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一 (11)
卷二十一 (11)
1. 痧脹源流
故痧與傷寒症雖同,而治各異。要知痧症宜清涼,則痧毒可內解。傷寒宜辛散,則寒氣可外舒。固不可以治痧症者治傷寒,更不可以治傷寒者治痧症也,急刺腿灣指臂及頂心(宜十號節象方、三十八號噬嗑方、三十九號頤象方、四號否象方)。曰傷風咳嗽痧,痧從時氣所感,因而咳嗽,肺經受傷,不可同傷風治。
蓋傷風以疏風為主,痧則當以刮放為先。用藥以清喉順氣,涼肺散痧為上(宜四十號蠱象方加前胡、山豆根)。曰咳嗽嘔噦痧,痧毒之氣,上凌肺金,故氣逆,發嗆而咳嗽,痰涎上湧,或嘔噦噁心,或面目浮腫,或心胸煩悶,此熱毒入於氣分,痧筋往往不現,當刮之。間有入血分者,必待痧筋方刺之,急宜清理其痧毒。
若從傷風治,誤矣(宜十號節象方加童便,微冷服,又二十號損象方或一號乾象方加貝母、薄荷、童便)。曰霍亂痧,痛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毒入血分也,宜放痧。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積下結宜攻。痛而吐瀉者,毒入氣分也,宜刮痧,有痧筋則放,宜調其陰陽之氣,須知腸胃食積,宜驅不宜止,止則益痛。
若吐瀉而後痛者,此因瀉糞穢氣所觸,宜用藿香正氣散,須防食積血滯,或消或攻,或活血,山藥、茯苓不可亂施,燥濕之品,溫暖之藥,俱在所禁。乾霍亂盤腸大痛,先放痧,後即服藥(宜十號節象方與潤下丸妙)。若上腹大痛,吐瀉數十次痛更甚,宿食雖吐瀉盡,乃毒入血分,血瘀作痛也(宜二十號損象方、三十三號中孚方)。
曰痧痢,夏傷於暑,秋必瘧痢,痢疾初發,必先泄瀉,瀉則腸胃空虛,虛則易觸穢氣,即成痧痛。或天氣炎熱,時行疫癘,感動腸胃,因積而發,亦致痧痛。夫痢不兼痧,積去便輕,若一兼犯,必絞痛異常,止治其痢亦不效。或變痢如豬肝色,或如屋漏水,或惟紅血水,或變噤口不食,嘔吐,凶危。
或休息久痢,惟先治痧兼治積,則痧消而積易去,積去而痧可清矣,急宜刮放(宜九號坎象方,砂仁湯下,或三十號井象方)。或更發熱脹悶沉重,痢下紫血,六脈洪大不勻,此痧氣不清,毒尚盛也,急刮放(宜三十五號家人方入童便飲,次以蘇木、紅花、茜草、五靈脂、烏藥、香附、當歸,以導其瘀)。
曰痧類瘧疾,痧有寒熱往來似瘧,或昏迷沉重,或狂言亂語,或痰喘不休,或心胸煩悶,叫喊不止,或嘔噦吐痰,睡臥不安,或大小便結,舌黑生芒,如此重極,脈必有變,不與瘧同,宜細辨之。
(一人日晡潮熱,昏沉脹悶,大便不通,苔厚舌焦,左脈浮大而虛,右脈沉細而澀,若是瘧脈,不應虛且澀,視其乳下有青筋,刺出黑血,用散痧消毒活血之藥,諸症退,又用潤下丸三錢,大便通,惟寒熱未除,用小柴胡湯愈)。
白話文:
痧這種病症雖然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要知道痧症應該用清涼的方式來治療,這樣才能讓痧毒從內部消解;而傷寒則需要用辛溫發散的方式,才能讓寒氣從體表散去。所以,絕對不能用治療痧症的方法來治療傷寒,更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痧症。應該立即針刺腿彎、手指手臂以及頭頂(可選用十號節象方、三十八號噬嗑方、三十九號頤象方、四號否象方)。
