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七 (1)
卷七 (1)
1. 癲狂源流
癲狂,心與肝胃病也,而必挾痰挾火。癲由心氣虛,有熱;狂由心家邪熱。此癲狂之由。癲屬腑,痰在包絡,故時發時止;狂屬臟,痰聚心主,故發而不止。此癲狂之屬。癲之患雖本於心,大約肝病居多;狂之患固根於心,而亦因乎胃與腎。此癲狂兼致之故。經曰: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啼呼喘悸,反僵,而及骨與筋脈皆滿,若脈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
蓋不樂者,肝乘心也;頭重痛,肝氣上顛也;視舉,肝之目系急也;目赤,肝火上炎於竅也;啼呼喘悸,肝滿乘心而惑志失神也;反僵,急在筋也;及骨與筋脈皆滿,則與癇瘛同,但無止時也。脈大滑、久自已,陽搏於陰而脈滑,陰猶盛也;小堅急、死不治,肝之真臟見也。
白話文:
癲狂是心與肝胃的疾病,但總是伴隨著痰和火的問題。癲病是由心氣不足,伴有熱症所引起;狂病則是因為心臟的邪熱所致。這是癲狂的成因。癲病主要影響的是腑,痰在包絡中,所以會時發時止;狂病主要影響的是臟,痰積聚在心主,所以一旦發作就無法停止。這是關於癲狂的特性。雖然癲病的根源主要在心,但肝病的情況比較常見;狂病的根源在心,但同時也可能涉及胃與腎。這是為什麼癲狂會同時出現的原因。經典說:癲病初發時,會感到不快樂,頭部沈重疼痛,雙眼紅腫,哭泣、喘息、心跳加速,身體僵硬,甚至連骨頭和筋脈都充滿了病態,如果脈搏大且滑動,那麼病情可能會自行好轉;如果脈搏小且緊繃,那麼就無法治療,預後不佳。
「不快樂」表示肝氣侵入心臟;「頭部沈重疼痛」是肝氣上逆;「眼睛紅腫」是肝火上炎於眼;「哭泣、喘息、心跳加速」是肝氣滿盈,影響心臟,使人神志不清;「身體僵硬」是肝氣過度緊繃在筋骨上;「骨頭和筋脈都充滿了病態」,這與癇癪相似,只是沒有停止的跡象。「脈搏大且滑動,病情可能自行好轉」表示體內陽氣過度,但陰氣仍然強盛;「脈搏小且緊繃,無法治療,預後不佳」則是因為真正代表肝臟疾病的脈象出現。
惟及骨與筋脈皆滿,故骨筋脈皆能患癲,而症狀各異。故經曰:骨癲疾者,頤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冤;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縱,脈滿。若嘔多,沃沫,氣下泄者,不治,蓋骨筋脈之癲,皆癲病之所統而及。嘔多、沃沫、氣下泄,總承諸癲言之,凡患癲者,皆以如此而不治也。
嘔多、胃氣逆、沃沫,脾運已弛,氣下泄,腎關不守,且二者俱無胃氣,故不治也。經曰:狂之為病,先自悲也,喜忘,善怒,善恐,少臥,不飢,已而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詈罵,日夜不休,又好歌樂,妄行不休,多食,善見鬼神,此言心疾,或由於有所大恐大喜,大憂大驚,以至失神之為患也。然而邪並於陽明,亦能發狂,上屋,登高呼,棄衣走,罵詈不避視疏。
白話文:
當骨骼、筋脈都充盈時,骨骼、筋脈都可能患上癲癇,但症狀各不相同。因此經書記載:骨骼癲癇的患者,下巴和牙齒周圍的穴位都充盈而骨骼突出,汗出且煩躁;筋脈癲癇的患者,身體會拳緊攣縮;脈絡癲癇的患者,會突然發狂,四肢血管都膨脹,脈象充盈。如果患者經常嘔吐、唾液過多、氣息下泄,就無法治癒,因為骨骼、筋脈的癲癇,都是癲癇病的統稱。嘔吐、唾液過多、氣息下泄,是所有癲癇患者的共同症狀,凡是患有癲癇的患者,都因這些症狀而無法治癒。
嘔吐、胃氣逆流、唾液過多,說明脾臟運化功能已經衰竭,氣息下泄,說明腎臟氣關不固,而且這兩種情況都缺乏胃氣,因此無法治癒。經書記載:狂躁症的發病,一開始是憂傷,之後出現健忘、易怒、易驚恐、睡眠減少、不飢餓,然後自認為高尚、聰明、尊貴,喜歡謾罵,日夜不停,還喜歡唱歌跳舞,胡亂走動,吃很多東西,經常看到鬼神,這就是心臟疾病,可能是由於受到重大恐懼、喜悅、憂傷、驚嚇,導致心神失守而引起的。然而邪氣如果侵犯陽明經脈,也能引起狂躁症,患者會爬上屋頂、登高呼喊、丟棄衣服逃跑、謾罵不忌諱、視人疏遠。
