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五 身形門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身形門 (6)

1. 筋骨皮肉毛髮病源流

又如肺氣不榮,津液枯涸,皮聚毛落,爪枯甲錯,肌膚乾澀而不滑潤,為索澤(宜八珍湯)。凡若此者,皆皮之病。凡屬司命,所當一一詳審者也。

【脈法】,仲景曰: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以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正傳》曰: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瀾,發斑者,血散於皮膚,故脈伏也。

【皮病症治】,河間曰: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癢,甚則癢去者,謂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火,故金化見,則火化解矣。《入門》曰:丹毒入里,腹脹則死,毒氣所走之處,急以細針刺出惡血即消。又曰:溝渠中小蝦搗敷妙,或伏龍肝雞子白調塗,或鯉魚血、鱔魚血、芭蕉根汁、藍葉汁、水中苔,塗之皆可。

肉也者,所以主一身之肥瘦,而驗氣血之盛衰者也。《內經》曰:肥而澤者,氣血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此經但言其概也。其實人之肥者,血則實,而氣必虛,故行動多喘促,氣虛也,能耐寒而不能耐熱,熱傷氣,損其不足之氣,則陽愈弱而偏於陰,故不能耐熱也。

人之瘦者,氣則實,而血必虛,故皮膚多燥澀,血虛也,能耐熱而不能耐寒,寒傷血,損其不足之血,則陰愈虧而偏於陽,故不能耐寒也。此肥瘦之所以分也。肉之為病,最重者曰食㑊,飲食多而易飢,不生肌肉,如死人也,由胃中結熱,消穀之故(宜參苓元)。其次曰肉苛,苛者,𤸷重也,由榮氣虛,衛氣實之故(宜前胡散)。

其次曰肉痿,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無力以運,由脾經傷熱之故(宜清燥湯)。其次曰肉脫,形肉瘦削而脫盡,不能行動。蓋脫者,空也,謂肉消而皮與骨著,中空無有也,此亦死症,由真元內竭,穀氣外衰之故(宜谷靈丸)。至如瘡瘍雖愈,有肉凸出,小如豆,大如李,長至數寸,名曰贅肉,亦曰胬肉(宜烏梅肉搗作餅,貼肉上,即消去)。

又如手足忽生如豆,甚至三個五個,相連而生,由風邪搏於肌肉所致,名曰疣目(宜烏雞膽汁,日三塗之,或杏仁燒研塗之)。又如肌肉間忽生紅粒,撫之則痛如錐刺,血虛襲風所致,名曰肉刺,可不必治。以上皆肉病所及也,若夫耳聾舌短,背腫尿血,大便赤泄,則為肉絕之候矣,經故斷之為六日死也。

【肉病症治】,《內經》曰:䐃為肉標,䐃,膝後肉如塊者。《資生》曰:羸瘦固瘵疾,若素來清臞者,非有疾也。惟病後瘦甚,久不復常,謂之形脫,與夫平昔充肥,忽爾羸瘦,飲食減少,此為五勞六極之疾,宜服滋補藥。

白話文:

筋骨皮肉毛髮病源流

如果肺氣虛弱,無法滋養身體,導致津液枯竭,皮膚就會乾燥、毛髮脫落,指甲乾枯變形,肌膚也會變得乾澀不光滑,這種情況可以用八珍湯來調理。凡是這類情況,都屬於皮膚的疾病,必須仔細審查。

