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11)
卷七 (11)
1. 治轉胞症方六
六味丸,〔老人〕熟地,山萸,山藥,丹皮,澤瀉,茯苓
蒲黃散,〔總治〕蒲黃,滑石,等分為末,每三錢,雞子清調下。
滑石散,〔又〕寒水石(二兩),滑石,亂髮灰,車前,木通(各一兩),冬葵子(一合),
白話文:
六味丸,主要用於老人,由熟地、山萸、山藥、丹皮、澤瀉、茯苓組成。蒲黃散,用於各種情況,由蒲黃、滑石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雞蛋清調服。滑石散,由寒水石(二兩)、滑石、亂髮灰、車前、木通(各一兩)、冬葵子(一合)組成。
蔥白湯,〔驚憂〕陳皮(三兩),冬葵子(一兩),蔥白(三莖),水五升,煎三升,分三服。
參朮飲,〔孕婦〕川芎,當歸,白芍,地黃,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甘草,姜(三),棗(二),服後探吐。
白話文:
蔥白湯用陳皮三兩、冬葵子一兩、蔥白三莖,加水五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用。參朮飲則用川芎、當歸、白芍、地黃、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甘草、薑三片、棗兩枚,服用後引發嘔吐。
參朮湯,〔又〕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半夏,陳皮,甘草,服後探吐。
白話文:
這個配方叫做「參朩湯」,包含有人參、白朮、當歸、白芍、半夏、陳皮和甘草。服用後會引發嘔吐反應。
2. 小便閉癃源流(小便黃赤,遺溺,飲後即便,交腸症)
小便閉癃,肝與三焦及督脈病也。言三經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主藏溺,而不主出溺也。經云:肝脈過陰器,病閉癃。又云:女子督脈入系廷孔(延孔,正中直孔,即溺竅也),男子循莖下至篡(陰莖之端也),病不得前後。又云:三焦下腧並太陽正脈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據經觀之,閉癃之症,舍三經何屬哉。雖然,其致病之由,實各有異,膀胱藏溺,氣化則出,而主氣化者,肺也,若燥則不能生水,氣化不及膀胱,法當清金潤肺(宜紫菀、麥冬、車前、丹皮、茯苓)。如脾濕不運,水穀不精,不能上輸於肺,使肺得行其液以生水,法當燥濕健胃(宜茯苓、半夏、白朮、蒼朮)。如腎水燥熱,以致膀胱不利,法當滋腎滌熱(宜知母、黃柏、茯苓、通草、澤瀉)。
白話文:
小便閉塞不通,是肝、三焦和督脈生病所致。雖然提到三條經脈,卻沒有提及膀胱,這是因為膀胱只負責儲存尿液,而不負責排尿。古籍記載,肝經脈經過陰部,生病會導致閉塞不通。此外,女子督脈進入延孔(即尿道),男子督脈循陰莖下至末端,生病會導致無法排尿。三焦的下部經脈連接太陽經脈,並進入膀胱,掌管下焦,如果實證就會導致閉塞不通,虛證則會出現尿失禁。
根據古籍記載,閉塞不通的症狀,必定與這三條經脈有關。雖然如此,但導致疾病的原因各有不同。膀胱儲存尿液,需要氣化才能排出,而掌管氣化的是肺。如果肺燥,就不能生成水液,氣化無法到達膀胱,就需要清金潤肺。如果脾濕不運,水谷精華無法輸送到肺,肺就無法生成水液,需要燥濕健胃。如果腎水燥熱,導致膀胱功能失常,則需要滋腎滌熱。
