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疹子源流

至如孕婦有出疹者,由於內虛,故腹中有胎,易為熱毒所傷,治宜安胎清熱,使胎不動,則疹亦易痊(宜四物湯多加白朮、砂仁、黃連)。如胎氣上衝,則已為毒所傷矣(宜急用苧根、艾葉濃煎湯,磨檳榔濃汁急服之,並多服四物湯為妙)。

產婦亦有出疹者,當血液大虧之後,復得耗血損液之症,又恐熱毒煎熬,惡露乾結不行,惟以敗毒清火與去瘀生新之劑,相兼用之,庶乎可療(宜當歸、川芎、丹參、玄參、丹皮、赤芍、荊芥、桔梗、益母草)。

嬰兒之疹,有夾痘出者,因毒氣壯盛,擊動臟腑,毒趨百竅,血有餘而氣不足,不能密護脈絡,血遂夾毒外浮,乘勢而與痘齊出也(宜升麻葛根湯、荊芥解毒湯加丹參、赤芍、當歸、牛蒡),使疹散去,痘亦自出。又有結痂後出疹者,痘之餘毒未盡,又加血熱故也(宜犀角解毒湯)。

嗟乎,疹之關人性命若此,果能醫治無失,又自善保養,自然安穩無事,精神充足,萬一事故難辭,不免勞頓,氣虛血弱,致多不足之象,急應補救(宜十全大補湯加減)。然則操人生死之柄,可勿兢兢詳慎,以求無誤哉。

【脈法】《金鏡錄》曰:足冷不溫其脈洪,要知總是斑疹候。《醫旨》曰:疹發之脈,浮大而數,右寸關更甚也。

【疹子之原】《入門》曰:太古無痘,周末秦初乃有之。海藏曰:癍疹之為病,皆由子在母腹中浸漬,食母血蘊而成毒,皆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之所作也。

【疹子形症】《正傳》曰:有色點而無顆粒者曰斑,浮小而有顆粒者曰疹也。又曰:疹如粟米微紅,隱隱皮膚不出作癢,全無腫滿。又曰:麻子最小,隱隱如麻子,頂平軟不礙指,即有清水痘,多挾疹同出,麻亦多挾疹同出,故曰痘疹麻疹。陸南暘曰:痘之發觸於天行時氣,疹之發中於時氣風寒,痘當從外解,疹當從內解。

又曰:麻疹多屬於肺,故嗽而始出,起而成粒,勻圓而小,陽氣從上,故頭面愈多者為佳。《金鏡錄》曰:心熱盛移於小腸,故小便多黃而赤。然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火克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短而澀。當痘疹之時,不必利水,治當清金降氣,用涼藥以泄其熱,而小便自利矣。

【疹子看法】《金鏡錄》曰:凡看麻疹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眼裡先見也。《辨疑賦》曰,根窩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加赤兮,疹尤夾癍。似錦而明兮,不藥而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痊。

【疹子治法】《入門》曰:麻疹雜症與痘瘡略同,但始終藥宜用清涼。《醫鑑》曰:麻疹當以蔥白湯飲之(蔥白連須,不拘多少,煎取汁服),其麻自出。如渴只用蔥白湯,以滋其渴,使毛竅中常微汗潤澤可也。過三日不沒,內有實熱,犀角地黃湯解之。

白話文:

[疹子源流]

孕婦如果出現疹子,通常是因為體內虛弱,加上懷孕的關係,腹中的胎兒容易受到熱毒侵擾。治療上應該以安胎、清熱為主,讓胎兒穩定,疹子也比較容易痊癒。(可以服用四物湯,並多加白朮、砂仁、黃連來調理)。如果出現胎氣上衝的情況,表示已經受到毒素侵害了(這時候應該立即使用苧根、艾葉濃煎湯,再磨檳榔濃汁馬上服用,並多服用四物湯效果更好)。

