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疹子源流

有大便秘者,餘火內結也(宜於清火藥中少加大黃)。有泄瀉者,積熱移於大腸也(宜四苓散加芩、連、木通)。久則心傷脾(或酌用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有疹退熱除不能食者,胃氣弱也(宜四物湯加砂仁、神麯,或酌加地黃)。有疹後出入動作如常,忽然心腹絞痛死者,氣虛中惡也,蓋因元氣虛弱,或曾受疫癘之氣,外雖無病,內實虧損,故一發而死。

有疹沒後三四日又出,至五六次不止者,由發熱時風寒侵襲,邪郁肌肉,前雖藉藥發出,終屬勉強,故留連不散而屢發也(宜照前治疹之法治之)。以上七症,亦屬餘邪為患,所當急治者。

然而疹類不一,其源流形似處,更不可不辨。今人多曰麻斑癮疹,大約相似,不知麻為太陽經病,其經感受深山邃谷毒風積熱,因發為麻,形如心經痘子一般,頭不尖銳,較疹稍稀疏,西北人常患之,南方不多見。斑則有陰陽之別,陽斑乃少陽相火與風熱相搏之病,如溫毒發斑、冬溫夏熱發斑之類皆是,其形焮腫,如蚊蚤所齧,或成片如錦紋雲霞(宜大青湯、化斑湯、羚角散)。若傷寒發斑,全由胃熱,當從傷寒門治。

吐瀉發斑,全由胃虛,治法可補不可瀉,可溫不可涼。二者皆不在此例,故本論不列方。陰斑則如陰證發斑,伏寒在下,迫其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熱上蒸肺所致(宜麻、桂、芎、芷、羌、芍、蒼、夏、藿、桔、陳皮、枳殼、砂仁、甘草、生薑)。

又如內傷寒物發斑,先由傷暑,次食生冷冰水,並睡臥涼處,內外皆寒,逼暑火於外,故色微紅,或帶白,與陽斑不同(宜藿香正氣散),多於暑月見之,或嬰兒肌膚脆薄,亦常有之。若疹則脾家濕火鬱結,復感外邪,互煽烙肺,肺熱挾痰,遂生是症,其形色已詳前文。或有皮膚盡赤者,為夾斑疹(方已見前)。

有根窩微種者,為兼癮疹(宜照歲氣時令加減用藥)。癮者由脾家蓄熱,更兼風濕,故隱隱然不發胖,無顆粒,似腫非腫,多發癢,或不仁(宜消風散),以其隱見肌肉,故曰癮,以亦憎寒壯熱而發,與疹相同,故人皆混稱曰癮疹,其實是二症也。此外又有風疹,由脾虛血熱,感受風邪而作(宜調中湯,切不可專用治風藥),其形浮腫,成片成塊,愈搔愈盛。又有怫疹,即夏月痱子之極盛者,其粒大如粟米,皮膚盡赤,多生項下、夾窩、內胯。

凡皮肉相貼處,外科書謂之暑毒(宜苦參湯洗),若抓破皮,易變成膿瘡(宜鵝黃散撲之)。又有凍疹,寒冬天地之氣閉塞,交春東風發動,其氣流散而東風襲入毛孔,此惡氣即乘以入,遂有形如魚子而色白者,頭面胸腹手足不拘,發見一處,不至遍及一身,極颯淅難忍,周時收沒即無點痕(宜消風散加減)。三者亦疹之流派也。

白話文:

疹子源流

如果病人有大便秘結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殘留的火熱沒有散去,鬱積在內(這時可以在清火的藥方中稍微加入大黃來幫助排便)。如果病人出現腹瀉,則是體內的熱積轉移到大腸所致(適合用四苓散,並加入黃芩、黃連、木通等藥材來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損傷心臟和脾臟(可以酌情使用木香、砂仁、訶子、肉豆蔻等藥物來調理)。

如果疹子消退後,熱也退了,但病人卻沒有食慾,這是因為胃氣虛弱(適合用四物湯,並加入砂仁、神麯,或酌情加入地黃來調理)。

有些病人在疹子發作期間,活動如常,但突然發生心腹絞痛而死亡,這是因為體內正氣虛弱,遭到邪氣侵襲。可能是因為病人原本就元氣虛弱,或者曾經感染過瘟疫之氣,雖然外表看起來沒有生病,但體內其實已經虧損,所以一旦發作就會迅速死亡。

