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 (5)

1. 痧脹源流

微現者,毒阻於氣分為多。現者人知放刺,微現者乃毒阻於腸胃,痧筋不能自顯,雖刺無血,即微有血,點滴不流,治療之法,但宜通其腸胃,痧筋自現,從而刺之可也。乍隱乍現者,又必待現而放之矣。至伏而不現者,雖欲放而無可放,必從脈不合症辨之。

孰為所發之病在緩,孰為所見症候甚急,即症與脈相合,又必細辨其何痧治法,結於血者散其瘀,結於食者消其食,結於痰積者消其痰積,迨結散之後,痧筋必然復現,然後刺放,病其可得而理也。治痧之手法,寧有可不講求之者乎。如果善用手法,使痧毒得泄於外,則必再求用藥之法,以擴清其內。

而治痧之藥,大約以克削為主,不可用補益。蓋以痧者,天地間癘氣也。入氣分,則毒中於氣,而作腫作脹。入血分,則毒中於血,而為畜為痧。凡遇食積痰火,氣血因之阻滯,結聚不散,此所以可畏也。故壯實者有痧症,忽飲熱酒熱湯而變者固然。即虛弱者有痧症,忽飲熱酒熱湯而變者,亦無不然。

至如人有雜症,兼犯痧脹,是為雜病變端,亦畏熱湯熱酒,人不知覺,遂遭其禍,則痧症之發,又何論人虛實乎?夫惟實者犯之,固當以有餘治。虛者犯之,亦即以有餘治。蓋其有餘者,非有餘於本原,乃有餘於痧毒也,故藥雖克削,病自當之,中病即已,於本原依然無恙。可見治痧之藥,絕無補法,痧之有實無虛也明甚。

然則有手法以泄毒於外,有藥劑以清毒於內,痧不既治矣乎,乃竟有放血不出,用藥不效者,寧遂無法以治之?蓋痧筋隱隱,放之而血不流,即昏迷不醒,勢在危急,若審其無食積血痰阻滯於中,急用陰陽水,或泥漿水,或晚蠶沙水,或白沙糖梅水,或細辛水,擇一種用之,俟其稍醒,然後扶起再行別法療治。有因血瘀放之不出者,用桃仁、紅花、童便之類。

有因飯後便犯痧症,多用鹽湯,或礬湯冷飲,以吐去新食。食久痧脹,用菔子、山楂、麥芽消之。有積痧阻,用大黃、檳榔驅之(宜七號晉象方)。或痰血凝結,昏迷欲死,不省人事,用菜油二兩、麝香一錢調下立醒。如是先去食積血痰之阻滯者,則痧筋自然復現,痧氣自然散行,而後可刮即刮,可放即放,當藥即藥,蓋緣痧症初發,未攻壞臟腑故也。總之,肌膚痧,用油鹽刮之,則毒不內攻。

血肉痧,看青紫筋刺之,則毒有所泄。腸胃及脾肝腎三陰痧,須辨經絡臟腑在氣在血,則痧氣內攻者,可消可散可驅,而除其病根也。且凡病用藥得宜,斷無不效,獨痧症竟有得宜亦不效者何故?夫痧,熱毒也,熱毒宜涼不宜溫,宜消不宜補,湯劑入口,必須帶涼,涼則直入腸胃,而肌膚血肉之間,雖有良劑,安能得至,故治痧者,莫先於刮放也。如刮放而肌膚血肉之毒已除,後將腸胃肝脾腎之毒,用藥驅之,未有不效者矣。

白話文:

輕微的痧,多半是毒素阻礙在身體的氣分。通常看到的痧,人們知道要用針刺放血,但輕微的痧,其實是毒素阻礙在腸胃,痧筋無法自行顯現,即使針刺也沒有血,就算有血也只有一點點,不會流出來。治療方法應該先疏通腸胃,讓痧筋自己顯現出來,然後再針刺放血。如果是時隱時現的痧,也要等它出現時再放血。至於伏藏而不顯現的痧,即使想放血也找不到地方,必須從脈象和不適症狀來判斷。

