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 (7)
卷三 (7)
1. 胃病源流(胃癰,胃痛)
《千金》曰: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面黃肌瘦,胸膈痞悶,食不消化,或噫氣吞酸,以養胃進食湯治之。東垣曰:胃實宜平胃散,胃虛宜異功散,不進飲食宜養胃進食湯。
【胃絕候】《內經》曰:胃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脈經》曰: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直,不可反復。
胃癰,胃陽遏抑病也。《聖濟總錄》云:胃脘癰,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寒熱不調,血肉腐壞,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陽氣不得上升,人迎熱甚,令人寒熱如虐,身皮甲錯,或咳嗽,或嘔膿血。若脈洪數,膿已成也,急用排膿之劑。脈遲緊,屬瘀血也,急當議下,否則毒氣內攻,腸胃並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癰之可認,苟不嘔膿血,未免他誤矣,瘍家可不知方脈之理乎,據此,則知胃癰之症,端由胃陽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實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飲食積聚,或好飲醇醪,或喜食煎煿,一種熱毒之氣,累積於中。又或七情之火,鬱結日久,復感風寒,使熱毒之氣。填塞胃脘,胃中清氣下陷,故胃脈沉細,惟為風寒所隔,故人迎緊盛也。若有此二脈,非胃癰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漸,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如初起寒熱如瘧,咳唾膿血(宜射干湯),後必有風熱固結,唇口潤動者(宜薏苡仁湯)。有因積熱結聚者(宜清胃散、芍藥湯)。有胸乳間痛,吐膿血腥臭者(宜牡丹散)。宜各因其症,而以藥瘳之也。
【脈法】《內經》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也。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胃癰症治】《靈樞》曰:中脘穴屬胃,隱隱痛者,胃脘痛也。《入門》曰:外證寒熱如瘧,胃濁,肺益失養,故身皮甲錯,或咳或嘔,或唾膿血,射干湯主之,千金內消散、內消沃雪湯、東垣托裡散,皆可服。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稟沖和之氣,多氣多血,壯者邪不能幹,虛則著而為病,偏寒偏熱,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痛必上支兩脅,裡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名曰食痹,謂食入即痛,吐出乃止也(宜肝氣犯胃方)。蓋以肝木相乘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挾他臟而見症,當與心痛相同。但胃經本病,或滿或脹或嘔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難,或瀉痢,或面浮黃,四肢倦怠。此等本病,必與客邪參雜而見。蓋胃病有因外吸涼風,內食冷物,卒然痛者(宜二陳湯加草蔻仁、乾薑、吳萸)。有因寒者(宜草果、厚朴、良薑、菖蒲),寒且甚者(宜蓽澄茄一粒納去核棗中,水草紙包煨存性,或酒或米湯下,日一枚,七日愈)。有因火者(宜清中湯)。有因瘀血者(宜桃仁承氣湯),有因氣壅者(宜沉香降氣湯)。有因酒者(宜乾薑、蔻仁、砂仁)。有因痰者(宜南星安中湯,如甚,加白螺螄殼煅過一錢),且有痰火者(宜白礬、硃砂,醋糊丸,薑湯下)。有因諸蟲者(宜剪紅丸)。有因食而按之滿痛者(宜大柴胡湯)。有因虛寒者(宜理中湯)。胃痛形症,有可歷舉如此。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食積痰飲瘀血作胃脘痛,二語正是分明,曷言乎爾。如食積痰飲瘀血,皆儲於胃中者,故其為病而痛,為胃脘痛也。然胃痛必有虛實,總以按之痛止者為虛(宜參朮散),按之痛反甚者為實(宜梔萸丸),其大較也。至於痛甚者脈必伏,是又不可不知。其用藥之法,凡痛必須溫散,切不可補氣,以氣旺不通,則反甚也,顧安可忽視乎哉。
白話文:
胃病源流(胃癰,胃痛)
《千金方》說: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佳,面色蠟黃,身體消瘦,胸口和膈膜部位感到悶脹不適,食物難以消化,或者出現打嗝、吞酸等症狀,應該用養胃進食湯來治療。東垣認為:胃實證適合用平胃散,胃虛證適合用異功散,如果吃不下東西,適合用養胃進食湯。