有些病人在疹子消退三四天後又再次發作,甚至反覆發作五六次以上,這是因為在發熱時,身體受到風寒侵襲,邪氣鬱積在肌肉之中,雖然之前藉由藥物把疹子發出來,但終究是勉強為之,所以邪氣無法完全散去,才會反覆發作(可以按照之前治療疹子的方法來治療)。以上這七種情況,都屬於殘留的邪氣作祟,應當盡快治療。

然而,疹子的種類很多,它們的來源、發病機制和外觀都各有不同,必須仔細辨別。現在很多人都把麻疹、斑疹、癮疹等混為一談,認為它們都差不多,其實不然。麻疹屬於太陽經的疾病,是身體感受到深山老林中的毒風和積熱,導致發病,外觀像心經的痘子一般,但頭部不尖銳,疹子之間也比較稀疏,西北地區的人比較容易罹患,南方則較少見。

斑疹則有陰陽之分。陽斑是少陽經的相火和風熱相互搏擊所引起的疾病,例如溫毒發斑、冬溫夏熱發斑等都屬於這一類,其外觀紅腫,像蚊蟲叮咬一樣,有時會成片出現,如錦紋雲霞一般(適合用大青湯、化斑湯、羚角散等藥方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傷寒而發斑,則完全是因為胃熱所引起,應當按照傷寒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是因為嘔吐腹瀉而發斑,則完全是因為胃氣虛弱所引起,治療方法應該以補養為主,不宜瀉下,應以溫補為主,不宜寒涼。這兩種情況都不屬於上述的例子,因此本篇就不列出具體的藥方。陰斑則像陰證發斑一樣,是體內潛伏的寒邪在下,迫使沒有根基而失守的虛火聚集在胸中,熱氣向上蒸騰到肺部所導致(適合用麻黃、桂枝、川芎、白芷、羌活、芍藥、蒼朮、半夏、藿香、桔梗、陳皮、枳殼、砂仁、甘草、生薑等藥物來治療)。

另外,還有一種因為內傷寒涼食物而發的斑疹,是因為先受到暑熱侵擾,又吃了生冷的冰水,加上睡在陰涼的地方,導致體內外都被寒邪侵襲,寒邪把暑熱逼到體外,所以疹子的顏色會稍微偏紅,或帶有白色,與陽斑不同(適合用藿香正氣散來治療),多見於炎熱的夏季,或者嬰兒因為皮膚嬌嫩也容易出現。至於疹子,則是因為脾臟的濕熱鬱積,又感受外來的邪氣,兩者相互煽動、灼燒肺部,導致肺熱夾痰,於是產生這種症狀,其外觀和顏色在前文已經詳細描述。有時候皮膚會全部變成紅色,這屬於夾斑疹(治療藥方在前面已經提到)。

有些疹子根部稍微腫起,這屬於兼有癮疹(適合根據當時的氣候時令來加減用藥)。所謂的癮疹,是因為脾臟積蓄熱氣,又兼有風濕,所以疹子隱隱約約,不明顯,沒有顆粒,看起來像腫脹又不像腫脹,容易發癢,或者皮膚感覺麻木(適合用消風散來治療)。因為疹子隱藏在肌肉之中,所以稱為癮,又因為它們也是在感到寒冷發熱時發作,和疹子相似,所以人們都把它們混稱為癮疹,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此外還有風疹,是因為脾虛血熱,感受風邪所引起的(適合用調中湯,切記不可只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其外觀浮腫,成片成塊,越抓越嚴重。還有怫疹,就是夏天痱子最嚴重的情況,疹子像粟米一樣大,皮膚全部變成紅色,多長在脖子下方、腋下、大腿內側等皮膚互相摩擦的地方。

凡是皮膚和肌肉相互緊貼的地方,在外科書籍中稱為暑毒(適合用苦參湯來清洗),如果把皮膚抓破,容易變成膿瘡(適合用鵝黃散敷在傷口上)。還有凍疹,是因為寒冷的冬天,天地之氣閉塞,到了春天,東風開始吹拂,其氣流散開來,而東風乘機進入毛孔,這種邪氣乘虛而入,於是產生像魚子一樣白色的小疹子,無論是頭面、胸腹、手腳都可能出現,而且通常只長在一處,不會遍及全身,讓人感到極度搔癢難耐,過一段時間就會自行消退,不留下痕跡(適合用消風散加減來治療)。以上這三種也屬於疹子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