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二 面部門 (20)
卷二十二 面部門 (20)
1. 目病源流(眉稜骨)
邪中腦項之精,精散視岐,見一為兩也(宜驅風一字散)。肝腎虛而視一為兩也(宜腎氣丸)。肝膽氣熱,而目痛偏左,翳膜紅絲,脈左弦澀也(宜葉氏草決明湯)。陽明空虛,肝陽上擾,而右目多淚,眥脹心嘈雜,當調補肝胃也(宜葉氏肝胃湯)。肝陰內虧,厥陽上越,左目痛,翳膜淚熱,而脈細澀也(宜葉氏補肝湯)。
焦煩鬱勃,陽升化風,劫傷血液,而左偏頭痛,先損左目,致瞳人散大也(宜葉氏肝腎兼補丸)。時行火邪,兩目腫痛也(宜白蒺藜湯)。種種目疾,安可不詳求治法哉。總之,暴病皆是風火為災(宜羌柴湯,外以洗眼湯洗之)。久病則皆為虛候,必須壯水滋陰(宜加味地黃丸、明目四神丸)。
或有過服寒涼,以致陽虛,其火轉甚者,則當用溫補,其火自降,目自明矣(宜八味丸加目疾藥)。凡患目疾,切忌以冰片辛香金石等藥搽點。俗語云:眼不醫不瞎,蓋謂此也。(此篇參取危達齋《得效方》。)
【脈法】,《醫鑑》曰:左寸脈洪數,心火炎也。關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關俱弦而洪,肝木挾相火之勢,侮肺金而乘脾土也。《回春》曰:眼本火病,心肝數洪,右寸關見,相火上衝。《類聚》曰:眼見黑花者,從腎虛而起,左手尺脈沉而數者是也。
【眼病皆火無寒】,《直指》曰:凡眼為患,多生於熱,治法以清心涼肝,調血順氣為先耳。《入門》曰:歷考眼科之病,無寒而有虛與熱,豈寒澀血而不上攻歟。
【目得血而能視】,《內經》曰:人臥則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又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難經》曰: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變五色。《直指》曰:肝者,目之外候,肝取木,腎取水,水能生木,子母相合,故肝腎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蒙暈眩。心者,神之舍,又所以為肝腎之綱焉。
蓋心主血,肝藏血,血能熱,凡熱沖發於眼,皆當清心涼肝。《入門》曰:肝藏血,熱則目赤而腫,虛則眼前生花。
【目病原由症治】,東垣曰:因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故脾胃虛弱,心火太甚,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孔竅,故日月不明。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故脾虛則五臟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
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損其血脈,故百病生焉。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是治其標,不治其本,不明此理也。《入門》曰:五臟六腑,精華皆稟於脾,注於目,故理脾胃,則氣上升而神清也。肝之系雖連於目,而照徹光彩,實腎精心神所主,故補精安神,治眼之本也。
又曰:內障昏蒙,因腦脂下凝,烏珠轉白,如腦脂凝結,瞳人反背者,不治。丹溪曰:凡昏弱不能視物,內障見黑花,瞳子散大,皆里病也。又曰:目疾所因,不過虛實。虛者昏花,由腎經真水之微也。實者瞳痛,由肝經風熱之甚也。若虛實相因,則兼用滋陰散熱,此內治法也。
白話文:
[目病源流(眉稜骨)]
如果邪氣侵入腦部和後頸,導致精氣散亂,看東西會出現重影,一個東西看起來像兩個(這種情況適合用驅風一字散治療)。如果是肝腎虛弱導致的重影,則適合用腎氣丸。如果是肝膽氣熱,導致眼睛偏左邊疼痛,眼翳膜出現紅絲,並且左邊脈象呈現弦而澀的狀況,則適合用葉氏草決明湯。
若是陽明經虛弱,肝陽之氣上擾,導致右眼容易流淚,眼角腫脹,並且感到心煩意亂,應該調理補養肝胃(適合用葉氏肝胃湯)。如果是肝陰不足,導致肝陽上亢,引起左眼疼痛,眼翳膜有淚且發熱,脈象呈現細澀,則適合用葉氏補肝湯。
若是因為焦慮煩躁,導致陽氣上升化為風邪,損傷血液,引起左邊偏頭痛,並且先傷害到左眼,導致瞳孔放大(適合用葉氏肝腎兼補丸)。若是因為時疫的火邪入侵,導致雙眼腫痛,則適合用白蒺藜湯治療。各種眼睛疾病,怎麼能不仔細尋求治療方法呢?