又或水液只滲大腸,小腸因而燥竭,宜以淡滲之品分利之(宜茯苓、豬苓、通草、澤瀉)。又或氣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必以順氣為急(宜枳殼、木通、橘紅、蘇子)。又或心火盛,以致小腸多熱,急當清心(宜黃連、犀角、天冬、麥冬。)又或由乎大虛,須與溫補以行其水(宜金匱腎氣丸)。
白話文:
如果水液只滲入大腸,導致小腸乾燥,應該用利水滲濕的藥物來治療,例如茯苓、豬苓、通草、澤瀉。如果氣機阻滯,無法調節水液輸送到膀胱,則應以順氣為優先,可以使用枳殼、木通、橘紅、蘇子。如果心火過旺,導致小腸熱盛,則需清心降火,可以使用黃連、犀角、天冬、麥冬。如果身體虛弱,則需要溫補以助水液運行,可以用金匱腎氣丸。
又或忿怒氣結,閉遏不通,須開鬱破氣(宜鬱金、檳榔、桔梗、枳實)。至若三焦實熱,則惟用純陰之品,以化其陽而已(上焦熱,宜山梔、黃芩;中焦熱,宜黃連、黃芩;下焦熱,宜知母、黃連)。此治閉癃之大法也。乃丹溪獨以吐法通小便,蓋亦猶滴水之器,上竅通,下竅自出之意,其旨微妙,有可參用。
其法氣虛者,先服藥(宜補中益氣湯),後用吐;血虛者,亦先服藥,後用吐(宜芎歸湯);痰多者,亦先服藥(宜二陳湯),後吐;氣閉者,用藥為探吐(宜香附、木通);血瘀小便閉者,則以牛膝、桃仁為要藥。嘗採其法,用之頗效。雖然,閉癃之異,究何如哉,新病為溺閉,點滴難通也,久病為溺癃,屢出而短少,《綱目》謂即癃病也。此二症之實也。
白話文:
如果是因为愤怒郁结,导致气机闭塞不通,就需要开郁破气,可以用鬱金、檳榔、桔梗、枳實等药材。如果三焦实热,就需要用纯阴的药物来化解阳气,比如上焦热用山梔、黃芩;中焦热用黃連、黃芩;下焦热用知母、黃連。这就是治疗闭癃的总原则。丹溪先生独创了用吐法通小便的方法,就像滴水的器皿,上口通了,下面的水自然就会流出来,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值得借鉴。
具体方法是,气虚的人先服用补中益气汤等药物,然后再吐;血虚的人也先服用芎归汤等药物,然后再吐;痰多的人先服用二陈汤等药物,然后再吐;气闭的人可以用香附、木通等药材进行探吐;血瘀导致小便闭塞的人,要用牛膝、桃仁作为主要药物。我曾经使用过这个方法,效果还不错。
不过,闭癃的病症多种多样,究竟该如何区分呢?新病是溺闭,尿液滴滴难通;久病是溺癃,尿液虽然能排出,但量少,这在《纲目》中被称为癃病。这两种情况都是实症。
若夫溺有餘瀝,全由於腎氣之虛,須當補益為要(宜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沙蒺藜、益智仁、蓮鬚、山萸、牡蠣、龍骨、芡實)。
【脈法】,仲景曰:腎脈滑實為癃㿉。《脈訣》曰:便血則芤,數則赤黃,實脈癃閉,熱在膀胱。《醫鑑》曰:少陰微者,氣閉膀胱。《綱目》曰:癃病脈細,不治。
【小便不利】仲景曰:陰虛,則小便難。丹溪曰:小便澀者,血因火爍,下焦無血,氣不得降,而滲泄之令不行也,宜補陰降火。《入門》曰:小便難者,出不快也。經曰:陽入陰分,則膀胱熱而小便難。《直指》曰:腎虛,小便數而瀝,如欲滲之狀,宜溫補。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小便不暢,多半是腎氣虛弱所致,應該以補益腎氣為主,可以用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沙蒺藜、益智仁、蓮鬚、山萸肉、牡蠣、龍骨、芡實等藥物來治療。
根據脈象來看,仲景說腎脈滑實,表示有癃閉的症狀。脈訣中提到,小便帶血脈象虛弱,小便次數多則脈象紅黃,脈象實則表示膀胱閉塞,熱在膀胱。醫鑑中指出,少陰脈微弱表示氣閉膀胱。綱目中則說癃病脈細,若不治療就會很危險。