【胃絕候】《內經》提到:胃氣衰竭的表現是口眼動作異常,容易受到驚嚇,胡言亂語,面色發黃,身體上下經脈氣血衰敗,對外界刺激沒有反應,這種情況就危險了。《脈經》說:胃氣衰竭的人,五天內會死亡。如何判斷呢?如果出現脊椎疼痛,腰部僵直,無法翻身,就表示胃氣衰竭。
胃癰,是胃陽之氣被抑制所導致的疾病。《聖濟總錄》記載:胃脘部生癰,是由於寒氣阻隔陽氣,熱邪積聚在胃口,導致寒熱失調,血肉腐爛壞死,氣逆於胃部。所以胃脈會呈現沉細的脈象,陽氣無法上升,人迎脈搏非常熱,病人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皮膚乾燥粗糙,可能會有咳嗽或嘔吐膿血的症狀。如果脈搏呈現洪數,表示膿液已經形成,應該趕緊使用排膿的藥物。如果脈搏遲緩而緊繃,表示有瘀血,應該趕緊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否則毒氣會內攻,導致腸胃一同腐爛,危害很大。但是胃癰不像肺癰那麼容易辨識,如果沒有嘔吐膿血,就容易被誤診。醫生不可以不了解脈象和藥理。由此可知,胃癰的病因,主要是由於胃陽之氣受到抑制。而導致胃陽被抑制的原因,實際上還有其他因素,不只是寒氣。可能是因為患者本身就有飲食積滯,或是喜歡飲酒,或是喜歡吃油炸燒烤的食物,導致一種熱毒之氣累積在體內。或是因為情緒不暢,導致肝氣鬱結,時間久了,又感受了風寒,使得熱毒之氣阻塞胃脘,導致胃中清氣下陷,所以胃脈會呈現沉細的脈象。因為有風寒阻隔,所以人迎脈搏會呈現緊盛的脈象。如果同時出現這兩種脈象,那肯定是胃癰。但是疾病的形成必然是逐漸發生的,治療的方法也不可以混亂使用。比如初期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咳嗽吐膿血,可以用射干湯;之後出現風熱固結,唇口乾裂,可以使用薏苡仁湯;如果因積熱聚結,可以使用清胃散或芍藥湯;如果胸口乳房之間疼痛,吐出有腥臭味的膿血,可以使用牡丹散。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使用不同的藥物來治療。
【脈法】《內經》提到:診斷胃癰,應該診察胃脈,胃脈應該是沉細的。沉細的脈象表示氣機逆亂。氣機逆亂時,人迎脈搏會非常強盛,強盛則表示有熱。人迎脈搏就是胃脈,如果脈象逆亂又強盛,表示熱邪積聚在胃口而無法散發,所以胃脘才會形成癰。
【胃癰症治】《靈樞》說:中脘穴屬於胃,如果感覺隱隱作痛,那就是胃脘痛。《入門》說:外在表現為寒熱像瘧疾,胃部不清爽,肺部失去滋養,所以皮膚粗糙乾燥,或者有咳嗽、嘔吐、或吐膿血。可以使用射干湯來治療。千金內消散、內消沃雪湯、東垣托裡散等藥方,都可以服用。
胃痛,是外邪侵犯胃脘所導致的疾病。胃部具有平和的氣機,氣血充足。身體強壯的人,外邪不易侵犯,如果身體虛弱,邪氣就會滯留在胃部,導致發病。無論是偏寒、偏熱,或是水液停滯、飲食積滯,都會與體內的真氣相互搏擊而產生疼痛。其中肝氣侵犯胃部的情況最為嚴重,因為肝屬木,性情暴躁,而且肝氣是直接克制脾胃的,所以疼痛一定會向上牽連到兩脅,感到腹部內裡緊迫,吃不下東西,膈膜和咽喉不通暢,這就叫做食痹,表示吃東西就痛,吐出來才會停止(適合使用肝氣犯胃的藥方)。這是因為肝木像盜賊一樣侵犯胃部,腎寒逆氣像微弱的邪氣,伴隨其他臟腑的症狀出現,與心痛的症狀相似。但是胃經本身的疾病,可能會出現腹部脹滿、嘔吐、吞酸、食慾不振、大便困難、腹瀉、面色浮腫發黃、四肢乏力等症狀。這些本來的疾病,一定會與外來的邪氣交雜在一起出現。胃痛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外感風寒,或者吃生冷食物,導致突然發痛(適合使用二陳湯加草蔻仁、乾薑、吳萸);可能是由於寒邪(適合使用草果、厚朴、良薑、菖蒲);如果寒邪非常嚴重(可以使用蓽澄茄一粒,納入去核的紅棗中,用草紙包好煨熟,然後用酒或米湯送服,每天一枚,連續七天可以痊癒);可能是由於火熱之邪(適合使用清中湯);可能是由於瘀血(適合使用桃仁承氣湯);可能是由於氣機壅滯(適合使用沉香降氣湯);可能是由於飲酒(適合使用乾薑、蔻仁、砂仁);可能是由於痰飲(適合使用南星安中湯,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入煅過的白螺螄殼一錢);還可能是痰火夾雜(適合使用白礬、硃砂,用醋調成糊狀做成丸,用薑湯送服);可能是由於體內有蟲(適合使用剪紅丸);如果是因吃東西而導致腹部按壓疼痛(適合使用大柴胡湯);如果是因虛寒導致的疼痛(適合使用理中湯)。胃痛的症狀和表現,可以列舉這麼多。總而言之,情緒失調會引起心痛,飲食積滯、痰飲、瘀血會引起胃脘痛,這兩句話非常清楚地說明了兩者的區別。如果飲食積滯、痰飲、瘀血都積聚在胃中,那麼它所引起的疾病和疼痛,就是胃脘痛。但是胃痛一定有虛實之分,總的來說,按壓時疼痛減輕的,屬於虛證(適合使用參朮散);按壓時疼痛加劇的,屬於實證(適合使用梔萸丸),這是大致的區分方法。至於疼痛劇烈時,脈象一定會變得微弱,這是必須知道的。用藥的方法,凡是疼痛都必須用溫散的方法來治療,絕對不可以補氣,因為氣機旺盛而不通暢,反而會使疼痛更加嚴重,這點必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