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大腸病源流(大腸癰,臟毒附)

手陽明大腸脈,起於次指內側之端,循指上廉出虎口兩骨之間,上入手背外側兩筋陷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行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次注足陽明胃經。每日卯時氣血俱注大腸。手陽明大腸經,血氣俱盛。

為胃化物之器,惟大腸耳,故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其經與足陽明相接,故亦謂手陽明也。是固為陽明胃所器使,止屬供役動用之物,其腑無靈,亦非當陽之用,豈謂其能有陽明之職事乎。又以營氣之隧道,與肺相接,故經絡得與肺為表裡,豈謂其能與肺為互用乎。

經又曰: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以為出入者也。是皆至陰之類,通乎土氣,則經固指大腸等為陰矣。以其為陽者,不過以臟腑之內外言之,以臟居內故為陰,腑居外故為陽耳。然則以臟內腑外而分陰陽,只以地分為分別,使人曉然於臟腑之有異。

若經以為至陰之類,則就其職任言之,以陽為主,而陰為從,大腸等皆效用於陽明胃,故其實為陰也。固知讀書者,當不以詞害志矣。乃王氏叔和必以其脈定為陽,在寸口肺脈上。羅氏澹生又必以肺在上為陽,主諸關前,主秋令而謂不可以大腸當之。且以《脈經》並無脈狀,而謂知其無加於肺脈之浮澀。

夫大腸所由隧道,既與肺相接,而與肺為表裡,則其營氣相通。而肺脈既浮澀,大腸脈亦因相通而無異也。且天下惟靈者能自主,大腸之腑既無靈,其何能自主而別為脈狀乎,其無加於肺脈之浮澀亦宜矣。故叔和《脈訣》,誠屬偽撰而多穿鑿,澹生詆之,而其說亦未甚圓靈也。

耍之,大腸所由之隧道,雖與肺相屬而為表裡,大腸之絡實與陽明胃接經,故其病亦與胃同,與肺無涉,即經絡自病,延及於肺,亦止在經絡,不與傷寒之傳經必及於臟腑相似也。故大腸實,則病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臍腹或腹脹不通,氣滿,皮膚堅,便鞭,腸風下血(宜瀉白散)。

若虛則耳鳴耳聾,虛熱,或便閉不通,或腹痛而泄利腸鳴,脫肛(宜實腸散),然則大腸之為器,亦概可見矣。

【大小腸連繫】《入門》曰:大小腸之系,自腫下與脊膂連,心腎膀胱相系,脂膜筋絡,散布包裹,然各分紋理,羅絡大小腸與膀胱,其細脈之中,乃氣血津液流走之道也。

【大腸外候】《靈樞》曰:鼻隧以長,以候大腸。又曰:肺主皮,皮厚大腸厚,皮薄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又曰: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大,不滿則狹短。

白話文:

大腸病的成因(大腸癰,臟毒附著)

手陽明大腸經,起始於食指內側指尖,沿著食指內側向上,從虎口兩骨之間穿出,經過手背外側兩筋之間,沿著手臂外側上行至肘外側,再沿著上臂外前側,到達肩膀,從鎖骨前側穿出,到達頸椎骨上,再向下進入鎖骨上窩,聯繫肺臟,向下穿過橫膈膜,到達大腸。它的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貫穿頸部,到達面頰,進入下齒,再從嘴角出來,到達人中,左側分支走向右側,右側分支走向左側,向上經過鼻孔,然後匯入足陽明胃經。每天卯時(清晨5-7點),氣血都匯注到大腸。手陽明大腸經,氣血都很旺盛。

大腸是消化食物殘渣的器官,經書上說:「大腸是傳送食物糟粕的器官,食物的變化和排出都在這裡完成。」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相連,所以也稱作手陽明經。因此,它實際上是大腸被陽明胃所支配,只負責執行運送和排泄的任務,它本身沒有自主功能,也不是陽性的器官,怎麼能說它具有陽明經的功能呢?因為大腸經與肺經相通,所以經絡上大腸與肺臟是表裡關係,怎麼能說它能與肺臟相互作用呢?

經書還說:「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是人體的倉庫,氣血的住所。」它們都是容納和轉化的器官,能將食物的糟粕轉化,進行排出和吸收。這些都是陰性的器官,與土氣相通,經書確實將大腸等歸類為陰性器官。之所以認為它是陽性的,只是從臟腑內外來區分,因為臟器位於內部,所以屬陰;腑器位於外部,所以屬陽。這樣以臟腑內外來區分陰陽,只是從空間位置上進行區分,讓人更容易理解臟腑的不同。

如果說經書將它們歸類為至陰之類,那是從它們的功能來講,以陽性為主,陰性為輔,大腸等都為陽明胃服務,所以它們實際上是陰性的。所以讀書人應該避免被文字所迷惑。王叔和一定要根據脈象將大腸經定為陽性,認為它位於寸口(手腕內側)肺經之上。羅澹生也一定要根據肺經位於上部而認為它是陽性的,主管諸脈,主管秋令,認為大腸不能代表它。並且認為《脈經》中沒有關於大腸脈的描述,認為大腸脈沒有比肺脈的浮滑澀滯更明顯的症狀。

大腸的經絡與肺經相連,與肺經是表裡關係,所以它們的氣血是相通的。如果肺脈浮滑澀滯,大腸脈也會因為相通而出現類似的症狀。而且,天下只有有靈性的器官才能自主運作,大腸這個腑器沒有靈性,它怎麼能自主運作而有獨特的脈象呢?它沒有比肺脈更明顯的浮滑澀滯症狀也是合理的。所以王叔和的《脈訣》確實是偽造的,有很多牽強附會的地方,羅澹生批評它,但他的說法也不夠圓滿。

總而言之,雖然大腸經與肺經相通,是表裡關係,但大腸經實際上與陽明胃經相連,所以它的病症也與胃相同,與肺無關。即使是經絡本身的疾病蔓延到肺臟,也只是停留在經絡上,與傷寒傳經一定會到達臟腑不同。所以,大腸實證,會出現耳後、肩、臂外側疼痛,臍腹疼痛或腹脹不通,氣脹,皮膚堅硬,大便秘結,腸風下血(宜用瀉白散)。

如果大腸虛證,會出現耳鳴耳聾,虛熱,或便秘,或腹痛腹瀉腸鳴,脫肛(宜用實腸散)。這樣,大腸的功能就一目瞭然了。

【大小腸的連繫】《入門》中說:大小腸與脊柱相連,與心、腎、膀胱相連,有脂肪、筋膜、經絡包裹,但各自有不同的紋理,經絡聯繫大小腸與膀胱,這些細小的經脈中,是氣血津液流動的通道。

【大腸的外在表現】《靈樞》中說:鼻子的通暢程度可以觀察大腸的狀況。又說:肺主皮毛,皮膚厚則大腸厚,皮膚薄則大腸薄,皮膚鬆弛腹部膨脹則大腸粗大而長,皮膚緊繃則大腸短而細,皮膚光滑則大腸通暢,皮膚與肌肉粘連則大腸結實。又說:天樞穴以下到橫骨(恥骨)長六寸半,超過這個長度則迴腸寬大,不足則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