關於小便不利,仲景說陰虛則小便困難。丹溪認為,小便澀滯是因為血熱灼傷,導致下焦無血,氣無法下降,導致滲泄功能失常,因此應該補陰降火。入門中說小便難就是排尿不順暢。經書中提到,陽氣進入陰分,就會導致膀胱熱而小便困難。直指中指出,腎虛會導致小便次數多而滴瀝不盡,好像要滲出來一樣,應該溫補腎氣。
《綱目》曰:小便數而不利者有三:若大便泄瀉,而津液澀少,一也,宜利而已;熱搏下焦,津液不能行者,二也,必滲瀉乃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嚥氣令施化而出,如茯苓琥珀散,用澤瀉、滑石、赤苓、白朮、豬苓、琥珀、肉桂、炙草者是也,不得混治。
【小便不通】《內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尿血。元素曰:熱在下焦,填塞不通,其症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東垣曰:小便不通,有氣血之異,如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上焦氣分,宜清肺;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熱在下焦血分,宜滋腎。又曰:血澀致氣不通而竅塞,宜導氣除燥。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提到,小便頻密卻排尿不順暢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大便瀉洩,導致津液不足而變得稠黏,這時只要利水即可;二是熱邪阻礙下焦,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作,需要透過滲泄才能恢復;三是脾胃氣虛,無法正常調節水液,導致水液無法順利到達膀胱轉化為尿液,這時可以用茯苓琥珀散等藥物來幫助氣化排泄,例如使用澤瀉、滑石、赤苓、白朮、豬苓、琥珀、肉桂、炙甘草等藥物,但不可混合使用。
《內經》中指出,胞宮之熱傳至膀胱就會導致小便不利、尿血。元代醫家李杲認為,下焦熱邪壅塞不通,就會出現小便閉塞不渴、偶爾煩躁等症狀。明代醫家李時珍則認為,小便不通有氣血之分,渴而小便不通,熱在上焦氣分,應清肺;不渴而小便不通,熱在下焦血分,應滋腎。李時珍還指出,血瘀導致氣機不通,就會阻塞竅道,需要導氣除燥來治療。
《綱目》曰:小便不通臍下狀如覆碗,痛閉難忍,治法有二:如氣不能化而不通,則用陳皮茯苓湯調木香、沉香末二錢空心服,兼用吐法以提之;如血瘀於下而下通,則用桃仁承氣湯之類。《回春》曰:嘔噦而小便不通者,難冶;中滿鼓脹,病小便不通者,難治。《正傳》曰:老人氣虛短,作小便不通,為下焦血氣乾者死(鼻頭色黃者,小便必難)。
【閉癃宜吐瀉】丹溪曰:水道不通,屬氣虛、血虛,有實熱,有痰氣閉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承載其水也。又曰:實熱癃閉,用八正散,蓋大便動,則小便自通矣。《直指》曰:水道不行,其本在腎,合用牽牛、澤瀉,其末在肺,合用葶藶、桑皮,更以木通、滑石佐之,又能透達。雖然,大便小便,脈絡相貫,人有多日小便不通,但使大瀉數行,則小便自通。
白話文:
