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三 (1)
卷二十三 (1)
1. 卷二十三
2. 耳病源流
耳屬足少陰,腎之寄竅也。耳所致者精,精氣調和,腎氣充足,則耳聰。若勞傷氣血,風邪乘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聾,是腎為耳聾之原也(宜益腎散、六味丸、肉蓯蓉丸)。然腎竅於耳,所以聰聽,實因水生於金。蓋肺主氣,一身之氣貫於耳,故能為聽。故凡治耳聾,必先調氣開鬱。
昔人用磁石羊腎丸以開關竅者,以聾之為病,多由痰火鬱絡,非磁石鎮墜,烏桂椒辛,菖蒲辛散,以通利老痰,則鬱火何由而開?《入門》謂愈後以通聖散和之是也。雖然,耳之聾,正自有辨,左聾屬足少陽之火,其原起於忿怒(宜龍膽湯)。右聾屬足太陽之火,其原起於色欲(宜滋陰地黃丸)。
左右俱聾屬足陽明之火,其原起於醇酒厚味(宜酒製通聖散、清聰化痰丸)。然三者之病,由於忿怒者更多,以肝膽之火易動也。以上皆耳聾之原也,由是而耳之為病,有不可勝言者矣。何言之?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時交併,並則臟氣逆而厥,厥氣搏入耳,是為厥聾(宜流氣散、當歸龍薈丸)。
耳為宗脈所附,脈虛而風邪湊之,風入於耳,使經氣否而不宣,是為風聾,必兼頭疼之症(宜防風通聖散)。若風虛(宜桂星散),若風熱(宜開痰散),皆從風聾例。有勞役傷其血氣,淫欲耗其精元,瘦瘁力疲,昏昏憒憒,是為勞聾,能將息,使血氣和平,則其聾漸輕。
總之,或因房勞精脫(宜益腎散、人參養榮湯加鹽炒知、柏),或因腎經素虛(宜燒腎散),或因腎氣虛而久聾(宜姜蠍散以開之),皆當分治。有大病後,耳觸風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而鳴,眼見黑花,謂之虛聾(宜四物湯加鹽酒炒知、柏,腎氣丸加磁石、黃柏、菟絲子、補骨脂)。其勞役脫氣者別治(宜六味丸加知母、黃柏、遠志、菖蒲,並鹽水炒)。
其由陰虛火動者別治(宜六味丸加知母、黃柏、遠志、菖蒲,並鹽水炒)。有雨水入耳,浸漬腫痛,謂之濕聾(宜涼膈散倍入酒大黃、酒黃芩,加羌活、防風、荊芥,或五苓散加陳皮、枳殼、紫蘇、生薑),外用吹耳之法(宜黃龍散)。有腎氣虛,風邪傳經絡,因入於耳,邪與正相搏,而卒無聞者,謂之卒聾,亦曰暴聾(宜芎芷散、清神散)。
或由厥逆之氣,如經云,少陽之厥,暴聾者,皆卒聾也,須用塞耳法(宜蒲黃膏、龍腦膏)。而此六者之外,又有怒氣厥逆,氣壅於上而聾者(宜流氣散、清神散)。有氣實而鳴且聾者(宜神芎丸)。有氣閉而忽聾者(宜甘草湯,再以甘遂丸塞耳)。有肝膽火盛,耳內蟬鳴,漸至於聾者宜聰耳蘆薈丸)。
有小兒即耳聾者,腎竅通耳,風邪乘三焦,邪隨其經入耳內,邪正搏而氣停塞滯也(宜通鳴散)。有腎熱耳聾者(宜燒鐵投酒中飲之,以磁石塞耳,日易,夜去之)。有火風侵竅而耳鳴者(宜驅風清火湯)。有暑邪竅閉而耳忽聾者(宜鮮荷葉湯)。有因大聲喊叫,右耳失聰,以外觸驚氣,內應肝膽,膽脈絡耳,震動其火風之威,致鬱而阻竅成聾者,當治少陽,忌食腥濁(宜清膽湯)。
白話文:
耳病源流
耳朵屬於足少陰經,是腎氣寄居的竅穴。耳朵的聽力好壞取決於腎精,腎精充足,腎氣旺盛,則聽力靈敏。如果勞累損傷氣血,風邪乘虛而入,導致腎精虧虛,腎氣不足,就會導致耳聾,所以腎是耳聾的根本原因(宜用益腎散、六味丸、肉蓯蓉丸)。然而,腎氣通過耳朵來表現聽力,這實際上是因為水能滋生金。因為肺主氣,全身之氣都彙集於耳,所以才能聽到聲音。因此,治療耳聾,必須先調和氣血,疏通鬱結。