要分辨清楚,哪種病是慢慢發生的,哪種是症狀很急的。如果症狀和脈象相符,還要仔細分辨是哪種痧,再決定治療方法。如果是血瘀引起的,要散瘀;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要消食;如果是痰積引起的,要化痰。等到這些阻礙都消除了,痧筋自然會再次顯現,然後再針刺放血,病才能治好。治療痧的方法,怎麼能不講究呢?如果能善用刮痧、放血等手法,讓痧毒排出體外,就必須再用藥物來清理體內殘留的毒素。

治療痧的藥物,大致以攻邪為主,不能用補益的藥。因為痧是天地間的疫氣。進入氣分,毒素就侵襲氣,導致腫脹;進入血分,毒素就侵襲血,形成瘀積或痧。凡是遇到飲食積滯、痰火等情況,氣血就會因此阻礙不通,結聚不散,這就是痧可怕的原因。所以,體格強壯的人有痧,喝了熱酒、熱湯後會加重,這是必然的;即使體質虛弱的人有痧,喝了熱酒、熱湯後也會加重,也是一樣的。

至於有些人本身有其他疾病,同時又得了痧,這是複雜的疾病,也很怕熱湯、熱酒。人們如果沒有察覺,就會因此遭殃。所以,痧的發生,又何必區分體質虛實呢?體質強壯的人得了痧,當然要用攻邪的方法來治療;體質虛弱的人得了痧,也要用攻邪的方法來治療。因為這裡所說的「有餘」,不是指身體本身的強盛,而是指體內有過多的痧毒。所以,藥物雖然是攻邪的,病自然會好。只要病好了就停止用藥,不會損傷身體的根本。可見,治療痧的藥物,絕對沒有補益的方法,這就說明痧只有實證而沒有虛證。

既然有手法可以把毒素排出體外,又有藥物可以清除體內毒素,那麼痧應該很容易就能治好才對,但為什麼還是有人放血放不出來,用藥也沒效呢?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治療了嗎?這是因為痧筋隱藏著,放血沒有血流出來,病人又昏迷不醒,情況非常危急。如果判斷病人體內沒有食物積滯、血瘀、痰阻,就要趕緊使用陰陽水、泥漿水、晚蠶沙水、白砂糖梅水或細辛水等,任選一種給病人服用,等到病人稍微清醒後,再扶起他,進行其他的治療。如果是因為血瘀導致放血不出來,可以使用桃仁、紅花、童便等藥物。

有的人是在飯後立即發痧的,多用鹽湯或明礬湯冷飲,來催吐出剛吃的食物。如果是很久以前的積食導致的痧,要用萊菔子、山楂、麥芽等藥物來消食。如果是有積痧阻礙,要用大黃、檳榔等藥物來攻下(適合用七號晉象方)。如果痰和血凝結在一起,導致昏迷不醒、人事不省,可以用菜油二兩、麝香一錢調和服用,立即能醒過來。像這樣先去除食物積滯、血瘀、痰阻等原因,痧筋自然就會再次出現,痧氣自然就會消散運行。然後,就可以刮痧就刮痧,可以放血就放血,該用藥就用藥。這是因為痧症剛發作的時候,還沒有損壞臟腑。總之,皮膚上的痧,用油鹽刮痧,毒就不會侵入體內。

血肉中的痧,要看見青紫的筋絡,針刺放血,毒才能排出。腸胃、脾、肝、腎等三陰經絡的痧,要分辨清楚是哪個經絡、哪個臟腑的問題,是氣分還是血分的問題。這樣才能消除、散開、驅除內侵的痧氣,並且去除病根。而且,凡是疾病,用藥得當,沒有不見效的,唯獨痧症,即使藥物用得對也不一定有效,這是為什麼呢?痧是熱毒,熱毒宜用寒涼的藥,不宜溫補;宜消散,不宜補益。湯藥入口時,必須是涼的,這樣才能直接進入腸胃。而皮膚、血肉之間,即使有好的藥物,也很難到達。所以,治療痧,最重要的還是先刮痧、放血。如果刮痧、放血已經清除了皮膚、血肉中的毒素,之後再用藥物清除腸胃、肝、脾、腎的毒素,就沒有不見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