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一 (2)
卷二十一 (2)
1. 痧脹源流
凡痧脹服藥,但由痧氣壅盛,而無食積瘀血,宜冷服。若痧氣壅阻食積,而無血痧,稍冷服。若痧毒盛而血瘀,微溫服。若痧入氣分而毒壅,宜刮痧。若入血分而毒壅,宜放痧。其大較也。
且痧症必分涼熱,如痧犯太陽,則頭疼發熱;犯少陽,則耳旁腫脹,寒熱往來;犯陽明,則但熱不寒,面目如火;犯太陰,則腹痛身涼;犯厥陰,則少腹或脅胸痛,亦身涼;犯少陰,則腰痛,亦身涼。
犯肺,則咳嗽痰喘微熱,甚則鼻衄;犯心,則心痛,或心脹,頭額冷汗如珠,而身或熱或涼;犯膀胱,則小便血,甚則身熱;犯大腸,則痢膿血,嘔吐身熱;犯肝,則沉重不能轉側,晡熱內熱,甚則吐血;犯三焦,則熱毒內攻,口渴便結而身熱。此痧犯六經臟腑,而寒熱之外現者也。
又有痧氣壅盛,發為熱症,或熱而不涼,或日晡發熱,或潮熱往來,皆痧毒阻而不通,搏擊肌表,發而為熱。若誤為外感傳經熱症,發汗溫飲,雖慢痧遲緩,勢必益盛,變出頭汗發狂譫語種種重症。不知外感之脈浮數而緊,熱症之脈洪數有力,痧症之脈終有不同,或有可疑,須看痧筋有無,辨之即明矣。而痧脹又必觀其所起與其所伏。
蓋痧之發也,與中風、痰厥、昏迷相似。若脈不洪滑,便有可疑,非真痰矣。故症或口渴身熱,而脈變為沉遲,症或不渴身涼,而脈變為緊數,皆為脈症不合,必取青紫筋色辨之,方有確見,不得誤認為中風、痰厥、昏迷也。且其病源之起伏,更有顯然者。如先吐瀉而心腹絞痛,其痧從穢氣而發為多也。
先心腹絞痛而吐瀉,其痧從暑氣而發為多也。心胸昏悶,痰涎膠結,遍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不舉,舌強不言,其痧從寒氣久伏,郁為火毒而發為多也。則其源之所在,安可不詳審哉。且夫治痧脹,與治他症之法異,欲治痧脹,必先明乎他症之所以異,何言之?如傷寒食未化,下之太早,反引寒邪入胃,變而為熱,熱邪固結,所食不能消化,乃成結胸。若痧症新食,固宜以吐為先,至所食既久,驟然痧脹,雖所食消化未盡,下之無害。
蓋痧脹非有寒邪入胃,變成熱結之患,但因痧毒在腸胃部分,肌肉作腫作脹,盤腸絞痛,遍及臟腑,故外宜用刮放以泄毒於表,內可即下以攻毒於裡,則腫脹自消,食積因之通利,原無結胸之可憂也。但下之必兼去食積,又宜以漸而進,中病即止。痧毒若犯咽喉,則痰喘如鋸,先放其痧,急用薄荷、牛蒡、童便、山豆根之類以清之,兼用吹藥(宜二十號損象方)。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用藥攻之(宜潤下丸)。
小便不通,亦急放痧,用藥分利之(宜四十四號未濟方)。枚舉兩三端,可見痧與他症之異也。即或有痧與他症相兼而發者,亦當首重治痧,兼醫他症,以痧症急而他症緩也。惟胎前產後有痧,當並重處治。蓋胎前宜補,痧症宜消,產後宜溫,痧症宜涼也,此際最當斟酌。雖然,痧症之發,其表裡寒熱起伏,以及他症同異,固不可忽視。
白話文:
痧脹這種病,吃藥時要根據情況來判斷。如果只是痧氣太盛,沒有食物積滯和瘀血,藥要冷服。如果痧氣阻塞又加上食物積滯,但沒有血痧,藥可以稍微冷一點服用。如果痧毒很嚴重又有瘀血,藥要稍微溫服。如果痧毒進入氣分,堵塞嚴重,適合用刮痧。如果進入血分,堵塞嚴重,適合用放痧。這是一般的大概原則。
而且痧症一定要分清是寒性還是熱性。例如痧侵犯太陽經,就會頭痛發燒;侵犯少陽經,就會耳朵旁邊腫脹,忽冷忽熱;侵犯陽明經,就會只發熱不發冷,臉色像火燒一樣;侵犯太陰經,就會腹痛身體發涼;侵犯厥陰經,就會小腹或脅肋胸部疼痛,身體也發涼;侵犯少陰經,就會腰痛,身體也發涼。