蓋邪者,熱邪也,陽明之部,心君所居,其部熱勢必及心,是以亦失神也,此言熱病也。若夫心腎不交,二陰二陽兩傷之,氣交至則腎水空而龍火逆,上與陽明之熱交併,亦能惑志失神,而癲狂罵詈,所謂腎精不守,不能主理,使心火自焚也,此言虛病也。
又有所謂怒狂者,陽氣因暴折而難決,少陽膽木,挾三焦相火、大陽陰火而上升也,古人治法,先奪其食,使不長氣於陽,飲以生鐵落飲,使金以制木,木平則火降也,此言陽厥病也。
此癲狂之症候,王叔和云:陰附陽則狂,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也,蓋陰氣不能治干內,則附陽而上升,陽無承而不下降,故上熱而下寒;陽附陰則癲,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也,蓋陽氣虛,不能衛於外,則附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此癲狂陰陽相附之異。癲因謀望失志,抑鬱無聊而成,狂因陽氣遏抑,不能疏越而得,要必由心神耗散,氣虛不能勝敵,故痰與火得猖狂犯上,而為是二疾,此癲狂之原本相同。
白話文:
第一段
蓋邪者,熱邪也,陽明之部,心君所居,其部熱勢必及心,是以亦失神也,此言熱病也。
意思是:導致疾病的邪氣,大多是熱邪。陽明經是身體表面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也是心臟所在的部位。陽明經熱勢必會影響到心臟,所以病人也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這段話說的是熱性疾病。
若夫心腎不交,二陰二陽兩傷之,氣交至則腎水空而龍火逆,上與陽明之熱交併,亦能惑志失神,而癲狂罵詈,所謂腎精不守,不能主理,使心火自焚也,此言虛病也。
意思是:如果心腎之間不能互相滋養,陰陽兩虛,就會導致腎水虧虛,心火上炎。心火上炎與陽明經的熱氣交併,也會讓人神志不清,出現癲狂、胡言亂語的症狀。這就叫做腎精不足,無法控制心火,導致心火自焚。這段話說的是虛症。
第二段
又有所謂怒狂者,陽氣因暴折而難決,少陽膽木,挾三焦相火、大陽陰火而上升也,古人治法,先奪其食,使不長氣於陽,飲以生鐵落飲,使金以制木,木平則火降也,此言陽厥病也。
意思是:還有一種叫做怒狂的病症,是由於陽氣受阻,無法通暢而導致的。膽經屬木,它會帶著三焦經的相火和大腸經的陰火向上升騰。古人治療這種病症,首先要限制飲食,避免陽氣過盛。然後用生鐵落飲,因為金能克木,木氣平息後,火氣就能降下來。這段話說的是陽氣虛衰的病症。
第三段
此癲狂之症候,王叔和云:陰附陽則狂,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也,蓋陰氣不能治干內,則附陽而上升,陽無承而不下降,故上熱而下寒;陽附陰則癲,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也,蓋陽氣虛,不能衛於外,則附陰而下陷、故下熱而上寒,此癲狂陰陽相附之異。癲因謀望失志,抑鬱無聊而成,狂因陽氣遏抑,不能疏越而得,要必由心神耗散,氣虛不能勝敵,故痰與火得猖狂犯上,而為是二疾,此癲狂之原本相同。
意思是:王叔和說,癲狂的症狀有兩種:陰氣附著陽氣就會導致狂躁,表現為腰以上頭部發熱,腰以下寒冷。因為陰氣不能治癒內部的寒氣,所以就附著陽氣向上升,陽氣沒有依託就無法下降,所以就會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陽氣附著陰氣就會導致癲癇,表現為腰以下腳部發熱,腰以上寒冷。因為陽氣虛弱,無法抵抗外邪,所以就附著陰氣向下陷,所以就會出現下熱上寒的症狀。這就是癲狂陰陽相附的不同表現。癲癇是由於志向落空,抑鬱無聊導致的,而狂躁是由於陽氣鬱結,無法疏通導致的。無論是癲癇還是狂躁,都是因為心神耗散,氣虛不能抵抗邪氣,痰濁和熱氣趁機上犯,才會導致這兩種疾病。所以癲狂的病根是相同的。
