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 (6)
卷二十 (6)
1. 瘟疫源流
若發於耳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此少陽也(宜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便實亦加大黃)。若發於頭腦項後,並耳後,赤熱腫痛,此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甚則砭針刺之,沈氏頭瘟湯)。一曰捻頭瘟,喉痹失音,項大腹脹,如蝦蟆狀,故亦名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敗)。
而《正傳》則謂天行一種大頭瘟,從耳前腫起名為蝦蟆瘟,從頤項腫起名為鸕鷀瘟,此可參考。一曰瓜瓤瘟,胸高脅起,嘔血如汁是也(宜生犀飲,便結加大黃,渴加花粉,虛加鹽水炒人參,表熱去蒼朮加桂枝、黃連,便膿血去蒼朮、倍黃土、加黃柏,便滑以人中黃代金汁)。
一曰楊梅瘟,遍身紫塊,忽然發出黴瘡是也(宜清熱解毒湯下人中黃丸,並宜刺塊令出血)。一曰疙瘩瘟,發塊如瘤,遍身流走,旦發夕死是也(急宜用三稜針刺入委中三分出血,服人中黃散)。一曰絞腸瘟,腸鳴乾嘔,水泄不通,是此類絞腸瘀(急宜探吐之,服雙解散)。
一曰軟腳瘟,即濕溫症,便清泄白,足腫難移是也,不可輕下(宜蒼朮白虎湯)。總之,盛夏濕溫之症,即藏疫癘,一人受之為濕溫,一方傳遍即為疫癘,以春夏間濕熱暑三氣交蒸故也。蓋春主厥陰肝木,秋主陽明燥金,冬主太陽寒水,各行其政,惟春分後秋分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三氣合行其事。天本熱也,益以日之暑。
日本烈也,益以地之濕。三氣交動,時分時合。其分也,風動於中,勝濕解蒸,不覺其苦。其合也,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氣交中無可避,故病之繁且苛者,惟夏月為最,以無形之熱蒸動有形之濕,即無病人感之亦為患,況素有濕熱,或下元虛人,安得不患濕熱症乎。是以其症忌發汗,汗則濕熱混一,中氣盡傷,必死。
惟宜分解,先扶中氣,使中氣徐領其表裡上下分消,故多愈也。至若疫氣則邪正混合,邪勝正衰,轉眼立死。苦寒則傷胃,溫補則助邪,如人中黃之類方合法。別有瘴疫,如嶺南春秋時月,山嵐霧瘴之毒,中於人,發為寒熱溫瘧,此其瘴毒,亦從口鼻入也(宜蒼朮升麻湯)。
即如南方疫癘亦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者,其狀熱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困,甚則發躁狂妄,或啞而不能言語,皆由敗血瘀於心,毒涎聚於脾故也(宜加味柴胡湯、太無神朮散)。夫傷寒之邪,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側,由外廓而入瘟疫之邪,直行中道,流布三焦,甚者三焦相混,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傷寒邪行中久廓,一表即散;疫邪行中道,表之不散。
傷寒邪入胃府,則腹滿便鞭,故可攻下;疫邪布中焦,散之下收,下之復合,此與治傷寒表裡諸法,有何涉哉。(吳又可溫疫論,治法精詳,千古莫易,雖論疫症者甚多,皆莫越其範圍,故此篇即就其書而裁竄之。)
白話文:
瘟疫如果發在耳朵前後,以及額角旁邊出現紅腫,這是屬於少陽經的問題(應該使用普濟消毒飲子,並加入柴胡、天花粉,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大黃)。如果發在頭部後方、脖子後面和耳朵後面,出現發紅、發熱、腫痛,這是屬於太陽經的問題(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去掉人參,加入黃芩、黃連,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砭石針刺,或是服用沈氏頭瘟湯)。