產婦也可能會有疹子,通常是因為生產後氣血大虛,又受到耗損氣血津液的病症影響,加上擔心熱毒煎熬,造成惡露乾涸無法排出。治療上應該同時使用敗毒清火和去瘀生新的藥物,這樣才有機會治好。(可以服用當歸、川芎、丹參、玄參、丹皮、赤芍、荊芥、桔梗、益母草等藥物來調理)。

嬰兒的疹子,有時候會夾雜著痘一起出現,這是因為毒氣強盛,侵襲臟腑,毒素會往身體各處竄流,雖然血氣充足但氣不足,無法保護脈絡,導致血液夾帶毒素浮於體表,趁勢和痘一起發出來(這時候可以服用升麻葛根湯、荊芥解毒湯,並加入丹參、赤芍、當歸、牛蒡等藥物),讓疹子消散,痘也會自然而然的發出來。另外也有在痘結痂後才出現疹子的情況,這是因為痘的餘毒還沒完全清除,又加上血熱引起的(這時候可以服用犀角解毒湯)。

唉!疹子對人生命影響如此重大,如果能夠正確治療,又能夠好好保養身體,自然可以平安無事,精神飽滿。萬一發生意外難以避免,導致過度勞累、氣虛血弱,出現許多不足的症狀,就應該趕緊補救(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並根據情況加減藥物)。這樣看來,掌握人生死的大事,怎麼能不小心謹慎,仔細考慮,以求不出差錯呢?

[脈法]

《金鏡錄》說:如果腳部冰冷不溫暖,脈象卻是洪大的,這就要知道是疹子的徵兆。《醫旨》說:疹子發作時,脈象是浮大且跳動頻率快,右寸關的脈象會更明顯。

[疹子之原]

《入門》說:太古時期並沒有痘,到了周末秦初才出現。《海藏》說:斑疹這種疾病,都是因為胎兒在母親腹中受到浸染,吸收母親的血液蘊積成毒,主要是因為太陰濕土壅滯,君相二火的作用所造成。

[疹子形症]

《正傳》說:有顏色點狀而沒有顆粒的是斑,浮在皮膚表面、細小且有顆粒的是疹。又說:疹子像是小米粒一樣,微微紅色,隱藏在皮膚下,會癢,但完全沒有腫脹。又說:麻疹最小,隱約像麻子一樣,頂部平軟不礙手,這是水痘的初期症狀,通常會夾雜著疹子一起出現,麻疹也經常和疹子一起發作,所以稱為痘疹、麻疹。陸南暘說:痘的發生是因為受到天行時氣的影響,疹的發生是因為受到時氣風寒的影響,痘應該從體外解毒,疹應該從體內解毒。

又說:麻疹大多屬於肺部問題,所以會咳嗽才開始出現,剛出現時呈顆粒狀,均勻圓小,陽氣往上走,所以頭面部位越多越好。《金鏡錄》說:心火過盛會轉移到小腸,所以小便會呈現黃紅色。小便的排泄,是靠肺氣下降輸化,如果肺受到火邪克制,就會失去下降的功能,所以小便會短少且澀痛。在長痘疹的時候,不需要利水,治療應該以清肺降氣為主,使用涼性的藥物來洩熱,小便自然就會順暢。

[疹子看法]

《金鏡錄》說:看麻疹的方法,大多是在耳後、頸部、腰部等地方先出現。《辨疑賦》說:疹子的根部如果腫脹,表示疹子兼有隱疾;皮膚發紅,表示疹子兼有斑;如果像錦緞一樣鮮明,不用藥也會好;如果像煤炭一樣黑,幾乎沒有痊癒的機會。

[疹子治法]

《入門》說:麻疹雜症和痘瘡有些類似,但從頭到尾用藥都應該以清涼為主。《醫鑑》說:麻疹可以用蔥白湯來飲用(蔥白連須,不拘多少,煎煮取汁服用),麻疹自然就會發出來。如果口渴,就用蔥白湯來解渴,使毛孔保持微微濕潤。如果三天後疹子還沒消退,表示體內有實熱,可以用犀角地黃湯來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