痧侵犯肺,就會咳嗽、痰多氣喘、稍微發熱,嚴重的話會流鼻血;侵犯心,就會心痛或心脹,額頭冒冷汗,身體時冷時熱;侵犯膀胱,就會小便出血,嚴重的話會發燒;侵犯大腸,就會拉肚子,有膿血,想吐,身體發熱;侵犯肝,就會身體沉重不能轉動,下午發熱或體內發熱,嚴重的話會吐血;侵犯三焦,就會熱毒攻入體內,口渴、大便乾結、身體發熱。這些是痧侵犯六經臟腑,在身體表面表現出的寒熱症狀。
還有一種情況是痧氣太盛,引發熱症,可能是發熱後不退燒,或是下午發熱,或是忽冷忽熱,這些都是痧毒堵塞不通,在皮膚表面搏擊,所以發熱。如果誤以為是外感引起的傳經發熱,用發汗或溫熱藥物,即使是比較慢的痧症,病情也會加重,會出現頭部冒汗、發狂、說胡話等各種嚴重症狀。要知道外感的脈象是浮數而緊,熱症的脈象是洪數有力,痧症的脈象還是有所不同,如果覺得可疑,要看看有沒有痧筋,辨別一下就明白了。而痧脹一定要觀察它是如何發作和潛伏的。
一般來說,痧症發作,和中風、痰厥、昏迷很相似。如果脈象不是洪滑,就要小心,可能不是真的痰。所以,有時症狀是口渴發熱,但脈象卻變成沉遲;有時症狀是不渴身體發涼,但脈象卻變成緊數。這些都是脈象和症狀不符,一定要仔細觀察皮膚是否有青紫痧筋,才能確定診斷,不要誤以為是中風、痰厥或昏迷。而且,痧症病源的發作和潛伏,也有明顯的特徵。例如先吐瀉,然後心腹絞痛,這種痧多半是從污穢之氣引發的。
先心腹絞痛,然後吐瀉,這種痧多半是從暑氣引發的。心胸悶熱,痰液黏稠,全身腫脹、疼痛難忍、四肢無力、舌頭僵硬說不出話,這種痧多半是寒氣長期潛伏,鬱積成火毒而發作。所以,它的病源在哪裡,怎能不仔細審查清楚呢?而且,治療痧脹和治療其他疾病的方法不同。要治療痧脹,必須先了解它和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傷寒,如果食物還沒消化就太早使用瀉藥,反而會引導寒邪進入胃,轉變成熱,熱邪凝結,導致食物無法消化,最終形成結胸。如果新近吃了東西,出現痧症,應該先用催吐的方法;如果吃了很久的食物,突然出現痧脹,即使食物還沒完全消化,使用瀉藥也沒關係。
因為痧脹並不是有寒邪進入胃部變成熱結的問題,而是因為痧毒在腸胃部分,導致肌肉腫脹疼痛,腸子絞痛,遍及臟腑。所以,外用刮痧放血來將毒素從體表排出,內用瀉藥來攻擊體內的毒素,這樣腫脹自然會消退,食物積滯也會被疏通,不會有結胸的擔憂。但是,使用瀉藥一定要同時去除食物積滯,而且要慢慢增加藥量,見效就停。如果痧毒侵犯咽喉,就會痰多氣喘,像鋸子一樣,要先放痧,然後趕緊用薄荷、牛蒡、童便、山豆根之類的藥來清熱,同時使用吹藥(最好是二十號損象方)。痧症危急,大便不通,要趕緊放痧,同時使用瀉藥(最好是潤下丸)。
小便不通,也要趕緊放痧,同時用藥來利尿(最好是四十四號未濟方)。舉出這兩三個例子,就可以看到痧症和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即使有痧症和其他疾病同時發作的情況,也應該先治療痧症,再治療其他疾病,因為痧症緊急而其他疾病相對較緩慢。只有孕婦和產婦的痧症,要同時重視處理。因為孕婦要補養,痧症要消除;產婦要溫補,痧症要涼解,這時要特別注意斟酌。雖然如此,痧症的發作,它的表裡寒熱起伏,以及和其他疾病的不同之處,都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