《綱目》提到:小腹無法排尿的情況,腹部會像覆蓋著一個碗一樣,疼痛且極度難受。治療方法有兩種:如果因氣機不暢導致排尿困難,可以用陳皮茯苓湯搭配木香、沈香粉兩錢,於空腹時服用,同時配合吐法來提升氣機;如果下部血液瘀滯導致排尿困難,則可使用桃仁承氣湯類的藥物。《回春》指出:如果出現嘔吐和排尿困難的情況,治療起來比較困難;若是腹部積聚、腹脹導致排尿困難,治療也比較困難。《正傳》說明:老年人若因氣虛導致排尿困難,可能預示著下焦血液和氣息乾涸,預後不良(如果鼻子顏色呈黃色,那麼排尿困難的可能性很大)。
對於排尿困難,應採取吐瀉的方法進行治療。丹溪認為,如果水道不通,可能是因為氣虛、血虛,或是有實熱、痰氣阻塞所致,都需要通過吐法來提升氣機,氣機上升則水分自然下降,因為氣能承載水分。他還提到,對於實熱導致的排尿困難,可以使用八正散,因為大腸蠕動,小腸自然會通暢。《直指》指出,水道不通的根本原因在於腎,可以使用牽牛、澤瀉等藥物;末梢原因在於肺,可以使用葶藶、桑皮等藥物,再輔以木通、滑石等藥物,這些藥物都能幫助通暢。然而,大腸和小腸的運作是相互連接的,即使有人長時間無法排尿,只要能讓大腸通暢數次,就能夠幫助小腸順利排尿。
【尿色】《內經》曰: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資生》曰:小便有五色,惟赤白色者多,赤色多因酒得之,白色乃下元虛冷。
【導引】《保生秘要》曰,搓小紙捻入鼻中,俟打嚏噴,小水自通,此治閉塞。若遲塞,多搓掌心及湧泉穴,退火安靜,或再行運功法,自效。
【運功】《保生秘要》曰:及小腸症同法,從歸元法旋運,而下旋至病處,多運數十回,復繞而上,撤而散之,周而復始,如法漸行穀道,去濁,提回守靜。
小便黃赤,實熱病也。凡臟腑皆能為之,而下焦更甚。經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宜火府丹)。又曰:胃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宜涼胃湯)。此二條言肝胃有實熱,故黃赤也。又曰:肺氣虛,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宜加味補中益氣湯)。又曰:冬脈不及,令人䏚清脊痛,小便變(宜溫腎湯)。此二條言肺腎虛寒,故黃赤也。又曰:厥陰之勝,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宜青皮、赤芍、防風、柴胡)。此一條言氣運之屬風而黃赤者也。又曰:少陰司天,熱淫勝,病溺色變(宜黃柏、山梔)。又曰,少陽之勝,溺赤,善驚(宜山梔、黃芩)。又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暴熱至,陽氣鬱發,小便變(宜黃芩、石膏)。此三條言運氣之屬熱而黃赤者也。又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宜加味補中益氣湯)。此一條言脾家虛,故黃赤也。又曰:小便黃者,小腹中有熱也。此則言下焦之熱,不可不清之利之者(宜四苓散)。然下焦之熱,豈但是哉,或由腎虛有火(宜補陰丸),或由膀胱畜熱(宜葵子湯),亦或由小腸燥結(宜赤茯苓湯),固當分別治之。
白話文:
尿液顏色,《內經》說:水液混濁,都是熱症。 《資生》說:小便有五種顏色,但以赤色和白色居多,赤色多因飲酒而起,白色則是由於下元虛冷。
導引方法,《保生秘要》說,用小紙捻塞入鼻中,等打噴嚏時,小水自然暢通,可治閉塞。如果遲緩不通,可以多搓掌心和湧泉穴,退火安靜,或再行運功法,自然見效。
運功方法,《保生秘要》說:與小腸症的療法相同,從歸元法旋轉運作,向下旋轉至病處,多運轉數十回,再繞著向上,散開,周而復始,依照此方法逐漸行至穀道,去除濁氣,提升回歸靜止。
【小便黃赤形症】《得效》曰:上盛下虛,小便赤澀,必致成淋。
