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三 (16)
卷二十三 (16)
1. 口齒唇舌病源流
口者,脾之竅也,能知五穀之味。又諸經皆會於口,病則口中之味隨各經而異。如肝熱則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甚者當歸龍薈丸)。心熱則口苦,或生瘡(宜涼膈散、瀉心湯)。肝移熱於膽亦口苦。《內經》言膽癉是也。注云:肝主謀,膽主決,或謀不決,為之急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也(宜龍膽瀉肝湯)。脾熱則口甘或臭。
《內經》言脾癉是也。蓋癉者,熱也(宜瀉黃散、三黃湯)。胃熱亦口甘,若虛則口淡(熱宜清胃湯,虛宜養胃進食湯)。肺熱則口辛(宜甘桔湯、瀉白散)。更有甚而喉腥者(宜加減瀉白散)。腎熱則口咸(宜滋腎丸)。虛火鬱熱,蘊於胸胃之間,則口臭(宜加減甘露飲)。
或心勞味厚之人,亦口臭(宜加減瀉白散)。或肺為火爍亦口臭(宜消風散、加減瀉白散)。或吐膿血,如肺癰狀而口臭,他方不應(宜升麻黃連丸)。臟腑積熱則口糜,口糜者,口瘡糜爛也(宜局方涼膈散)。心熱亦口糜,口瘡多赤(宜花粉末摻之)。肺熱亦口糜,口瘡多白(宜黃柏、蓽撥末摻之,良久,以水漱口)。
膀胱移熱於小腸,亦口糜(宜移熱湯、柴胡地骨皮湯)。心脾有熱,亦口糜(宜升麻散)。三焦火盛,亦口糜(宜回春涼膈散)。中焦氣不足,虛火上泛,亦口糜,或服涼藥不效(宜理中湯)。陰虧火泛,亦口糜(宜四物湯加知柏)。內熱亦口糜,並咽喉腫痛(宜冰柏丸)。
或口瘡臭腐多膿(宜赴筵散摻之)。傷寒狐惑,蟲蝕其臟,則上唇生瘡。蟲蝕其肛,則下唇生瘡。是臟腑之病,未嘗不應諸口。凡口瘡者,皆病之標也,治者當推求其本焉,而所以推求之法,不外乎五味之異,以察五臟之屬耳。
別有內疳瘡,生上齶,如蓮蓬蒂下垂,初小漸大,必宜以小鉤刀去其根,燒鐵烙以止其血,然後以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斂為細末以敷之,仍以槐枝起其牙,一二時許,瘡口自合,次日膿出,另當以藥敷之(宜生肌散)。若上齶腫硬,內熱體倦作渴,乃多骨疽也(宜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多服之,其骨自出也)。
夫多骨疽,多有發於手背足背等處,不專在上齶者。其症皆腫硬一塊,久而脫去一骨者便是,其原均屬腎虛,腎主骨也。或由瘡疽潰久,不能收斂。總因氣血不足,腎水素虧,復為寒邪所觸,致患處之骨,腫突而起,日漸長高。先宜用蔥熨法,使寒邪祛散,接補榮氣,其骨自脫。
骨脫之後,仍服補劑(宜十全大補湯、腎氣丸)。若誤用克伐藥,則元日虛,邪反甚,取危之道也。此則統治多骨疽之法,特詳悉於此。凡生他處者,依法治之可也。至取多骨有法,亦宜考求(宜取朽骨法)。又有懸癰,亦生上齶,狀若紫葡萄,屬肺三焦二經之病,亦發寒熱,至口不得開,舌不得伸縮,惟欲仰臥,鼻出紅涕,乃肺三焦積熱所致(宜黃連消毒飲,外以琥珀犀角膏敷之)。繆仲淳以為疑即內疳瘡,恐屬二症,不得混視,大約內疳瘡稍輕,懸癰較重。
白話文:
口齒唇舌病源流
