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7)
卷七 (7)
1. 小腸病源流(小腸氣,小腸癰)
手太陽小腸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盤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膊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抵膈,至胃,到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次注足太陽膀胱經。每日未時,氣血至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少氣多血。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為器亦止為胃役使,特以與心絡並行隧道,又與足太陽膀胱連經,故亦以三陽歸之,非謂其職能與足太陽並列也,倘一拈太陽,即以小腸膀胱並舉,不知要矣。所以小腸之職任,與大腸相仿。大腸之腑無靈,小腸亦無靈。大腸之經,非當陽之用,小腸亦非有巨陽之用。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脈起於小指末端,沿著手外側向上,經過腕骨外側,直上沿著手臂骨下緣,從手肘內側兩骨之間穿出,向上沿著肩膀外後緣,越過肩胛骨,到達肩部,進入鎖骨上窩,聯繫心臟,沿著咽喉,到達膈肌,再到胃部,最後到達小腸。
其中一支脈絡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向上,經過面頰,到達眼睛外角,再進入耳朵內部。另一支脈絡則從面頰上分支,到達鼻樑,再到眼睛內角,斜向連接到足太陽膀胱經。
每天下午一點到三點,氣血到達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氣少血多。
經書中說:小腸是受納食物的器官,負責消化食物,將廢物排出。它只是為胃所驅使的工具,僅僅因為與心經相連,並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通,所以也被歸類為三陽經,並不是說它的功能和足太陽膀胱經一樣重要。
有些人一提到太陽經,就將小腸和膀胱同時列舉,這是錯誤的理解。
所以,小腸的功能與大腸類似。大腸是沒有靈氣的腑臟,小腸也一樣。大腸經脈不是陽氣的主要通路,小腸經脈也沒有主要的陽氣作用。
經故俱以器目之也。惟小腸與大腸,皆為胃化物之器,故其病亦與胃同。惟本經與心絡並行隧道,故本經病亦延及於心,然亦止在經絡而已,無與於心之臟也。其為病,實則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節弛肘廢,小水不利,及赤或澀痛,尿血。虛則遺尿,面白苦寒,耳前熱。
小腸氣生疣,小者患指痂疥。虛實之病,各有別矣。至遺溺閉癃,更有由肝所生病,及膀胱不約者,固不盡由小腸也,各詳本症。
【小腸形質】《靈樞》曰: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又曰:心應脈,皮厚者脈厚,小腸亦厚;皮薄者脈薄,小腸亦薄;皮緩者脈緩,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曲者,小腸結。《入門》曰:凡胃中腐熟水穀,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傳入於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分別清濁,水液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難經》以大小二腸之會為闌門,言關闌分隔也。
白話文:
