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一 (30)
卷二十一 (30)
1. 治痧脹應用古方十七
一三伏時行路,含一丸,口不渴,且消暑氣。如感大熱,用五丸或七丸,同好茶一撮,鹽梅一個打碎,以井華水調服。
一治心熱頭疼,用三五丸含化。
一治赤痢,用七丸,茅根汁同搗服。白痢用七丸,同茶葉、鹽梅搗服。
一治痧脹面赤身熱,痰喘氣急,不省人事,服之即愈。
鬱金丸,醋炒五靈脂(一兩),元胡索(八錢),木香,鬱金(真者曬研),雄黃(各三錢),生礬砂仁(各五錢),神麯糊丸,每三十丸,或四十丸,用自己口中津唾嚥下。
此方專治隨常痧症腹痛,一服見效。兼治九種心疼。
潤下丸,酒製大黃(四兩),黑醜頭(末炒二兩),牙皂煎汁和丸,鳳仙子大,每服一錢,或錢半至二錢,燈心湯服。
此方專治大腸燥實,二便秘結,痧毒壅盛者。
此丸不但潤腸,兼利小便。
煉石丹,千年石(即陳石灰水飛一兩),松根石(即真琥珀三錢),水骨石(即滑石水飛二錢),水泛為丸。表熱躁煩者,青黛為衣。眩暈心悶者,硃砂為衣。每服二錢,垂頭蘆粟湯下。
如聖散,麩炒枳殼(三兩),微炒小茴(三錢),鹽磚鏟上(燒紅三分),每末二錢,溫酒調下,如不能止,再服一錢。
此方可補痧脹方所不逮,兼治當心痛,遍身骨節牽疼,或嘔吐噁心,不時發作者,並疝氣勞根。
失笑散,五靈脂(去砂土炒),炒蒲黃,等分,每末一二錢,溫酒調服。
此方專治男婦慣發痧脹,服此永不再發。兼治血迷心竅,不省人事,婦人產後心腹絞痛,及腹瘀血作痛者。
白虎湯,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加竹葉,名竹葉石膏湯。
此方專治傷暑發痧,神效。兼治溫病身熱,自汗,口乾,脈來洪大,及霍亂一切暑病。
解曰:病在陽明骨肉,則巨陽之表邪已解矣,故外不惡寒,又無頭痛身疼之症,但自汗出而發熱也。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以知母、甘草解熱,蓋熱則傷氣,用粳米、甘草之甘以益氣,且治不得眠而煩躁也。煩者,肺也。躁者,腎也。以石膏為君,佐知母之苦以清腎之源。
因石膏體堅而重墜,知母沉寒而走下,故用米草之甘以緩之,使不遽達於下焦也。名之曰白虎者,以白虎為西方金神,而司秋令,暑火之氣,至秋而衰,且知母之苦寒,又能保太陰肺金之氣,故名之日白虎。以為三陽經一解表藥耳,雖是三陽經解表,切記有汗當施,無汗當戒也。
蓋無汗者,必須柴葛升麻以解其表邪,不可見其身熱,誤用白虎以遏其熱,而使之內陷也。
益元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每末三錢,暑月涼水調服。加硃砂,名辰砂六一散。
此方專清暑熱,利小便,止渴除煩,利竅之劑也。余治小兒身熱咳嗽,微帶驚風者,用燈心湯調服之,屢屢有效。
白話文:
治痧脹應用古方十七
- [某藥丸]:在三伏天趕路時,口含一顆,可以止渴並消除暑氣。如果感覺很熱,可以服用五到七顆,搭配一小撮好茶,加上一顆搗碎的鹽梅,用剛從井裡打上的水調和後服用。
- [某藥丸]:對於心熱引起的頭痛,含化三到五顆。
- [某藥丸]:治療紅痢,用七顆,與茅根汁一起搗碎服用。治療白痢,用七顆,與茶葉、鹽梅一起搗碎服用。
