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3)
卷二十五 身形門 (13)
1. 頭痛源流
以腦為髓海,真氣所聚,本不受邪,受邪則不可治也。古法進黑錫丹,灸百會穴,猛用大劑參、附,可救十中之一。然天柱折,或手足青至節者,必死,固不容忽視之也。
【脈法】,《脈訣》曰: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必易除。又曰:頭痛陽弦,浮風緊寒,風熱洪數,濕細而堅,氣虛頭痛,雖弦必澀,痰厥則滑,腎厥堅實。又曰: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下虛上實,皆暈而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弦而滑,虛脈則無。《綱目》曰:病若目痛,頭痛,脈急短澀者死。
《入門》曰:肝脈溢大,必眩暈,宜預防之。《正傳》曰:寸口脈中短者,頭痛也。《醫鑑》曰:寸口緊急,或浮,或短,或弦,皆主頭痛。丹溪曰:腎厥頭痛,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又曰:頭痛,左手脈數,熱也,脈澀,有死血也;右手脈實,有痰積也,脈大,是久病。
【頭痛症治】,《內經》曰: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靈樞》曰:真頭痛者,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並不治。《入門》曰:傷寒頭重不能舉,有二症,太陽病及陰陽易,並皆頭重不舉,皆危症也。又曰:傷寒陽脈不和,則頭搖。心藏絕,及痓病風盛,皆搖頭,皆凶症也。
有里痛而頭搖者,亦重症也。又曰:頭沉痛入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謂之真頭痛。其連齒痛甚者,屬少陰厥症,俱不治。《活人書》曰:三陽有頭痛,三陰無矣,惟厥陰脈與督脈會於巔,故有頭痛。少陰亦有頭痛,但稀少耳。丹溪曰: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也,有可吐者,亦有可下者。
諸經氣滯,亦作頭痛。又曰:頭痛連目痛,此風痰上攻,須白芷開之。又曰:頭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萸。東垣曰:風寒傷上部,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或風寒之邪,伏留陽經,為偏正頭風。
《得效》曰:真頭痛者,其痛上穿風府,陷入泥丸宮,不可以藥愈。蓋頭中人之根,根氣先絕也。《醫鑑》曰: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卒視無所見者亦死。
【頭痛導引法】,《保生秘要》曰:用手法百會穴掐六十四度,擦亦如之,尋用後功。
【運功】《保生秘要》曰:左疼意想左乳下一大肋,扯過右乳下。右疼則扯過左乳,每行十二度。
【頭重目花導引法】,《保生秘要》曰:觀空,坐定,閉氣,以兩手心掩耳擊天鼓,次擦湧泉穴,次以手按膝端而坐,呵氣九口,如法定神。
【運功】《保生秘要》曰:意定玄雍,舌頂上齶,俟液徐生,頻咽丹田,復想歸臍,雙睛運轉,目無花矣。
眩暈,肝風病也。《內經》曰: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又曰:狥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經言下虛,腎虛也,腎虛者頭痛。經言上虛,肝虛也,肝虛者頭暈。夫腎厥則巔疾,肝厥則目眩,此其所以異也。故《內經》又曰:諸風眩掉,皆屬於肝。夫肝為風,風,陽邪也,主動,凡人金衰不能制木,則風因木旺而扇動,且木又生火,火亦屬陽而主動,風火相搏,風為火逼則風烈,火為風扇則火逸,頭目因為旋轉而眩暈,此則眩暈之本也。