【尿色】《內經》曰:足陽明之脈病,氣盛,則尿色黃。仲景曰,疸症小便如黃柏汁。《正傳》曰:下焦無血,小便澀數而黃色。
遺溺,腎小腸膀胱三經氣虛病也。而經又推及肺肝督脈,緣肺主氣以下降生水,輸於膀胱,肺虛則不能為氣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宜補中益氣湯,不愈,當以黃柏、生地、麥冬清其熱)。肝督二經之脈,並循陰器系廷孔,病則營衛不至,氣血失常,莫能約束水道之竅,故遺溺不止也(肝病宜川芎、歸身、澤瀉、白芍,督脈病宜荊芥、黃連、防風)。若夫腎上應於肺為子母,母虛子亦虛,其遺數宜也(宜菟絲子散)。小腸主傳送,故其氣虛,亦患遺溺也(宜茯苓、澤瀉、赤石脂、白芍、生地)。膀胱者,水泉所藏,虛則不能收攝,而溺自遺也(宜菟絲子散、固脬丸,如挾寒宜韭子丸,挾熱白微散,滑脫牡蠣丸)。以上皆小便不禁之由於諸經者也。至如小兒睡中遺尿,多由於實熱,而間或因寒(宜沈氏閟泉丸,挾熱,主山梔,加萸肉、巴戟、乾薑)。老人淋漓不禁,多由於虛寒,而間亦有熱(宜大菟絲子丸為主,酌其寒熱以為治),不可不審也。妊婦尿出不知,或由脬熱(宜加味逍遙散),或由脾肺氣虛(宜補中益氣湯),或由肝腎陰虛(宜六味丸),不可不審也。產後小便不禁,或由脬損(宜沈氏固胞湯,或用八珍湯、膀胱),或由膀胱氣虛(宜加味補中益氣湯),或由膀胱陰虛(宜補肺腎),不可不審也。果如是,遺溺之病,亦何足慮哉。
白話文:
小便顏色發黃,屬於上實下虛的症狀,小便顏色深紅且澀,容易導致淋症。足陽明經氣盛,則小便顏色偏黃。黃疸患者的小便顏色像黃柏汁。下焦失血,小便次數多且顏色黃,屬於腎、小腸、膀胱三經氣虛所致。這三經病症還會影響肺、肝、督脈,因為肺主氣下降化水,輸送至膀胱,肺虛則不能化氣,導致尿失禁。肝督二經循行陰器,病則氣血失調,無法約束水道,導致尿失禁。腎與肺相表裡,母虛子亦虛,因此尿失禁次數多。小腸主傳送,氣虛也會導致尿失禁。膀胱是儲藏水液的地方,虛則不能收納,導致尿失禁。以上都是小便失禁的原因。小兒睡夢中遺尿,多半是實熱,偶爾也可能是寒邪所致。老人尿失禁,多半是虛寒,偶爾也可能是熱邪所致,需要謹慎辨證。孕婦尿失禁,可能是膀胱熱,也可能是脾肺氣虛或肝腎陰虛,需要謹慎辨證。產後尿失禁,可能是膀胱損傷,也可能是膀胱氣虛或膀胱陰虛,需要謹慎辨證。只要明辨病因,治療尿失禁就不難。
【遺溺原由症治】《內經》曰:膀胱不約為遺尿。又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直指》曰:腎與膀胱俱虛,內氣不充,故脬中自滑,所出多而色白,是以遇夜而陰虛愈多。又曰:下焦畜血,與虛勞內損,則便尿自遺而不知。又曰:下焦虛寒,不能溫制水液,則尿出不禁。
又曰:經雲水之本在腎,其末在肺,則知天一之水自上而下,相為貫通也。丹溪曰:小便不禁,屬熱、屬虛,熱者五苓散合黃連解毒湯,虛者五苓散合四物湯加山萸、五味子。又曰:下虛內損而不禁,宜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入門》曰:傷寒熱病,及風溫狂言直視遺尿者,不治。
白話文:
遺尿的原因和治療,《內經》說:膀胱失控就會遺尿。又說:尿液不停地流出,就是膀胱不能儲存尿液。《直指》說:腎和膀胱都虛弱,內氣不足,所以膀胱中液體自行滑出,排出的尿量多且顏色白,因此夜間陰虛的情況會更嚴重。又說:下焦積聚血瘀,或是虛勞內損,就會不由自主地遺尿。又說:下焦虛寒,不能溫暖約束水液,就會尿液失禁。
