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4)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4)
1. 頭痛源流
【眩暈原由症治】,《靈樞》曰:上虛則眩。又曰:上氣不足,目為之眩(此言虛眩)。又曰:藏府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目系,上屬於腦後,宅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此言風入而眩)。
《河間》曰:眩暈則嘔吐,風熱甚也。《醫鑑》曰:眩暈者,痰因火動也。蓋無痰不能作眩,雖因風者,亦必有痰。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二陳湯加酒芩、山梔、黃連、蒼朮、羌活,可以治之(此言痰眩)。《入門》曰:眩暈或云眩冒,眩言其黑,暈言其轉,冒言其昏,其義一也。
又曰:眩暈皆稱為上盛下虛。蓋虛者,氣與血也。實者,痰涎風火也。《正傳》曰:眩暈者,中風之漸也。肥白人,四君子湯多加蜜黃耆,加陳皮、半夏,少加川芎、荊芥以清頭目。黑瘦人,二陳湯合四物湯加黃芩、薄荷,入竹瀝、薑汁、童便。又曰:凡眩暈語亂,汗多下利,時時自冒者,虛極難治。
《回春》曰:泄瀉多而眩暈,時時自冒者難治。
【頭暈腦痛及痰滯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單搭膝坐,二指點閉耳門,及口眼鼻七竅之處,躬身微力前努,使真氣上升,腦邪自散矣。
【運功】,《保生秘要》曰:注臍念想頭上痛處,分兩邊,運至心口開下,念臍輪斡旋,通關,緊行至滯痰處,著意多運,周流遍腹,顧念臍。
【神暈頭暈導引法】《保生秘要》曰:此症情欲所傷,氣衰血少,心火上攻,痰飲串肺為患,日久變成勞瘵,於肩井穴掐九九,擦九九,兼用後功自愈。
【運功】,《保生秘要》曰:緊閉地戶,安神伏氣,按腦及耳,大暈要倚坐,足掘勿交,神氣自回,得法,因津嚥下,定神。
風頭旋,肝風病也。肝風盛則頭自搖動,別無疾痛,不自覺知,治法與頭風略同,總應以平肝為主也。
【風頭旋症治】,《綱目》曰:有一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百方無效,予思之,乃肝家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木盛而克脾土,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腸,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驅風而益脾,用防風三兩,花粉、蜜黃耆、羌活、白芍各五錢,犀角、甘草各二錢半,炙蛇殼、鉤鉤、麻黃各一錢,棗肉丸,食後薄荷湯下五七十丸,只二服頭搖即止,十餘服血止而下白,又二服乃愈。
頭風,風寒入腦髓病也。凡人素有痰火,風寒客之,則熱鬱而悶痛,故婦人多患此者,無巾櫛故也。總之,新而暴者為頭痛,深而久者為頭風。頭風不速治必害眼,其痛有正有偏。丹溪曰:凡偏頭風,左為風虛,右為痰熱。丹溪雖分言之,其實總屬於肝虛有痰。治之者,雖左風必用荊、防、羌、薄,左虛必用芎、歸,右痰必用蒼、夏,右熱必用芩、膏,其實補肝豁痰之品,必當兼用(補肝宜山藥、木瓜、棗仁、羚羊角,豁痰宜南星、半夏、蒼朮、橘紅),是所宜知者也。凡患偏正頭風,有兼惡寒,頭面多汗者(宜茶調散加生黃耆),搐鼻出涎法,大妙(宜透頂散)。有兼鼻流臭涕,他藥不效者(宜芎犀丸)。有頭風冷者(宜蕎麥麵二升作餅,更互合頭上,微汗即愈)。有頭風熱痛者(宜山豆根末油調,塗兩太陽)。有頭風項強者(宜八月後取荊芥穗,作枕鋪床下,立春日去之)。