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2)

1. 耳病源流

有男子真陰未充,虛陽易升乘竅,致形體日瘦,咳嗽耳聾,左耳尤甚者,亦須清少陽(宜清熱解鬱湯)。有年久耳聾者(宜勝金透關散)。然耳聾者,音聲閉隔,竟一無所聞者也。亦有不至無聞,但聞之不真者,名為重聽,其症之來,或由風氣壅耳,常覺重聽,頭目不清(宜清神散、聰耳湯)。

或由腎經熱,致右耳聽事不真(宜地黃湯),不得竟為耳聾,而以治聾方藥投之,若乃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餘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夫鳴何以故?《靈樞》曰: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又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又曰:耳者,宗脈所聚,胃中空,則宗脈虛,宗脈虛,則下流,脈有所竭,故耳鳴。

《內經》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注云:嘯,謂耳鳴,一陽謂膽三焦,膽三焦脈皆入耳,故氣逆上而耳鳴。《正傳》曰:腎水枯涸,陰火上炎,故耳癢耳鳴,不治,必至聾聵。《醫鑑》曰:痰火上升,兩耳蟬鳴,漸欲聾。據此數說,亦可知耳鳴之所由來矣。總之,右耳屬腎,左耳屬肝,其鳴之故,必先由肝腎之氣虛,又為風火痰氣之所乘,故其鳴也。或如蟬噪,或如鐘鼓,或如水激,不一而足。

而其為治,亦有當分者。如正氣與風邪相擊而虛鳴,須先散邪(宜芎芷散)。腎氣虛,宗脈虛,風邪乘入而鳴,須先祛邪下氣(宜五苓散加枳、橘、薑、蘇,吞青木香丸)。而後加以和養(宜芎歸飲)。痰火升上而鳴,須理痰清火(宜加減龍薈丸、通明利氣湯、復聰湯)。腎精不足,陰虛火動而鳴,須溫腎益精(宜補腎丸、滋腎通耳丸)。

大約由於痰火者其鳴盛,由於腎虛者其鳴微,此其辨也。肝家本來火甚,或為風乘痰客而鳴,須選清肝,兼治風痰(宜加減龍薈丸)。風熱酒熱,上貫於耳而鳴,須用擴清之法(宜通聖散加柴、枳、荊、桔、青皮、南星)。卒然而鳴,且失聰,須以開通為主(宜蠍梢挺子)。

此則耳鳴之症也。

至於耳之雜症不一,可得而悉言之。若耳中本有津液,風熱搏之,津液結硬成塊,壅塞耳竅,氣脈不通,疼痛不止,亦令耳聾,名曰耵耳(宜梔子清肝湯、柴胡聰耳湯)。耵耳由來,亦復有辨,不止風熱相搏一端也。有風溫之邪上郁,耳耵右脹者(宜馬勃散)。有左耳耵痛,舌白脈數,由體質陰虛,挾受暑風,上焦氣鬱,須用辛涼輕藥者(宜菊葉、苦丁、山梔、飛滑石、連翹、淡竹葉)。

有暑熱上郁,耳耵作脹,咳嗆氣熱當清者(宜六一散加杏仁、連翹殼、淡竹葉、川貝母、白沙參)。有頭重,耳耵脹,緣少陽相火上郁,須以辛涼清解上焦者(宜羚羊角湯)。有先起咳嗽,繼而耵耳脹痛,延綿舊久不愈,由本陰虧,風溫相觸,未經清理外因,傷及陰分,少陽相火陡起,至人暮厥痛愈劇,須先清降,後議育陰者(宜益元散加菊葉、苦丁、川貝、金銀花、綠豆皮、鮮荷梗葉)。有諸般耵耳,出膿水且臭(宜穿山甲燒存性、麝少許,吹之,日三四次愈)。

白話文:

有男子因為身體內的陰氣不足,虛火容易上升,侵擾耳朵,導致身體日漸消瘦,咳嗽且耳聾,左耳的情況尤其嚴重,這種情況需要疏通少陽經的氣(適合使用清熱解鬱湯)。也有因為耳聾很久的人(適合使用勝金透關散)。耳聾的人,聲音都被阻隔,完全聽不到聲音。也有不是完全聽不到,而是聽到的聲音不真實,這叫做重聽。重聽的發生,可能是因為風邪阻塞耳朵,常常覺得重聽,頭昏眼花(適合使用清神散、聰耳湯)。