癲為久病,狂為暴病,癲病多喜,狂病多怒,癲有時人不覺,是癲之輕者,狂有時人不及防,是狂之驟者,癲病痰火一時忽動,陰陽相爭,亦若狂之狀,狂病痰火經久煎熬,神魂迷瞀,亦兼癲之狀,此癲狂之形勢宜辨。治癲先以吐劑湧去痰涎(宜控涎丹),次進安神之劑(宜琥珀散)。
治狂先奪其食,次下其痰瀉其火(下痰宜山楂丸,瀉火宜生鐵落飲)。此治癲狂之大要。而癲之病,有因驚得者(宜抱膽丸)。有因怒得者(宜寧神導痰湯)。有因心藏虛損氣血不足者(宜清心溫膽湯)。有因痰迷心竅者(宜金箔鎮心丸)。有因痰火俱盛者(宜甘遂散吐下之)。
白話文:
癲癇是慢性疾病,狂躁是急性疾病。癲癇患者通常表現出喜悅情緒,狂躁患者則容易發怒。癲癇發作有時患者自己不會察覺,這是輕微的癲癇;狂躁發作有時來得突然,防不勝防,這是急性的狂躁。癲癇發作時痰火一時上湧,陰陽失衡,也會像狂躁一樣。狂躁發作時痰火長期積累,神魂迷亂,也會表現出癲癇的症狀。所以癲癇和狂躁的症狀需要仔细辨别。治療癲癇首先要使用吐劑清除痰涎,接著服用安神藥物。
治療狂躁首先要控制飲食,然後清除痰火。痰火旺盛可以使用山楂丸,火熱症狀可以使用生鐵落飲。這是治療癲癇和狂躁的基本原則。癲癇的病因也有很多,例如受驚嚇導致的癲癇,可以用抱膽丸治療;因憤怒導致的癲癇,可以用寧神導痰湯治療;心臟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癲癇,可以用清心溫膽湯治療;痰迷心竅導致的癲癇,可以用金箔鎮心丸治療;痰火旺盛導致的癲癇,可以用甘遂散吐下治療。
有因思慮過度者(宜歸脾湯)。有因心經畜熱,或時煩躁,眼鼻覺熱者(宜芩連清心丸)。有因陰虧,不時暈倒,痰壅搐搦者(宜滋陰寧神湯)。有因心氣不足,神不守舍者(宜歸神丹)。有因大病後心虛神散,元氣羸弱者(宜歸神丹)。有因痰力驟壅,發為怪異狀者(宜清心滾滾丸)。
有因久年癲疾,氣血俱耗者(宜活虎丹)。有癲疾愈而復發,作止無常者(宜斷癇丹)。若婦人而患癲,皆由血分不調(宜加味逍遙散),或心風血迷之故(宜甘遂散)。狂之病,有因上焦實者(宜生鐵落飲)。有因陽明實者(宜承氣湯)。有因熱入血室,狂不知人者(宜牛黃解熱丸)。
白話文:
如果因為思慮過度,可以服用歸脾湯。如果因心經積熱,經常感到煩躁,眼睛和鼻子發熱,可以服用芩連清心丸。如果因陰虛,經常暈倒,痰多抽搐,可以服用滋陰寧神湯。如果因心氣不足,精神不集中,可以服用歸神丹。如果因大病後心虛,元氣虛弱,可以服用歸神丹。如果因痰氣突然上涌,出現怪異症狀,可以服用清心滾滾丸。
如果因多年癲癇,氣血兩虛,可以服用活虎丹。如果癲癇治癒後又復發,發作時間不固定,可以服用斷癇丹。如果婦女患有癲癇,都是因為血氣不調,可以服用加味逍遙散,或因心風血迷,可以服用甘遂散。狂症,如果因上焦實熱,可以服用生鐵落飲。如果因陽明實熱,可以服用承氣湯。如果因熱入血室,神志不清,可以服用牛黃解熱丸。
有因火盛而為徉狂奔走者(宜當歸承氣湯)。有因心經邪熱狂亂,而精神不爽者(宜牛黃瀉心湯、黃連瀉心湯)。有因驚憂得之,痰涎久留於心竅者(宜鬱金丸)。有因風涎暴作,氣塞倒僕者(宜通泄散)。有因失魄,狀若神靈所憑者(宜鎮心丹)。有因失心失志,或思慮過多,積成痰涎。
留在心包者(宜葉氏雄朱丸)。有因勞神太過,致傷心血,驚悸不寧,若有人捕,漸成心疾癲狂者(宜辰砂寧志丸)。有因悲哀動中而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以喜勝之,以溫藥補魂之陽者(宜驚氣丸)。有因喜樂無極而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當以恐勝之,以涼中補魄之陰者(宜鬱金丸、苦參丸)。有癲狂初起者(宜寧志化痰湯)。
