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治脫肛方七

磁石散,〔總治〕磁石煅研極細,食前米飲下。

補中益氣湯,〔氣虛〕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柴胡,陳皮,炙草

四君子湯,〔胃移熱〕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

理中湯,〔挾寒〕人參,白朮,乾薑,炙草

蝟皮散,〔溫補〕蝟皮,鱉甲(各一個燒存性),磁石(醋淬七次五錢),桂心三錢共為末,每二錢,空心米飲下。仍用草鞋底炙熱按入。忌房事。

四物湯,〔血熱〕川芎,生地,當歸,白芍

縮砂散,〔虛熱〕砂仁,黃連,木賊草,等分為末,每二錢,米飲調下。

白話文:

【治療脫肛的七個方法】

  1. 磁石散:將磁石煅燒後研磨至極細,飯前以米湯送服。

  2.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氣虛者。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升麻、柴胡、陳皮、炙甘草。

  3. 四君子湯:適用於胃有熱移者。藥材包括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

  4. 理中湯:適用於挾寒者。藥材包括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

  5. 蝟皮散:適用於溫補需求者。藥材包括燒燬的蝟皮、鱉甲,醋淬七次的磁石五錢,以及桂心三錢,一同研磨成末,空腹時以米湯送服兩錢。另外,使用炙熱的草鞋底按壓。需要注意的是,期間應避免性行為。

  6. 四物湯:適用於血熱者。藥材包括川芎、生地、當歸、白芍。

  7. 縮砂散:適用於虛熱者。藥材包括砂仁、黃連、木賊草,等量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兩錢,以米湯調和送服。

2. 治肛門癢痛方六

秦艽羌活湯,〔治癢〕羌活(錢半),黃耆(各一錢),防風(七分),升麻,麻黃,柴胡炙草(各五分),藁本(三分),細辛,紅花各一分此方兼治痔漏成塊下墜,不任其癢者。

神應黑玉丹,〔蟲癢〕蝟皮(四兩),豬懸蹄(二十五隻),牛角腮(三兩),亂髮,敗棕(各二兩),槐角(兩半),苦楝根(兩二錢半),雷丸,芝麻(各一兩),銼碎,磁器內煅存性,為末,入乳香去油五錢,麝香二錢,和勻,酒糊丸。先嚼胡桃肉一枚,以溫酒吞下三五十丸,空心、食前、晚三服除根。兼治諸痔。

扁蓄湯,〔又〕扁蓄一握,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隔夜先不食,明晨空心飲之,蟲即下。小兒同法。

七聖丸,〔治痛〕郁李仁泥(一兩半),羌活(一兩),煨大黃(八錢),桂心,檳榔,木香,川芎(各五錢),蜜丸,白湯下三五十丸,微利即愈,切不可快利,其痛更甚。《脈訣》曰:積氣生於脾藏旁,大腸疼痛陣難當,此藥主之。

寬腸丸,〔便閉〕黃連,枳殼等分麵糊丸,米飲下五十丸。

當歸郁李仁湯,〔腸出下血〕郁李仁,皂角仁(煅各一錢),枳實(七分),秦艽,麻仁,歸梢,生地,蒼朮(各五分),煨大黃,澤瀉(各三分)

白話文:

【治肛門瘙癢疼痛方六】

第一個方子是秦艽羌活湯,用於治療肛門瘙癢。所需藥材包括羌活(約4.5克)、黃耆(約3克)、防風(約2.1克)、升麻、麻黃、柴胡炙草(各約1.5克)、藁本(約0.9克)、細辛、紅花(各約0.3克)。這個方子也能治療痔瘡或漏管形成的腫塊,有下墜感且瘙癢難耐的情況。

第二個方子是神應黑玉丹,適用於由寄生蟲引起的瘙癢。所需藥材包括蝟皮(約120克)、豬蹄筋(約75個)、牛角腮(約90克)、亂髮、廢舊棕櫚(各約60克)、槐角(約75克)、苦楝根(約75克)、雷丸、芝麻(各約30克)。將所有藥材搗碎後,在瓷器內煅燒保留其藥效,研磨成粉末後加入乳香(約15克)、麝香(約6克),再混合均勻,用酒糊製成丸狀。先咀嚼一個核桃,然後用溫酒送服三十到五十粒,空腹、飯前、晚上各服用一次,可根治此症。同時,此方也適用於各種痔瘡。