若病發之故,則有由外因者:曰傷風眩暈,必惡風自汗,或素有頭風而發(宜芎藭散)。曰火熱上攻眩暈,必煩渴引飲,或暑月熱甚而發(宜大黃散)。曰風痰閉壅眩暈,必胸膈痞塞,項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煩悶而發(宜天麻五錢,川芎二兩,蜜丸芡子大,食後清茶嚼下一丸,名天麻丸)。曰風熱上衝眩暈,必胸中不利,旋運欲倒,或感受時邪而發(宜川芎、槐子末等分,茶下三錢)。曰冒雨傷濕眩暈,必鼻塞聲(宜芎術湯)。有由內因者:曰痰飲眩暈,眩而嘔吐,頭重不舉,是痰(宜清暈化痰湯)。眩而心下悸,是飲(宜茯苓半夏湯)。曰氣鬱眩暈,必七情過傷,痰涎迷塞心竅,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宜玉液湯)。曰虛衰眩暈(宜滋陰健脾湯)。或內傷氣虛(宜補中益氣湯)。或腎虛氣不歸元,氣逆奔上(宜十全大補湯)。或脾胃虛弱,兼嘔吐泄瀉(宜歸脾湯)。曰失血眩暈,或吐衄太甚,或便血過多,或由傷胎,或由產後,或由崩漏,或由金瘡跌撲,拔牙,往往悶絕,不省人事(宜當歸五錢,川芎二錢半,水、酒煎,日再服,名芎歸湯)。曰老人陽虛,每早起便暈,須臾自定(宜黑錫丹)。此則眩暈之由也。然而內因外因之感發雖殊,總必由於痰盛。故有風熱痰作眩者(宜玉壺丸、茶調散合用)。有寒濕痰作眩者(宜導痰湯加蒼朮、秦艽)。有痰火兼虛作眩,並遍身眩暈者(宜半夏、白朮、天麻)。有氣血虛,挾痰作眩者(氣虛宜六君子湯,血虛宜二陳湯加芎、歸)。故曰無痰不作眩也。而又有至於眩暈之甚,但頭目不清利(宜川芎散、防風散)。或並耳鳴耳聾(宜清神養榮湯)。且精神不爽,咽乾鼻塞者(宜沃雪湯)。皆由風濕熱痰涎鬱於精明之府也。
白話文:
頭痛的根源
頭部是腦髓匯集的地方,是真氣聚集之處,本來不會受到邪氣侵擾,一旦受邪,就難以治療。古代方法會使用黑錫丹,並灸百會穴,同時猛用大量人參、附子,或許能救回十分之一的病人。但是,如果頸椎斷裂,或者手腳末端發青到關節,必定會死亡,絕對不能輕忽。
脈象
《脈訣》說:頭痛時脈搏短且澀,表示快要死亡;脈搏浮而滑,是風痰引起的,比較容易去除。又說:頭痛時,脈象呈現陽弦的,是風邪;浮緊是寒邪;洪數是風熱;細而堅硬是濕邪;氣虛引起的頭痛,脈弦但一定會澀;痰厥的脈則滑;腎厥的脈則是堅實。又說:風、寒、暑、濕等外邪,或是氣鬱導致痰涎產生,或是下虛上實,都會造成頭暈。風邪的脈是浮的,寒邪的脈是緊的,濕邪的脈是細的,暑邪的脈是虛的,痰邪的脈是弦滑的,虛弱的脈則感覺不到。 《本草綱目》說:如果病人出現眼睛痛、頭痛,脈搏又急促、短澀,表示即將死亡。
《醫學入門》說:肝脈如果過於充盛,必定會頭暈,應該及早預防。《醫學正傳》說:寸口脈中間短,是頭痛的脈象。《醫鑑》說:寸口脈象呈現緊急,或是浮,或是短,或是弦,都代表有頭痛。《丹溪心法》說:腎厥引起的頭痛,脈搏摸起來像弦,按下去卻是堅硬的。又說:頭痛時,左手脈數,表示有熱;脈澀,表示有瘀血;右手脈實,表示有痰積;脈大,表示是久病。
頭痛的症狀和治療
《黃帝內經》說:頭部是精氣匯聚的地方,如果頭部傾斜,眼神呆滯,表示精神快要喪失了。《靈樞經》說:真正的頭痛,是頭痛劇烈,連腦髓都痛,手腳冰冷到關節,這種情況無法治療。《醫學入門》說:傷寒導致頭部沉重抬不起來,有兩種情況,一是太陽病,一是陰陽易,都屬於危險症狀。又說:傷寒時,如果陽脈不協調,頭部就會搖晃。心臟功能衰竭、癲癇病發作等也會出現搖頭,都屬於凶險的症狀。
如果有內部疼痛卻出現頭部搖晃,也是嚴重的症狀。又說:頭部沉重疼痛,像陷入泥漿一樣,手腳冰冷,指甲發青,叫做真頭痛。如果連牙齒都劇烈疼痛,屬於少陰經厥逆的症狀,都無法醫治。《活人書》說:三陽經有頭痛,三陰經沒有,只有厥陰經的脈與督脈在頭頂會合,所以有頭痛。少陰經也有頭痛,但比較少見。《丹溪心法》說:頭痛大多是由於痰,如果痛得很厲害,表示火氣大,有些可以透過嘔吐來治療,有些則可以透過瀉下來治療。