白話文:
如果因為火氣太旺導致人神志不清,狂躁奔走,可以用當歸承氣湯。如果因為心經熱邪導致神志不清,可以用牛黃瀉心湯或黃連瀉心湯。如果因為驚嚇憂慮,痰涎積聚在心竅,可以用鬱金丸。如果因為風涎突然發作,氣息阻塞導致昏倒,可以用通泄散。如果因為失魂,表現得像被神靈附體,可以用鎮心丹。如果因為失心失志,或者思慮過度,積聚成痰涎留在心包,可以用葉氏雄朱丸。如果因為勞神過度,損傷心血,導致心悸不安,像是有人在追捕一樣,逐漸發展成心疾癲狂,可以用辰砂寧志丸。如果因為悲傷導致魂魄受傷,魂魄受傷就會神志不清,可以用溫藥補魂陽氣的驚氣丸。如果因為過度歡喜而傷了魄,魄受傷就會發狂,可以用涼藥補魄陰氣的鬱金丸或苦參丸。如果癲狂剛開始發作,可以用寧志化痰湯。
有癲狂久不愈者(宜鬱金丸)。此治癲狂之詳法。或緣痰火鬱結而癲狂(宜清心滾痰丸、牛黃清心丸)。或緣風痰迷心竅而癲狂(宜鐵粉散、鬱金丸)。或緣癲狂而不得睡臥(宜辰砂散)。其或癲或狂,均可審其原而以方治之。此治癲狂之通略。
【脈法】《內經》曰,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又曰,癲疾脈,虛則可治,實則死。《靈樞》曰:凡脈急甚,皆為癲狂厥疾。《脈訣》曰:癲癇之脈,浮洪大長,滑大堅實,痰畜心狂。又曰:大堅疾者癲狂。《得效》曰:恍惚癲狂,實大為順,沉細為逆。
白話文:
治療癲狂
若有癲狂症狀持續很久無法痊癒者,可以服用鬱金丸。以下詳細介紹治療癲狂的方法:
- 若因痰火鬱結而導致癲狂,則適合服用清心滾痰丸或牛黃清心丸。
- 若因風痰迷心竅而導致癲狂,則適合服用鐵粉散或鬱金丸。
- 若因癲狂導致無法入睡,則適合服用辰砂散。
癲狂症狀可能表現為癲癇或狂躁,應根據病因審慎判斷並用藥治療。以上為治療癲狂的通則。
脈象分析
- 《內經》記載,癲疾脈象為脈搏大而滑,如果持續很久自行恢復,則預後良好;若脈象小而堅急,則難以治癒。
- 《內經》又記載,癲疾脈象虛則可治,實則難治。
- 《靈樞》記載,凡脈象急促者,皆屬於癲狂厥疾。
- 《脈訣》記載,癲癇之脈象為浮而洪大,滑大堅實,屬於痰阻心竅導致心神狂亂。
- 《脈訣》又記載,脈象大而堅急者,屬於癲狂。
- 《得效》記載,恍惚癲狂,脈象實大而順者,預後良好;脈象沉細而逆者,則預後不佳。
【癲病原由】《內經》曰:癲得之於母腹中,名為胎病,其母有所大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又曰:厥成為癲疾。又曰:邪搏陽為癲疾。《綱目》曰:痰邪逆上,頭中氣亂,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昏眩而倒僕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又曰:大人曰癲,小兒曰癰,其實一也。
(鏊按:大人亦有患癇者,另詳諸癇條中。《綱目》以大人小兒分癲癇,而以為實屬一症,恐非是)。
【癲與癇不同】《綱目》曰:癲者,異常也。若平日能言,癲則沉默。平日不言,癲則呻吟。甚而僵仆直視,心常不樂,言語無倫,如癡如醉。癇則卒然暈倒,咬牙作聲,吐涎沫,不省人事,隨後醒。
白話文:
癲病原由
《內經》記載:
癲癇病源於母體懷孕期間,稱為胎病。母親若有氣逆上衝,無法下降,精氣交集於上,便會導致孩子出生後罹患癲癇。
《內經》又記載:
厥症會導致癲癇。邪氣攻伐陽氣也會造成癲癇。
《本草綱目》記載:
痰邪逆流上衝,頭部氣血紊亂,經脈阻塞,孔竅不通,因此會出現昏眩、倒地等症狀,因為病症出現在頭頂,所以稱為癲癇。
《本草綱目》又記載:
成人患病稱為癲癇,小兒患病稱為癎,其實是同一樣疾病。
(**作者注:**成人也會有罹患癇症的情況,詳見癇症條目。《本草綱目》將成人和小孩的癲癇分開,認為是同一種疾病,可能並不準確。)
癲與癇不同
《本草綱目》記載:
