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二 面部門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面部門 (5)

1. 治面部病方十二

【面瘍症治】,薛立齋曰:痄腮屬足陽明胃經,內熱腫痛,宜升麻黃連湯、白芷胃風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秘者,加味清涼飲。表裡俱解而作腫痛者,欲成膿也,托裡消毒散。膿成,托裡散。其氣虛血虛,倦怠惡食等症,照常用補中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選用,不可泥於風熱,用克伐之劑。又曰:連耳上太陽部分,屬風熱,加羌活、防風。

連耳下少陽部分,屬怒火,加柴胡、山梔、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屬相火,加知母、黃柏。齒牙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陳文治曰:凡腫初起,宜黃連消毒散。若腫硬作痛,繼以仙方活命飲一二劑。脈數而濡乃濕熱壅盛,故用黃連消毒散。腫硬作痛,故用仙方活命飲,並以甘溫補益陽氣,托裡而潰腐之,不宜純用苦寒傷胃氣,反致不得腐化。凡瘡易消散,易腐潰,易收斂,皆氣血壯盛故也,可以類推。

自鼻直上髮際曰天中。天中之下曰天庭,即額也。天庭之下曰司空。司空之下曰印堂。在兩眉間,印堂之下曰山根,即兩眼之間。山根之下曰鼻準,即明堂也。鼻準之下曰人中。人中之下曰承漿(承漿穴名)。承漿之下曰地閣,即頦也。兩額角曰方廣,亦曰太陽穴。《靈樞》曰:五色獨決於明堂。

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即額)。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百歲。

額為天庭屬心,額為地閣屬腎。鼻居面中屬脾,左頰屬肝,右頰屬肺,此五臟部位也。察其色,自可以辨其病。

又曰:庭者,額中也。闕中者,兩眉之間也。下極者,兩目之間也。直下者,兩鼻而下也。方者,鼻隧也。面王者,鼻柱之端也。又曰:明堂之色,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為血,痛甚為變,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

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又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又曰: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內經》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又曰: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注曰:夭謂死生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候也。又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互決死生之分。注云:精明,穴名,在明堂左右,兩目內眥也。《綱目》曰:自額而下闕上,屬首,咽喉之部分也。

白話文:

臉部疾病的治療方法十二種

【面部潰瘍的治療】

薛立齋說:腮腺炎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病症,如果內部有熱而腫痛,應該用升麻黃連湯、白芷胃風湯來治療;如果是外部腫脹疼痛,內部有熱而口乾,就用犀角升麻湯。如果是因為內部受寒涼導致腫脹不能消退,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發熱口渴,大便乾燥,就用加味清涼飲。如果表裡都有問題而導致腫脹疼痛,這表示快要化膿了,就用托裡消毒散。膿液形成後,用托裡散。如果出現氣虛、血虛、疲倦、食慾不振等症狀,就按照常規用補中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來選擇使用,不能只執著於風熱,而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

他又說:如果腫脹連到耳朵上方的太陽穴部位,屬於風熱,就加入羌活、防風。如果連到耳朵下方的少陽部位,屬於怒火,就加入柴胡、山梔、丹皮。如果連到耳後的少陰部位,屬於相火,就加入知母、黃柏。如果牙齒和牙齦都腫脹出血,就用清胃散加上石膏。陳文治說:凡是腫脹剛開始的時候,應該用黃連消毒散。如果腫脹堅硬疼痛,接著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一到兩劑。脈象快速而柔軟是濕熱壅盛的表現,所以用黃連消毒散。腫脹堅硬疼痛,所以用仙方活命飲。同時可以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陽氣,輔助身體托出毒素、讓膿液潰破,不應該單純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傷害胃氣,反而會導致無法化膿。凡是瘡瘍容易消散、容易潰破、容易收斂,都是因為氣血旺盛的緣故,可以以此類推。

從鼻子正上方到髮際線的位置叫做天中。天中下方叫做天庭,也就是額頭。天庭下方叫做司空。司空下方叫做印堂,在兩眉之間。印堂下方叫做山根,也就是兩眼之間。山根下方叫做鼻準,也就是明堂。鼻準下方叫做人中。人中下方叫做承漿(穴位名)。承漿下方叫做地閣,也就是下巴。兩邊額角叫做方廣,也叫做太陽穴。《靈樞》說:五種顏色都顯現在明堂這個部位。

明堂,指的就是鼻子。明堂的顏色,呈現青黑色表示疼痛,黃紅色表示有熱,白色表示有寒。又說:明堂,指的就是鼻子。闕,指眉間。庭,指臉部(也就是額頭)。蕃,指臉頰兩側。蔽,指耳門。臉部各部位應該方正寬大,即使相隔十步,也能清楚看到,這樣的人一定能長壽。

額頭為天庭,屬於心;下巴為地閣,屬於腎;鼻子位於臉部中央,屬於脾;左邊臉頰屬於肝;右邊臉頰屬於肺,這是五臟在臉部的對應位置。觀察臉部的顏色,就可以辨別疾病。

又說:庭,指額頭的中間部位。闕中,指兩眉之間。下極,指兩眼之間。直下,指兩鼻孔下方。方,指鼻孔。面王,指鼻柱的末端。又說:明堂的顏色,如果沉濁表示病在內部,浮淺光澤表示病在外部。黃紅色表示有風邪,青黑色表示疼痛,白色表示寒冷,黃色且滋潤表示有膿,紅色表示有血,疼痛劇烈表示病情有變化,寒冷嚴重表示皮膚麻木。五種顏色各自顯現在不同的部位,觀察其浮淺與否,就可以了解病情的深淺。

觀察其光澤與否,可以判斷病情的成敗。又說:眼睛呈現紅色表示病在心,白色表示病在肺,青色表示病在肝,黃色表示病在脾,黑色表示病在腎,黃色無法明確歸類,表示病在胸腔。又說:觀察臉色,黃紅色表示體內熱氣多,青白色表示熱氣少,黑色表示血多氣少。《內經》說:五臟六腑在臉部都有對應的部位,觀察其顏色,黃紅色表示有熱,白色表示有寒,青黑色表示疼痛,這就是所謂的觀察就可以看到的。又說:五臟已經衰敗,臉色一定會呈現異常的徵兆,出現異常徵兆就表示快要死了。

註解說:異常的徵兆指的是生死不正常的跡象,顏色是精氣神的表現,臟腑是精氣神的居所,所以精氣神離開,臟腑就會衰敗,臟腑衰敗,臉色就會呈現不正常的徵兆。又說:診斷脈搏的跳動情況並觀察精明穴,觀察臉部顏色,觀察五臟的盛衰,六腑的強弱,形體的盛衰,以此互相參考來判斷生死的區別。註解說:精明穴,是一個穴位名,在明堂左右兩側,也就是兩眼內眥的地方。《綱目》說:從額頭到眉間上方,屬於頭部和咽喉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