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 (14)
卷二 (14)
1. 治疹子方五十二
蘇葛湯,〔初起〕紫蘇,葛根,甘草,赤芍,陳皮,砂仁,前胡,枳殼,生薑,蔥白
加味升麻湯,〔又〕升麻,甘草,元參,柴胡,赤芍,條芩,葛根,獨活,此麻疹表藥,鄰家已有出者,服一二帖亦可。非如上蘇葛湯,專為初熱見點發表之方也。
四物湯,〔內熱〕川芎,當歸,生地,芍藥
羚角散,〔毒邪內陷〕羚羊角,甘草,防風,麥冬,元參,知母,黃芩,牛蒡子
大青湯,〔又〕大青,木通,元參,桔梗,知母,山梔,升麻,石膏,水煎,調路東黃土末二三錢服之。如大便結閉,口乾腹脹,身熱煩躁者,此熱秘也,加酒炒大黃。無大青以青黛代之。
元參解毒湯,〔又〕元參,葛根,山梔,黃芩,桔梗,甘草,生地,荊芥,入茅根、京墨汁服。
犀角解毒湯,〔胃爛〕犀角,連翹,桔梗,生地,當歸,薄荷,防風,黃芩,甘草,赤芍,牛蒡,荊芥穗
六一散,〔色紫黑〕滑石,甘草,冬日溫水下,夏日新汲水下。
十全大補湯,〔補氣血〕人參,白芍,茯苓,熟地,黃耆,白朮,炙甘草,肉桂,川芎,當歸,糯米
麻黃散,〔出遲〕蜜酒炒麻黃,焙蟬退,酒炒升麻,炒牛蒡子
消毒飲,〔又〕防風,荊芥,甘草,炒牛蒡子,姜
茅花湯,〔止衄〕茅花,歸尾,生地,山梔,元參,黃芩,調百草霜服。
升麻葛根湯,〔表散〕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姜
蔥白湯,〔又〕連須蔥白
黃連湯,〔止汗〕黃連,黃柏,黃芩,黃耆,生地,歸身,麥冬,浮麥,調蒲扇灰服。
防風解毒湯,〔辛涼〕防風,甘草,荊芥,連翹,薄荷,枳殼,石膏,知母,桔梗,木通,淡竹葉,牛蒡子
黃連解毒湯,〔辛寒〕黃連,防風,元參,甘草,桔梗,黃芩,木通,知母,荊芥,石膏,大青,山梔,酒黃柏
桂枝解毒湯,〔辛溫〕桂枝,甘草,人參,赤芍,防風,荊芥,川芎,羌活,桔梗,牛蒡,酒麻黃
升麻解毒湯,〔辛平〕升麻,桔梗,荊芥,連翹,防風,羌活,赤芍,甘草,淡竹葉,牛蒡子
胡荽酒,〔外治〕滾酒入胡荽略煎三四沸,合定勿泄氣,候溫,遠遠噴之,從項至足,勿噴頭面。
人參白虎湯,〔熱渴〕人參,知母,石膏,花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
綠豆燈心炒糯米湯,〔又〕綠豆(一酒杯),燈心(三十根),炒糯米(一撮),
葶藶丸,〔喘咳〕炒葶藶,煨杏仁,酒防己,炒萊菔子,炒白牽牛,茯苓,食後服。
甘桔湯,〔咽腫痛〕甘草,桔梗,若加牛蒡、連翹、射干、升麻、山梔、黃連、黃芩,名牛蒡甘桔湯。
瀉白散,〔瀉肺〕蜜桑皮,地骨皮,炒黃芩,酒黃連,馬兜鈴,淡竹葉,桔梗,山梔,燈心,大青,元參,連翹
白話文:
治疹子方五十二
-
蘇葛湯 (初起): 紫蘇、葛根、甘草、赤芍、陳皮、砂仁、前胡、枳殼、生薑、蔥白。
-