癲癇患者表現異常。平日能說話的,發病時會沉默;平日不說話的,發病時會呻吟。嚴重時會僵硬倒地,眼神呆滯,心情總是不好,言語無條理,像痴呆或醉酒。
癇症患者會突然昏倒,咬牙作聲,吐口水,失去意識,之後會恢復清醒。
【癲癇又與中風不同】《綱目》曰: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醒,吐涎沫,省後又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沫,後不時發。
【狂病原由】《內經》曰:怒狂,生於陽也,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又曰:陽明病甚,則登高而歌。蓋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故能登高也。棄衣而走,以熱盛於身,故欲棄衣也。妄言罵詈。以陽盛則使人罵詈不避也。不欲食,故妄走也。又曰:邪入於陽則狂。又曰:陰不勝其陽則狂。
【癲病異處】《內經》曰,多喜曰癲,多怒曰狂。《難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入門》曰:癲者,異常也。精神癡呆,言語失倫;狂者,凶狂也,輕則自高自是,好歌好舞,重則逾垣上屋,又甚則不避水火,且欲殺人,此痰火壅盛而然也。《直指》曰: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
白話文:
【癲癇與中風的區別】《綱目》中提到,癲癇病發時,患者會口中發出聲音,當病情似乎有所緩解時,會吐出口水,但之後又會再次發作,病狀會時斷時續,不會一直持續。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情況,在病發時沒有聲音,病情緩解時沒有口水,且病狀會在不同時間段內反覆出現。
【狂病的來源】《內經》中指出,怒狂是由於陽氣過盛,因突然受到衝擊而難以調節,所以容易產生怒氣,這種病被稱為陽厥。又說,陽明病如果嚴重,會表現為高歌。這是因為四肢是所有陽氣的基礎,陽氣過盛會導致四肢變得強壯。因此可以高歌。脫掉衣服奔跑,由於體溫過高,因此想要脫掉衣物。胡言亂語、罵人,是因為陽氣過盛會讓人失去理智,不顧一切。不想進食,所以會跑來跑去。又說,邪氣進入陽氣部位會導致狂病。又說,陰氣不能勝過陽氣也會導致狂病。
【癲病的特點】《內經》提到,經常感到快樂的人可能患有癲病,經常感到怒氣的人可能患有狂病。《難經》提到,極度陰性的人可能患有癲病,極度陽性的人可能患有狂病。《入門》提到,癲病是指異常的行為,表現為精神呆滯,言語無序;狂病是指瘋狂的行為,輕微的情況下,人們會自認為高人一等,喜歡唱歌跳舞,嚴重的情況下,他們會越牆上房,甚至不顧水火,並且想要殺人,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痰火過盛造成的。《直指》提到,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會導致癲病,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會導致狂病。
《綱目》曰:癲,謂僵仆不省也;狂,謂妄言妄走也。經有言狂癲疾者,又言癲病為狂者,是癲狂為兼病也。《醫鑑》曰:癲者,顛倒錯亂,於癇於狂,皆兼病也,故有癲癇、癲狂之名。
白話文:
《綱目》說:“癲是指突然昏厥不醒的情況,而狂則指胡言亂語和瘋狂行走的情況。”古籍中有提到過“狂癲”的疾病,也有提及“癲病”會導致發狂的情形,因此可以認為癲狂是一種綜合病症。“醫鑒”指出,“癲”指的是身體狀況混亂失調,包括了癇症和狂症等多種病症,所以纔有了“癲癇”、“癲狂”這些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