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一 (18)
卷二十一 (18)
1. 痧脹源流
若刺放血流,氣亦泄,毒無壅阻,而脈乃復其常。至於重痧,傷在三陰,針刺有所不到,血流有所不盡,惟從食積血痰所阻之毒以治之,脈且隨藥而復,乃知痧症脈伏,反為平常事耳。
【痧脹原由症治】陶節庵曰:濕霍亂死者少,乾霍亂死者多。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上下不通,腹痛甚而頭疼發熱,此為乾霍亂也。犯此死者多,因其所傷之邪不得出,壅塞正氣,陰陽隔絕也,宜先用吐法,再服藥。繆仲淳曰:絞腸痧屬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穢汙之氣,鬱於胸腹間,上不吐,下不瀉,以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驟脹,遍體紫黑,頭頂心必有紅髮,急尋出拔去之。急以三稜鎞針刺委中,擠出熱血,可立蘇。
次用新汲涼水入鹽兩許恣飲,得吐瀉即止。委中穴在兩膝下彎橫紋中間兩筋之中,刺入一分。王養吾曰:痛而絞動者,痧毒阻於食積之氣分也。痛而不移者,痧毒壅於血分而有瘀也。發於頭面上部者,痧之毒氣上壅也。纏於手足下部者,痧之毒血下注也。上吐下瀉者,痧氣上下衝激也。
煩悶氣脹者,痧氣壅塞於心膈也。惡寒發熱者,痧氣遏抑於肌表也。胸膈偏痛者,痧之毒血流滯於經絡也。結滯腸胃者,食積瘀血為腫為脹也。吐血便血者,痧血泛溢而潰敗也。咳嗽喘急者,痧毒壅於氣分而生痰逆也。立時悶死者,痧之毒血攻心也。手足軟而不能運者,痧入於血分,毒注下部也。
腰脅俱痛者,毒阻於血分而有瘀也。半身偏痛者,毒阻於半身而血瘀也。身重不能轉側者,痧之毒血壅瘀,不能轉運也。變成癰毒潰爛者,毒血凝滯,敗壞肌表也。(以上宜分表裡)。又曰,痧症之發,未有起於寒者,然亦有時為寒,非真寒也。蓋因世人知痧之熱,而服大寒之劑以致此。
夫犯痧症,必其無食積血阻於中者,方可服寒飲而得效。若一有食積血阻而飲大寒,則食不消,血不散,積不行,痧毒反冰伏凝阻,未有得寧者。嘗見高岩窮谷中,行旅感受暑氣,渴飲澗水而即死者,是名寒痧。蓋緣痧毒攻心,服寒飲太過,痧毒反凝結於心胸,多致不救也。
若為放痧,毒血一行,便無阻滯,得有其命。故方書有服陰陽水者,不獨取井水,以此故耳。是以久服涼飲之後,痧有未痊者,又當以微溫之藥施之,略用三香溫和之劑,誠為權宜之術。若用桂附乾薑吳萸參耆之屬,則又誤矣。又曰:治痧當辨身涼身熱,身涼而內熱者,宜攻其里,表熱者,宜透其肌,用藥隨時活變,故不立主方。(以上言宜分涼熱)。
又曰:痧症危極,昏迷不醒,即扶不起,呼不應,雖欲刮放而不得,即當用藥救之,以期必效。然痧症用藥,必須帶冷,雖未能即周於肌膚血肉間。其昏迷不省,乃痧之熱毒衝於心胸,心即不能自主而昏迷。若藥帶冷入口,先從胸膈間順流而下,則熱毒之氣在心膈間者,隨藥而消,故昏者復明,迷者復省,即有不省者,乃食痰血積所阻,若能攻而下之,未有不省者矣。(以上用藥法)。
白話文:
如果用針刺放血,氣也會隨著排出,毒素就不會阻塞,脈搏就能恢復正常。至於嚴重的痧症,傷到的是三陰經,針刺可能無法完全到位,放血也可能無法完全排淨。這時只能從飲食積滯和血痰阻塞的毒素來治療,脈搏會隨著藥物的作用而恢復正常。由此可知,痧症的脈搏微弱,反而是正常現象。
