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三 (17)
卷二十三 (17)
1. 口齒唇舌病源流
總之,人之口破,皆由於火,而火必有虛實之分,色淡色紅之別。虛火血色淡白,斑點細陷,露龜紋,脈虛不渴,此由思煩太甚,多醒少睡,虛火動而發也(宜四物湯,加知、柏、丹皮、肉桂以為引導)。實火色紅,而滿口爛斑,甚者腮舌俱腫,脈實口乾,此由飲酒厚味,心火妄動而發也(宜涼膈散,外敷赴筵散)。其餘若飲酒口糜(宜田螺煮汁飲)。
若天行口瘡(宜五倍子末摻之,吐涎即愈)。若年久口瘡(宜天冬、麥冬、元參等分,蜜丸含化)。若口疳臭爛(宜先以蛇床子湯漱口,後以款冬花、黃連末等分,津調餅子敷之,少頃其瘡立消)。若口角爛瘡(宜燕巢泥研敷良)。若鵝口白瘡(宜地雞,即鼠婦,又名濕生蟲,研水塗之愈)。
若吻上燕口瘡(宜箸頭燒灰敷)。若口舌爛瘡,胸膈疼痛(宜焦豉末,含一宿即瘥)。若白口惡瘡,狀似木耳,不拘大小男女皆有(宜五倍子、青黛等分在研末,筒吹之)。若口齒氣臭熏出,人不可近(宜川芎、白芷等分,蜜丸含之,常以香茹煎湯漱口)。種種雜病,皆當兼治者(尤氏口齒唇舌治法,方藥詳載於咽喉門後,閱者互考之可也)。
【脈法】,《脈訣》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膽虛口苦。倘若洪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熱口甘,洪數則口瘡,或重舌木舌。《回春》曰:口舌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中氣不足。
【口舌生五味】,《得效》曰:心氣通於舌,能知五味。脾氣通於口,亦知五穀之味。又曰:口之味,熱勝則苦,寒勝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勞鬱則臭,凝滯則生瘡,以口之津液,通乎五臟,臟氣偏勝,則味應於口。《入門》曰:傷胃陽虛,則口中無味。傷腎陰虛,則口中有味。
《醫鑑》曰:龍腦雞蘇丸,治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熱口甜,膽熱口苦,肝熱口酸,及胸中鬱熱等症,大效。
【口病原由症治】,《入門》曰:口臭者,胃熱也。《直指》曰:口臭一症,乃熱氣蘊積胸膈之間,挾熱而沖發於口也。《綱目》曰:小兒口瘡,白礬或吳萸為末,醋調塗腳心效,此小兒之難用藥者。又曰:小兒口瘡,黃柏、青黛等分,冰片少許為末,竹瀝調敷之,乳母宜服瀉心湯、涼膈散。
丹溪曰:小兒口瘡,巴豆肉一粒研爛,黃丹少許,和捏作餅,外用紙護貼眉心,半刻許去之,立效。或以薄荷自然汁,拭口內亦效。
【口乾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左右足心,每搓三十六回,按時吐納,津回即咽,六度,數周為定。
【運功】,《保生秘要》曰:以舌卷上齶,凝玄雍穴,貫一窟涼水,漸提至口洗齒。(《黃庭經》曰:玉池清水灌靈根。注曰:玉池者,口也。清水者,津液也。靈根者,舌也)。
白話文:
總而言之,人的口腔潰破,都是因為火氣引起的,而火氣又有虛實之分,顏色也有淡紅之別。虛火引起的,血色呈現淡白色,斑點細小凹陷,露出龜裂的紋路,脈象虛弱,不會口渴,這是因為思慮過度、過於煩躁,多醒少睡,導致虛火妄動而發病(適合用四物湯,加入知母、黃柏、丹皮、肉桂來引導藥效)。實火引起的,顏色呈現紅色,且滿口都是潰爛的斑點,嚴重者連腮幫子和舌頭都會腫起來,脈象強盛,口乾舌燥,這是因為飲酒過量、吃了過於濃厚的食物,導致心火妄動而發病(適合用涼膈散,外敷赴筵散)。其餘像是喝酒引起的口腔糜爛(適合用田螺煮汁來飲用)。