【脈象診斷】

張仲景說:脈象浮大,浮代表風邪入侵,虛弱的表現,大代表氣血旺盛;風邪和氣血相互衝突,就會形成癮疹。身體會發癢,這種癢稱為「泄風」,時間久了會變成痂癩。

《正傳》說:脈象浮而緩,代表體內有濕氣,會導致麻痹;脈象緊而浮,代表體內有寒氣,會導致疼痛性麻痹;脈象澀而芤,代表體內有死血,會導致麻木不覺疼痛。

滑伯仁認為:脈象就像血液的波浪,發斑是因為血液散佈在皮膚表面,所以脈象會變得沉伏。

【皮膚病症狀與治療】

河間說:癢得透過抓撓才能緩解,是因為抓撓會使體內火氣發散。輕微的癢也是火氣的表現,嚴重的癢,抓撓後反而緩解,是因為皮膚被刺激後會產生辛辣感,這屬於金氣的作用,辛味能散火,所以金氣顯現,火氣就會消解。《入門》說:丹毒如果侵入體內,導致腹脹就會危及生命。毒氣所經過的地方,要立刻用細針刺破,放出惡血,病情就會好轉。

另外,用溝渠裡的小蝦搗爛敷在患處,效果很好。或者用伏龍肝和雞蛋清調和塗抹,也可以用鯉魚血、鱔魚血、芭蕉根汁、藍葉汁、水中苔等塗抹,都能夠有效。

關於肉

肉是用來體現身體胖瘦,檢驗氣血是否旺盛的。 《內經》說:肥胖且有光澤,代表氣血充足;肥胖但沒有光澤,代表氣有餘,血不足;消瘦且沒有光澤,代表氣血都虛弱。這只是概括的說法。

其實,肥胖的人,血液充實,但氣卻虛弱,所以行動容易氣喘,這是氣虛的表現。他們能耐寒但不能耐熱,因為熱會損傷氣,損耗他們本來就不足的氣,陽氣會更弱,偏向陰虛,所以不能耐熱。

消瘦的人,氣充實,但血卻虛弱,所以皮膚多乾燥粗糙,這是血虛的表現。他們能耐熱但不能耐寒,因為寒會損傷血,損耗他們本來就不足的血,陰氣會更虛弱,偏向陽盛,所以不能耐寒。這就是肥瘦的區別。

肉的疾病中,最嚴重的是食㑊,表現為吃很多東西但容易餓,無法長出肌肉,像死人一樣。這是因為胃裡積熱,消化太快導致(可用參苓元治療)。其次是肉苛,苛的意思是沉重,是因為榮氣虛弱,衛氣過盛導致(可用前胡散治療)。

其次是肉痿,會感到胃部乾渴,肌肉麻木不仁,無力活動,這是因為脾經受熱損傷(可用清燥湯治療)。其次是肉脫,身體肌肉消瘦,脫落殆盡,無法行動。所謂的脫,就是空虛的意思,指肌肉消失,皮膚緊貼骨頭,中間空無一物,這也是一種死亡的徵兆,是因為真元耗竭,穀氣衰敗導致(可用谷靈丸治療)。

如果瘡瘍癒合後,有肉凸起,小的像豆子,大的像李子,長的甚至有幾寸,稱為贅肉,也叫胬肉(可用烏梅肉搗成餅狀,貼在肉上,就能消除)。

另外,手腳突然長出像豆子一樣的肉疣,甚至三五個連在一起,這是因為風邪侵襲肌肉所致,稱為疣目(可用烏雞膽汁,每天塗三次,或者用杏仁燒過後磨成粉塗抹)。如果肌肉間突然長出紅色的顆粒,觸摸時會感到像針刺一樣的疼痛,這是因為血虛受風所致,稱為肉刺,可以不必治療。以上都是肉的疾病,如果出現耳聾、舌短、背腫、尿血、大便帶血等症狀,就是肉絕的徵兆,按經書說,六天就會死亡。

【肉的病症與治療】

《內經》說:䐃是肉的標誌,䐃指膝蓋後方像肉塊的部位。《資生》說:身體消瘦是慢性疾病的表現,如果平時就比較清瘦,就不是疾病的表現。只有病後變得非常消瘦,而且很久都無法恢復,稱為形脫。如果平時很肥胖,突然變得消瘦,食慾減少,這是五勞六極的疾病,應該服用滋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