【痧脹的成因和治療】陶節庵說:濕性霍亂死亡的人比較少,乾性霍亂死亡的人比較多。乾性霍亂的症狀是上吐不出,下瀉不下,上下不通,腹痛劇烈,同時頭痛發燒。會死人,是因為侵入體內的邪氣無法排出,阻塞了體內的正氣,導致陰陽隔絕。應該先用催吐的方法,再用藥物治療。繆仲淳說:絞腸痧屬於胃氣虛弱,突然受到天地間邪惡污穢之氣的侵襲,鬱積在胸腹之間,無法上吐下瀉,導致腸胃絞痛異常,胸腹突然脹滿,全身呈現紫黑色,頭頂中心一定會有紅點,要趕緊找到並拔除它。然後立即用三稜針刺委中穴,擠出熱血,就能立刻恢復。
接著再喝加入少許鹽的冰涼新水,喝到吐或瀉就停止。委中穴在兩膝蓋後面的橫紋中間,兩條筋的中間,針刺入一分深。王養吾說:痛且會絞動的,是痧毒阻塞了飲食積滯的氣分;痛而不移動的,是痧毒阻塞在血分,有瘀血;痧毒發在頭部以上的,是痧毒之氣向上壅塞;痧毒蔓延在手腳下部的,是痧毒之血往下流注;上吐下瀉的,是痧氣上下衝擊;
煩悶氣脹的,是痧氣阻塞在心胸膈膜;惡寒發熱的,是痧氣被壓抑在皮膚表面;胸膈偏痛的,是痧毒之血滯留在經絡;結滯在腸胃的,是飲食積滯和瘀血導致腫脹;吐血便血的,是痧毒之血溢出潰敗;咳嗽喘急的,是痧毒阻塞在氣分而產生痰逆;突然昏迷死亡的,是痧毒之血侵襲心臟;手腳軟弱無力的,是痧毒進入血分,毒素往下流注;
腰脅都痛的,是毒素阻礙血分,導致瘀血;半身疼痛的,是毒素阻塞在半邊身體導致血瘀;身體沉重不能翻身的,是痧毒之血阻塞,無法正常運行;變成癰腫潰爛的,是毒血凝滯,破壞了皮膚表面。(以上情況要分辨是表證還是裡證)。還說,痧症的發作,沒有從寒引起的,但有時會表現出寒象,這並非真正的寒。這是因為世人知道痧症屬熱,而服用大量寒涼的藥劑所致。
罹患痧症,如果體內沒有飲食積滯或血瘀,才能服用寒涼的藥劑而有效。如果體內有飲食積滯和血瘀,又服用大量寒涼藥物,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血瘀無法消散,積滯無法排出,痧毒反而會像冰一樣凝固阻滯,沒有不加重的。曾經看到高山峽谷中,旅客因暑氣而口渴,喝了山澗的水就死了,這就是寒痧。是因為痧毒攻心,又喝了太多寒涼的飲料,導致痧毒凝結在胸腔,多數無法救活。
如果是放痧,毒血一旦排出,就沒有阻滯,生命就能保住。所以古書上有喝陰陽水的方法,不僅僅是喝井水,也是這個道理。所以長期服用寒涼飲品後,痧症沒有痊癒的,應該用稍微溫熱的藥物來治療,稍微用些溫和的藥物,才是權宜之計。如果用桂附乾薑吳茱萸參耆之類的藥物,那就錯了。還說:治療痧症要分辨身體是涼還是熱,身體涼但內熱的,要攻裡;體表熱的,要透表。用藥要隨時靈活變通,所以不立固定處方。(以上講的是要分辨涼熱)。
還說:痧症危急,昏迷不醒,扶不起來,叫不應,即使想刮痧放血都無法進行,這時應該用藥來救治,希望能有效。然而痧症用藥,必須要帶有涼性,即使不能立刻遍佈全身。昏迷不醒,是因為痧毒的熱毒衝擊心胸,導致心臟無法自主而昏迷。如果藥物帶有涼性入口,會先從胸膈之間順流而下,熱毒之氣在心膈間的,就會隨著藥力而消散,所以昏迷的人會恢復清醒,迷糊的人會恢復知覺。如果還有不醒的,那是因為有飲食痰血阻塞,如果能攻下它們,沒有不醒的了。(以上說明用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