總之,急性發作的眼病多是風火邪氣作祟(適合用羌柴湯,外用洗眼湯清洗)。慢性疾病多是虛證,必須滋養腎陰(適合用加味地黃丸、明目四神丸)。
有時候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陽氣虛弱,反而使得火氣更旺盛,此時應該用溫補的方法,火氣自然會下降,眼睛也能恢復明亮(適合用八味丸加治療眼疾的藥物)。凡是患有眼疾,切記不要使用冰片、辛香或金石等藥物塗抹眼睛。俗話說:「眼睛不醫就瞎」,就是指這種情況。(這段內容參考了危達齋的《得效方》)。
【脈法】《醫鑑》說:左寸脈洪大而數,表示心火旺盛;關脈弦而洪,表示肝火旺盛;右寸和關脈都弦而洪,表示肝木挾帶相火的勢頭,欺侮肺金並侵犯脾土。《回春》說:眼睛本來就是火熱的疾病,心肝脈象數而洪大,右寸關脈也出現,表示相火上衝。《類聚》說:眼睛看到黑影,是腎虛引起的,左手尺脈沉而數的人就是這樣。
【眼病皆火無寒】《直指》說:凡是眼疾,大多是因為熱引起的,治療方法要以清心涼肝、調和氣血為先。《入門》說:歷來考察眼科疾病,沒有寒證,只有虛證和熱證,難道是因為寒邪使血脈阻滯而不能向上侵犯嗎?
【目得血而能視】《內經》說:人睡覺的時候血液會歸於肝臟,肝臟得到血液才能發揮視覺功能。又說:肝臟虛弱就會導致眼睛昏花、看不清楚。《難經》說:肝氣通於眼睛,肝氣調和就能辨別五種顏色。《直指》說:肝臟是眼睛的外在表現,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如同母子相生,所以肝腎之氣充足,眼睛就會明亮有神。如果肝腎之氣不足,就會昏暗眩暈。心臟是神明寄居的地方,也是肝腎的樞紐。
心臟主導血液,肝臟儲藏血液,血液可以產生熱量,凡是熱邪上衝於眼睛,都應該清心涼肝。《入門》說: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肝熱就會眼睛紅腫,如果肝虛就會眼前出現黑影。
**【目病原由症治】**東垣說:因為心中煩惱太多、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導致脾胃虛弱,心火過旺,使得全身血脈沸騰,血氣逆行,邪氣侵犯孔竅,所以眼睛看不清楚。脾是所有陰經的首領,眼睛是血脈匯聚的地方。所以脾虛就會導致五臟精氣失職,不能輸送到眼睛。心是君火,主宰人的神志,宜靜不宜動,相火代替心火行使其職責。
相火就是心包絡,主導全身血脈都滋養眼睛。若是過度勞累,損耗血脈,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不調理脾胃、不養血安神,就如同治療病症的表面,而沒有處理根本原因,這是不了解道理。《入門》說:五臟六腑的精華都來自脾臟,然後注入眼睛,所以調理脾胃,氣機就會上升,神志清明。肝臟的經絡雖然連接眼睛,但能夠使眼睛明亮有神,實際上是靠腎精和心神來主導。所以補養腎精、安定心神,才是治療眼睛疾病的根本。
又說:內障引起的昏暗,是因為腦脂下凝,導致黑眼珠變白,如果腦脂凝結成塊,瞳孔反轉向上,就難以治療了。丹溪說:凡是昏暗看不清東西、內障出現黑影、瞳孔放大,都是身體內部的疾病引起的。又說:眼睛疾病的原因,不外乎虛證和實證。虛證表現為眼睛昏花,是腎經真水不足引起的。實證表現為瞳孔疼痛,是肝經風熱過盛引起的。如果是虛實兼有,就要同時滋陰和散熱,這是內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