第三個方子是扁蓄湯,主要成分為扁蓄一把,用水一公升煮沸,取五合(約500毫升),去渣,前一天晚上先不要進食,第二天早晨空腹飲用,寄生蟲就會排出體外。兒童亦適用此法。

第四個方子是七聖丸,用於治療肛門疼痛。所需藥材包括郁李仁泥(約45克)、羌活(約30克)、熟大黃(約24克)、桂心、檳榔、木香、川芎(各約15克),蜂蜜製成丸狀,用開水送服三十到五十粒,輕微的瀉痢即可痊癒,但不可過度瀉痢,否則疼痛會加重。

第五個方子是寬腸丸,適用於便祕。所需藥材包括黃連、枳殼(份量相等),用麵糊製成丸狀,米湯送服五十粒。

第六個方子是當歸郁李仁湯,適用於腸道出血。所需藥材包括郁李仁、皁角仁(各約3克)、炒過的枳實(約2.1克)、秦艽、麻仁、當歸尾、生地、蒼朮(各約1.5克)、熟大黃、澤瀉(各約0.9克)。

3. 胃病源流(胃癰,胃痛)

足陽明胃脈,起於鼻孔交頞中,傍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文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人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內間。其支者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次注於足太陰脾經。每日辰時,周身氣血俱注於胃。足陽明胃經,多氣復多血。

脾與胃俱屬土,脾內而胃外,以臟腑言之也。脾陰而胃陽,以表裡言之也。脾主運而胃主化,以氣化言之也。故脾與胃相連,顧胃當相火居正之地,而其地又為太陽少陽部位相合而明之處,故曰陽明。凡三焦膽之所遊部,心包絡之所總司,皆與胃同,有腐熟水穀之妙。經曰:陽明者,午也。

午為夏之中,相火之本職。又三陽之合氣,故於十二經氣獨盛,血獨旺,熱極多,而心包絡之,代心以主相火者,皆與胃同其功用也。故就胃言之,實營衛之大主,五臟之宗主,其氣騰而上盛,則脈倍見於人迎,其精充而下輸,則脈湧盛於趺陽。仲景治病必三部候脈,兩手之外,必兼診兩夾喉動脈之人迎,兩足趺之趺陽,良有以也。

蓋以腎為先天之根,胃為後天之本,胃強則後天強,而先天於以補助,胃絕則後天絕,雖先天足恃,七日不食亦死。故胃雖屬腑,其脈能大見於寸口,而五臟亦待以養也。夫胃之腑既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故其為病,亦皆實熱有餘之症。試觀狂虐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腮腫喉痹,斑黃狂亂,譫妄潮熱,登高而呼,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凡其在經、在絡、在腑,無不以氣實血熱為顯症,非以其腑為兩陽合明之故乎。

仲景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是實固指氣獨盛、血獨旺、熱獨多所發之病,皆屬有餘而言,非僅燥滿便鞭、下焦堅實之謂也。雖然胃家病雖屬有餘,而亦時形不足,譬如相火既虛,不能為胃蒸化,胃氣即不能旺,氣不旺,即怯而不支,故亦有虛寒之症。

試觀洒洒振寒,善伸數欠,顏黑,惡人與火,聞水聲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䐜脹,陽明之虛寒有如此者,安得泥胃家實之一言,概從有餘治之哉。凡此症病,為實、為虛,皆可按《內經》而繹之者也。

【胃病虛實】《內經》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東垣曰: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

【胃病症治】《靈樞》曰: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也。又曰:胃中寒,則手魚際之絡脈多青,胃中熱,則手魚際之絡脈多赤。又曰:面熱者足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堅者,足陽明症,此為胃脈也。《入門》曰: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怠惰嗜臥,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等症,皆宜平胃散。

白話文:

胃病的成因(胃癰、胃痛)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沿鼻外側進入上齒,再繞過嘴唇,向下經過承漿穴,沿著下顎後方,經過人迎穴,沿著頰車穴,上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其中一支經絡從人迎穴沿喉嚨進入鎖骨上窩,下行通過膈肌,歸屬於胃,並與脾臟相連。另一支經絡從鎖骨上窩往下,經過乳房內側,沿著腹部,到達氣街(腹部正中線),而另一支從胃口出發,沿著腹部內側下行,到達氣街與前一支會合,然後往下經過髀關穴、伏兔穴、膝蓋內側,沿著脛骨外側,到達足背,進入中趾內側。另一支經絡則進入中趾外側。還有一支經絡從足背上分出,進入大趾,從大趾末端出來,再注入足太陰脾經。每天辰時(早上7-9點),全身氣血都彙集到胃部。足陽明胃經氣血都很充足。