古人用磁石羊腎丸來疏通耳竅,是因為耳聾大多是由於痰火鬱結經絡所致,而不是單純依靠磁石的鎮墜作用。烏藥、桂枝、胡椒辛熱,菖蒲辛散,這些藥物能通利陳舊痰濁,才能使鬱火得以疏通。《入門》中提到痊癒後用通聖散調和身體,也是這個道理。雖然如此,耳聾的病因還是有區別的:左耳聾屬於足少陽經的火邪,其根本原因是憤怒(宜用龍膽湯);右耳聾屬於足太陽經的火邪,其根本原因是縱慾(宜用滋陰地黃丸)。
左右耳都聾屬於足陽明經的火邪,其根本原因是過食醇酒厚味(宜用酒製通聖散、清聰化痰丸)。然而,這三種耳聾,由於憤怒引起的最多,因為肝膽之火容易亢盛。以上都是耳聾的原因,因此,耳病的種類繁多,難以盡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與耳朵相關聯,它們的陰陽經氣有時會互相交錯,交錯就會導致臟腑之氣逆亂而厥冷,厥冷之氣衝擊耳朵,就會導致厥冷性耳聾(宜用流氣散、當歸龍薈丸)。
耳朵是經脈彙集的地方,經脈虛弱,風邪乘虛而入,風邪侵入耳朵,使經氣不通暢,就會導致風邪性耳聾,通常伴隨頭痛(宜用防風通聖散)。如果是風虛(宜用桂枝茯苓丸),如果是風熱(宜用開痰散),都屬於風邪性耳聾。如果勞役過度損傷氣血,房事過度耗傷精元,身體消瘦疲憊,昏昏沉沉,就會導致勞損性耳聾,只要好好休息,使氣血平和,耳聾症狀就會減輕。
總之,耳聾可能是由於房事過度精氣虧損(宜用益腎散、人參養榮湯加鹽炒知母、柏子仁),也可能是由於腎經先天不足(宜用燒腎散),也可能是由於腎氣虛弱導致久聾(宜用姜蠍散來疏通),這些都需要分別治療。大病之後,耳朵受到風邪侵襲,與氣相搏,聲音嘈雜作響,眼前發黑,稱為虛聾(宜用四物湯加鹽酒炒知母、柏子仁,腎氣丸加磁石、黃柏、菟絲子、補骨脂)。勞役過度損傷氣血者另行治療(宜用六味丸加知母、黃柏、遠志、菖蒲,並用鹽水炒制)。
陰虛火旺者另行治療(宜用六味丸加知母、黃柏、遠志、菖蒲,並用鹽水炒制)。雨水進入耳朵,浸漬腫痛,稱為濕邪性耳聾(宜用涼膈散加倍酒大黃、酒黃芩,加羌活、防風、荊芥,或用五苓散加陳皮、枳殼、紫蘇、生薑),外用吹耳法(宜用黃龍散)。如果腎氣虛弱,風邪沿著經絡傳入耳朵,邪氣與正氣相搏,突然失聰,稱為卒聾,也叫暴聾(宜用芎芷散、清神散)。
或者是由於厥逆之氣引起的,就像經書上說的,少陽經的厥逆,暴聾都屬於卒聾,需要塞耳療法(宜用蒲黃膏、龍腦膏)。除了這六種情況外,還有因為怒氣厥逆,氣體壅滯於上而導致耳聾的(宜用流氣散、清神散);氣血充實而耳鳴且耳聾的(宜用神芎丸);氣機閉塞而突然耳聾的(宜用甘草湯,再用甘遂丸塞耳);肝膽火盛,耳內蟬鳴,逐漸耳聾的(宜用聰耳蘆薈丸)。
小兒先天性耳聾,是因為腎氣不足,風邪侵犯三焦,邪氣沿著經絡進入耳朵,邪氣與正氣相搏,導致氣機停滯不通(宜用通鳴散)。腎火旺盛導致耳聾的(宜用燒紅的鐵器投入酒中飲用,用磁石塞耳,白天塞,晚上取下)。火邪風邪侵犯耳竅導致耳鳴的(宜用驅風清火湯)。暑邪導致耳竅閉塞而突然耳聾的(宜用鮮荷葉湯)。因為大聲喊叫,右耳失聰,外受驚嚇,內應肝膽,膽經絡於耳,震動肝膽火風,導致氣機鬱結而阻塞耳竅成聾的,應該治療少陽經,忌食腥濁食物(宜用清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