有頭風旋運,痰逆噁心懶食者(宜零陵香、藿香葉、莎草根等分,每末二錢,茶下,日三服)。有偏正頭風,並夾頭風,連兩太陽穴痛者(宜姜蠶末,蔥茶下七八分,及沈氏頭風丸)。有偏正頭風,氣上攻不可忍者(宜全蠍散)。有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宜龍香散)。有偏正頭風,不拘遠近,諸藥不效者(宜牛腦丹)。有腦冷漏下者(宜白雞冠子,酒煎服效)。有頭腦鳴響,狀如蟲蛀,名曰天蟻者(宜茶子末吹鼻效)。有頭風多白屑作癢者(宜零陵香、白芷煎汁,入雞子白攪勻,傅數十次,終身不生)。各依症治之,自無不效。而半邊頭痛,另有仙方(宜乩仙方)及外治法(宜萆麻子紙卷),亦俱效。更有雷頭風者,頭痛而成核塊,頭面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病在三陽,不可過用寒藥誅伐(宜沈氏荷葉湯)。或頭中如雷之鳴,為風邪所客故也,腫核宜刺出血(宜清震湯)。亦有因痰熱者,痰熱者,痰熱生風也(宜祛痰丸)。更有夾腦風者,兩太陽連腦痛是也(宜透頂散)。更有大頭風者,頭大如斗,俗名大頭瘟,天行時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氣,甚而潰裂出膿,由邪客上焦之故(宜普濟消毒飲)。其相類而病輕者,名發頤,腫在耳前後(宜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連翹、黃芩、牛蒡子)。
白話文:
頭痛的各種原因與治療
【眩暈的原因與治療】
《靈樞》說:上面虛弱就會頭暈。又說:上身氣血不足,眼睛就會發暈(這說的是虛弱引起的眩暈)。又說:五臟六腑、筋骨、氣血的精華,和經脈一起構成眼睛的系統,向上連接著腦後,停留在脖子裡。所以邪氣侵入脖子,如果正好遇到身體虛弱的時候,就會深入體內,沿著眼睛的系統進入腦部。進入腦部後,腦部就會轉動。腦部轉動就會牽引眼睛的系統使其變得緊張。眼睛系統緊張,眼睛就會頭暈且轉動(這說的是風邪入侵引起的眩暈)。
《河間》說:頭暈且想吐,是風熱很嚴重。《醫鑑》說:頭暈是因為痰引起的火氣旺盛。大概沒有痰就不會頭暈,即使是因為風引起的,也一定有痰。朱丹溪說:痰在上面,火在下面,火向上燃燒而使痰移動,用二陳湯加上酒炒黃芩、山梔子、黃連、蒼朮、羌活,可以治療(這說的是痰引起的眩暈)。《入門》說:頭暈有時也叫眩冒,眩是指眼前發黑,暈是指感覺轉動,冒是指昏昏沉沉,它們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又說:頭暈都說是上盛下虛。虛指的是氣血不足,實指的是痰、風、火。《正傳》說:頭暈是中風的先兆。肥胖的人,用四君子湯多加蜜炙黃耆,加上陳皮、半夏,少加川芎、荊芥來清醒頭目。黑瘦的人,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加上黃芩、薄荷,用竹瀝、薑汁、童便來調和。又說:凡是頭暈、胡言亂語、多汗、腹瀉、時常昏厥的人,是虛弱到了極點,很難治療。
《回春》說:腹瀉很多又頭暈,時常昏厥的人,很難治療。
【頭暈腦痛及痰阻的導引方法】
《保生秘要》說:單腿彎曲盤坐,用兩根手指按住耳朵的入口,以及口、眼、鼻七竅的地方,身體稍微向前彎曲,使真氣上升,腦部的邪氣自然消散。
【運氣功法】
《保生秘要》說:集中精神想著肚臍,想像頭痛的地方,分成兩邊,運到心口打開向下,想像肚臍周圍旋轉,通關,緊接著運行到痰積聚的地方,特別注意多運行,使氣流遍布腹部,並注意肚臍。
【神暈頭暈導引法】
《保生秘要》說:這種病是因為情慾所傷,氣血衰弱,心火向上攻,痰飲進入肺部引起的,時間久了會變成虛勞病。在肩井穴捏按九九次,摩擦九九次,加上後面的功法就會自己痊癒。
【運氣功法】