如果是因為傳染病引起的口瘡(適合用五倍子磨成粉末摻敷,吐出口水就會好轉)。如果是久年不癒的口瘡(適合用天冬、麥冬、元參等分量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含服)。如果是口疳導致的潰爛腐臭(適合先用蛇床子湯漱口,之後再用款冬花、黃連磨成粉末,用唾液調成餅狀敷在患處,不一會兒潰瘍就會消失)。如果是嘴角潰爛(適合用燕子窩的泥磨成粉末敷用,效果很好)。如果是鵝口瘡(適合用地雞,也就是鼠婦,又名濕生蟲,磨成水塗抹患處就會好轉)。
如果是嘴唇上的燕口瘡(適合用燒過的筷子頭的灰敷用)。如果是口舌潰爛,胸膈疼痛(適合用焦鼓磨成粉末,含在口中一宿就會痊癒)。如果是白色的口腔惡瘡,形狀像木耳,不論男女老少都可能會有(適合用五倍子、青黛等分量磨成粉末,用細管吹到患處)。如果口腔牙齒發出臭味,讓人無法靠近(適合用川芎、白芷等分量磨成蜂蜜丸含服,平時經常用香茹煎湯漱口)。各種各樣的雜病,都應該要兼顧治療(尤氏關於口齒唇舌的治療方法,詳細的藥方都記載在咽喉門之後,閱讀的人可以互相參考)。
【脈法】《脈訣》說:左手寸脈呈現洪大且次數多的脈象,表示心臟有熱,會有口苦的症狀。右手寸脈呈現浮取且次數多的脈象,表示肺臟有熱,會有口辛的症狀。左手關脈呈現弦緊且次數多的脈象,表示膽虛,會有口苦的症狀。倘若脈象洪大有力,則表示肝臟有熱,會有口酸的症狀。右手關脈呈現沉取且有力,則表示脾臟有熱,會有口甘的症狀,脈象洪大且次數多,則表示容易有口瘡,或舌頭僵硬、麻木。《回春》說:口舌生瘡,脈象洪大且快速,如果脈象虛弱,表示中氣不足。
【口舌產生五味】《得效》說:心臟的氣息與舌頭相通,能夠分辨五味。脾臟的氣息與口部相通,也能夠分辨五穀的味道。又說:口中的味道,熱盛則會有苦味,寒盛則會有鹹味,宿食則會有酸味,煩躁則會有澀味,虛弱則會有淡味,勞累憂鬱則會有臭味,氣血凝滯則會產生潰瘍,因為口中的唾液與五臟相通,臟腑的氣息偏盛,則會在口中反應出相應的味道。《入門》說:胃陽虛損,則口中沒有味道。腎陰虛損,則口中有味道。
《醫鑑》說:龍腦雞蘇丸,可以治療胃熱引起的口臭、肺熱引起的喉嚨腥味、脾熱引起的口甜、膽熱引起的口苦、肝熱引起的口酸,以及胸中鬱熱等症狀,效果很好。
【口病的原由與症狀治療】《入門》說:口臭,是因為胃熱的緣故。《直指》說:口臭這種症狀,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胸膈之間,挾帶著熱氣衝發到口中。《綱目》說:小兒的口瘡,用白礬或吳茱萸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塗抹在腳心,效果很好,這是因為小孩子很難用藥的緣故。又說:小兒的口瘡,用黃柏、青黛等分量,加上少許冰片磨成粉末,用竹瀝調和塗抹,哺乳的母親應該服用瀉心湯、涼膈散。
丹溪說:小兒的口瘡,用巴豆肉一顆磨爛,加上少許黃丹,調和捏成餅狀,外面用紙保護貼在眉心,過一會兒取下,立即見效。也可以用薄荷的天然汁液,擦拭口內,也有效。
【口乾的導引方法】《保生秘要》說:用左右腳心,每次搓揉三十六次,按照時辰吐納,口水回流就吞嚥下去,六次為一次,持續數週就會有效果。
【運功】《保生秘要》說:用舌頭捲起頂住上顎,集中注意力在玄雍穴,想像口中充滿清涼的水,逐漸將口水提上來到口中漱口。(《黃庭經》說:玉池清水灌靈根。註解說:玉池,就是指口。清水,就是指唾液。靈根,就是指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