疏通,用內疏黃連湯。

和榮衛者,治其中也。潔古云:有在內外之中者,邪氣遏於經絡,故發癰腫。蓋以外無焮赤,內臟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故曰治其中,用當歸黃耆湯。用此三法,雖未必無變,要使邪氣峻減而易痊耳。然托裡用溫劑,疏通用涼劑,設或反投,助邪不淺,輕則危,重則死,不可不慎也。

夫癰疽膿熟自潰,或針烙而潰,毒氣已泄,即稟賦厚,不免氣血亦虧,宜排膿內補。或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宜補托定痛。若毒未盡,慎勿生肌收斂,以致復腫。或肉赤不斂,血虛有熱也。肉黯不斂,陽氣虛寒也。肉死不潰,脾氣虛弱也。肉白不斂,陽氣大虛也。膿多不斂,氣血俱虛也。

他如不思斂食,胃氣虛也。飲食不化,脾氣虛也。膿少色赤,血虛也。亦有為穢氣所觸者,乳香沒藥和解之。有為風寒所逼者,桂枝防風溫散之。若瘀肉已腐,膿不止,腫痛不已,定有筋隔住,致內膿不得出,必針挑引出之,如畏痛延挨,多致不起。若寒邪凝滯,氣血不能榮衛,致肉白膿少,瘡口不合者,最要避風,用艾湯日洗。

丹溪云:諸經之瘡,惟肝膽二經氣多血少,肌肉難長,理宜預防,若用驅毒利藥,伐其陰血,禍不旋踵。斯言宜切記之。若膿已出盡,正趨吉避凶之時,風入即為破傷風,水入即為破傷濕,倉卒不知其因,害人最速,宜先摻聖效散,毋使風濕攻搏而已。然瘡或再合生膿,仍用通和藥次第治之,不可造次失手。

白話文:

【各種瘡瘍的總體論述】

陳文治說:凡是初期發生的腫塊,還沒看到化膿的,名稱有三種,分別是癤、癰、疽。癤剛開始出現時,表面發紅,沒有根部,稍微柔軟,皮膚薄,先流出清澈的液體,之後才會破裂流膿。癰剛開始出現時,紅腫隆起,沒有明顯的頭部和根部,範圍有三四寸寬,會發熱怕冷,有抽痛的感覺,四五天後按壓會感覺稍微柔軟。然而,初期毒氣還在表淺的位置,可以透過發汗或通便的方式,如果及早治療就能消散。

如果已經化膿,就要用其他方法治療。有一種情況是皮膚顏色沒有改變,只是稍微腫脹,肌肉內部疼痛,晚上尤其嚴重,會發熱怕冷,這是熱毒很深的情況,就叫做疽,會傷害到筋脈骨髓。疽剛開始出現時,會有一顆像小米粒一樣的白色小點,感覺癢,也感覺痛,而且這種痛會影響到心臟,這是疽開始出現的徵兆。一般來說,如果腫塊紅腫高起疼痛,脈象浮在表面,表示邪氣在體表,如果紅腫疼痛、發熱,感到拘束頭痛,或者煩躁口渴,也是邪氣在體表,都應該用疏散的方法治療。如果腫塊堅硬疼痛而且較深,脈象沉在裡面,表示邪氣在體內,應該用通下的方法治療。

如果感到煩躁想喝冷飲,紅腫疼痛,脈象數快,表示邪氣在上,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如果體表沒有紅腫,身體內部也調和,表示邪氣在經絡,應該用調和營衛的方法治療。如果怕冷而且沒有潰爛,表示氣虛兼有寒邪,應該用宣散和補益的方法治療。如果紅腫疼痛發熱,大量出汗,便秘說胡話,是陽氣鬱結的症狀,應該用通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腫痛但不化膿,表示邪氣凝結,應該用疏解的方法治療。如果不化膿,只是發熱而不潰爛,表示氣血虛弱,應該用補托的方法治療。如果不化膿,或者不潰爛,或者不想喝水,表示陽氣虛弱,應該用扶陽的方法治療。

治療瘡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先明白托裡、疏通、和營衛這三種方法。托裡,是治療由外向內發展的病邪。潔古說:如果脈象浮大,應該先用托裡的方法,防止邪氣入侵體內。因為脈象浮數,紅腫的症狀明顯在體表,擔心邪氣耗盡而向內侵襲,所以必須先托裡,適合用內托復煎散。疏通,是治療由內向外發展的病邪。潔古說:如果脈象沉遲,應該先疏通體內,以斷絕病邪的根源。因為脈象沉實,發熱煩躁,體表沒有紅腫疼痛,表示邪氣已經深入體內,所以必須疏通,可以用內疏黃連湯。

和營衛,是治療病邪停留在中間位置。潔古說:有些病邪停留在體表和體內的交界處,邪氣阻礙了經絡,所以會產生癰腫。因為體表沒有紅腫,內臟功能正常,就知道病邪在經絡,應該調和營衛,所以說治療中間的病邪,可以用當歸黃耆湯。使用這三種方法,即使未必能完全治好,也能讓邪氣大大減少而容易痊癒。但是托裡要用溫熱的藥物,疏通要用寒涼的藥物,如果用反了,會助長邪氣,病情輕則危險,重則死亡,不能不謹慎。

癰疽如果膿液成熟,自然潰破,或者用針刺或燒灼使其潰破,毒氣排出後,即使先天體質好,也難免會氣血虧虛,應該用排膿和內補的方法治療。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更痛,表示氣血虛弱,應該用補托和止痛的方法治療。如果毒素沒有完全排出,切勿使用生肌收斂的藥物,以免再次腫脹。如果肌肉顏色發紅而不收口,表示血虛有熱。如果肌肉顏色暗淡而不收口,表示陽氣虛寒。如果肌肉壞死而不潰爛,表示脾氣虛弱。如果肌肉呈現白色而不收口,表示陽氣嚴重虛弱。如果膿液很多而不收口,表示氣血都虛弱。

其他情況,例如食慾不佳,表示胃氣虛弱。如果飲食不消化,表示脾氣虛弱。如果膿液少且顏色紅,表示血虛。也有因為接觸到污穢之氣而生瘡的,可以用乳香、沒藥來調和。也有因為受到風寒侵襲而生瘡的,可以用桂枝、防風來溫散。如果瘀肉已經腐爛,膿液不止,腫痛也不停止,一定是筋絡阻礙了,導致裡面的膿液無法排出,必須用針刺挑開引流,如果害怕疼痛而拖延,多數會導致無法痊癒。如果寒邪凝滯,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導致肌肉蒼白,膿液很少,瘡口難以癒合,最需要避風,用艾草湯每天清洗。

丹溪說:各種經絡上的瘡瘍,只有肝膽二經氣多血少,肌肉難以生長,應該提前預防,如果使用驅毒利尿的藥物,會損傷陰血,很快就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這些話應該牢記。如果膿液已經完全排出,正是趨吉避凶的時候,如果讓風邪入侵,就會導致破傷風,如果讓水濕入侵,就會導致破傷濕,如果倉促之間不知道原因,對人的危害最快,應該先塗抹聖效散,不要讓風濕侵襲。然而瘡瘍或許會再次癒合生膿,仍然要用通和的藥物逐步治療,不可輕率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