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雜病源流犀燭》~ 卷二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4)

1. 瘟疫源流

夫畜血症在小便利不利也,故晝稍減,夜熱譫語者,瘀血也(未行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後用犀角地黃湯調之)。凡失下,循衣摸床撮空,肉惕,目不了了,邪熱愈甚,元氣將脫者,不可竟下,又不可不下(宜陶氏黃龍湯,既下,急用生脈散加生薑、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皆死中求生法也。凡疫病邪不入胃,必終始能食,勿絕其食,只少少與之耳。

凡大下後,須善調理(宜清燥養榮湯)。或有表留餘熱者(宜柴胡養榮湯)。或有痰飲積而胸膈不清(宜瓜貝養榮湯)。凡舌苔白邪在膜原,變黃邪在胃,沉香色苔老白不可下,黃宜下,黑急下,下後苔不脫,舌刺,舌短,舌裂,舌硬,舌卷,白砂苔,黑硬苔,皆當下。苔雖白,倘別有下症(宜達原飲加大黃),則下之。

若大汗,脈洪大而渴未可下也(宜白虎湯)。惟目赤咽乾,氣噴如火,小便黃赤作痛,揚手擲足,脈沉數下之(宜承氣湯)。有心下痛,腹脹滿痛,頭痛,下之立止。如初起,不可下,而有血液枯竭者,當用導法導之(宜蜜煎法),以其為虛燥也。凡疫病,在現症或輕,雖有頭疼身熱自汗,而飲食不絕,力可行走,脈又不浮不沉而數,不得誤認為勞倦傷脾,竟用補法,以致不救。

凡疫痢相兼最危,疫屬胃,痢屬大腸,大腸病而失傳送之職,故糞不行,下膿血,穀食俱留停在胃,直須大腸邪氣退,胃氣通。今大腸既病,糞尚不行,何能為胃載毒而出。毒既不行,最傷胃氣,胃傷必死。凡遇疫痢兼病,在痢尤宜吃緊(宜檳榔順氣湯)。凡孕婦疫發,設用三承氣,須隨症施治,不可過慮,慎勿生疑掣肘,必致母子兩傷。

倘應下之症,誤用安胎補劑,熱毒愈熾,胎愈不安,急當下之,以逐其邪。當子母俱安,若腹痛腰痛,必墜無疑矣,須預為病家言之也。凡婦人病疫,惟經水適來適斷,崩漏產後,與男子不同,蓋經水適來,邪不入胃而入血海,勿以胃實攻之,熱隨血下自愈(宜小柴胡湯加赤芍、丹皮、生地)。如結胸狀者,血因邪結也,宜刺期門。

經水適斷,血室乍空,邪乘虛入,難治。與適來者,有虛實之分也(宜柴胡養榮湯)。新產亡血,衝任空虛,與素崩漏經氣久虛者,亦如前治(宜柴胡養榮湯)。若藥不行,須和其性(宜加生薑)。氣虛不運,須助宣行(宜加人參)。凡疫行,小兒目吊驚搐,十指鉤曲,角弓反張,切勿誤認驚風,當與大人疫病同治,但藥劑須輕小耳。凡里症下後,臥幾日,汗不止,身微熱,此表有餘邪,邪盡汗自止。

若不能止,小柴胡湯加廣皮。嘔加半夏,虛加人參,不可用耆、術。如已愈幾日後,反得盜汗,宜略用補法。虛實之分,在有熱無熱也。下後邪去嘔止,若復嘔,胃虛也,稍進粥飲,調之。凡感冒兼疫,先治感冒(宜上清散),後治疫。凡瘧疫相兼,治疫而瘧自已。凡方食肉,病停積在胃,因承氣連下,惟下旁流臭水,其病不通,加人參一味,即三四十日停積頓行。

白話文:

瘟疫的起因與發展:

如果病人的體內有瘀血,通常會表現在小便不順暢。這種情況白天會稍微減輕,但到了晚上會發熱、說胡話,這就是瘀血的症狀。(如果瘀血還沒開始流動,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幫助排泄,之後再用犀角地黃湯來調理。)如果錯誤地用了瀉藥,病人會出現兩手在空中亂抓、在床上摸索、肌肉顫動、眼睛看不清楚等症狀,這代表邪熱更加嚴重,元氣快要耗盡,這時不能再繼續用瀉藥,但也不能完全不用(應該用陶氏黃龍湯,瀉藥用完後,立即用生脈散,加上生薑、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來搶救),這都是在死亡邊緣尋求生機的方法。一般來說,瘟疫疾病如果邪氣沒有進入胃部,病人通常從頭到尾都能吃東西,不要斷絕他的飲食,只要少量給予即可。