所謂傷風咳嗽引起的痧,是因為感受了時行的不正之氣而引起的咳嗽,導致肺經受損,不能用治療普通傷風的方法來治療。一般的傷風以疏散風邪為主,而痧則應該先刮痧放血。用藥方面,以清咽利氣、清涼肺部、散除痧毒為上策(可選用四十號蠱象方,並加入前胡、山豆根)。
還有一種咳嗽嘔吐的痧,是因為痧毒之氣向上侵犯肺部,導致氣機逆亂,發出嗆咳,痰涎上湧,或是噁心嘔吐,或是面部浮腫,或是胸悶煩躁。這是熱毒進入氣分的表現,痧筋往往不明顯,此時應該刮痧。如果熱毒進入血分,則必須等到痧筋出現才能針刺放血,此時應立即清除痧毒。如果用治療傷風的方法來治療,那就錯了(可選用十號節象方,加入童便,稍微放涼後服用;或者選用二十號損象方或一號乾象方,加入貝母、薄荷、童便)。
所謂霍亂痧,如果只是肚子痛卻沒有嘔吐或腹瀉,這叫做乾霍亂,是毒邪進入血分的表現,應該放血。如果是剛吃過東西就嘔吐,那是因為食物還在胃裡,應該催吐;如果食物已經在胃裡很久,則應該用消食的方法。如果食物在腸道堆積,導致大便不通,應該用攻下的方法。如果是肚子痛又嘔吐腹瀉,則是毒邪進入氣分的表現,應該刮痧,如果發現痧筋則放血。此時應該調和陰陽之氣。要知道腸胃有積食,應該驅除而不應該止住,止住反而會更痛。如果是腹瀉後才開始肚子痛,這是因為腹瀉時穢氣侵襲所致,應該使用藿香正氣散。同時要注意是否有食積血瘀,可以消食、攻下或者活血化瘀。山藥、茯苓等補氣燥濕的藥物,以及溫補的藥物都禁止使用。乾霍亂引起的腹部劇痛,應該先放痧,然後再服用藥物(可選用十號節象方和潤下丸)。如果是上腹部劇痛,且嘔吐腹瀉數十次,痛得更厲害,即使宿食已經吐瀉乾淨,也是毒邪進入血分,導致血瘀作痛(可選用二十號損象方、三十三號中孚方)。
所謂痧痢,是夏天受暑邪侵襲,到了秋天就容易發生瘧疾和痢疾。痢疾剛開始發作時,一定會先腹瀉,腹瀉導致腸胃空虛,空虛就容易感受穢氣,進而導致痧痛。或者因為天氣炎熱,發生時行疫病,影響腸胃,導致積滯而發病,也會導致痧痛。如果只是單純的痢疾,排完積滯,大便就會順暢,但如果同時夾雜痧,則會出現劇烈腹痛,只治療痢疾也沒有效果。痢疾可能會變成像豬肝的顏色,或者像屋漏水的顏色,或者只有紅色的血水,或者變成噤口不食,嘔吐,病情凶險。如果久痢不癒,應該先治療痧,同時治療積滯,痧消了,積滯就容易去除,積滯去除,痧毒就可以清除。應該立即刮痧放血(可選用九號坎象方,用砂仁湯送服,或者選用三十號井象方)。如果還發熱、脹悶、身體沉重,痢下紫血,脈搏洪大而不均勻,說明痧毒沒有清除乾淨,應該立即刮痧放血(可選用三十五號家人方,加入童便飲用,然後服用蘇木、紅花、茜草、五靈脂、烏藥、香附、當歸等藥物,來導引瘀血排出)。
所謂痧引起的類似瘧疾的症狀,痧的表現有時會出現寒熱交替,類似瘧疾,或者昏迷沉重,或者胡言亂語,或者痰喘不止,或者胸悶煩躁,大聲叫喊,或者嘔吐吐痰,睡臥不安,或者大小便不通,舌頭發黑,長出芒刺,如此嚴重,脈象一定會發生變化,與瘧疾不同,需要仔細辨別。
(舉例說明:有一個人下午開始發熱,昏沉脹悶,大便不通,舌苔厚膩,舌頭焦黃,左邊的脈象浮大而虛,右邊的脈象沉細而澀。如果是瘧疾的脈象,不應該虛弱而澀。觀察到他的乳房下方有青筋,針刺出血,流出黑色的血,服用散痧、解毒、活血的藥物後,各種症狀都消退了。又服用潤下丸三錢,大便通暢,但寒熱還沒有完全消除,於是服用小柴胡湯,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