《保生秘要》說:緊閉肛門,安神使氣沉降,按壓頭部和耳朵。嚴重頭暈要靠坐著,腳不要交叉,精神自然恢復。掌握方法,將口水嚥下,就能安定心神。
風頭旋
這是肝風引起的疾病。肝風旺盛就會頭部自己搖動,沒有其他病痛,自己也感覺不到。治療方法和頭風類似,總的來說應該以平肝為主。
【風頭旋的治療方法】
《綱目》記載:有一個人,患了七年的搖頭病,三年下血,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效。我想,這是肝臟血液太盛,外面又有風熱侵入,肝木旺盛而克制脾土,脾與肺是母子關係,都被肝所克制,血就滲到大腸,所以便血不止。於是開了一個方子,只是減弱肝氣,驅除風邪,並增強脾氣。用了防風三兩,花粉、蜜炙黃耆、羌活、白芍各五錢,犀角、甘草各二錢半,炙蛇殼、鉤藤、麻黃各一錢,做成棗肉丸,飯後用薄荷湯送服五六十丸。只服兩次,頭就不搖了;服十幾次,血止而大便變白,又服兩次就痊癒了。
頭風
這是風寒進入腦髓引起的疾病。凡是平素有痰火的人,風寒侵入後,就會鬱結發熱而感到悶痛,所以婦女多患此病,因為她們不常梳頭。總的來說,新近發作而且猛烈的叫做頭痛,深入而且時間久的叫做頭風。頭風不及時治療一定會損害眼睛。頭痛有的是整個頭痛,有的是偏頭痛。朱丹溪說:凡是偏頭痛,左邊痛是風虛引起的,右邊痛是痰熱引起的。朱丹溪雖然分開來說,但其實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肝虛有痰。治療方法,即使是左邊的風痛,也必須用荊芥、防風、羌活、薄荷;左邊虛弱的,必須用川芎、當歸;右邊痰多的,必須用蒼朮、半夏;右邊有熱的,必須用黃芩、石膏。其實補肝化痰的藥,必須同時使用(補肝宜用山藥、木瓜、棗仁、羚羊角,化痰宜用南星、半夏、蒼朮、橘紅),這是應該知道的。凡是患有偏頭痛或正頭痛,同時有怕冷、頭面多汗的情況(宜用茶調散加生黃耆),用搐鼻的方法使之流出黏液,效果很好(宜用透頂散)。有同時流出有臭味的鼻涕,用其他藥無效的(宜用芎犀丸)。有頭風冷痛的(宜用蕎麥麵二升做成餅,交替敷在頭上,微微出汗就會好)。有頭風熱痛的(宜用山豆根末用油調和,塗在兩邊太陽穴)。有頭風導致脖子僵硬的(宜用八月後採摘的荊芥穗,做成枕頭放在床下,立春時去掉)。有頭風導致頭暈、痰多、噁心、不想吃飯的(宜用零陵香、藿香葉、莎草根等分量,每次用末二錢,用茶送服,每天三次)。有偏頭痛或正頭痛,連帶著兩邊太陽穴一起痛的(宜用姜蠶末,用蔥茶送服七八分,以及沈氏頭風丸)。有偏頭痛或正頭痛,氣向上衝,難以忍受的(宜用全蠍散)。有偏頭痛或正頭痛,痛到無法忍受的(宜用龍香散)。有偏頭痛或正頭痛,不論遠近,用各種藥都沒效果的(宜用牛腦丹)。有頭腦發冷,一直流出液體的(宜用白雞冠子,用酒煎服有效)。有頭腦鳴響,像蟲子蛀一樣,叫做天蟻的(宜用茶子末吹入鼻中有效)。有頭風導致頭皮屑很多,發癢的(宜用零陵香、白芷煎水,加入雞蛋清攪勻,塗抹幾十次,終身不再長)。各種病症都按照病症來治療,自然沒有不見效的。而半邊頭痛,另有仙方(宜用乩仙方)和外治法(宜用蓖麻子紙卷),也都有效。更有雷頭風,頭痛而形成核塊,頭面腫痛,怕冷發熱,像傷寒,病在三陽,不能過度用寒涼的藥物來攻伐(宜用沈氏荷葉湯)。或者頭部像雷鳴一樣,是因為風邪侵入的緣故,腫塊應該刺破出血(宜用清震湯)。也有因為痰熱引起的,痰熱會生風(宜用祛痰丸)。更有夾腦風,兩邊太陽穴連帶到腦部都痛的(宜用透頂散)。更有大頭風,頭大如斗,俗稱大頭瘟,是流行性疾病,是因為感受到天地不正之氣,嚴重的話會潰爛流膿,是因為邪氣侵入上焦的緣故(宜用普濟消毒飲)。與之類似但病情較輕的,叫做發頤,腫在耳朵前後(宜用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連翹、黃芩、牛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