又說:經書記載水源在腎,水末在肺,就知道天一之水從上而下,相互貫通。《丹溪》說:小便失禁,屬於熱症或虛症,熱症用五苓散合黃連解毒湯,虛症用五苓散合四物湯加山萸、五味子。又說:下焦虛弱內損而失禁,應該補益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入門》說:傷寒熱病,以及風溫症導致神志不清、直視、遺尿的患者,無法治療。
【尿色】丹溪曰:小便不禁,赤者有熱,白者氣虛。
飲後即便,精氣耗散病也。《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靈樞》曰:人飲酒,酒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蓋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以是知飲入胃而遽覺至臍下,即欲小便者,皆精氣衰耗,不能輸於脾、歸於肺也。東垣以為不輸脾歸肺,心火必上攻,使口燥而咽乾,旨哉言矣(宜補中益氣湯)。
【便溺原委】東垣曰:溲尿者,水也,水之下流,其性則然也。飲入於胃,其精氣雖上升,其本體固不能上升,則豈可謂小便獨為氣化所成哉。
白話文:
【尿色】丹溪認為,如果小便無法控制,尿色紅則表示有熱症,尿色白則可能表示氣虛。
【飲食與小便關係】飲食後馬上就有小便感,這通常表示精氣已被消耗,身體出現問題。《內經》提到,飲食進入胃部後,精氣會在胃中游離,然後輸送到脾臟,脾臟再將這些精氣散佈到肺部。《靈樞》則指出,人們飲酒時,酒進入胃部,食物尚未消化,但小便卻已先行排出。這是因爲酒是煮熟穀物的液體,其氣質強烈且清涼,所以它比食物更早進入胃部,而液體則更早排出。由此可知,當飲食進入胃部後,如果立刻感到小便感,並想要排尿,這都是因為精氣衰弱,無法運送至脾臟和肺部。
【飲食對小便的影響】東垣指出,排尿是水的自然流向,其性質如此。飲食進入胃部,雖然其精氣會上升,但其本質無法一同上升,所以不能說小便是由氣化作用形成的。
【補充】東垣認為,如果飲食進入胃部後,精氣無法正常輸送至脾臟和肺部,心火必定上昇,導致口乾舌燥、咽喉乾澀的症狀。他的看法非常精確(適合服用補中益氣湯)。
交腸症,陰陽失度病也。此症惟婦人多有之,或因病後,或因嗜酒,血枯氣耗,陰陽失於傳送,故大小腸錯亂,往往小便中出大便,亦大便中出小便,而成此症也(宜五苓散,如下愈,以舊袱頭燒灰酒服)。
【交腸症治】丹溪曰:一婦人嗜酒,常痛飲,忽糟粕出前竅,溲尿出後竅,六脈皆沉澀,與四物湯加海金沙、木香、檳榔、桃仁、木通,服之而愈。此人酒多,氣升不降,陽極虛,又酒濕積久生熱,煎熬其血,陰液大虛,陰陽俱虛,而暫時活者,以其形實,而酒中谷氣尚在故也,三月後必死,果然。《回春》曰:一婦人病愈後小便出屎,先服五苓散二劑,又用中益氣湯而愈。
白話文:
交腸症
「交腸症」是一種陰陽失調的疾病。此病症多見於婦女,可能是因為病後體虛,或因嗜酒而導致血氣虧損,陰陽失衡,致使大小腸功能紊亂,出現小便中夾雜大便,或大便中夾雜小便的症狀。
治療方法:
- 宜服五苓散,若症狀好轉,可將舊袱頭燒成灰,用酒服用。
- **丹溪先生說:**曾有一婦人嗜酒成性,經常痛飲,突然出現糟粕從前陰排出,而小便從後陰排出,六脈皆沉澀無力。我用四物湯,加入海金沙、木香、檳榔、桃仁、木通等藥物,服藥後痊癒。此婦人因長期飲酒,導致氣升不降,陽氣虛弱,再加上酒濕積聚日久生熱,煎熬其血,陰液耗損,陰陽皆虛。雖然她暫時得以生存,是因為體形健壯,酒中穀氣尚未完全耗盡的緣故。但過了三個月後,她便去世了,果然如我所料。
- **《回春》記載:**有一婦人病癒後出現小便中夾雜大便的症狀,先服用了兩劑五苓散,再用中益氣湯治療,便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