經絡都是用來形容臟腑的,只有小腸和大腸,都是消化食物的器官,所以它們的病症也跟胃一樣。不過小腸經絡與心臟的經絡並行,所以小腸經絡的病症也會影響到心臟,但只是影響經絡,不會影響到心臟本身。小腸生病,表現為咽喉疼痛、下巴腫脹、無法轉頭、肩膀好像被拉扯、胳膊好像斷了、關節鬆弛、肘部無力、小便不暢、小便顏色發紅或疼痛、血尿。虛症表現為尿失禁、臉色蒼白、畏寒怕冷、耳朵前面發熱。
小腸氣盛會長疣,小腸虛弱會長指頭上的痂或疥瘡。虛實的病症有所不同。至於尿失禁、閉尿和癃閉,還有一些是肝臟引起的疾病,或是膀胱不協調,並不完全是小腸引起的,要詳細參考各病症的描述。
《靈樞》中說:嘴唇厚、人中長,是觀察小腸的徵兆。還說:心臟對應脈搏,皮膚厚的人脈搏也厚,小腸也厚;皮膚薄的人脈搏也薄,小腸也薄;皮膚鬆弛的人脈搏也鬆弛,小腸較大且長;皮膚薄而脈搏細小的人,小腸較小且短。所有陽經脈絡都比較彎曲,小腸也比較容易結塊。《入門》中說:凡是胃中消化完的食物,其殘渣穢物從胃的下口進入小腸的上口,再從小腸的下口,把清濁分離,水液進入膀胱的上口,殘渣穢物進入大腸的上口。《難經》把大小腸相接的地方稱為闌門,說這是關閉腸道的分界線。
【小腸症治】《靈樞》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又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內經》曰:小腸為泄。《入門》曰:小腸有氣,則小腹痛;小腸有血,則小便澀;小腹有熱,則莖中痛。又曰:小腸者,心之府也,有病宜通利。
【小腸絕候】《脈經》曰:小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小腸氣,小腸經病也。小腹引睪丸連腰脊而痛,小腸虛,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實,則厥而上衝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也(宜楝實丸、葫蘆巴散)。《千金方》以為㿉疝有四種,其一腸㿉,即小腸氣吊,外腎偏墜腫癢,故《綱目》等書多因其說,並云得之於地氣卑濕,亦當備參。而其為症,有甚而熱痛,小便不通者(宜加味通心飲)。有年久不愈者(宜橘核丸)。有莖囊抽痛,不可忍耐者(宜立效散、楊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各宜詳究。
白話文:
【小腸病症治療】《靈樞》指出:若中氣不足,小腸會出現腹鳴的症狀。又提到:小腸發生問題時,會導致小腹疼痛,腰部和臀部也會感到疼痛,並且在排便後,耳前部位可能會出現熱感。《內經》提到:小腸會產生洩瀉。《入門》一書則指出:如果小腸中有氣,會引起小腹疼痛;若有血液存在,則小便會變得不順暢;小腹有熱,則會導致生殖器疼痛。同時,小腸是心臟的儲藏地,如果有疾病,應當通過通暢和調理來進行治療。
【小腸斷症】《脈經》提到:如果小腸出現斷裂,則六天後會死亡,如何知道呢?患者的頭髮會直立如乾枯的麻草,無法彎曲伸展,且自發性出汗不斷。
「小腸氣」,是指小腸經絡的病症。會導致小腹連帶睪丸以及腰部脊椎的疼痛,小腸如果虛弱,風冷之邪趁機侵入,邪氣聚集,會使身體厥冷,上衝肝肺,拉扯睪丸,使得疼痛向上走而不向下流(應使用楝實丸、葫蘆巴散進行治療)。《千金方》認為,膀胱疝有四種類型,其中一種就是小腸疝,指的是小腸氣脹,外觀表現為外陰部偏腫、瘙癢,因此,《綱目》等書常引用此說,認為這是由於低濕的地氣所導致,也應該加以考慮。然而,這種病症有時會表現為嚴重的熱痛,且小便不通暢(應使用加味通心飲進行治療)。有些患者病情久治不愈(應使用橘核丸進行治療)。有些則會表現為生殖器疼痛,讓人無法忍受(應使用立效散、楊氏麝香元、四味茴香散進行治療)。每種情況都應詳細研究。
【脈法】《正傳》曰:肝脈滑甚,為㿉疝,小腸氣痛。
【小腸氣症治】《綱目》曰,大抵小腸氣屬濕多,故江淮間多有之,宜以去濕之劑下之,以苦堅之,不可溫之、補之。
小腸癰,小腸火熱病也。或因七情飲食,或因經行產後瘀血留積,其症發熱惡寒,脈芤而數,膚皮錯縱,腹急漸腫,按之內痛,大便重墜,小便澀滯若淋,或小腹隱痛堅硬,如掌而熱,肉色如故,亦或焮赤微腫,甚者臍突腹脹,轉側有水聲(宜大黃湯)。如瘀血去盡,則安矣。若體虛脈散,不敢輕下,用輕劑可也(宜活血散瘀湯)。癰已成,則腹痛腹滿不食,便淋刺痛(宜苡仁湯)。腹濡痛,小腹急,必時時下膿(宜丹皮散)。㿉後疼痛淋瀝不已,必見諸虛症(宜參耆地黃湯)。此病亦不可驚,防腸斷,坐臥轉側皆宜徐緩,嘗少進稀粥,靜養調理為要。但古方書但載腸癰,無大小之別,故其治法,亦約略相仿,參考可也。