還有一種叫做「捻頭瘟」,會出現喉嚨腫痛、失聲,脖子腫大,肚子脹大,像蛤蟆一樣,所以也叫做「蝦蟆瘟」(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正傳》則認為,天行疫病會造成一種大頭瘟,從耳朵前面腫起來的叫做蝦蟆瘟,從下巴脖子腫起來的叫做鸕鶿瘟,這個說法可以參考。
還有一種叫做「瓜瓤瘟」,會出現胸部高起、肋骨突出,吐血像汁液一樣(應該使用生犀飲,如果大便乾燥可以加大黃,口渴可以加花粉,虛弱可以加鹽水炒過的人參,如果外表發熱,可以去掉蒼朮加桂枝、黃連,如果大便有膿血,可以去掉蒼朮、加倍黃土、加黃柏,如果大便滑瀉,可以用人中黃代替金汁)。
還有一種叫做「楊梅瘟」,會出現全身紫色的斑塊,突然出現類似梅毒的瘡(應該使用清熱解毒湯,並服用人中黃丸,還可以刺破紫斑讓它出血)。還有一種叫做「疙瘩瘟」,會出現像瘤一樣的腫塊,在全身遊走,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應該立即用三稜針刺入膝蓋後面的委中穴三分深讓它出血,並服用人中黃散)。還有一種叫做「絞腸瘟」,會出現腸鳴、乾嘔、水瀉不通暢,這是類似絞腸痧的瘀滯(應該立即催吐,並服用雙解散)。
還有一種叫做「軟腳瘟」,就是濕溫病,大便清稀呈白色,腳腫難以移動,不可以輕易使用瀉藥(應該使用蒼朮白虎湯)。總之,盛夏時節的濕溫病,其實就是潛藏的瘟疫,一個人感染就是濕溫,一個地方傳染開來就是瘟疫,這是因為春夏時節濕熱和暑氣這三種氣候交雜蒸騰所造成的。
春季屬於厥陰肝木,秋季屬於陽明燥金,冬季屬於太陽寒水,各有各的運行規律。只有在春分之後、秋分之前,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這三種氣候共同運行。天原本就炎熱,再加上太陽的暑氣;地原本就潮濕,再加上地面的濕氣。這三種氣候相互交織,有時分開,有時合在一起。分開的時候,風在中間運行,可以勝過濕氣,消除悶熱,人們不會覺得難受。合在一起的時候,天上的熱氣下降,地上的濕氣上升,人處在氣候交織之中,無處可躲避,所以疾病繁多且嚴重,夏季最為嚴重,因為無形的熱氣蒸騰有形的濕氣,即使沒有生病的人也會感到不適,更何況是那些本來就有濕熱、或是下元虛弱的人,怎麼可能不患上濕熱病呢?
所以這種病忌諱發汗,發汗會使濕和熱混雜在一起,中氣受到嚴重損害,必定會死亡。應該採用分解的治療方法,先扶助中氣,讓中氣慢慢地引導身體內外、上下各部分分開消散,這樣大多可以痊癒。至於瘟疫,則是邪氣和正氣混雜在一起,邪氣勝過正氣,正氣衰弱,轉眼就會死亡。使用苦寒藥會損傷脾胃,使用溫補藥會助長邪氣,像人中黃這類的藥方才是合適的。
還有一種瘴疫,例如嶺南地區春秋時節,山間霧氣中的毒氣,侵入人體,會引發寒熱交替的溫瘧,這種瘴毒也是從口鼻進入的(應該使用蒼朮升麻湯)。例如南方流行的瘟疫,也夾雜著山嵐瘴氣和溪水中的蒸騰毒氣,發病時,熱氣會往上衝,讓人感到迷糊困倦,嚴重時會出現煩躁狂亂,或是失聲不能說話,這都是因為敗血瘀積在心臟,毒涎聚集在脾臟的緣故(應該使用加味柴胡湯、太無神朮散)。
傷寒的邪氣,先從身體的背部開始,然後是前面,接著是兩側,是由外往內入侵。瘟疫的邪氣,則是直接進入身體的中間,散佈在三焦,嚴重時會造成三焦混亂,上行的極限是往下走,下行的極限是往上走。傷寒的邪氣會在身體的邊緣運行,在表面就可以散去;瘟疫的邪氣卻是走中間的路線,在表面是散不去的。傷寒的邪氣進入胃腑,會導致腹脹、大便不通,所以可以用瀉藥來治療;瘟疫的邪氣散佈在中焦,瀉藥會使邪氣往下收,但收下之後又會再次集結,這和治療傷寒的表裡方法有什麼關係呢?(吳又可的《溫疫論》對治療方法有詳細的論述,非常精闢,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雖然論述瘟疫的書籍很多,但都不能超出他的範圍,所以這篇文章就從他的書中摘錄並加以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