- [某藥丸]:治療痧脹,出現面色發紅、身體發熱、痰多氣喘、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的情況,服用後即可痊癒。
- 鬱金丸:將醋炒過的五靈脂(約37.5克)、元胡索(約30克)、木香、曬乾磨粉的真鬱金、雄黃(各約11克)、生礬、砂仁(各約18克),用神麯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十或四十顆,用自己的唾液吞服。這個藥方專門治療常見的痧症引起的腹痛,服用一次就能見效,也可以治療九種心痛。
- 潤下丸:將酒製過的大黃(約150克)、炒過的黑丑頭(約75克),用牙皂煎汁混合製成藥丸,大小如鳳仙子,每次服用約3.75克到7.5克,用燈心草煮的水送服。這個藥方專門治療大腸乾燥、大便小便不暢、痧毒積聚的情況。這個藥丸不僅潤腸,還可以利尿。
- 煉石丹:將千年石(即陳石灰水飛後的粉末,約37.5克)、松根石(即真琥珀,約11克)、水骨石(即滑石水飛後的粉末,約7.5克)混合,用水調和製成藥丸。如果出現表熱煩躁,可以用青黛粉做藥丸的外衣;如果出現頭暈心悶,可以用朱砂粉做藥丸的外衣。每次服用約7.5克,用垂頭蘆粟煮的水送服。
- 如聖散:將麩炒過的枳殼(約112克)、微炒過的小茴香(約11克),在燒紅的鹽磚上鏟下(約1.1克),每次用約7.5克磨好的粉末,用溫酒調和服用。如果不能止住,可以再服用約3.75克。這個藥方可以彌補痧脹藥方不足的地方,也能治療心口痛,全身關節牽拉疼痛,或時常嘔吐噁心,以及疝氣勞損。
- 失笑散:將去砂土炒過的五靈脂、炒過的蒲黃,等比例混合磨成粉末,每次用約3.75克到7.5克,用溫酒調和服用。這個藥方專門治療男女經常發作的痧脹,服用後可以不再復發,也可以治療因血迷心竅、意識不清的情況,以及婦女產後的心腹絞痛和腹部瘀血引起的疼痛。
- 白虎湯:將熟石膏(約18克)、知母(約11克)、甘草(約3.75克)、粳米(一小撮)混合,再加入竹葉,稱為竹葉石膏湯。這個藥方專門治療因中暑而發的痧,效果很好,也能治療溫病引起的身體發熱、自汗、口乾、脈搏洪大,以及霍亂等一切暑病。
- 解釋:病在陽明經的肌肉,說明太陽經的表邪已經解除,所以沒有怕冷和頭痛身痛的症狀,只是自汗發熱。經書上說:“熱邪過盛,要用苦甘的藥物來輔助。”因此用知母、甘草來解熱。因為發熱會傷氣,所以用粳米、甘草的甘味來補氣,並且治療因發熱而引起的失眠煩躁。煩躁,是肺的問題;煩躁,是腎的問題。用石膏為主藥,輔以知母的苦寒來清除腎的熱源。因為石膏質地堅硬而重,有下墜的趨勢,知母性寒涼而向下走,所以用米、草的甘味來緩解藥性,使藥力不會直接衝向下方。這個方子稱為白虎,因為白虎是西方的金神,主管秋季,暑熱之氣到秋天就會衰退,而且知母的苦寒,又能保護肺金之氣,所以稱為白虎。這是治療三陽經的藥,雖然是治療三陽經的表證,但要記住有汗時才能使用,沒有汗時就要禁用。沒有汗的情況,必須用柴胡、葛根、升麻等藥來解表邪,不能因為看到身體發熱,就誤用白虎湯來壓制熱邪,反而導致熱邪內陷。
- 益元散:將滑石(約225克)、甘草(約37.5克)混合磨成粉末,每次用約11克,在暑熱的月份用涼水調和服用。加入朱砂,就稱為辰砂六一散。這個藥方專門清除暑熱,利尿,止渴,消除煩躁,是通利竅道的藥。我用它治療小孩身體發熱咳嗽,稍微帶有驚風的情況,用燈心草煮的水調和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