用瀉藥排泄後,必須好好調理身體(可以用清燥養榮湯)。有時身體表面可能還殘留餘熱(可以用柴胡養榮湯)。有時痰液積聚在胸膈,導致胸悶不適(可以用瓜貝養榮湯)。一般來說,舌苔是白色表示邪氣在膜原,變成黃色表示邪氣在胃部。舌苔顏色如果是沉香色而且呈現老白色,就不能用瀉藥,黃色舌苔可以用瀉藥,黑色舌苔則要趕快用瀉藥。用瀉藥後,如果舌苔沒有脫落,而且出現舌頭長刺、舌頭變短、舌頭出現裂痕、舌頭僵硬、舌頭捲縮、舌苔像白色沙子一樣、舌苔又黑又硬等情況,都應該使用瀉藥。即使舌苔是白色的,但如果還有其他應該使用瀉藥的症狀(可以用達原飲加大黃),就應該使用瀉藥。

如果病人大汗淋漓、脈搏強勁而快速而且口渴,就不能使用瀉藥(可以使用白虎湯)。只有在病人出現眼睛紅腫、咽喉乾燥、呼吸時噴出熱氣、小便黃赤而且排尿時疼痛、手腳亂動、脈搏沉而快速時,才能使用瀉藥(可以用承氣湯)。如果病人有心口疼痛、腹部脹滿疼痛、頭痛等症狀,使用瀉藥後會立即停止。但如果在疾病初期,不能使用瀉藥,而出現體內血液乾枯的情況,就應該用導引的方法來引導(可以使用蜜煎法),因為這是虛燥的表現。一般來說,瘟疫在剛發病時可能症狀較輕,即使有頭痛、發熱、自汗等症狀,但如果飲食正常、能夠行走、脈搏又不浮也不沉而且快速,就不能誤認為是過度勞累導致脾胃虛弱,而使用補藥,這樣會導致無法挽救。

瘟疫和痢疾同時發生是最危險的。瘟疫屬於胃部的疾病,痢疾屬於大腸的疾病。大腸生病會失去傳送的功能,導致糞便無法排出,排出膿血,食物都停留在胃裡。必須等到大腸的邪氣消退、胃氣暢通,才能恢復。現在大腸已經生病,糞便都不能排出,又怎麼能把胃裡的毒素排出去呢?毒素排不出去,最傷胃氣,胃氣受損必然死亡。一般遇到瘟疫和痢疾同時發生的情況,在治療痢疾時更要特別注意(可以用檳榔順氣湯)。如果孕婦感染瘟疫,使用三承氣湯時,必須根據症狀來治療,不能過度擔心,也不要猶豫不決,否則會導致母子兩人都受到傷害。

如果應該使用瀉藥的情況,卻錯誤地使用了安胎補藥,熱毒會更加嚴重,胎兒也會更加不穩定,這時應該趕快使用瀉藥來驅除邪氣,這樣才能確保母子平安。如果出現腹痛、腰痛等症狀,很可能會有流產的危險,必須預先告知病人家屬。一般婦女感染瘟疫,只有在月經剛來或剛結束、崩漏、產後等情況與男子不同,因為月經剛來時,邪氣不入胃而入血海,不能以胃實來攻治,熱氣會隨著經血排出而自癒(可以用小柴胡湯加赤芍、丹皮、生地)。如果出現像結胸一樣的症狀,是因為血與邪氣凝結在一起,可以用針刺期門穴。

月經剛結束時,血室暫時空虛,邪氣容易趁虛而入,很難治療。這與月經剛來時的情況,有虛實的區別(可以使用柴胡養榮湯)。新產婦因為失血,衝任二脈空虛,以及平時有崩漏導致經氣長期虛弱的婦女,也應該按照前面的方法來治療(可以使用柴胡養榮湯)。如果藥效不明顯,必須調和藥性(可以加入生薑)。如果氣虛不運,必須幫助氣的運行(可以加入人參)。如果瘟疫流行,小孩出現眼睛上翻、驚厥抽搐、十指彎曲、身體像弓一樣反張等症狀,千萬不要誤認為是驚風,應該按照治療大人瘟疫的方法來治療,只是藥劑要輕微一些。一般來說,裡證用瀉藥後,會臥床休息幾天,汗流不止、身體微微發熱,這是因為體表還有殘留的邪氣,等邪氣完全消退,汗就會自然停止。

如果汗水不能停止,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廣陳皮。如果嘔吐,加入半夏。如果體虛,加入人參,不能使用黃耆、白朮。如果已經痊癒幾天後,反而出現盜汗,應該稍微使用補藥。虛證和實證的區別,在於是否有發熱。如果用瀉藥後邪氣去除,嘔吐也停止了,但如果又開始嘔吐,表示胃氣虛弱,可以稍微吃一些粥來調理。如果感冒和瘟疫同時發生,應該先治療感冒(可以使用上清散),然後再治療瘟疫。如果瘧疾和瘟疫同時發生,治療瘟疫時瘧疾自然會痊癒。如果剛吃完肉,導致食物積存在胃裡,如果連續使用承氣湯,只會排出像臭水一樣的液體,病情並未好轉,這時可以加入人參,大約三十到四十天累積的食物停滯就能被排出。