脾和胃都屬於土,脾在內,胃在外,這是從臟腑的位置來說的;脾屬陰,胃屬陽,這是從表裡關係來說的;脾主運化(吸收、運輸營養),胃主消化,這是從氣化的功能來說的。因此,脾和胃相連繫,胃居於人體正中,又與太陽經和少陽經交匯,故名為陽明。三焦、膽經循行部位,以及心包絡所總管的範圍,都與胃相關,共同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經書上說:「陽明,午也。」午時(中午11點-1點)是夏天正午,是相火(心火)最旺盛的時候,也是三陽經氣最盛的時候,所以十二經脈中,胃經的氣最盛,血最旺,熱最多。心包絡代心臟主管心火,也與胃的功能相同。因此,從胃的角度來說,它是營衛氣血的大主宰,五臟的根本,胃氣上行旺盛,則人迎脈(頸部動脈)的脈象明顯;胃的精氣下行充盈,則趺陽脈(足背動脈)的脈象充盛。張仲景診病時,必診三部脈象,除兩手之外,還要診頸部人迎脈和足背趺陽脈,這是很有道理的。

腎臟是先天之本,胃是後天之本,胃強則後天強,並能輔助先天;胃衰則後天衰,即使先天充足,七天不進食也會死亡。所以,雖然胃是腑,但其脈象卻能在寸口脈(手腕橈動脈)明顯地表現出來,五臟也依靠胃來滋養。由於胃經氣盛、血旺、熱多,所以胃病多表現為實熱證。例如,狂躁、溫病、淫邪(性病)、出汗、鼻衄(流鼻血)、口歪、嘴唇潰爛、腮腫、喉嚨阻塞、發斑、黃疸、狂亂、譫妄(神志不清)、潮熱、登高呼喊、脫衣奔跑、辱罵親友等症狀,無論是經絡、臟腑或組織器官受影響,都以氣盛血熱為主要表現,這都是因為胃經為兩陽經(太陽、少陽)交匯的明堂部位的緣故。

張仲景說:「陽明病,胃家實也。」這個「實」指的是氣盛、血旺、熱多所引起的疾病,都屬於有餘之證,並不只是指燥熱、便秘、小便不通等。雖然胃病多屬於有餘之證,但有時也會表現為不足,例如,相火(心火)虛弱,不能溫煦胃部,導致胃氣不足,胃氣不足則虛弱無力,因此也會出現虛寒證。

例如,渾身發冷、頻頻打呵欠、面色黑、怕人怕火、聽到水聲就害怕、心裡煩躁、獨自關門閉窗、身體前面發冷、胃裡寒冷脹痛等症狀,都是陽明經虛寒的表現。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胃家實」來概括,而應該從有餘或不足兩方面進行治療。所有這些病症,無論是實證還是虛證,都可以根據《內經》的理論來分析。

【胃病虛實】《內經》說:胃經脈象實則脹滿,虛則泄瀉。李東垣(李杲)說:胃中元氣充足,則能吃東西而不傷胃,即使超過正常時間也不覺得飢餓。脾胃都旺盛,則能吃東西而肥胖;脾胃都虛弱,則不能吃東西而消瘦,或者能吃而肥胖,但四肢無力。

【胃病症狀與治療】《靈樞》說:飲食不進,胸腹阻塞不通,是邪氣停留在胃脘(胃部)。又說:胃裡寒冷,則手魚際穴的絡脈青色;胃裡有熱,則手魚際穴的絡脈紅色。又說: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病變,足背上脈絡豎起堅硬,是足陽明經的病症,這是胃經的表現。《入門》說:不想吃東西、心腹脹痛、嘔吐、噁心、呃逆、吞酸、面黃肌瘦、懶惰嗜睡、經常腹瀉、或者霍亂、五噎八痞(食道阻塞)、膈氣反胃等症狀,都應該用平胃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