白話文:
【脈法】《正傳》提到:如果肝脈特別強烈,這可能表示有疝氣或小腸氣痛的情況。
【小腸氣症治療】《綱目》指出,通常小腸氣痛多與濕氣有關,因此江淮地區比較常見。治療上應該使用能去濕的藥物來清熱利濕,並使用苦味的藥物來堅固腸道,而不是溫暖或補益身體。
「小腸癰」是小腸因火熱引起的疾病,可能是由於情緒波動、飲食過度或是產後瘀血積聚所導致。這種病症會表現出發熱畏寒、脈象空虛且跳動快速、皮膚和皮下組織錯亂、腹部緊繃逐漸腫大、按壓時感到內痛、大便沈重、小便困難或尿頻如淋浴、或者小腹隱痛堅硬,像手掌一樣熱,皮膚顏色保持不變,也可能會紅腫。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出現肚臍突出、腹部膨脹、移動時聽到水聲(適合使用大黃湯進行治療)。
如果瘀血清除乾淨,情況就會穩定下來。如果體質虛弱、脈象散亂,不宜輕易使用強力的藥物,可以使用較輕的藥物(適合使用活血散瘀湯)。如果癰已經形成,則會出現腹痛、腹脹、食慾不振、尿頻刺痛(適合使用苡仁湯)。腹部疼痛,小腹緊繃,必定會時常排出膿液(適合使用丹皮散)。疝氣後疼痛持續不減,可能出現各種虛弱的症狀(適合使用參耆地黃湯)。
這個疾病並非不可控,應避免腸道斷裂,坐臥轉側都應當緩慢。平時可以適量進食稀粥,保持靜養和調理。但古代的方書中僅載有腸癰一詞,未分大小,因此其治療方法大致相似,可以參考。
【脈法】《脈訣》曰:關內逢芤腸里癰。
【小腸癰症治】《瘍科選粹》曰:若小腹硬痛,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用大黃湯下之。不敢下者,用敗毒散加秦艽、連翹。脈芤澀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延胡索、木香。小腹軟痛,脈洪數者,已有膿也,用薏苡仁湯排之,或三仁湯、神效栝蔞湯。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臍間出膿者,不治。
白話文:
如果把脉发现关脉浮紧,就代表肠子里面可能有脓肿。如果小腹疼痛且硬,脉象迟缓紧实,说明还没有化脓,可以用大黄汤泻下。不敢用泻下药的,可以用败毒散加入秦艽、连翘。如果脉象浮紧涩滞,就用四物汤加上桃仁、红花、延胡索、木香。如果小腹疼痛但较软,脉象洪数,说明已经化脓,可以用薏苡仁汤或三仁汤、神效栝蔞汤排出脓液。如果小腹疼痛且小便不畅,说明脓液阻塞,可以用牡丹皮散治疗。如果出现大便或肚脐处流脓的情况,就无药可治了。
2. 治小腸病諸藥要品及方二
小腸實宜滲利(茯苓,甘草,知母,黃連,麥冬,童便,木通,黃柏,牛膝,黃芩,生地,燈心,琥珀,瞿麥,石膏,滑石,山梔,紫菀,陳皮,車前,赤豆,扁豆,海金沙)
白話文:
小腸實證宜用滲利之法,可用茯苓、甘草、知母、黃連、麥冬、童便、木通、黃柏、牛膝、黃芩、生地、燈心、琥珀、瞿麥、石膏、滑石、山梔、紫菀、陳皮、車前、赤豆、扁豆、海金沙等藥物。
小腸虛宜補氣(人參,黃耆,山萸,麥冬,金櫻子肉,五味,牡蠣,茯苓,茴香,益智仁肉,白芍,粳米溲而便膿血,加赤石脂。)
導赤散,〔小腸熱〕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竹葉(七片),此治小腸熱而小便不利者。
赤茯苓湯,〔又〕赤苓,木通,生地,檳榔,黃芩,赤芍,麥冬,甘草(各一錢),姜(五片)
白話文:
小腸虛弱應該補氣,可以用人參、黃耆、山萸肉、麥冬、金櫻子、五味子、牡蠣、茯苓、茴香、益智仁、白芍,若患者大便稀薄並帶有膿血,可加入赤石脂。針對小腸發熱,可用生地、木通、甘草、竹葉製成的導赤散,治療小腸熱導致小便不利的症狀。另外,赤茯苓湯則由赤苓、木通、生地、檳榔、黃芩、赤芍、麥冬、甘草和薑組成,可用於治療小腸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