嘴巴是脾的竅穴,能辨別五穀的味道。全身經脈都匯聚於口,生病時嘴巴的味道會因不同經脈的病變而有所不同。例如肝火旺盛則口發酸,肝氣犯脾也會口發酸(可用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嚴重者用當歸龍薈丸)。心火旺盛則口苦,或生口瘡(可用涼膈散、瀉心湯)。肝火移到膽經也導致口苦,《內經》稱之為膽癉。注釋說:肝主謀略,膽主決斷,如果猶豫不決,就會急怒,導致氣逆,膽汁溢出(可用龍膽瀉肝湯)。脾火旺盛則口甜或口臭,《內經》稱之為脾癉,癉就是熱的意思(可用瀉黃散、三黃湯)。胃火旺盛也可能口甜,如果胃虛則口淡(熱證用清胃湯,虛證用養胃進食湯)。肺火旺盛則口辛辣(可用甘桔湯、瀉白散),嚴重者還會口氣腥臭(可用加減瀉白散)。腎火旺盛則口鹹(可用滋腎丸)。虛火鬱熱,積聚在胸胃之間,則口臭(可用加減甘露飲)。
心力勞累或嗜食厚味的人,也會口臭(可用加減瀉白散);或肺部受火灼傷也會口臭(可用消風散、加減瀉白散);或吐膿血,像肺癰一樣且口臭,其他方法無效(可用升麻黃連丸)。臟腑積熱會導致口糜(口瘡糜爛)(可用局方涼膈散)。心火旺盛也會口糜,口瘡多為紅色(可用花粉末撒敷);肺火旺盛也會口糜,口瘡多為白色(可用黃柏、蓽撥末撒敷,過一會兒用清水漱口)。
膀胱火熱傳到小腸也會口糜(可用移熱湯、柴胡地骨皮湯);心脾有熱也會口糜(可用升麻散);三焦火盛也會口糜(可用回春涼膈散);中焦氣虛,虛火上浮,也會口糜,服用涼藥無效(可用理中湯);陰虛火旺也會口糜(可用四物湯加知柏);內熱也會口糜,並伴有咽喉腫痛(可用冰柏丸)。
如果口瘡臭腐且有大量膿液(可用赴筵散撒敷)。傷寒或狐惑邪氣,蟲蝕臟腑,則上唇生瘡;蟲蝕肛門,則下唇生瘡。這些都是臟腑疾病,都會影響到口腔。凡是口瘡,都是疾病的表象,治療時應追究其根本原因,而追究根本的方法,就是根據不同的味道,來判斷是哪個臟腑的病變。
還有一種內疳瘡,長在上顎,像蓮蓬蒂一樣下垂,一開始很小,逐漸變大,必須用小鉤刀切除根部,用燒紅的鐵器烙止血,然後用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斂研成細末敷在上面,再用槐枝挑起牙齒,一兩個時辰後,瘡口會自動癒合,第二天膿液排出後,再用藥敷(可用生肌散)。如果上顎腫硬,伴有內熱、倦怠、口渴,則可能是多骨疽(可用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多服用,骨頭會自行排出)。
多骨疽,常常發生在手背、足背等處,不只發生在上顎。症狀都是腫硬的一塊,久了會脫出一塊骨頭,其根本原因都是腎虛,腎主骨。或者是由於瘡疽潰爛久不癒合,或者氣血不足,腎精虧損,又受到寒邪侵襲,導致患處的骨頭腫脹突出,逐漸增高。首先應該用蔥熨法,驅散寒邪,補充營氣,骨頭就會自行脫出。
骨頭脫出後,仍然要服用補藥(可用十全大補湯、腎氣丸)。如果誤用攻伐的藥物,則元氣更虛,邪氣更盛,就會危及生命。這是治療多骨疽的總體方法,在此詳細說明。其他部位發生此病,也可用此法治療。至於取出骨頭的方法,也需要仔細研究(可用取朽骨法)。還有一種懸癰,也長在上顎,像紫葡萄一樣,屬於肺經和三焦經的疾病,也會發寒發熱,張不開口,伸不出舌頭,只想仰臥,鼻涕呈紅色,這是肺三焦積熱引起的(可用黃連消毒飲,外用琥珀犀角膏敷)。繆仲淳認為它和內疳瘡類似,但擔心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不能混淆,大概內疳瘡較輕,懸癰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