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三 (5)
卷二十三 (5)
1. 耳病源流
有纏耳,常出白膿。有耳疳,生瘡臭穢;有震耳,耳內虛鳴,時出清膿。雖症有五,而其源歸一。又有耳蕈耳痔,不作膿,亦不寒熱,外無臃腫,但外塞不通,纏綿不已,令人耳聾,用黃連消毒飲、仙方活命飲治之。若寒熱間作,內外紅腫,疼痛日增者,為耳癰,用活命飲加升麻、桔梗,或一粒金丹以下之。亦有寒熱大作,痛不可忍者,疔也,以疔治之。
又曰:肝火左脈弦數,其人多怒,耳鳴或聾,宜平肝伐木,龍膽瀉肝湯。不已,龍薈丸。葉天士曰:腎開竅於耳,心亦寄竅於耳,心腎兩虧,肝陽亢逆,故陰精走泄,陽不內依,是以耳鳴時閉,但病在心腎,其原實由於郁,鬱則肝陽獨亢,令膽火上炎,當早服丸料以補心腎,用熟地四兩,龜板二兩,麥冬、牡蠣、白芍、建蓮、茯神各兩半,五味、磁石各一兩,沉香、辰砂各五錢,砂為衣,午服湯藥。
以清少陽,以膽經亦絡於耳也,用女貞子三錢,生地二錢半,夏枯草二錢,赤苓錢半,丹皮、山梔各一錢,生甘草四分。又曰:七八十而耳聾,乃理之常也。蓋老人雖健,下元已怯,是下虛上實,清竅不主流暢,惟固補下焦,使陰火得以潛伏,甩磁石六味丸加龜甲、五味、遠志。
【耳病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凡搓掌心五十度,熱鬧耳門,空觀,次又搓又閉又觀,如此六度。耳重皆如此導法,兼以後功,無不應驗。
【運功】,《保生秘要》曰:用意推散其火,男則用逆,收藏於兩腎之間,女則用逆,歸藏於兩乳之下,或耳中,或按耳門內,若蟬鳴,咽津液,降氣安。
【耳重導引法】,《保生秘要》曰:定息坐,塞兌,咬緊牙關,以脾腸二指捏緊鼻孔,睜二目,使氣串耳,通竅內,覺哄哄然有聲,行之二三日,竅通為度。
【運功】,《保生秘要》曰:時常將兩耳返聽,于歸元取靜,或存閉口中氣及鼻中氣,使不妄出,單意想從耳中出,又收返聽,耳自然聰矣。
【修養法】,《養生書》曰:以手摩耳輪,不拘遍數,所謂修其城郭,以補腎氣,以防聾聵也。又曰:養耳力者常飽。
白話文:
耳病的原因有很多,像是耳朵裡面長了膿瘡,常常流出白色膿液。又有的會長像瘡一樣的東西,會臭,這種稱為耳疳;還有一種是耳朵裡面有聲音,像耳鳴一樣,而且會流出清澈的膿液,這種稱為震耳。雖然症狀有五種,但其實原因都差不多。另外還有耳蕈和耳痔,它們不會流膿,也不會發燒,外表也沒有紅腫,但耳朵會塞住不通,而且持續很久,最後會讓人耳聾。這種情況可以用黃連消毒飲或仙方活命飲來治療。如果出現發燒或發冷,耳朵內部或外部紅腫,而且疼痛越來越嚴重,那就是耳癰,可以使用活命飲,再加入升麻和桔梗,或服用一粒金丹來治療。如果發燒或發冷的情況很嚴重,痛到無法忍受,那就是疔瘡,要用治療疔瘡的方法來治療。
另外,如果肝火旺盛,左手的脈搏呈現弦數(指脈搏跳動快而有力),這個人通常脾氣暴躁,容易耳鳴或耳聾。這種情況應該要平肝、抑制肝火,可以用龍膽瀉肝湯來治療。如果沒有改善,可以服用龍薈丸。葉天士說過,腎臟的通道連到耳朵,心臟也有一個通道通往耳朵。如果心腎兩虛,肝陽又過於旺盛,就會導致陰精流失,陽氣無法固守體內,所以會出現耳鳴或耳朵悶塞。但這種病其實是心腎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因為情緒不順暢,導致肝陽過度亢奮,使得膽火向上燃燒。應該要及早服用藥丸來補養心腎,可以使用熟地四兩、龜板二兩、麥冬、牡蠣、白芍、建蓮、茯神各兩半,五味子、磁石各一兩,沉香、辰砂各五錢,把辰砂磨成粉,作為藥丸的外衣。在中午服用湯藥,可以清瀉少陽經的火氣,因為膽經也連通到耳朵。可以使用女貞子三錢、生地二錢半、夏枯草二錢、赤茯苓一錢半、丹皮、山梔各一錢、生甘草四分。還有,七、八十歲的人耳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老年人雖然身體還算健康,但下焦的元氣已經衰弱,這是下虛上實的狀態,清竅無法順暢流通。這時應該要固本培元,補養下焦,使陰火可以潛伏,可以使用磁石六味丸,再加入龜甲、五味子、遠志。
關於耳病導引法,《保生秘要》說,搓揉手掌心五十次,使掌心發熱,然後把手放到耳朵上,放空思緒。接著再搓揉手掌,然後捂住耳朵,再放空思緒,這樣重複六次。如果耳朵聽不清楚,就用這種方法來引導,再配合後面的功法,效果就會很顯著。
關於運功,《保生秘要》說,用意識引導,把火氣散開,男性要用逆向的方式,把火氣收藏在兩腎之間;女性也要用逆向的方式,把火氣歸藏在兩乳之下。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耳朵裡面,或按壓耳門,如果感覺像蟬鳴,就吞嚥口水,使氣向下沉穩。
關於耳重導引法,《保生秘要》說,坐下來,放鬆呼吸,用手指塞住耳朵,咬緊牙關,用食指和中指捏緊鼻孔,睜大眼睛,使氣流竄入耳朵,通達耳竅內部,感覺到耳內有嗡嗡的聲音。持續做兩三天,直到耳竅暢通為止。
關於運功,《保生秘要》說,平常要把耳朵轉向內聽,使意識回歸平靜,可以讓口中的氣和鼻中的氣不要散發出去,而是用意念讓氣從耳朵出去,然後再把耳朵轉向內聽,耳朵自然就會變得靈敏。
關於修養法,《養生書》說,用手摩擦耳朵的輪廓,次數不拘,就像修築城牆一樣,可以補腎氣,預防耳聾。又說,要養護聽力,就要常常保持吃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