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五 身形門 (7)
卷二十五 身形門 (7)
1. 筋骨皮肉毛髮病源流
毛髮也者,所以為一身之儀表,而可驗盛衰於衝任二脈者也。夫毛髮為血之餘似已,然沖為血海,任為陰脈之海,二脈皆起胞中,上循腹裡,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候,列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皮膚,生毫毛。然則毛髮之生,皆由二脈之盛也明矣。
《內經》獨以屬腎者,腎主精,精即血也。毛者,統詞,一身之毛及眉須髭髯,前後二陰之毛皆是。發者,專指但即生於頭者言也。鬚髮之有無榮悴,前人論之甚詳,故不贅。其有左右髮際瘡起如粟米,頭白肉赤,痛如錐刺者,為髮際瘍,皆因風熱上攻之故,雖膿出無傷也(宜防風通聖散)。然婦人多患之,男子則少。
鬢疽者,亦名鬢髮,生鬢髮中,初如蟲咬癮疹,腫痛難見,或由肝膽二經怒火,或由三焦相火,或由風熱血虛,皆能生此症。但由三焦相火者,尤忌出膿,以是經血少氣多也。甚則發熱作渴(宜柴胡清肝湯),腫高痛極(宜仙方活命飲),迨大勢已定,餘毒未除,以參耆歸術為主,佐以川芎、白芷、金銀花,速成其膿。膿成,仍以參、耆等托而潰之。
至生肌收斂,則全用補益(脾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宜四物湯加參、耆,氣虛宜補中益氣湯)。小兒癩頭白禿瘡,亦生髮中(宜松脂膏)。其一種狀如葡萄,久而不膿者,名鬈毛瘡(宜苦楝根灰,豬油調搽)。然若中陷,四邊高,色如黃蠟者,乃是廣瘡,不可作鬈毛瘡治也。
【毛髮原由症治】,《醫說》曰:發屬心,故上生,稟火氣也。眉屬肝,故橫生,稟木氣也。須屬腎,故下生,稟水氣也,《入門》曰:膽榮於須,腎華於發,精氣上升,則須潤而黑。六八以後,精華不能上升,秋冬令行,金削水枯,以致鬚髮焦搞,如灰白色。養生者,宜預服補精血藥以防之,如張天師草還丹、四物坎離丸、五老還童丹之類,染掠亦非上策。
白話文:
毛髮是人體外觀的呈現,可以檢驗衝脈和任脈的盛衰。毛髮雖然是血的餘物,但衝脈是血海,任脈是陰脈的海洋,兩條脈都從子宮開始,向上沿著腹部內側運行,浮在外的部分沿著腹部右側向上走,在咽喉處匯合,然後散佈到嘴唇。氣血旺盛時,就能充滿皮膚和肌肉,血單獨旺盛時,就會滲透到皮膚,長出細毛。所以,毛髮的生長都來自於這兩條脈的旺盛,這是很明顯的。
《黃帝內經》特別將毛髮歸屬於腎,是因為腎主管精,而精就是血。毛,是一個總稱,包括全身的毛以及眉毛、鬍鬚、鬢毛、陰毛等等。頭髮,則是專門指長在頭上的毛髮。關於頭髮和鬍鬚的有無和榮枯,前人已經討論得很詳細,這裡就不再贅述。如果髮際線兩側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瘡,頭皮發白肉發紅,疼痛像針刺一樣,這是髮際瘍,都是因為風熱向上侵襲所導致的,即使有膿流出也沒有關係(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這種病症多發生在婦女身上,男性則較少。
鬢疽,也叫鬢髮,長在鬢髮中,剛開始像蟲咬一樣出現紅腫疹子,腫痛難以看見。有的因為肝膽二經的怒火,有的因為三焦相火,有的因為風熱血虛,都可能導致這種病症。但如果是三焦相火引起的,尤其要避免出膿,因為三焦經血少而氣多。嚴重的話會發熱口渴(可以使用柴胡清肝湯),腫脹高起並且疼痛難忍(可以使用仙方活命飲)。等到病情大致穩定,殘留的毒素還沒消除時,要以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為主,再輔以川芎、白芷、金銀花,促使膿液快速形成。膿液形成後,仍舊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來托舉並使膿液排出。
等到生長肌肉、收斂傷口時,就全部使用補益的藥物(脾虛可以加上四君子湯,血虛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人參、黃耆,氣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小孩子頭上的癩頭瘡、白禿瘡,也長在頭髮中(可以使用松脂膏)。還有一種形狀像葡萄,很久都不化膿的,叫做鬈毛瘡(可以使用苦楝根灰,用豬油調和後塗抹)。但是如果瘡中間凹陷,四周高起,顏色像黃蠟一樣的,那就是廣瘡,不能當作鬈毛瘡來治療。
【毛髮的病因與治療】《醫說》說:頭髮屬於心,所以向上生長,稟承火的特性。眉毛屬於肝,所以橫向生長,稟承木的特性。鬍鬚屬於腎,所以向下生長,稟承水的特性。《入門》說:膽的精華表現在鬍鬚,腎的精華表現在頭髮,精氣上升,鬍鬚就潤澤而黑。六八四十八歲之後,精華不能上升,秋冬的時令來臨,金氣削弱、水液枯竭,導致鬍鬚和頭髮變得乾枯焦黃,呈現灰白色。注重養生的人,應該預先服用補益精血的藥物來預防,例如張天師草還丹、四物坎離丸、五老還童丹之類,染髮並不是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