各種經脈氣機阻滯,也會引起頭痛。又說:頭痛連帶眼睛痛,這是風痰向上侵襲,需要用白芷來疏散。又說:治療頭痛一定要用川芎,如果沒有效果,再根據不同的經絡加入引經藥:太陽經用羌活,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少陰經用細辛,厥陰經用吳茱萸。李東垣說:風寒侵襲上部,停留在經絡,會讓人感到寒顫頭痛;或是風寒邪氣潛伏在陽經,就會形成偏頭痛。
《得效方》說:真正的頭痛,其痛會向上穿過風府穴,向下陷入泥丸宮,無法用藥物治癒。因為頭部是人體的根本,根本的氣已經先衰竭了。《醫鑑》說:頭痛、眼睛痛,看久了什麼都看不見,表示即將死亡;突然看不見,也表示即將死亡。
頭痛的導引方法
《保生秘要》說:用手指按壓百會穴六十四次,摩擦也是一樣,然後再進行後續的功法。
運氣方法
《保生秘要》說:左邊頭痛,就意想著從左邊乳房下方的大肋骨,拉到右邊乳房下方。右邊頭痛就反向操作,每次運作十二次。
頭重眼花的導引方法
《保生秘要》說:觀看天空,靜坐,閉氣,用兩手掌心捂住耳朵,敲擊天鼓,然後摩擦湧泉穴,再用手按住膝蓋端坐,呼氣九次,按照規定的方法使精神安定。
運氣方法
《保生秘要》說:意念集中在玄雍穴,舌頭抵住上顎,等待唾液慢慢產生,頻繁地吞嚥到丹田,再想著回到肚臍,雙眼轉動,眼睛就不會昏花了。
眩暈
眩暈是肝風引起的疾病。《黃帝內經》說:頭頂痛、頭暈,是下虛上實的症狀,問題在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嚴重時會侵入腎臟。又說:如果不明就裡招致禍患,出現頭暈、耳鳴、耳聾,這是下實上虛的症狀,問題在於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嚴重時會侵入肝臟。經文說的下虛,指的是腎虛,腎虛會導致頭痛。經文說的上虛,指的是肝虛,肝虛會導致頭暈。腎氣逆亂會導致頭頂痛,肝氣逆亂會導致頭暈,這就是它們的不同之處。所以《黃帝內經》又說:各種風引起的頭暈,都屬於肝病。肝屬風,風屬陽邪,主動。如果人體金氣衰弱無法制約木氣,就會導致風因木氣旺盛而煽動,而且木氣又會生火,火也屬陽而主動,風火相互搏擊,風被火逼迫會更猛烈,火被風煽動會更肆虐,頭部和眼睛因此會旋轉而產生眩暈,這就是眩暈的根本原因。如果說到疾病發生的原因,外因有:感受風邪引起的眩暈,一定會怕風、自汗,或者本身就有頭風而發作(宜使用川芎散)。火熱上攻引起的眩暈,一定會煩渴想喝水,或者在炎熱的夏天發作(宜使用大黃散)。風痰阻塞引起的眩暈,一定會胸悶、頸部僵硬、肩背拘攣、精神昏沉想睡覺,或者心悸煩悶(宜使用天麻丸)。風熱上衝引起的眩暈,一定會胸部不舒服,感到天旋地轉想倒下,或者感受時邪而發作(宜使用川芎、槐子末等分混合後用茶沖服)。冒雨淋濕引起的眩暈,一定會鼻塞、聲音嘶啞(宜使用芎術湯)。內因有:痰飲引起的眩暈,會眩暈、嘔吐、頭部沉重抬不起來,是痰(宜使用清暈化痰湯)。眩暈時伴隨心悸,是飲(宜使用茯苓半夏湯)。氣鬱引起的眩暈,一定是情緒過於激烈,痰涎阻塞心竅、眉骨疼痛、眼睛睜不開(宜使用玉液湯)。虛弱引起的眩暈(宜使用滋陰健脾湯)。或是內傷氣虛(宜使用補中益氣湯)。或是腎虛氣不歸元,氣逆上行(宜使用十全大補湯)。或是脾胃虛弱,兼有嘔吐腹瀉(宜使用歸脾湯)。失血引起的眩暈,或是吐血、流鼻血過多,或是便血過多,或是因為懷孕受傷,或是因為產後,或是因為崩漏,或是因為金瘡跌撲、拔牙,常常會昏厥、失去意識(宜使用芎歸湯)。老年人陽氣虛弱,常常在早上起床時頭暈,過一會兒就會自行恢復(宜使用黑錫丹)。這就是眩暈的原因。然而,內因和外因引起的發病雖然不同,但總是因為痰盛。所以,有風熱痰引起的眩暈(宜使用玉壺丸、茶調散合用)。有寒濕痰引起的眩暈(宜使用導痰湯加蒼朮、秦艽)。有痰火兼虛引起的眩暈,以及全身眩暈(宜使用半夏、白朮、天麻)。有氣血虛,挾帶痰引起的眩暈(氣虛宜使用六君子湯,血虛宜使用二陳湯加芎、歸)。所以說,沒有痰就不會引起眩暈。而且,眩暈嚴重時,只是頭目不清(宜使用川芎散、防風散)。或者伴隨耳鳴、耳聾(宜使用清神養榮湯)。而且精神不佳、咽喉乾燥、鼻塞(宜使用沃雪湯),都是因為風濕熱痰涎鬱積在精明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