也可能是因為腎經有熱,導致右耳聽聲音不真實(適合使用地黃湯),不能直接當作耳聾,而用治療耳聾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出現耳鳴,就是耳聾的徵兆,只有因為氣機阻塞而造成的耳聾才不會有耳鳴。其他各種原因導致的耳聾,沒有不先出現耳鳴的。那為什麼會有耳鳴呢?《靈樞》說:上焦氣不足,耳朵就會有鳴響。又說:髓海不足,就會腦轉而耳鳴。還說:耳朵是經脈匯聚的地方,胃空虛,宗脈就虛弱,宗脈虛弱,氣血就下流,脈氣耗竭,所以會耳鳴。

《內經》說:陽氣獨自亢盛,是少陽經氣逆亂的表現。註解說:嘯,指的就是耳鳴,一陽指的是膽經和三焦經,膽經和三焦經的脈絡都進入耳朵,所以氣逆而上導致耳鳴。《正傳》說:腎水枯竭,陰火上炎,所以會耳癢耳鳴,不治療,一定會變成耳聾。《醫鑑》說:痰火上升,兩耳會像蟬鳴一樣,慢慢就會耳聾。根據這些說法,就可以知道耳鳴的原因了。總之,右耳屬於腎,左耳屬於肝,耳鳴的原因,一定是先因為肝腎之氣虛弱,又被風、火、痰氣所侵擾,所以才會耳鳴。耳鳴的聲音,有像蟬叫的,有像鐘鼓的,有像水流的,各種聲音都有。

治療方法,也需要區分。比如正氣和風邪相搏導致的虛性耳鳴,要先驅散邪氣(適合使用芎芷散)。腎氣虛弱,宗脈虛弱,風邪趁虛而入導致的耳鳴,要先驅散邪氣,使氣下行(適合使用五苓散加枳殼、橘皮、生薑、紫蘇,並吞服青木香丸)。然後再加以調養(適合使用芎歸飲)。痰火上炎導致的耳鳴,要調理痰液,清除火氣(適合使用加減龍薈丸、通明利氣湯、復聰湯)。腎精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耳鳴,要溫補腎陽,益補精血(適合使用補腎丸、滋腎通耳丸)。

大約來說,因為痰火導致的耳鳴聲音較大,因為腎虛導致的耳鳴聲音較小,這就是它們的區別。肝本身就容易有火氣,或者被風邪夾帶痰液侵擾導致耳鳴,要選擇清肝,同時治療風痰(適合使用加減龍薈丸)。風熱、酒熱,上衝到耳朵導致耳鳴,要用擴散清熱的方法(適合使用通聖散加柴胡、枳殼、荊芥、桔梗、青皮、南星)。突然耳鳴,而且聽力喪失,要以開通耳竅為主(適合使用蠍梢挺子)。

以上說的就是耳鳴的症狀。

至於耳朵的其他雜症還有很多,無法一一詳述。如果耳朵裡本來就有津液,被風熱侵襲,津液凝結變硬成塊,堵塞耳竅,氣脈不通,疼痛不止,也會導致耳聾,這種情況叫做耵耳(適合使用梔子清肝湯、柴胡聰耳湯)。耵耳的發生,也要區分,不只是風熱相搏這一種原因。有風溫邪氣鬱結在上方,右耳耵耳腫脹的(適合使用馬勃散)。有左耳耵耳疼痛,舌苔發白,脈搏跳動快,因為體質陰虛,又感染了暑風,上焦氣機鬱結,要用辛涼輕藥來治療(適合使用菊花葉、苦丁、山梔子、飛滑石、連翹、淡竹葉)。

有暑熱鬱結在上方,耳朵耵耳腫脹,咳嗽氣喘,應當清熱的(適合使用六一散加杏仁、連翹殼、淡竹葉、川貝母、白沙參)。有頭重,耳朵耵耳腫脹,是因為少陽經的相火上炎,要用辛涼的藥物來清解上焦的火氣(適合使用羚羊角湯)。有先咳嗽,接著耵耳腫脹疼痛,持續很久都沒好,是因為本身陰虛,感染了風溫,沒有清理外邪,傷及陰分,少陽相火突然上升,到晚上疼痛更厲害,要先清降火氣,然後再考慮滋陰(適合使用益元散加菊花葉、苦丁、川貝、金銀花、綠豆皮、鮮荷梗葉)。各種耵耳,出現膿水而且有臭味(適合使用穿山甲燒成灰,保留藥性,加入少量麝香,吹入耳中,每天三四次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