加味升麻湯 (又): 升麻、甘草、元參、柴胡、赤芍、黃芩、葛根、獨活。此為麻疹表證藥方,鄰居已有使用經驗,服用一、二帖即可。與上方的蘇葛湯不同,蘇葛湯專治初期發熱伴隨疹點的症狀。
-
四物湯 (內熱): 川芎、當歸、生地黃、芍藥。
-
羚角散 (毒邪內陷): 羚羊角、甘草、防風、麥冬、元參、知母、黃芩、牛蒡子。
-
大青湯 (又): 大青葉、木通、元參、桔梗、知母、山梔子、升麻、石膏。水煎後,調入路東黃土末二三錢服用。若出現大便秘結、口乾腹脹、身熱煩躁(熱秘)的症狀,則加酒炒大黃。如無大青葉,可用青黛代替。
-
元參解毒湯 (又): 元參、葛根、山梔子、黃芩、桔梗、甘草、生地黃、荊芥,並加入茅根、京墨汁服用。
-
犀角解毒湯 (胃爛): 犀角、連翹、桔梗、生地黃、當歸、薄荷、防風、黃芩、甘草、赤芍、牛蒡子、荊芥穗。
-
六一散 (色紫黑): 滑石、甘草。冬季用溫水送服,夏季用新汲水送服。
-
十全大補湯 (補氣血): 人參、白芍藥、茯苓、熟地黃、黃耆、白朮、炙甘草、肉桂、川芎、當歸、糯米。
-
麻黃散 (出遲): 蜜酒炒麻黃、焙乾的蟬蛻、酒炒升麻、炒牛蒡子。
-
消毒飲 (又): 防風、荊芥、甘草、炒牛蒡子、生薑。
-
茅花湯 (止衄): 茅根花、當歸尾、生地黃、山梔子、元參、黃芩,調入百草霜服用。(衄:鼻出血)
-
升麻葛根湯 (表散):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生薑。
-
蔥白湯 (又): 連根蔥白。
-
黃連湯 (止汗): 黃連、黃柏、黃芩、黃耆、生地黃、當歸身、麥冬、浮小麥,調入蒲扇灰服用。
-
防風解毒湯 (辛涼): 防風、甘草、荊芥、連翹、薄荷、枳殼、石膏、知母、桔梗、木通、淡竹葉、牛蒡子。
-
黃連解毒湯 (辛寒): 黃連、防風、元參、甘草、桔梗、黃芩、木通、知母、荊芥、石膏、大青葉、山梔子、酒炒黃柏。
-
桂枝解毒湯 (辛溫): 桂枝、甘草、人參、赤芍、防風、荊芥、川芎、羌活、桔梗、牛蒡子、酒炒麻黃。
-
升麻解毒湯 (辛平): 升麻、桔梗、荊芥、連翹、防風、羌活、赤芍、甘草、淡竹葉、牛蒡子。
-
胡荽酒 (外治): 將滾燙的酒加入芫荽略煮三四沸,蓋好勿洩氣,待溫後,從頸項至足部噴灑,勿噴頭面。
-
人參白虎湯 (熱渴): 人參、知母、石膏、滑石粉、葛根、麥冬、竹葉、粳米。
-
綠豆燈心炒糯米湯 (又): 綠豆(一酒杯)、燈芯草(三十根)、炒糯米(少許)。
-
葶藶丸 (喘咳): 炒葶藶子、煨杏仁、酒制防己、炒萊菔子、炒白牽牛子、茯苓。飯後服用。
-
甘桔湯 (咽腫痛): 甘草、桔梗。若再加入牛蒡子、連翹、射干、升麻、山梔子、黃連、黃芩,則名為牛蒡甘桔湯。
-
瀉白散 (瀉肺): 蜜炙桑白皮、地骨皮、炒黃芩、酒制黃連、馬兜鈴、淡竹葉、桔梗、山梔子、燈芯草、大青葉、元參、連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